《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承续着这股源源不竭的潮流。第一辑包括14位名家的散文佳作:王巨才的《垅上歌行》、丹增的《海上丝路与郑和》、陈世旭的《海的寻觅》、陈建功的《默默且当歌》、张抗抗的《诗性江南》、梁平的《子在川上曰》、阿来的《从拉萨开始》、吉狄马加的《与白云最近的地方》、林那北的《蒲氏的背影》、韩子勇的《在新疆》、刘汉俊的《南海九章》、叶舟的《西北纪》、郭文斌的《写意宁夏》、贾梦玮的《南都》。
| 书名 | 在新疆/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韩子勇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承续着这股源源不竭的潮流。第一辑包括14位名家的散文佳作:王巨才的《垅上歌行》、丹增的《海上丝路与郑和》、陈世旭的《海的寻觅》、陈建功的《默默且当歌》、张抗抗的《诗性江南》、梁平的《子在川上曰》、阿来的《从拉萨开始》、吉狄马加的《与白云最近的地方》、林那北的《蒲氏的背影》、韩子勇的《在新疆》、刘汉俊的《南海九章》、叶舟的《西北纪》、郭文斌的《写意宁夏》、贾梦玮的《南都》。 内容推荐 《在新疆/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是当代著名作家韩子勇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 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就是什么。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一生跌跌撞撞寻找归宿,寻找那个办个完事消失的家伙。只有极少的人,认出他、了解他,创造新我,成为自己的父亲、创造自己的父亲。更多的人,是永无身世的弃儿,不被收留。韩子勇的《在新疆》,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份关于漂泊、寻找和指认的隐秘笔录。 目录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总序/李舫 在新疆 在路上 洋海意象 鄯善之思 深处的人群 巨灵如风 烟酒经 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 试读章节 一些冗长拗口、写法不一、难懂难记的地名、山名、河名、族名、人名,连同相关的习俗文化,如花花绿绿的补丁,打满了汉文典籍。称雄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得意时狼烟突起,从这里南下、西进,搅得鸡飞狗跳、周天寒彻,落败时退缩漠北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幸亏守着一个与之打打停停的中央王朝,高度发达的历史意识,留下了文字的记述。否则,这些来如风、去无影的牧人,真要被“长生天”和草原母亲春绿秋黄的宽广袍衫掩盖得严严实实,成为悄无声息的巨大谜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历史大时光的消磨中,游牧线不断地往北退缩,这样的“原点”也不断北移。越是深居漠北的,更原始、更新鲜、也更有战斗力的部族,也越是后来居上、有着更大的机会:这些“披发左袵、穹庐毡帐、食肉饮酪”的后起之秀们,瞄准曰益成熟的农业社会的果子,扶摇直上?直到把自己消融在农民世界的稠人广众之中——“征服者被征服”,进入农耕区的游牧统治者,很快汉化,融人农业文明,一般是在50年之后,就谙熟农耕之道,成为儒家文化的坚定的维护者,据关守隘,或凭借城池之险,徒劳地抵御着他们的后继者——新的游牧力量的进攻。几千年过去,牧人数量变化不大,少见城郭和地面上的变化,到今天依然地广人稀,而农人的世界却人满为患,市井如沸。 这些“原点”“老巢”和“根据地”,多是山高、林茂、水丰、草密之地,而其中以阿尔泰山最为典型。古代金山,居于亚欧北方草原带之十字路口,东进、西攻、南下、北上,自由挥洒的空间比较大,而相距其他大的势力范围又较远。众多游牧势力麇集于此、养精蓄锐,成为共同的祖源地,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91年,东汉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失去了阿尔泰山的北匈奴西进东欧。就是这批欧洲人称之为“匈人”的匈奴,公元451年又在首领匈奴王阿提亚率领下攻人高卢,与西罗马军团对决于巴黎东南的特尔瓦。这一切连串反应,像多米诺骨牌,匈奴人的西迁,加速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我国北方潮水般消长激荡的游牧民族,几乎统属于阿尔泰语系。匈奴、突厥、回鹘、黠戛斯、哈萨克等,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而鲜卑、柔然、室韦、契丹等则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在卫拉特蒙古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也多次提到阿尔泰山,而且似乎“江格尔可汗”的理想国——“宝木巴国”的核心区域,就是阿尔泰——至少,“江格尔”的勇士们要为他门的圣主“江格尔”建造的宫殿是在阿尔泰。 美如开屏孔雀的阿尔泰山西侧, 生长着万年的旃檀。 在万年旃檀的中间, 杂生着珍珠宝石树,起舞婆娑 紧靠着五百株万年旃檀 为圣主江格尔建造一座 举世无双的十层九彩金殿 于是,勇士们用黄金、珊瑚、象牙、珍珠和宝石,为“江格尔”建造了一座“离天上的白云还差三指”的宫殿。在今天阿尔泰山脉的崇山密林和山间草地上,找不到“江格尔奇”们用空前的想象、巨大的愿望和最华丽的词藻建造的“宫殿”。 我不相信建立了煌煌帝国的游牧统治者,没有永垂不朽、青史留名的意愿。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P28-30 序言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在苍莽辽阔的欧亚非大陆,有这样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商队翻过崇山峻岭,穿越于戈壁沙漠,声声驼铃回荡遥无涯际的漫长旅程;一条在海洋,商船出征碧海蓝天,颠簸于惊涛骇浪,点点白帆点缀波涛汹涌的无垠海面。 这两“条”商路,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东端的古中国,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西端的古罗马——两个强大的帝国,串起了整个世界·踏着这千年商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人们往来穿梭,把盏言欢。 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一个又一个宗教诞生了,一种又一种语言得以升华,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国家兴衰荣败,一种又一种文化样式不断丰富;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中亚大草原发生的事件的余震可以辐射到北非,东方的丝绸产量无形中影响了西欧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思潮——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深刻、自由、畅通,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的世界。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个蛛网一般密布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连在一起,商路连接了市场,连起了心灵,联结了文明。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显示出探知未知文明样式的兴奋,西方历史学家尤其如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到底孕育着人类的哪些生机?又将对西方文明产生怎样的动力?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回答了这些疑问:“东方化的西方’,即“落后的西方”如何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捕捉人类文明的萤火,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在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l5世纪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诸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近代科技知识,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理论,并传播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对这些国家的哲学、艺术、礼仪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人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法国总统戴高乐评价道,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国家,她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地区文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排他性最小,包容性又最强。我们奢侈地“日用而不觉”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它已与我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根本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不断地延展和衍生自己,成为最基础也最扎实的一层底色。西方学者曾经评价空前鼎盛、空前繁荣的隋唐时代,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的鲜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义的问题。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美国史学家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中国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 由是,经济得以繁荣,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融合。 书评(媒体评论) 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就是什么。地域、历史和时代,对个人而言,犹如父亲,是他把你生出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韩子勇的《在新疆》,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份关于漂泊、寻找和指认的隐秘笔录。 ——李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