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纪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耀华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汪耀华先生是一位出身于发行界的近现代上海书业研究者,著有多种研究专著。《阅读纪事》为汪耀华先生在各报刊发表的读书随记的结集。作者在不断买书、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的细节或故事等摘出再添上个人的感受,构成了一组具有个人特色的“别样的书话”。从中可以了解许多书业前辈的人生往事。

内容推荐

《阅读纪事》是《上海新书报》总编辑汪耀华先生的读书笔记,共计42篇,包括《任溶溶讲“文革”旧事》、《灰色上海时期的三个代表》、《跨越150载慧灯不熄》等。

目录

黄洛峰,曾经开创也曾无奈

胡愈之:那时我性子急

洗人,心力交瘁支撑开明

王仿子的出版旅程和心景

一个出版老人用他的足迹书写的历史

戴文葆,在无望中执着希望

有些事,可以素描范用先生

沈昌文笔下的三联书店复业

范泉以及有关的人与事

倪墨炎人生快事是鲁迅研究

汪轶千——从营业员到总经理

久安爱开明、爱中青

夏画,画出了期发500万册的《青年一代》

陈独秀《实庵自传》与汪孟邹

茅盾的矛盾人生由两封信开始

胡道静生活中的三个片断

任溶溶讲“文革”旧事

智量经历的三个贵人

前辈的陈年旧事

灰色上海时期的三个代表

风雨声中念残阳

艺术家编辑的生存之道

分享阅读的经验和故事

期待“商务”勇往向前

1917年的罢工:败固不佳,胜亦非福

陆费逵至少有三点为人诟病

岁月书香留中华

跨越150载慧灯不熄

近代出版的昌盛之地,为什么在上海?

区域出版研究是值得耕耘的空间

也许,不会再有人做这种事了

一本编得有点随意的出版史稿

读出版史,我为之感到难堪

出版史话,不是容易写的书

谨慎著书不可急

接受“诚盼”,说些纰漏

出版词条在法律法规中的异化

内山书店,曾经的几段趣事

日本出版的典型:岩波茂雄

名取、岩波书店,曾经有关中国的事情

故事,在编辑身上发生

巴黎有一家叫人羡慕嫉妒爱的书店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2月22日,中宣部出版委员会成立。三联书店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洛峰先生受命出任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当天举行的第一次会议有周扬、黄洛峰、祝志澄、王子野、王剑、卢鸣谷、华应申、郭敬、欧建新参加。由此,黄洛峰先生开始掌舵出版大业:拟定《出版工作计划书》,中央出版局组织大纲,布置京、沪等地接管、军管出版企业,创办公私合营出版社(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从事教科书出版发行,组织编辑出版大量政治读物上市,开设新华书店,推进印刷厂复工,安抚私营大型出版企业,组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

10月24日,出版总署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出席者依次为胡愈之、叶圣陶、周建人、黄洛峰、徐伯昕、胡绳等13人。11月1日成立出版总署,设立编审局、翻译局、出版局等组织机构,黄洛峰任出版局局长。

从这个简历可见,称呼黄洛峰先生为新中国出版业第一个掌门人应该是有史实支撑的。之后,在短期兼任新华书店总经理、毛泽东选集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等职务后,1954年11月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时黄洛峰出任文化部出版管理局局长,虽然这个局长与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仍在1958年开始了被审查、被下放、被调回、创建文化学院、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被整风、被调离文化部,1965年7月等待分配工作直至1966年5月获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接下来就是“文化大革命”,1978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1980年11月4日逝世,时年7l岁。

1991年,黄洛峰先生的老同事马仲扬、苏克尘撰写的《出版家黄洛峰》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由传记与生平年表组成,基本上是叙述。书的内封上贴了一块膏药(作者之一的苏克尘的尘字印错了)、三联书店的合作机构人员名单(第192页)将白云川误为云白川、张汉清误为张江清、王泰雷误为王泰、沈静芷误为沈静。

2007年,百家出版社列入出版博物馆文库出版了由范用、刘大明主编的《出版家黄洛峰》,收入了马仲扬、苏克尘的黄洛峰传以及洛峰遗稿、洛峰遗诗、怀念洛峰、洛峰的工作报告、生平年表等。遗憾的是光明版出错的数个人名在这里依然未见纠正,但书中怀念洛峰的多篇文章让我发现了洛峰的人生经历和亲人友情。

毕竟从云南鹤庆走出来的黄洛峰先生从1936年(27岁)出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该社的艾思奇、郑易里都是云南老乡)到1948年任三联书店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的经历,是他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党的出版事业的辉煌时期,至于1949年由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到出版总署出版局局长,乃至从此开始的人生起伏,现在已经不见其中的奥妙了。

P1-3

序言

汪耀华君又有新作问世,嘱我作序,我颇感意外,因为此时我已经离开了出版界。但是转念一想,是不是耀华君有意为之,让我借此重温一番我们共同奋斗的书香岁月,回到我曾经魂牵梦绕的记忆深处。面对这份温暖的邀约,我没有理由推却。

近现代上海书业一直是出版史、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富矿”,在这座“富矿”里,研究者向不乏人。从这些研究者的职业和文化背景看,以我个人的观察,主要有四类人群:第一类是职业出版人。第二类是高校或文史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第三类是对出版、阅读或收藏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第四类是出身于发行界,从实体书店或发行一线打拼出来的人士。耀华君显然属于这第四类,但是他常年与出版人打交道,自己做过不少图书的责任编辑,目前又在出版社供职;他对近现代上海书业的研究,在规划课题、占有史料、考辩源流等方面所下的工夫,恐怕比许多“科班”出身的学者专家要专业得多;他痴迷书海已经几十度春秋,无论是多年前的上海十大藏书家评选,还是这些年上海书展中的一些重要阅读文化活动,都倾注了耀华君作为资深“书虫”从策划创意到组织实施的大量心血。因此,耀华君的研究者身份十分特别,而他对近现代上海书业的研究和对当代上海乃至中国书业的考察,每发人所未发,就毫不奇怪了。

我与耀华君谊在师友之间。我们俩结缘于上世纪末,彼时尚是中国书业开始向市场转型的初级阶段,大型书城的建设在各地陆续启动,上海书城就是这一轮建设高潮的产物。耀华君当时执掌一张书业报纸和一家书业广告公司。在上海书城即将建成开业的最后时刻,我与耀华君等一批上海出版发行界的同道集结在一起,筹备举办作为上海书城开业庆典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上海图书节。我们这支队伍中,耀华君在图书营销策划和宣传的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算是最熟悉这块业务的高手,连续几个月的合作共事,给我的书业生涯铺上了最初的“实战”底色。可以说,耀华君是我从事大型书业会展活动的第一批战友之一,更是我的“入门”师傅。这些第一批战友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上海书展骨干团队的成员。这期间,耀华君在上海书业几度转换角色,做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的主编,这个身份之外,他最重要的“社会兼职”是参与上海书展的组织和策划,最大的“职业爱好”则是从事多年前他就沉潜其中的上海书业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这些年,耀华君带给我的惊喜,是一个个有关上海书展精彩活动和新创单元的策划案,是一本本有关上海书业历史文脉的填补空白的出版物,耀华君的所有这些努力和心血,我想,前者已经在每年8月惠及了广大的读书人,而后者将在更长的岁月里惠及更多的研究者。

谈到更长的岁月和更多的研究者,其实我有着沉重的惶恐和不安。检读耀华君的这部书稿和他之前撰写或编辑整理的多部著述与史料,清夜仰对他笔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么多前辈巨子和他们所造就的上海乃至中国书业高峰,我不能不有此悬问:再过一百年,又会有怎样的同道和研究者,用什么样的眼光和笔墨来回望和评价今天的上海书业?

元人罗天与有诗云:老圃寒香光烈在,故家乔木后人思。恭录此诗,谨向耀华君和前行中的上海书业同道致敬。

2015年5月

后记

自2013年3月起,承《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戴欣女士的鼓励,在该报由孟凡小姐任编辑的“编辑茶座”专版刊发一组读书随记,两年中刊发了二十多篇,也有若干篇什刊在《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新闻出版报》。这是我很享受的一种阅读体验:不断买书、阅读,将书中的细节或故事等摘出再添上个人的感受,不急不躁地慢慢享受。

开始读书话,从阅读陈原先生《书林漫步》(三联书店1979年4月出版)开始,是1980年8月30日从上海南京西路新华书店购买的,那时的价格是0.57元。唐驶先生的《晦庵书话》,我买的是三联书店1980年9月第一版。三联书店由此陆续出版的一系列书话,至今仍在我的书架上。

现在夹在郑振铎先生《西谛书话》(二册,1983年10月第一版)的发票是1984年9月1日上海书店门市部的,2.40元;赵家璧先生《编辑忆旧》(1984年8月第一版)是1984年11月3日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购买的,价格1.95元;冯亦代先生《书人书事》(1985年1月第一版)是1985年12月4日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购买,发票上显示价格为1.20元……

读了三十多年的书话,依旧记得唐驶先生对于书话写作的概述: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可惜,一直想学却至今不得要领,近年因为在编《中外书摘》杂志,翻书读书的时间大增,加上对近现代出版史颇有兴趣,也把很多的暇余时间投入其中,于是就对近年出版的与出版相关的书更加关注:阅读细节,感受前辈的人生往事;发现故事,纠正作者的瑕疵纰漏。

对于出版史、出版人乃至出版事的了解、梳理乃至研究,应该是与此相关的业界、学界乃至家眷的共识。可惜,我们已经丢弃太多,偏见曲解和无知又无畏者不少,我只是尽力做些努力,况且这种努力也一直得到师友的鼓励。

于是,继续读书,把书香带回家。

2015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