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的大阅兵:杀将立威
先天二年(713年)十月,骊山脚下,一片喧嚣。二十万大军云集,旗幡招展,铠甲鲜亮,威仪赫赫。与此同时,四周还有闻讯赶来围观的长安百姓数十万。热闹异常,人声鼎沸。这是在做什么呢?原来这是唐玄宗皇帝的一次大阅兵。
为何选在此时举行阅兵?这正值唐玄宗战胜太平公主,彻底掌握大权的三个月后,正是唐玄宗意气风发的时刻,他要用这次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阅兵彰显自己的权威。
此刻,唐玄宗身穿华丽的铠甲,手持沉香木做柄的大枪,远望如同天神一般。在他的指挥下,二十万大军不断变换阵势,威武壮观。民众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李隆基十分满意,兴奋不已,甚至下令做出了突破常规的举动——亲自擂鼓。
也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异杂篇》记载说:“玄宗援桴击鼓,时未三合,兵部尚书郭元振遽令诏奏毕。”在唐玄宗兴致勃勃拿起鼓槌击鼓还没敲完的时候,现场总指挥兵部尚书郭元振忽然下令结束这个程序。要知道古代军队调度全靠金鼓之声和旗帜传令指挥,鼓声一乱,军队就无所适从,一时间延绵数里的队伍就发生了骚动。
唐玄宗勃然大怒,立即令人将郭元振抓了起来,拉到旗下,准备开刀问斩。这一下子震动了所有人,因为唐玄宗杀谁都不可能杀郭元振,现在就因为这么小的一件事,竟然要郭元振的命,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郭元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让大家如此惊讶呢?
他是唐朝名将,唐玄宗的头号功臣,不仅仅是个武夫,还颇有文采韬略。他本来就是进士出身,所以非常有头脑,有战略眼光,而且很务实,武则天时期就曾经与时任宰相的狄仁杰就外交策略展开过论战,而武则天最后采纳的也是他的意见。能胜狄仁杰一筹,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
而且此人性格也很沉稳。举个例子,唐中宗时期,他以安西大都护的身份出使突骑施。在与突骑施大可汗乌质勒会晤时,可能是为了说点机密话,他把乌质勒请到帐篷外说话,当时正在下大雪,雪很厚,两人站在雪地里说了半天,郭元振倒无所谓,乌质勒年纪很大,回去就发烧,当天就死了。结果人家儿子不干了,你谋杀我爸啊,你这损招够有创意的啊。于是他筹集人手,准备杀郭元振。郭元振手下劝他:咱们跑吧。郭元振说:这是人家地盘,雪又下这么厚,往哪里跑?我以诚信待人,什么也不怕。第二天,他主动来到大帐凭吊乌质勒,哭得情真意切,乌质勒儿子很感动,竟然答应和唐朝和好。郭元振的胆略、沉稳和外交才干可见一斑。
郭元振对唐玄宗更是立有大功,李隆基还没得势前就和他关系不错。李隆基当太子时,太平公主想陷害和李隆基关系好的宰相韦安石,当时郭元振也是宰相,暗中襄助,这才保住了韦安石的性命。但是他后来和韦安石一同被太平公主贬官,直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要展开最终决战之前,郭元振才重新被拜为宰相。
在李隆基密谋政变过程中,无论是谋划,还是最后的实施,可以说郭元振都居功至伟,根据张说为他撰写的《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他是政变功臣第一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李隆基为何要杀他呢?
只能说,郭元振撞到枪口上了。这次骊山演武,实际上就是一次盛大的政治表演,是李隆基真正掌握大权之后的第一个重大活动,他要用前所未有的规模来展示自己的魄力,向全天下宣告自己的权威。而郭元振的不智之举,恰恰使他成了李隆基祭旗的祭物。郭元振是李隆基的头号功臣,杀他的效果跟杀一般人可不一样。杀了他能举世震惊,能向全天下显示李隆基的雷霆手腕——我不讲私情,最亲密的战友尚且可杀,还有谁我不敢杀?还有谁敢于犯法?所以说,李隆基要杀郭元振,主要目的就两个字——震慑。这就是史书中会经常提到的“立威”。以前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唐代著名大将李勋有一次率军出征,想让女婿杜怀恭随军,没想到杜怀恭先是说自己穷,于是李勋给了他好多钱,他又说自己没有马,李勋又送给他马,但杜怀恭还是不来,干脆跑到山里躲起来,还对别人说:“公欲以我立法耳。”(《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纪十七》)意思是我这老丈人让我随军出行啊,无非是想找个什么借口杀了我,然后在全军面前建立威望啊。
那么郭元振死了没有呢?还真没有。群臣一看这个情势不对啊,呼啦啦都上去劝谏唐玄宗,这才保住了郭元振的性命。但是,唐玄宗看起来还是余怒未消,他下令再把现场指挥唐绍抓起来斩首。其实唐玄宗这样做是有一点小心机的,因为他知道群臣会劝谏,所以他既没有让郭元振死,也没想让唐绍死,可没想到宣旨的金吾将军李邈动作特别快,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劝谏呢,唐绍就人头落地了。唐玄宗一看,啊?假戏真做啊!他也不好说什么,过了几天,找了个机会把李邈给免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唐玄宗其实原本就是想立威而已,没想真杀这俩人。
但是郭元振因此丢了官,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郁郁寡欢而死。他的下场告诉大家,这位新皇帝是一个不讲私情、铁面无私的人。而这就是唐玄宗想要的效果。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