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扬、威廉·西蒙著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介绍:超凡魅力,是一种上苍赋予极少数人的礼物,是由众多条丝线拧成的一根绳索。大自然把这份珍贵的礼物赠给了史蒂夫·乔布斯,还让他具备了吸引公众的“魔力”,而这样的特征只有福音传道者和具有煽动性的政治家才拥有。目睹他长达数小时的演讲,就好像是在看一位善于展示的能手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尽情挥洒内心的独白。这是一种醉心于科学技术的独白,技术就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整个世界。
| 书名 |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杰弗里·扬//威廉·西蒙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杰弗里·扬、威廉·西蒙著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介绍:超凡魅力,是一种上苍赋予极少数人的礼物,是由众多条丝线拧成的一根绳索。大自然把这份珍贵的礼物赠给了史蒂夫·乔布斯,还让他具备了吸引公众的“魔力”,而这样的特征只有福音传道者和具有煽动性的政治家才拥有。目睹他长达数小时的演讲,就好像是在看一位善于展示的能手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尽情挥洒内心的独白。这是一种醉心于科学技术的独白,技术就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整个世界。 内容推荐 作为《福布斯》硅谷商业编辑,作者近距离观察乔布斯及苹果公司20年,不仅贴身接触乔布斯本人,也对乔布斯的家人以及苹果公司众多内部人士进行了深度采访,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是其20年观察和研究的结晶。 作者既展示了乔布斯的过人智慧和商业成就,将创新与科技完美结合,重塑产品与行业,也指出他曾因盲目自大而众叛亲离,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扫地出门。但10年之后,他又卷土重来,并通过一次成功的“公司政变”后,重掌大权。 杰弗里·扬、威廉·西蒙著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写作风格犀利而泼辣,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苹果公司的兴衰成败与权力更迭。它的出版并没有经过苹果公司授权,没有回避一些乔布斯人格上的缺点和失当行为,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商业奇迹的创造过程,是了解乔布斯与苹果公司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目录 序 改变世界的梦想者 第一部 怒放与凋零 1 人生起步 2 公司诞生 3 “让我们当海盗吧 !” 4 告别“苹果” 第二部 新的开始 5 NeXT公司:乔布斯的“下一站” 6 进军好莱坞 7 携手迪士尼 8 重返“苹果” 第三部 东山再起 9 亿万富翁 10 开创新领域 11 “我的地盘”:iPod、iTunes 12 巨人之争 13 辉煌时刻 尾声 致谢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1人生起步 可以确切地说,史蒂夫心中总是装着他的苹果电脑。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他的成功是由于其内心怀有一种深切的不安全感,正是这种不安全感使他必须出去闯荡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由于他从小就是被收养的孩子,所以他的行事方式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史蒂夫·乔布斯的好友丹·科特克 一般人对周围的变化都不会怎么留意,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拥有一种文化的美国来说,人们也是这样的。20世纪的美国可以说是饱经风雨: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跟着的就是50年代的惆怅、60年代的震荡以及七八十年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到了9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就这样,数十年的巨大社会变迁导致美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思考以及娱乐方式,甚至恋爱的方式。现在看来,当时这种社会习俗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它对人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冲击也是始料不及的。 但有一样东西即使在史蒂夫出生后也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收养小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收养小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被收养的小孩的年龄比现在要小得多。这种现象可以简单地这样解释:那个年代,做单身女性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再加上堕胎也是违法的,即使能这样做,也会危及大人的生命。因此,在50年代,对于已经怀孕的单身女性来说,有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把新出生的婴儿托付给别人收养。一些为无儿女父母服务的机构,同时也照顾怀孕的单身女性,这有些像村舍经营的产业。 史蒂夫·乔布斯就出生在那个年代,那是1955年2月24日,他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生了。实际上,直到史蒂夫长大后,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出生后不久,这个“无名婴儿”的母亲就把他托付给旧金山的一对夫妇收养,这对夫妇就是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他们10多年来一直希望能够收养一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史蒂夫的养父保罗·乔布斯在定居西部之前就有过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虽然出生在农家,但气度不凡,深受中西部加尔文教义的熏陶。这种经历使他在美国长达10年的大萧条时期仍能坚强起来,同时对他成年时期的行为和人生选择也有较大的影响。他放弃了读中学的机会,就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在美国中西部游荡了几年,而那时正值美国经济严重萧条时期,他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份工作。*终,保罗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服兵役。他参加了美国海岸警卫队(一般人都叫它“无赖海军”,保罗也是这么叫的),并且掌握了管理轮机舱的技能。他在海岸警卫队的经历也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从他胳膊上的文身、整齐而利落的短发就可见一斑。虽然他缺乏正规的教育,但他浑身上下透出的那种活力、那充沛的精力,显示出他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蓝领”了。 当保罗·乔布斯服役的海岸警卫队船只在旧金山港口“退役”时,他也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了。那时正值世界大战和萧条时期,保罗和很多美国人一样都在寻找着新的开始。有一次,他与一位同船服役的队友打赌说,在金门大桥附近他会找到自己的新娘。巧合的是,很快他就与一位名叫克拉拉的姑娘约会了,他还要克拉拉立即嫁给他。于是,保罗和克拉拉在1946年结了婚,然后就回到了保罗的印第安纳老家。在那里,他依靠自己服役时掌握的机械操作技术,在万国收割机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 然而,加利福尼亚对保罗和克拉拉的诱惑太大了,于是,他们在1952年卷起铺盖又回到了旧金山,住进了海边一套可以远眺太平洋的公寓。很快保罗就应聘到一家财务管理公司做强制执行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向用户索要汽车贷款的欠款。由于他是个大块头并拥有善于攻击的个性,他非常适合这份有些危险的工作。有时候,一些欠债车主总是不还贷,他没办法只得收回他们的汽车,这时他就用他学到的机械技术强行打开车锁,甚至在必要时他还可以用电启动汽车。 就这样过了3年,在收养了一个名叫史蒂夫·保罗·乔布斯的男婴后,他们举家迁往了南旧金山的一座工业城镇,这里有不少地方都住着退伍回来的老兵。在这个城镇,史蒂夫长到3岁时,就形成了比较活泼的性格,用今天标准一点儿的话来说,那就是儿童多动症。他早晨往往很早就起来捣乱,就好像他属于那种天生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跑到了医院,就是想尝尝杀虫剂究竟是什么味道。还有一次,史蒂夫把发夹塞到了电源插座内,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虽然有这么一个淘气的孩子已经很让父母操心,但他的养父母还是决定再收养一个女孩,她就是帕蒂,比史蒂夫小两岁。 虽然史蒂夫比大多数孩子更需要严加看管,但他显得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前面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四邻大喊大叫,他还看了很多不健康的电视节目,而这可能是他成年后不轻易交朋友的一个原因。 在史蒂夫出生后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约翰·巴登(John Bard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奖励他们发明了晶体管。保罗和克拉拉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发明不仅改变了他们儿子的生活,也让他们的儿子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 等到史蒂夫10岁的时候,他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在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保罗依然做着回收欠债的工作,而在邻近的帕洛阿尔托,电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市郊发展起来。史蒂夫的家地理位置很好,惠普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电子公司的工程师都在这里居住。每逢周末,一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史蒂夫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有一次,一位工程师从实验室带回来一个碳晶麦克风给他玩儿。史蒂夫对这个麦克风非常着迷,并问了很多细致的问题。以后,史蒂夫就经常到他家来玩儿,工程师对这个早熟的男孩印象颇好,于是就把麦克风送给了史蒂夫。P3-6 序言 序改变世界的梦想者 超凡魅力,是一种上苍赋予极少数人的礼物,是由众多条丝线拧成的一根绳索。大自然把这份珍贵的礼物赠给了史蒂夫·乔布斯,还让他具备了吸引公众的“魔力”,而这样的特征只有福音传道者和具有煽动性的政治家才拥有。目睹他长达数小时的演讲,就好像是在看一位善于展示的能手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尽情挥洒内心的独白。这是一种醉心于科学技术的独白,技术就是史蒂夫·乔布斯的整个世界。 在史蒂夫尚显年轻、羽翼未丰的时候,一些对他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行事大胆的鲁莽之辈。当这位年轻的电脑天才在苹果公司占有一席之地时,他就有些飘飘然了,也似乎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了。虽然他参与设计了个人电脑的机箱,但他的内心还是感到很空虚,因为在高科技领域,他的贡献太小了。他吸引了众多人对他的崇拜,但那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 他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2000年1月,在旧金山莫斯克尼中心,苹果公司举办的苹果世界展示会就是对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个最好诠释。在那个寒意逼人的早晨,史蒂夫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会从此改变自己。面对众多的观众,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已经改变了的自我。 那些听过他多次演讲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史蒂夫·乔布斯正在向世界表明,他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魅力没有减少,因为他的演讲还是时常会被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呼声淹没,他还是不用讲稿就能够自始至终激情四射地发表演说。 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展示会上做产品展示,已经成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一项重要内容。史蒂夫在多年以前就开始这样做了,即使在被赶出苹果公司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但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史蒂夫在重返苹果公司后,已经慢慢地把这种产品展示变成了一种精彩的“艺术表演”。 现在,这位秃顶、鼻梁上架着眼镜的首席执行官正在表演这部音乐剧的最后一个乐章。他习惯穿着黑色的圆翻领T恤和一条已经穿得很旧的牛仔裤,这也显示了他依旧鄙弃公司那种传统的正式服装。带着一种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嘲的笑容,史蒂夫在身后的巨大展示屏幕上打开了最后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上他的头衔依然是临时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在台上来回走着,他一直是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感谢在他重新回到苹果公司后,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也谈到自己在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经营两种产业的辛苦。“在两年半之后,”他说,“我希望我能向皮克斯公司的股民和苹果公司的股民证明,我这个有着双重身份的首席执行官能为他们做好每一件事。因此,我还会继续在皮克斯公司和苹果公司工作。” “今天我很高兴地向你们宣布,我要放弃‘临时’首席执行官的头衔了。” 观众中顿时响起了欢呼声:“史蒂夫!史蒂夫!史蒂夫!”欢呼声是从一些对苹果电脑极为钟爱的观众中发出的,随后这种欢呼声迅速升高,继而整个会场都沸腾了,鼓掌的节奏也随之加快,然后兴奋的观众开始跺脚,到了最后,观众都站立起来齐声欢呼。 “史蒂夫!史蒂夫!史蒂夫!”的欢呼声越来越大,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了。身处现场的史蒂夫一开始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狂热的气氛。在他想听得清楚一些,把手放在耳边时,他才突然意识到:几千名苹果电脑迷、苹果电脑的使用者、苹果电脑的研发者以及对苹果电脑充满信心的人想要呐喊的正是他想听到的。观众把所有的爱都“倾泻”在了他的身上。 在史蒂夫的职业生涯中,他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在长达两个半小时和谐、连贯的展示结束时,史蒂夫真的被感动了。他脸上一直带着温和的笑容,他能感到自己正被一种温情与热爱紧紧地包围着。 可能他再也不会傲慢无礼、过于自信了。可能是他的4个孩子,也可能是他经营的一个完全失败的公司和几乎已经失败的另一家公司教育了他。这次在莫斯克尼中心,史蒂夫真的为之动容了。他的喉咙开始哽咽,但他忍住了泪水,喃喃自语道:“是的,我们都会改变的。”是的,史蒂夫·乔布斯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感觉和热情已经与商业和技术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现在,你们真的让我很激动,”他开始说话了,“我每天都要去皮克斯公司和苹果公司工作,与那些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人一起工作。我们所做的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工作,但这些工作都属于团队工作。” 史蒂夫的眼睛湿润了。是啊,这些工作都属于团队工作。要是在15年前,史蒂夫肯定说不出这句话来,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时间就是一座巨大的天平,它消除了史蒂夫内心深处的傲慢与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他现在要面对这几千名观众,诚心诚意地感谢这些人,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才使得他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他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向观众们说出了他在这次展示会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代表苹果公司的全体员工接受你们的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一切。这就是新时代的史蒂夫·乔布斯。创业的失败使他变得谦逊了,孩子们的出生使他变得温和了,而年龄的增长也使他变得更加成熟了。虽然他还可能刚愎自用,还可能像以前一样只相信自己的决断,但重要的是,他已经意识到工作是大部分人做的:“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团队。” 是史蒂夫的努力使科学技术在每个人面前都充满了希望,而其他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事物看上去都是新颖的、超前的,都是光彩夺目的。而史蒂夫又对这种迅速发展的技术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他内心充满激情,他对麦金托什机怀着一种狂热,他会因拯救濒临失败的东西激动不已—这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苹果公司,甚至是为了全世界的个人电脑产业。他的“魔力”、他对胜利时刻的独特感受、他的从容都汇集在了他创造的口号里:“伟大的疯狂!”“在世界上留下足迹!”“成功之旅!”“让我们成为海盗吧!”后来又产生了新的口号:“这将是了不起的成就!”“超越盒子!”到了最后是:“重振苹果!”“新的思想!”这些口号就像是一支奇特的队伍经过时产生的嘈杂声,而这支队伍里肯定有巴斯光年、海底奇兵,还有超人特工队一家。 在这一天,史蒂夫不是唯一被感动的人。在会场的一边,还坐着一个人,人们几乎认不出他了,他就是另一个史蒂夫,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以前人们所熟知的沃兹。这位史蒂夫·乔布斯以前的合作伙伴,苹果Ⅱ电脑幕后的天才人物,用他的激情和超凡的才能创造了苹果电脑的早期版本。 当沃兹看到他以前的合作伙伴文雅地甚至是谦卑地接受观众们的掌声和赞美时,泪水禁不住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了下来。在走出演讲大厅后,他告诉一位记者:“我感到这很像从前,同样都是史蒂夫的发言改变了我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连沃兹都能够忘记史蒂夫的话,那么人人都会忘记史蒂夫。现在,离史蒂夫第一次让沃兹流泪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但从那时起一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史蒂夫·乔布斯还沉浸在幸福里。随后,他退出了舞台,麦金托什机的“忠实信徒”们也涌出展示大厅,加入到史蒂夫的世界里。同时,他们的耳边响起了低沉的歌声,这首歌的名字叫《想象》,是由约翰·列侬演唱的,而他在1980年12月被暗杀了,这个时间和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时间非常相近。 你说我是一个梦想者, 但我却不是唯一的一个。 然而,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史蒂夫所经历的故事。 后记 合写一本书对于著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我们非常幸运地走到了一起,并且都对史蒂夫·乔布斯20多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兴趣。1983年夏天,从我们第一次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库比提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机研发大楼里见到史蒂夫,一直到2005年1月,他在苹果世界产品展示会上做主题发言,我们已经与他有过多次接触。 这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对书中的一些材料都是相当熟悉,他就是杰弗里·扬。在《苹果世界》1983年创刊的时候,杰弗里·扬就是这家杂志社的一名编辑,因此不论是在麦金托什机正式推向市场之前,还是在以后的发展岁月里,他都能就近观察麦金托什机的发展历程。他还是《史蒂夫·乔布斯:成功之旅》一书的作者,这本书展现的是1985年史蒂夫创建NeXT公司的人生经历。20世纪90年代,他在硅谷成了《福布斯》杂志的特约编辑,他做过NeXT公司、苹果公司以及其他一些高科技公司的报道。同时,他还担任北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通讯》的编辑,在这本杂志上,他报道过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卢卡斯影业公司、光魔公司以及皮克斯公司。 20世纪80年代,威廉·西蒙曾经为苹果公司撰写过一些报道,内容涉及录像资料、首席执行官、主管讲话和现场会议。威廉·西蒙写过很多商业题材的书籍,当然其他题材也有所涉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与吉尔-阿梅里奥——这位被史蒂夫·乔布斯赶出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合作写成了《甜苹果?酸苹果?》(On theFiring Line)。因此,他对史蒂夫·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公司以及以后的发展这一段关键的经历都有着很深的见解,而且所知也非常详细。 我们曾经邀请史蒂夫为这本书提供一些有关的材料,但被他拒绝了。因为史蒂夫强烈反对他的朋友、下属或雇员在公开场合说他的事情,所以,很多采访都是匿名进行的,而且很多采访材料也只能当作背景材料使用。 下面名单上所列的被采访者很多,另外还有一些是要求匿名的。我们对他们能接受采访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一些被采访的人员在本书的适当章节提到了,其他接受采访的还有:加里·艾伦、吉尔·阿梅里奥、斯图尔特·布兰德、拉里·泰斯勒、安迪·赫茨菲尔德、迈克·默里、迈克·肯、亚历山大·菲尔丁、让·路易·加塞、迪克·奥尔森、保罗·特莱尔、乔安娜·霍夫曼、唐·登曼、埃伦·汉考克、比尔·阿特金森、里吉斯·麦金纳、诺兰·布什奈尔、丹尼尔·科特克、雷·威尔森、苏珊·伯尔曼、布鲁斯·霍恩、比尔·费尔南德斯、兰迪·威金顿、琳达·劳伦斯、亚历山大·舒尔、斯蒂芬·米勒、克雷福德·米勒、阿尔韦·雷·史密斯等。我们也对帕姆·克尔温提供了很多被采访者的电话号码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比尔·亚当斯——他对史蒂夫的忠诚着实让我们钦佩。 有关苹果公司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在这里有几部书需要特别提到。我们尤其要感谢《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的作者艾伦·多伊奇曼,是他首先写成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可以说,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皮克斯公司的创建历程,以及乔布斯创建NeXT公司所经历的考验和磨难。著书和科学创新一样,也需要依靠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材料。如果想了解苹果公司早期创业的经历,那么就有必要读一读迈克尔·莫里茨所著的《小王国》(TheLittle Kingdom)。史蒂文·利维所著的《疯狂的大师》(InsanelyGreat)一书讲述了麦金托什机研发过程中一些愉快的小故事,而盖伊·川崎的《麦金托什之路》(The Macintosh Way)则从一个较为轻松的角度叙述了麦金托什机的“福音布道者”如何开拓市场的故事。这两本书和吉姆·卡尔顿所著的《苹果内幕》(Apple: TheInside Story of Intrigue,Egomania and Blunder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描述了苹果公司较为阴暗的一面。要想了解迪士尼公司以及公司的总裁迈克尔·艾斯纳,有两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一本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所著的《迪士尼战争》(Disney War),另一本是迈克尔·艾斯纳和托尼·施瓦茨合著的《高感性事业》(Work in Progress)。 如果还想更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能量锻造了史蒂夫.乔布斯,是什么动力使他创建了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又是什么驱使他创造了电脑产业界的辉煌的话,这里还有其他几部书也应该找来一读。这几部书是:迈克尔·斯温和保罗·弗赖伯格合著的《硅谷之火》(Fire in the Valley: The Making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詹姆斯·华莱士所著的《艰苦创业: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帝国》和《超强行动:比尔·盖茨力求掌控电脑世界》,斯蒂芬·梅兹和保罗.安德鲁斯合著的《盖茨》,斯蒂芬·利维所著的《黑客:电脑革命的英雄》,特蕾西·基德尔所著的《新机器之灵魂》。以上列举的这几部书都是值得一读的,本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有益的成分。 本书的一些材料是从一些出版物中吸收过来的,我们对那些默默无闻地帮助过我们的记者、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然而,这么多年来,关于史蒂夫和苹果公司的报道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相关资料。因此,对于那些没有涉及的人,或者对于我们所做的一些不恰当的评说,我们表示歉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