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并购让经营更卓越(就算爬窗也要听的热门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杜英宗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买贵或买便宜

要策略目标来判断

通常在做估价时,除了考虑卖方目前的财务、业务状况, 不少买家是着眼于结合目前业务上的推展,或是成本的节省, 所产生的综效。作为企业经理人,并不一定要会精密地计算综效,因为财务顾问会协助计算与推衍产生的成效,例如,客群的扩展、营收的成长、成本的下降、获利的上升等。这些综效都是目前的财务报表看不出来的,也不是卖方单方面可以提供的,因为买方与卖方没有结合也不会有这些效益,所以即使算出综效后,买方也不一定会说出来,或因此愿意加价。要不要因此加价,纯粹看买方的意愿、策略目标,或是多想要买这家公司。

市场也有看待综效的方法,通常会从对每股盈余的影响切入,看并购案是否能提升或反而会稀释每股盈余。联想在2004 年12月宣布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时,高盛评估每股盈余会增值,他们以为股价会涨,没想到却是大跌。由此可见,对于合并综效的分析,资本市场未必一定会买单。

财务报表或常见的估价方法看不出来的,还有实地查核的发现。因为有很多质化而非量化的因素或是潜在事件,会影响公司未来的营运或财务。例如,目前有亏损的公司,将来公司赚钱时,就可能会有税赋抵减,但是这不会反映在目前的账上。或者,公司可能有些进行中的官司,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 潜在债务、尚未提存的员工退休金等。

甚至,公司要考虑并购对象长期的关系。例如,AIG与南山的伙伴关系,就超越了斤斤计较的买卖。当初AIG决定要出售南山时,并没有选择出价最高的买家,而是选择经营理念最 接近、愿意为并购案付出更多额外心力、促其成功的润成投资,即使润成的出价是倒数第二。后来,双方一起努力,经历舆论与主管机关的考验,促成这个案子,也变成好朋友。今年,双方更是谈成另一笔交易,由南山买下AIG在台湾的产险公司美亚产险的个人与中小企业产险业务。由于双方着眼于未来的策略联盟与合作,在谈判时相当顺利,不拘守于净值、业务等数字。

所以,究竟是“买贵或买便宜”,市场是否买单,不只是看溢价多高、每股盈余增值或被稀释这些数字而已,因为并购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买,而是这桩并购是否真能协助企业达成策略目标。例如,IBM以溢价2倍多的高价买下莲花,贵不贵?如果单看价格,肯定是贵。但是如果从莲花能协助IBM转型的策略角度来看,反而可以说是粧很值得的并购。 正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说:“可以被计算的所有东 西未必很重要,所有重要的东西未必总是能被计算出来。”

因此,在进行并购时,千万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定要买对你有帮助的公司。但既然对你有帮助,就一定不便宜,若是硬要讨价还价去买一家公司,他们的员工也会对你反感,对并购后的整合没好处。所以不论是如何估价,前提是一定要清楚 知道你要买的是什么,策略目标在哪里,这才是在估价时最要谨记于心的重点。

P191-193

后记

欣见台湾走向并购新时代

随着对这本书的整理与撰写,各篇章陆续就位,我不断思考台湾与其他地区并购环境的差别,如何才能增进并购案例对台湾企业的参考价值。

很开心地,我发现,台湾的并购环境也跟着改变,看到并购可以为产业发展、为台湾有所贡献并带来机会,让本书对企业管理、经营者更有帮助。这也是我从事并购活动几十年来,所看到最欣慰的事。

首先,政策越来越开明,用并购为产业开启新的机会。例如,我们已经松绑公开收购的相关法规,也对并购及非合意并购的法规进行检讨。甚至,在我所身处的金融业,主管机关鼓励业者到海外并购,尤其是在台湾业者特具竞争优势的东南亚地区,打“亚洲杯”。

我也发现,民间对并购的接受度提高,非合意(恶意)的并购不再全然被“恶意”诠释。例如,备受关注的日月光公开收购硅品案,虽然坊间也有传统小股东对于并购的担忧臆测,或被并公司担心员工权益等问题,但正面看待这样案例的人比以前多,在合规的前提下,政府并未过分干预,娴熟国际经营的外资更是正面响应政府的号召。

在本书付梓前夕,并购风潮再起。

环顾周围,尤其是中国大陆,以国家力量主导许多国际并购案,借此拓展企业的全球版图。在国际上,也有戴尔收购EMC、壳牌石油收购英国天然气、联邦快递收购TNT等震撼产业的重大案件,这些大案背后的相关策略与大众有关的评论,无一不出现在本书探讨的话题中。

过去一年,在台湾也有联发科、上银科技等优等生以并购拓展战场,切人新领域,延伸核心竞争力。

可想而知,关于并购会出现的课题与讨论,将愈来愈频繁。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于产业竞争的诠释与并购的心得,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有所收获与成长!

目录

自序 比并购更重要的事

导论 并购比你想的还要近

PART 1 并购与策略

 1 快速取得新技术

 2 借并购启动企业转型

 3 国际化升级

 4 打入不同市场

 5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6 跨业结合,改变产业规则

 7 异业整合相辅相成

PART 2 架构并购案

 8 企业并购的流程

 9 价值评估

 10 实地查核

 11 随机应变的谈判

PART 3 并购与整合

 12 缜密规划的整合策略

 13 整合实例解析

 14 并购面对面

后记 欣见台湾走向并购新时代

序言

比并购更重要的事

我的职场生涯,一直跟并购有关系。我在1974年赴美,加入洛杉矶Price Waterhouse(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在美国担任会计师时,就有很长的时间专门处理跟并购有关的事务。后来,在国防及科技公司uhra Systems担任财务长的工作时,也自己并购了几家公司。

我对财务长的定义是,只要跟钱有关的事,都要管。我也经历过公司一时发不出薪水,要自己去筹钱,并且感悟,千万不要再有这么一天。因此,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我和主管阶层通过开创新事业部门与并购,在8年内让公司的营收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亲身体验到并购对企业发展的协助与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后来,我就到高盛证券从事并购咨询的投资银行工作。

当时,我已赴美多年。当初到美国的目标,是要开开眼界,在中国台湾还没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时,多学习世界一流的会计师实务。没想到误打误撞,成为《财星杂志》(Forture)500强企业中少数的华人财务长,还成了从没想过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

在这段历程中,我常常觉得有些国外市场的规范或精神,可以对发展中的台湾有很大的帮助,让台湾能在先进且合适的体制下,更快速稳健地成长。也因此,我接受了高盛证券的邀约,回国建立高盛在亚洲的投资银行相关业务,协助引进美国的经验、制度以及规范,见证亚洲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的历史。

回国后,我陆续在高盛、花旗等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许多世纪大案。最后,还因为帮客户买了南山人寿,受邀加入南山从事并购后的企业转型与整合工作。这一生的经历,无论是当顾问的会计师、在投资银行提供并购服务,或在企业里主导并购的决策者,或是从并购顾问变成并购企业的经营者,“公亲变事主”地实践并购的价值,从各种角度参与并购的经验,都非常精彩有趣。

因此,在花旗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时,就一直有出版社跟我接触,希望我能从国际与国内知名的例子或并购的经验中,写一本跟坊间不同,着重实务经验并能给企业提供参考价值,而且故事讲述深入浅出、让对并购有兴趣的人也能窥得堂奥之妙的书。相信读者看了这些要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描述,再想象一位投资银行家每天过着在全球各大城市间奔走、要让客户随传随到的生活,可见这本书一定“难产”!加上人在江湖总要谨守职业道德,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也不足为外人道。我想,也许在我退休多年、事过境迁后,才有机会将这些回忆或感触一一道来。

不过,人生总是有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我离开投资银行业转战保险业后,投资银行家的形象似乎还是深植人心,比以前接到更多与并购相关的演讲、课程邀约。在我的好朋友、台大前副校长汤明哲的盛情邀请下,2012年下半年我和他一起在台大管理学院的MBA以及EMBA开了一门并购课程。

每个星期二傍晚,我结束从上午8点起就不停歇的办公室会议,匆匆到仁爱路的北平都一处狼吞虎咽一碗大卤面,就赶到台大,进行这星期二晚上十几堂的课程。

除了出差不在台湾的时间,以及每周六上午南山的跨部门会议,为了准备授课内容,我多半整个周末都在重温学生时代书桌前苦读的生活。在阅读相关文章时,我常常有意外的惊喜,有时回想起自己曾经参与的这些个案,或是哪个环节的插曲,有时某些策略与个案中的主角也会让我忍不住想到南山的发展,并且对我有所启发。

所以我常说,上了这门课,收获最大的人其实是我自己。除了在这些经典、成功或失败、最终有发生或没发生的并购案中,重新思考当时的脉络与策略,拆解他们搭建的完美架构,我也珍惜与课堂中台大MBA学生与EMBA学生,甚至校友们的缘分,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成就感。

抛开堂堂满座,甚至曾有人从窗户爬进教室所带来的感动不说,在与这些学生眼神交会时,总让我忘了一天的疲惫,讲得更起劲。他们多半已在职场拼搏,要维持热情与耐力,在每个星期二晚上坐在教室里3个小时并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他们的认真参与讨论,以及每一张热切学习的脸孔与表情。这些场景,常让我在下课后,走在冬夜寒雨冷风中的台大小径,前往搭车回家时,温暖满溢心头。

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多数老师都简单介绍完课程大纲就下课。但是我的并购导论讲到一半时,就已经10点了。没想到,这些第二天一早就要上班的学生们,竟然不畏辛苦,兴味盎然地说,要继续听。那天下课时,已经超过10点半。还有一次,提早讲完上课内容,我问大家要不要提早下课,但学生们却一致表决要继续上到10点,我就在教室里重操旧业,当起免费的并购顾问,听他们聊职场上遇到的相关情境,给他们建议。

在倒数第二堂课中,有学生问我,这么认真地讲述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也反问他们。有的学生说是为了传承。并购的世界深奥且丰富,无法在短短的十几堂课中倾囊相授我一生从会计师、财务长、投资银行家以及企业执行长亲身参与并购的不同角度与经验。说传承,的确牵强。但我期待的是,留下一个“风范”,让年轻一代体认、记得,做每一件事都要珍惜当下的际遇,抱持孜孜砣石=乞、戮力同心的敬业精神。因为无论对企业或人生经营,这是比并购的策略或技术更能成就美好愿景与世界的最大助力!

这堂课的诞生,以及这本书的问世,要感谢我的许多朋友情义相挺。他们有的客座,有的不吝惜贡献他们亲身经营与并购企业的经验。在此,我要向他们献上最诚挚的感激,成就了一门丰富的课程,让这么多个星期二的晚上更精彩。谢谢精诚信息黄宗仁董事长、雅虎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邹开莲小姐、悖安法律事务所的叶秋英律师、自行创业成立私募基金的陈林正先生、花旗投资银行的陈诗韵副总裁。

无论是我的课程,或是他们的现身说法,大家都可以发现,书中有许多细节的描述。因为魔鬼就在细节里,在什么时间,用什么角度、诉求,说哪一句话,甚至如何安排会议,或是主角的相遇,都是艺术。一个小动作,往往牵涉到一个大案子的成败。

我相信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或高阶主管,也都亲身经历过,并认同这样的看法:大策略要靠小细节的完美执行,才能落实。读者在看待这些细节、小地方时,如果能多留意每个情境的铺陈,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精髓,有着更深的体会。

每读一本书,就像是经历一场旅程,只是旅途中的经验与所获,人人不同。毋庸置疑,并购对每个企业从业人员都意义匪浅。因为当今企业多半免不了并购其他公司、被并购,或是看到竞争者相互并购而带来的新竞局,并且必须有所因应。更不用说,在面对各种经营上的挑战时,并购也常不失为一个策略,甚至是成长的动力。

在阅读这本书时,无论您在其中看到的是策略、经营的新启发,还是像读历史一样体会故事的转折与这些商业巨子的心情悸动,此时,我的心情就像每一位写书的作者的心情,希望您在走过这趟行旅时,感觉不虚此行!

更盼望您会记得,在中国也有一些人,像我一样,默默独行,努力奋进,期望在人生道上走出不同的一条路。

内容推荐

杜英宗,他是极少数跻身《财星》500强企业的华人财务长、华尔街银行家;多次完成台湾国际级的并购案,改写产业版图;也是少数兼具国际与台湾本土视野的成功企业经营者、台大EMBA最优欢迎的老师,更见证了亚洲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的历史。

在《用并购让经营更卓越:就算爬窗也要听的热门课》这本书中,杜英宗以丰富的实战经验,从会计师、财务长、投资银行家与企业首席执行官等不同的角色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外经典并购的背后逻辑与成败关键。解析国际与台湾经典并购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实战脉络与思维,在没有产业界限的今天,如何让经营走向新局面运用新策略尤为重要。他归纳整合出7大并购策略思维:

快速取得新技术。思科用6周半并购整合小公司,及早抓住市场转型的机会。

借并购启动企业转型。IBM熊抱小莲花,从硬件事业迈向软件事业。

国际化升级。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买下晋升世界杯的超级门票。

打入不同市场。全球第一雅虎入主台湾龙头奇摩站,抢下华文市场滩头堡。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宏暮并捷威、惠普并康柏,个人电脑市场排名第一。

跨业结合,改变产业规则。旅行家与花旗豪门联姻,打造世纪金融王国。

异业整合。相辅相成。AOL与时代华纳合并,开创虚实整合的新产业。

并购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杜英宗以参与南山整合的亲身经历,说明文化融合、落实绩效、留住关键员工与客户的方法,以便更好地避开并购失败的常见问题,进而找出企业迈向卓越的关键。

编辑推荐

杜英宗著的《用并购让经营更卓越:就算爬窗也要听的热门课》是一本助你成功翻转企业经营战局的书。本书详细洞悉国内外经典并购案例背后的逻辑与成败关键,解析国际与台湾经典并购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实战脉络与思维。在没有产业界限的今天,如何让经营走向新局面、运用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归纳整合出7大并购策略思维,研究出文化融合、落实绩效、留住关键员工与客户的有效方法,为企业经理人避开并购失败的常见问题,进而找到企业迈向卓越的关键。本书分为并购与策略、架构并购案、并购与整合三部分内容,详细剖析了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并购企业以便达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目的,列举实际案例,现身说法地讲述企业并购的整体流程、价值评估、实地查核、临机应变地谈判等具体并购管理技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