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为何能脱颖而出?
自2014年以来,由于承担了一个主权财富基金的研究课题,我陆续访问了澳门地区、新加坡、迪拜等小型开放经济体,就这些经济体获得成功的共性与独特之处进行了一番比较,有了不少心得。在本文中,我想谈谈迪拜之行的感怀。
迪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颗明珠,是阿拉伯地区的金融中心与开放门户,也是该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与航空港。事实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迪拜也一度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最后依靠兄弟酋长国阿布扎比超过1000亿美元的援助才得以摆脱危机。我至今还记得几年前《欲望都市》电影版的开场白:“迪拜已经成为过去,阿布扎比才是未来。”
然而,迪拜已经成功地从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曾经作为危机源头的迪拜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高点。不但房价与租金高企,而且城市内四处可见密集的塔吊,这说明房地产投资再度活跃。与发达国家股市走势一致,迪拜股票市场目前也同样火爆异常。
世人多把阿拉伯世界的繁华归结于石油出口,有人甚至认为仅仅靠石油出口带来的经济繁荣是“荷兰病”,是无法持续的一场春梦。然而,迪拜属于一个异类。迪拜的石油资源已经开发殆尽,不像其兄弟阿布扎比目前还坐拥巨额石油储备。如果说迪拜城市的早期繁华是拜黑金所赐,那么迪拜过去一二十年以来的欣欣向荣。就不能再用石油出口收入来解释了。
那么,迪拜为何能脱颖而出呢?
首先,迪拜以全面开放之精神,成为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并一举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与全球其他地区沟通的金融枢纽,借此沉淀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众所周知,阿拉伯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有独特信仰,社会结构相对保守。但迪拜却一反常态地采取了开放姿态。迪拜的阿拉伯妇女出门不必穿戴黑纱,迪拜的很多宾馆与餐馆都出售酒精饮料。尽管这在全球其他地方来看不足为怪,但在阿拉伯地区已经属于相当开放。迪拜的外国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本国人数量,这里非洲人、南亚人、华人的比例都相当高。
作为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迪拜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且迪拜当地金融机构给出的薪酬待遇已经充分国际化,这就使得迪拜能够吸引一大批国际金融人才加盟。迪拜既发展国际化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同时也是伊斯兰金融的汇聚之地,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使得迪拜成为阿拉伯世界金融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完美接口。
其次,迪拜将旅游地产发展得淋漓尽致,并且把房地产行业与旅游业高度无缝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世人一提迪拜,第一印象往往是全球最高的哈利法塔、全球第一家七星级帆船酒店、著名的填海人工岛棕榈岛等。这些都是迪拜精心打造的地标性建筑。然而,迪拜的成功之处并不止于此,这些著名地标已经成为迪拜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收入与就业机会。例如,在全球最高建筑迪拜塔,坐电梯到顶层观光是如此地热门,以至于往往几天之内的门票都销售告罄。当然,如果你特别想当时就登塔的话,那么你可以花四倍的价钱买一张VIP票。又如,著名的帆船酒店不允许非住店客人进入。不过,如果你预订了价格不菲的帆船酒店内部的餐馆,那么你可以获得一次进入的机会。再如,像棕榈叶一样散布在阿拉伯海上的棕榈岛,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知名、价格也最昂贵的私人别墅区。
总之,迪拜政府在如下思路上做得非常成功:首先,用最高、最新、最奇特的建筑将房地产打造为迪拜的名片;其次,利用这些人造建筑的吸引力,大力发展迪拜的旅游业与旅游地产。一旦迪拜目前正在修建的第一家海下宾馆——亚特兰蒂斯宾馆——问世,估计又会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一场新的旅游旋风,而帆船酒店已经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会再度被刷新。迪拜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
当然,迪拜在某些方面也并非无懈可击。从居住环境来看,迪拜夏天气温可以达到四五十摄氏度,不太适合人类居住。迪拜的空气质量也不算高,除了沙尘暴频繁,迅速膨胀的机动车数量也导致尾气污染显著上升。高企的房价与租金使得中低收入人群望而生畏,很高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下降等。总之,这是一个高度繁荣、高度极化、高度耗能的人造都市。但即使从这一角度来看,迪拜的崛起也真的是中东地区的一大奇迹。
回顾迪拜的发展思路与历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新疆沿边经济带的开发开放问题。事实上,无论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还是民族宗教来看,迪拜与喀什颇有类似之处。那么,迪拜的发展经验能否供喀什参考借鉴呢?我认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喀什可以学习迪拜经验:第一,解决民族问题要靠开放与融合。目前喀什的汉族人占比已经显著下降,这不是一个积极迹象。因此,通过大力实施喀什的对外开放来制造新的商业机遇,通过新的机遇吸引各类人群流入,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当地人收入增强社会稳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第二,金融业与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喀什的重点行业。通过利用喀什与中亚各国毗邻的优势,大力推动喀什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实现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计价与结算,将喀什发展成为新疆地区与中亚各国的金融接口。喀什可以利用其沙漠绿洲与开放门户的优势,将环境治理、旅游地产与旅游业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三,喀什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新疆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以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在城市规划、重点开展行业与管理思路方面推出更多的政策创新,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本文写作于2014年6月
P20-23
写作是最好的学习,也是人生轨迹的绝佳记录。说一个人在表达出来之前其实并不确切知道自己究竟想了些什么,或许有些夸张,但也确实有几分道理。行走的经济学人,记下对世界不同城市和各异作者的感受,结集出版与读者分享,可谓经济学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明人帅,其随笔也独有率真洒脱意,他带着好奇心在地球游走、带着经济学勾勒心中的大干世界和芸芸众生,十年一觉后的世态世事世人都以经济学的名义真实起来。对于含着感情的笔触,要闲哪得功夫!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会议(旅行)、读书是张明的工作与爱好。我能够从这本随笔中深深体会到,他把研究当作兴趣的喜悦之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要在意观点的异同,而要享受思考的过程。
——管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高级研究员
张明博士曾经获得2013年度的“中国青年金融学者奖”,而我则是当时的评奖委员会的主席,不仅我本人对张明博士在经济研究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常人的勤奋、灵气十分赞赏,而且从评委们的投票看,他们也有不少与我持相近的态度。近年来,我看到他将这些优点持续发挥出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收录在本书中的旅行观感与读书笔记,也算是他以实际行动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这也为我们动态观察经济理论提供了轻松阅读的机会。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经济学本来应该是一门不动声色、质朴无华的学问,但在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里,有那么一批痴心不改、一往情深的另类,他们把经济学写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侠。张明博士的近作,能够让你感受到冷静经济学分析下的火热与激情。
——何帆 北京大掌汇丰商学院经济掌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写作。张明博士是我们这代经济学人里的佼佼者,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也代表了这代人的一种状态。他的学术观点或引发争论,或影响决策,或发人深思,体现了我们这代人的学术责任。
——管清友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少年一梦乘风起,学海扬帆追梦人。张明研究员带着梦想去旅行、去阅读,探寻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本书展示了一名青年经济学家的学术素养和犀利视角,洒脱、率真、自由,既有诗和远方,也直击了很多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这是一种富有情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傅勇 上海领军人才、曩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张明博士十年前已经成名,少年成名不难,难在成名后十余年研究一直精进深入。无论是对中国经济有兴趣,还是希望了解中国青年学者对于世界经济大势的看法,张明都是不可错过的作者。
——徐瑾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主编、《白银帝国》作者
十年一觉研究梦
这是我的第四本随笔集。却也是最特殊的一本。
前三本随笔集,按照三年一本的节奏,收录了我每段时期较为重要的财经评论文章。而这一本,虽与财经有关,里面却不是财经评论文章。它汇集了我对现实世界与经济金融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上篇“带着经济学上路”,记录了我在参加国际会议或跨国调研的过程中,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观察。这里面既包含了美国、法国、瑞士、新加坡、阿联酋等发达经济体,也覆盖了罗马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经世济民”,经济学并非一种纯粹的象牙塔内的学问,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与互动。我从一位经济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从参加国际会议与跨国调研的角度,以一斑窥全豹,由树木见森林,来感受与分析这些国家。虽然看问题难免短视而片面,但或有一些思想火花。
下篇“手倦抛书午梦长”,收录了我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以来,撰写的一些国内外经济学著作的书评。我喜欢阅读,却往往过后辄忘。为了留存对某些畅快阅读经历的记忆,我会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著作,撰写书评。在书评中,我既会梳理总结全书的逻辑与亮点,也会对相关著作进行个性化的评论。这些评论未必正确,却反映了我在阅读著作时的心路历程。
我于2007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到今年恰好十年。有趣的是,今年也是我年届四十、步入不惑的人生节点。经过十年时间,我已经成了研究所里的“老人”。回首这十年的研究历程与人生经历,可谓感触良多。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是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智库,我在世经政所的工作心得,可以用独立、自由与团队三个词来精准概括。
所谓独立,是指我在所里的研究选题,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我的研究结论,也是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这十年间,我的研究主题,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资本流动、外汇储备管理、资本账户开放、资产证券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属于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的范畴,彼此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关联,也具有较强的跳跃性。我可以自信地说,在所里做研究,氛围是相当宽松的。这十年间,我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与政策制定者既有重合也有分歧,但研究的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作为智库的学者,我也一直遵循对相关政策制定进行建设性评论的原则。
所谓自由,是指作为社科院的学者,在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度。一方面,我们不需要每天坐班;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硬性的讲课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绝不是说没有工作量。事实上,一旦选择以研究为业,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能够放松休息的时间了(这一点只有同行冷暖自知)。我和同事的工作压力,其实并不比高校的老师小。但是,个中妙处在于,可以自己支配工作的强度与节奏。这也是我们能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各种调研以及用来阅读与思考的原因了。事实上。这本书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笔者的“不务正业”之作。
所谓团队,是指世经政所有着非常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与研究工作风气。世经政所的宏观团队由余永定老师创建,由多位所内外的中青年学者组成。这个团队在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诸多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事实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见证并参与了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经常账户的失衡与再平衡、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政策转型等诸多进程。在团队内的工作,可谓简单而纯粹。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同行相轻与利益倾轧,有的不过是师友之间的关怀、欣赏、理解与鞭策。
十年一觉研究梦。由于有着从金融机构到学术机构的转型经历,我个人的研究,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做有理论支撑、有人文关怀的政策研究。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并不是没有压力与困惑,过程也远非一帆风顺。我之所以能够沿着这个方向坚持十年,实在要感谢太多师长与朋友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我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所以选择《觉今是而昨非》作为我第一本财经评论集的书名,为的就是激励自己能够通过不懈努力,提升眼界,拓展视野,使得有限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且让本书作为笔者人生旅途中的一枚书签,既梳理来时之路,也映照前行之途。
2017年5月20日
《行走的经济学人》作者张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他走访各国,结交各国杰出经济学者,考察当地经济形势,将各国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和影响精选成文;他饱读国内外畅销经济著作,如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塔勒布的《黑天鹅》,书评深刻不同凡响,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和启迪。这是一位身体和心灵同时上路的经济学者,他将所看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多面的经济世界。
《行走的经济学人》是张明近几年来边走边看、边读边写的随笔集结。上篇叫“带着经济学上路”,记录了他游学世界各地时的学术遐思:下篇叫“手倦抛书午梦长”,囊括了他阅读财经经典著作的所感所悟。
本书实是一本严谨的随性之作。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张明的随笔,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这种信手拈来、平实质朴的风流,恰恰源自随性流淌的文字之后那三峡满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