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青少版)》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小说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丈夫卡列宁却性情冷漠。与年轻军官伏伦斯基在火车站的邂逅,改变了安娜的生活。伏伦斯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热烈追求,最终两人相爱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安娜陷入痛苦和不安中,绝望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既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青少版)》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作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沃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基蒂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沃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沃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沃伦斯基并非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的支柱——沃伦斯基后,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一 列文来访
奥布朗斯基公爵放下手里的电报,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谢谢上帝,他的妹妹安娜终于要来了!
这几天,奥布朗斯基家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他们家之前请了一位法国家庭女教师,公爵跟多情的法国女郎有了私情,不巧这事儿被公爵夫人多莉察觉。愤怒的多莉向丈夫声明,她不想再跟他在一个屋子里住下去了。
整整三天,多莉没有离开自己的房间半步。公爵先生呢,则是在早上迷迷糊糊地醒来,发现自己不在卧室,而是躺在书房的山羊皮长沙发上,才懊恼地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为没人管,小孩子们像第一一样在家里乱窜。新请的英国女教师和女管家吵了架,打算另谋高就。厨师昨天就潇洒地走人了,打下手的厨娘,还有马车夫,也都准备辞职,搞得奥布朗斯基头都大了。
还好,安娜明天就要来了,她或许能劝嫂子回心转意吧?
这种情况,家里是不能待了,奥布朗斯基只能去办公室消磨时间。
他虽然一向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却在莫斯科一个政府机关里当着体面而又薪水丰厚的长官。这个位子是他的妹夫,安娜的丈夫阿列克谢 卡列宁帮他弄到的,卡列宁可算是政府部门里的实权人物。不过,即使没有卡列宁,奥布朗斯基也可以通过其他什么人,比如表兄弟、叔叔伯伯或姑妈的关系,弄到这个或者其他类似的位子。奥布朗斯基的亲戚、朋友几乎遍布莫斯科和彼得堡,他就是在这些大人物们中间长大的,要弄到一个薪水丰厚的位子,实在费不了什么劲。当然,上班对奥布朗斯基来说,也就是打发时间而已,他对自己的职务从来就没有真正关心过。
上午办公要持续到中午两点,到两点才休息和吃午饭。中午快下班的时候,门房告诉奥布朗斯基,有个人要见他。
“他在什么地方?”
“刚才还在这里,也许到走廊里去了,噢,在那儿!”门房指着一个留着鬈曲胡须、体格健壮的男子说。
那人戴着羊皮帽子,正迅速而轻快地跑上磨得有些光滑的石台阶。
奥布朗斯基站在走廊上,当来人走近的时候,他伸出手来,脸上不由自主地绽放出微笑。
“噢,原来是你,列文!你怎么肯驾临这个巢穴来看我?”他带着点儿亲切的嘲弄说。握手还不够,他又吻了吻他的朋友,“你来了很久吗?”
“我刚到,急着要见你。”列文说着,有些拘束地向四周望了望。
“来,到我的办公室里说吧!”奥布朗斯基亲热地挽起列文的胳膊,他知道自己这位朋友总是有些腼腆。 列文和奥布朗斯基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尽管他们性格和爱好并不相同――不仅不同,甚至可以说反差巨大。奥布朗斯基热衷于在社交圈子里混日子,列文则醉心于在乡下搞他的农场。他们从心底鄙视对方的生活,觉得自己过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生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交往。奥布朗斯基对列文在乡下干的那些事情不理解,也不感兴趣,他嘲笑这个,却又喜欢时不时地听列文讲一些全新的、出人意料的见解。
“看见你我真是非常高兴,”走进小办公室,奥布朗斯基放开列文的胳膊,“噢,你好吗?你什么时候到的?”
“你知道,我急着要和你谈谈。”列文说。
“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吃午饭,我们边吃边谈。”
“不,”列文说,“我还得到别的地方去一下。”
“好吧,那么我们一起吃晚饭。”
“吃晚饭?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想问你一件事,就一句话。”
“那么,现在就把这一句话说了,我们吃了晚饭再仔细聊聊。”
“噢,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列文说,“就是这样一句话――”他竭力想控制住内心的羞赧,以至于脸上现出一丝凶狠的神情。
“谢尔巴茨基家的人怎么样,一切还好吗?”他问。
奥布朗斯基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你问一句话,我可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还真是个可爱的家伙啊,他想。“这么说,你到城里来,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这个,我们以后再谈吧……”列文说着,脸又红了。
奥布朗斯基眨了眨眼睛,决定不捉弄他的朋友了。他早就知道列文钟情于他妻子的妹妹基蒂。“假如你想见他们,不妨到动物园去,他们四点到五点准在那儿,基蒂在那里溜冰。你先去吧,我回头来找你,我们再一起去吃晚饭。”
“好极了!那么,回头见!”P1-3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在实行农奴制的沙皇俄国时期,他出身贵族家庭,年轻时不爱学习:痴迷于社交生活,一直周旋于俄国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在厌倦了奢靡、无聊的上流社会生活后。托尔斯泰投身到自己的庄园,成了一名庄园主。他十分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又反对以革命的激进方式消灭农奴制,幻想着能找到一条温和的改革道路。为此,他在自己的庄园实行改革,不料并未得到农民的支持,这让他十分矛盾。翻开《安娜.卡列尼娜》,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描绘的正是他和他周围的人的生活。
这部名著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安娜的爱情悲剧,一条是列文的探求之路。
贵族女青年安娜·卡列尼娜,在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时,就由家长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古板、教条的人,八年来,安娜一直过着平淡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碰到青年军官沃伦斯基。两人不由自主地为对方的青春活力所吸引,顶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走到了一起。但理想中的爱情,在现实面前还是碰得头破血流。安娜抛弃了一切来追随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却不能完全舍弃他的事业和生活圈子,跟安娜过平凡的日子。对未来的茫然,以及担心失去沃伦斯基的爱的恐惧,使安娜陷入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最终,万念俱灰的安娜,投身到滚滚的车轮之下,为悲剧画上了句号。
列文同样出身贵族,却不喜欢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堕落,他大学毕业之后,即回到乡下的庄园,准备在农业生产上大展宏图。列文是一个缺乏自信,对一切充满了怀疑的人。因为求婚失败,他几乎对爱情失去了兴趣。想要搞好农场,农民们的自由散漫又使他苦恼无奈。经过努力,他赢得了真爱,也找到了一条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办法。可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和儿子的诞生,又使他陷入迷茫。最终,他在劳动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事业的意义,解开了自己的心结。
安娜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她像扑火的飞蛾,最终鱼死网未破。她身边的人,无论是卡列宁还是沃伦斯基,每个人都在时代这张网里挣扎,每个人却又无能为力。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娜的追求是美好的,却以其悲剧的结局,打动人心。
列文的迷茫,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生活永远不会风平浪静,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列文最终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也会找到自己的答案。列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因而也就能给人永恒的启示。
通过安娜和列文的故事,托尔斯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19世纪全景式的俄国图卷,竖立起了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