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0卷)》是第60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0卷)》共收12篇传记。聂荣臻、许卓、高咏生、杨克明、黄文杰、赵占魁、甘祖昌、黎玉、庄田、许士杰、马白山、邵力子。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聂荣臻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聂氏祖辈是由江西迁徙贵州,再转江津的,后来成为当地的大族。但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下十来亩土地。父亲为人持重,沉默寡言。他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母亲唐氏,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没过多久,由于家族纠纷,父亲被迫将自有土地卖掉,靠租种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耕地,父亲只好同别人合伙开个小染坊以维持生计。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8岁起,他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受到启蒙教育。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居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场高等小学(今陈食乡中心小学)住读。1917年春,聂荣臻来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考入江津中学。①
当时江津中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师素质,在四川省堪称一流。聂荣臻十分珍惜学习良机,非常用功,尤其重视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学校保存下来的操行考查簿上,记载着关于他的操行评语:“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气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聂荣臻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行集会,宣传演讲,撒传单,贴标语,抵制和焚烧日货,他的演说获得听众的热烈鼓掌,也因此触怒了地方反动当局,欲对他加以迫害。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聂荣臻受到了初步的民主主义革命的熏陶。他在思索:中国为什么国弱民穷,被称为“东亚病夫”,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当时他的认识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不发达,工业生产落后。因此,“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成为他当时的愿望。①
这时,四川有大批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从1919年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之最。其中,又以江津县为最多,达40多人。②聂荣臻在舅父的帮助下,筹足300个银元作为路费,于1919年重阳节后前往上海。1919年12月9日,他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离沪赴法;1920年1月14日,抵达法国港口城市马赛。③在巴黎,华法教育会将聂荣臻分到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在这里,他认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人。不久,聂荣臻被转到德洛中学继续补习法文。当年秋,进胡乃尔中学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文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以期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 1921年,聂荣臻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2月28日,他在巴黎同400多名勤工俭学生一起,参加了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运动;6月至8月,参加了反对中国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秘密借款以购买军火,并以中国某些地区的筑路权、采矿权、税收权作抵押的“拒款运动”;紧接着,又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争取回到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权利的斗争,设法救出了被押进兵营的赵世炎等3位学友。3次大的斗争,使聂荣臻看到了学友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奔走呼号付出的沉重代价,他进一步思考着:祖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在现实中受到了质疑。
1921年11月底,聂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并于1922年暑期考人该校化学工程系。在这里,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开始用革命理论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有了献身革命的志向。聂荣臻在1922年6月3日写给父母亲的家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困苦也何堪?狠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尸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①同年8月,由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聂荣臻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春,聂荣臻由赵世炎和刘伯坚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这时,旅欧学生中在比利时的只有3个中共党员:刘伯坚、熊味耕和聂荣臻。这年暑假,聂荣臻放弃了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学习的机会,来到巴黎,担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和青年团训练部副主任,与李富春、邓小平等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创办刊物《赤光》,并经常在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中开展活动,组织开会、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派等思潮流派辩论,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争取有志青年转到社会主义方面来。P3-5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