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2卷)》是第52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2卷)》共收12篇传记。张闻天、唐际盛、李贞乾、曾国旗、刘炎、文建武、凯丰、彭涛、王其梅、何成湘、范式人、胡厥文。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张闻天此文发表于1919年8月,说明他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之一。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展现了他日后成为革命思想家、理论家的才华,是他革命一生的光辉起点。
选定社会主义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大潮退落以后,张闻天经历了一段“向光明的地方摸索的时期”。1919年9月11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因“重组会务’’而“暂停”。张闻天乃实行当时青年中流行的激进行动:脱离家庭,脱离学校。脱离婚姻,在工读主义思潮影响下,投考了上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9月下旬被录取。从10月5日起,他开始了“日间习法语,夜间习工艺”的工读生活。但两个月后,张闻天离开了留法预备班。①他认为现在还不是到法国去的时候,要将学问和事业“从根本上筑起”,必要时进社会这个“大研究室”之后,“方才到外国去”。他还说:“要读社会主义,不能不读哲学心理学等。”因此,他与同学刘英士租了一间小屋,潜心读起哲学来。
就在这时,一个刚诞生的进步青年组织一一少年中国学会又吸引着他。这个学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会员以“纯洁、俭朴、实践、奋斗”为信条。它的南京分会在1919年11月成立,张闻天的挚友沈泽民就是会员之一。张闻天在12月由左舜生、黄仲苏介绍人会。1920年初,张闻天同沈泽民一道,住进上海华山路上空着的蔡锷住宅“松圃”,试验过工读生活。他们一面负责《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的校对、出版事务,一面读书和著译。
这一时期,张闻天在《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评论、通信、散文、杂感和诗篇。他视野开阔、意气恢宏,劳工问题、农村问题、文化问题、青年问题、妇女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等各种社会问题,无不在他观照审视的范围之内。从对社会问题的许多真知灼见中,可以看出张闻天深沉的思考,不倦的探索,“向恶社会宣战”的勇气,改造中国的决心。
张闻天和沈泽民在“松圃”过工读生活不到半年,又感到很不满足了。这时,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纷纷出国留学。张闻天同沈泽民相商,决定一起前往日本。1920年7月中旬,他们到东京进了一所日语学校,同时自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①在东京半年,张闻天结识了田汉、郑伯奇和康白情等文学青年。他对文学的兴趣也从这里萌生。
1921年1月,张闻天同沈泽民又一道回到上海。3月,张闻天移居杭州里西湖边上的一个寺院里读书和写作。在近3个月的隐居生活中,他读了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人的不少作品,还研究《圣经》、“佛学”,几乎完全沉浸在对泛爱哲学的崇尚中,相信托尔斯泰“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无抵抗主义是实现“泛爱”的一种救世新术。6、7月间,张闻天发表了一些文章,宣传这些思想。对于张闻天在这段时间内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沈雁冰、陈望道先后著文提出批评,指出无抵抗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到自由之路”就是俄罗斯人造下来的这一条。
就在张闻天因探求改造社会的途径而陷入烦闷的时候,1921年8月,他经左舜生介绍进入中华书局,当了“新文化丛书”的编辑。这套丛书以选译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欧美社会科学学术名著为宗旨。其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也在中华书局任职,对张闻天多有指点、鼓励。③在“新文化丛书”社同坐一室工作的还有沈泽民和田汉。
P6-7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