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旱码头/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维颖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此刻,理智提醒他此地不可久留。他必须将逃生的路继续走下去。

斑斑以嘴撑地,重新站立起来。前腿有点儿打战,用后腿使劲撑持着。伤口还在往外渗血,一片磷光闪动在刚刚伏卧过的地方。终于重新跷动了四足,趔趔趄趄朝前奔去。山根下,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出现在面前。那是河南坪,位于两河交合处。相传当年黄河与湫水两情相悦,曾化作少男少女登岸悠游,在山上山下疯跑半晌之后,竞模仿人间情种交媾于此。在他们偎依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肥美的坪地……

突然,什么地方传来一阵衣裾窸窣声。斑斑吃了一惊,连忙匍匐在地。隔了一阵儿,又听得有人“喂”“喂”连叫两声。偷眼看时,见有一个身穿武将般袍服的老倌儿站在村头一所不大的房子前,正朝着对面山上打手势。那里正是卧虎山,山因有座黑龙庙而名满晋陕。夜色中,斑斑看不真切,猛然想起,这位老倌儿应是财神爷了。他大约是在和黑龙爷打招呼吧!这么想着,再看那卧虎山上,黑龙爷果然站在庙门之外。只听得那黑龙爷对财神佬儿说:“快了,快了!”财神老儿答:“多谢,多谢!李家山合村……”,

斑斑未曾听完,便一轱辘爬起来,朝前奔窜。他知道,二河水涨在即,他必须在大水到来之前,渡过湫水。否则,一旦山上有人赶来,累累旧伤之上怕又摞新伤……

多日未曾落雨,湫水河浅浅的,正好徒涉。虽是夜里,那水依然热乎乎的。在四足进入水中的一刹那,斑斑突然想起当年在天庭御花园里,那些花匠引来天河水浇灌满园麒麟草的情景——那可真叫舒服呀!斑斑想假如不是满身的伤痛,他定要好好洗个澡的。可是眼下,水流浸渍到的地方,那痛苦是多么刻骨铭心啊!

“莫非人类都是这么喜怒无常,这么阴毒,这么可怕吗?”

斑斑的心头倏然闪过这样一个思绪,利刃般的,电火般的思绪。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旋即,他又摇了摇头,他想起李家山那个护佑过他的壮汉。假若没有他,也许他早就不在尘世了。那么,往后他还会遇到壮汉那样的好人吗?

渡过湫水后,眼前就是碛口镇的主街了。虽是夜半,这水旱码头的繁华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在那东西走向的通衢大街上,一个个写着字号名称的灯笼高挂在店铺板门外,那晕黄的灯光竞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还有那一条条依山就势筑成的、淹没在黑压压楼宇中的小巷,竞也被彩珠似的灯笼照得金蛇也似。有更夫敲打着竹梆走过,一路走,一路吆喝:门户关紧,火烛小心!

斑斑绕过镇街,取道卧虎山下,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朝北走去。这时,他听得湫水河里涛声如鼓,河对面目力所及的两个村子——寨子山和寨子坪的村脚下,居然也成了白晃晃一片汪洋。斑斑这才发现,就在他的脚下三四尺外,也早是一片水的世界了。斑斑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再也顾不得伤痛,连滚带爬地朝前奔去。

斑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村庄。那依山造就的屋宇黑压压、雾腾腾,竟有点同李家山相仿佛。最显眼的是村街上并排栽着的三棵老槐,树干粗可五围,根底间隔十数步,树冠却早连作一片。远远看去,活像天庭里为各路神仙聚会专门打造的那面三足摩云遮阳伞。

斑斑一看就知道,这村名唤西湾,是碛口商埠最早的创办者盛氏家族的豪宅“三槐堂”所在地。

斑斑不敢进村,绕道向西,想躲进村外那片林子中去。他实在是太疲累了,而浑身的伤口这时也像刀剜似的疼得钻心。

然而,斑斑没有走到他要去的地方。当他向西走了百十来步时,一片打麦场吸引住了他。打麦的季节刚刚过去不久,空气中弥漫着酒曲似的芳香。打麦场的一角是一个大如屋宇的麦秸垛。麦秸垛的一侧被掏空了,形成一个半人高的洞穴。斑斑走过去只看了一眼,便不假思索地钻了进去。

真舒服啊!斑斑很快沉入甜梦之中。

也是合该有事。斑斑一觉睡醒时,已是第二天晌午了。一道灼热的阳光射进洞来,刚好照在斑斑的伤口上,两只红头苍蝇嗡嗡叫着扑了上去,一阵刺痛唤醒了他。这时,两个顽童互相追逐着出现在他的面前。

P20-21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尾声

序言

序: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语言的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如果语言难以体现精确性要求,人们的思维同样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分离。虽然任何语言都会表现出书面与口头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把口头语言照搬为书面语言。但这种差别在汉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与口头语言的“白话”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与书面书写脱离,对开启民智、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产生了障碍。而现代化的实现并不仅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因此,语言的变革,使之更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除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如“科学”“民主”等之外,对语言的解放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期待。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放弃了对古代汉语的使用,积极采用白话文来构建现代汉语。这其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胡适等。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鲁迅的语言中存留有古代汉语的元素。这是中国语文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典型表现。而胡适等人则努力使自己的书面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也显示出某种过分倾向于白话的特点。另外一些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人则企望借鉴外来语言对中国的语言进行改造,因而出现了许多非常欧化的表达方式。就中国现代汉语的成熟完善来说,这些努力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真正使新生的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出走,并吸纳了民间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质,使之成为一种既有古代汉语的节制、典雅,又有民间口头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使现代汉语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的语法体系、鲜活的表现力,以及体现民族语言特色的“现代汉语”形态,则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们做出了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贡献。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推荐

刘维颖著的《水旱码头》以历史文化名镇碛口为背景,讲诉了两大家族李运兴、李运旺兄弟的李氏家族和盛书璧、盛书璞、盛书瑜三兄弟的盛氏家族之间,在清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两大家族、两辈人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晋商在经商中的诚信、精明;在与官府的巧立名目的横征暴敛的冲突和妥协;在家族生活中盛书璧对兄弟是情深义重,对自己的媳妇是残忍,对儿媳妇是不近人情,让人反思多多。整部作品情节安排紧凑,值得细细品读。

编辑推荐

随着各种商号的不断兴起,濒临黄河的碛口镇成为人烟辐辏、商贾云集、货物山积的水旱码头。而它的繁荣很快招来大批官盗吏贼,他们巧立名目,七取豪厅,反映了清王朝由鼎盛期走向衰败期民族矛盾、阶段矛盾的白热化。

《水旱码头》作者刘维颖力图将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民情融人叙事之中,在末世文化与地域风俗相交织中,抒写古镇人的奋斗史、情爱史,发掘、彰显晋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