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彼美人兮/左岸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仲年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法国,春秋最美,而春季尤以娇嫩见胜!这种美,在大都会里不易觉得,在小城市里可就很显著了。所以,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宗书城,决定乘此明媚春光,暂离久居的里昂,出外作一小小旅行:他毫无迟疑地选中了安纳西(Annecy)。

安纳西是高地上萨瓦省(Haute Savoie)的省会,在巴黎东南六百二十二公里,居民两万余人。萨瓦(Savoie)原是一个大族:公元十一世纪,萨瓦市是伯爵采邑;一四一六年,晋为公爵采邑;今日意大利王便是该族的后代。一八六○年,萨瓦归属法国,分为两州:南半部建立萨瓦省,省会尚贝里(Chambery)全省人口二十三万五千余人;北部高地建立上萨瓦省,省会安纳西,全省人口二十五万二千余人。上萨瓦省北濒莱芒湖(Lac Leman)即日内瓦湖,东接瑞士;南与意大利为邻:瑞士、意大利、法兰西都是风景美丽的国家,萨瓦兼三国风景之长,而小小的安纳西更是萨瓦的明珠!安纳西在里昂之东,如果我们在里昂与安纳西之间划道直线,这道直线不过长一百公里,等于上海到苏州再过去一些,也等于重庆到涪陵再远些。从里昂到安纳西有直达火车,可是铁路不是笔直的:火车先到屈洛(Culoz),折西向南至艾克斯莱班温泉(Aix-les-Bains)——这个小小城市是休养胜地,穷奢极侈,生活水准很高——再南下至艾克斯莱班温泉与尚贝里之间,东折至安纳西。

火车驶出里昂车站,不久便投入大自然怀抱中。宗书城倚窗而望,只见无边际的原野,披上一件碧绿的大氅,红、黄、蓝、白各色草花点缀其上,有如刺绣。此处彼处,有绿叶扶疏的树,满戴鲜花,迎风俯仰,别饶韵致。偶尔树干逼近铁道,好奇的桠枝闯窗窥探,向旅客洒了一头的桃李花朵。宗书城长长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仿佛卸下一副重担,浑身轻快!这副重担并非别物,即是里昂的空气和里昂的生活。里昂以“灰色”驰名: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泥土,灰色的房屋,灰色的人生。不但外国人对里昂有此感想,就是法国人自己,尤其是巴黎人或法国南方人,也如此说。这个无往而不在的“灰色”自有来由的:里昂三面是山,东面虽则比较平坦,可也和其他的三面构成了盆地的边缘,里昂正处盆地,罗纳(Rh?ne)与索恩(Sa?ne)两条大河灌注着它:所以里昂湿热多雾,天空不是终年蔚蓝的,泥土多半呈污秽的灰色。正因为雾季很长(四五个月),夏季郁热,最不宜于体弱的人:里昂是法国肺痨中心之一。这几点,里昂颇与重庆相像。里昂人刻苦耐劳,不苟言笑,在个性上,也有些“灰色”:这是有历史背景的。里昂是古代里昂耐省(Lyonnais)的省会,而里昂耐省自一三一二年才归法国版图。五世纪,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大举侵欧,铁骑直捣里昂;此后日耳曼民族侵略法国中部,颇有留下在里昂耐省的,所以里昂人血脉中很可能流着日耳曼人的血,里昂人灰色的个性颇像日耳曼人的个性。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泥土,灰色的房屋,灰色的人生,与我们这位年方二十的宗书城格格不相称。适合于他的天应当是蔚蓝的——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天,也当富于刺激性,只不要铅铸一般的灰色,多么单调,多么乏趣!——适合于他的地应当是一片油绿,像今天所见的那样,要不然是一片朱砂:油绿是生命的表现,朱赤象征着烈火。宗书城自身正值似花之年,热情如火,焉能忍耐灰色的情调?适合于他的房屋应当是五彩大理石砌成的宫殿,否则便是朴素无比的竹篱茅舍;这般灰色其表、灰色其中的房屋太像千年的古墓,所装载的只能是些行尸走肉,而不是活泼泼的少年!适合于他的人生应当是朝气蓬勃的人生,豪爽、明快、活跃,如荷叶承珠,晶莹透明,滚动不已,而不像拈斤论两,一字一句,一颦一笑,都须上过天平的里昂人!无奈宗书城所学的是丝织,里昂是蚕丝中心,有很好的纺织学校:虽则环境不相宜,他只得留在里昂了。

P1-3

目录

发现徐仲年:代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作者附记

附录

 路:上海速写之一

 上海

序言

发现徐仲年

中法文化出版人胥弋

2009年秋,应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的邀请,我初次踏上向往已久的法兰西土地,并且因一个偶然机会造访了里昂。在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我有幸目睹了保存完好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法大学学生的花名册,那些风度翩翩、英姿飒爽的年轻学子的面孔,又逐一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当中有:戴望舒、敬隐渔、徐仲年、张若名、苏雪林、沈宝基、罗大冈、朱锡侯……

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留法时期徐仲年的影像,以及他的几封书信和带有亲笔签名的著作,其中有一本书是1949年他题赠给当时法国驻华使馆武官纪业马将军(Jacques Guillermaz)的,书名为《彼美人兮》。这本书封面乍一看像是一本法文译著,稍稍翻阅之后,方知此乃徐仲年所著的一本小说。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便萌生了有朝一日在国内重版此书的念头。

最初接触到徐仲年其人其事,要追溯到2000年前后。彼时,我在山东济南创办了“中法文化之旅”网站。不久,我结识了香港开益出版社社长王锴先生,他早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受教于徐仲年门下,对恩师满怀敬仰。在他的引荐下,我开始关注这位法语界的前辈。在我的印象中,徐仲年先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法语教育家。坊间,仍能见到徐仲年编纂的法语工具书,但我并不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徐仲年的文学作品,似乎从1949年以后,全都销声匿迹了。

后来,经王锴先生介绍,与旅居法国多年的徐仲年长子徐大荧先生建立联系,并有书信往还。于是,中国互联网上最早的关于徐仲年生平的文字,便从“中法文化之旅”网传播开来。渐渐地,一位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昔日中国文坛的中坚人物重新浮出水面,这一方面受惠于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文学作品自身不朽的魅力,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岁月的陶洗。

徐仲年(Sung-Nien Hsu),原名徐家鹤,字颂年。另有笔名徐丹歌等。江苏无锡人。1904年生于无锡东亭。十六岁开始,即在《时报》《晨报》等副刊发表作品。1921年,在远房亲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吴稚晖先生的鼓励下,远渡重洋赴法留学。1926年,进入里昂中法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史和比较文学。1930年,其毕业论文《李太白的时代、身世及著作》以特优的评语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且得到中法大学校方的高度赞誉,法方校长为此向国民政府主管部门特别通报。其博士论文以及关于唐诗和中国古典名著的法文译作,诸如:《白居易研究》《中国诗人杜甫》《红楼梦分析》等等,曾经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享誉法国文坛。他还是最早将鲁迅作品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人之一,译有小说《孔乙己》《肥皂》等。他曾与另一位中法大学同学敬隐渔结伴,一起造访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瑞士的寓所。  赴法留学期间,经同学方贤假(黄花岗烈士方声洞侄子)介绍,徐仲年认识了波尔多大学文学院法国女学生Suzanne Marie Louise Roubertie,后者取中文名为:胡书珊。胡的胞妹是方贤俶的妻子。徐仲年与胡书珊二人一见钟情,于1925年元旦订婚,同年四月在里昂结婚。婚后,胡书珊随丈夫姓,改名为徐书珊。两人曾经一起在里昂读书,徐仲年读文学,徐书珊学艺术。1930年8月,这对中法伉俪携手返回中国,定居于上海。最初,徐仲年在上海劳动大学做图书馆主任,1932年劳动大学停办,又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外国文学教授。徐书珊先在万国储蓄会做秘书,后在《上海法文日报》做编辑。

但造化弄人,徐书珊因久别故乡,身居异国,思家心切;而徐仲年虽多次接到法方工作邀请,却不忍告别年迈的母亲再度赴法。几经权衡,这对异国情侣终于在1933年7月分道扬镳。结束这段婚姻后,徐仲年曾写下如此感伤的文字:“我只向我说:‘在此时,在此地,有一天,我被人爱了,我也爱过人,她是美丽的。……我把这个宝藏深深埋在我不朽的灵魂里,我要携它至上帝面前!安睡吧,哦!银灰色的惆怅!’”(《银灰色的惆怅》《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20号)他还借用法国诗人维庸的诗句:“当年的白雪何在?”以表达自己对告别“童贞之爱”的心痛。当时,围绕这段异国恋情的终结,由于徐仲年的社会地位令人关注,媒体也做过一些报道,也引发了一些传闻和揣测。为此,当事人还曾在法文报纸《北京政闻报》上做过澄清。

一年多后,徐仲年经人介绍与陆兰勋女士相识,后两人在上海正式结为夫妻。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徐仲年随国立中央大学迁入四川。1944年1月,他在重庆完成了具有部分自传情节的长篇小说《彼美人兮》。小说内容共分四章,记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少女露绮斯和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宗书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其人物原型有多位旅法学子以及作者本人的影子。因此,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传体小说。其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法国的风土人情,还穿插了中法诗歌的互译篇章,并且将留法学生赴法和归来途中的所见所闻逐一描绘出来。这些,对于后人了解里昂中法大学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该书是作者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按照作者本人在后记中所述,这本书是他给自己四十岁的纪念之作,也是献给妻子兰勋的。最初拟名为《西方之美人》,这是徐仲年继《双尾蝎》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先在《中国青年》月刊连载了部分章节,只刊出了三分之一就决定不再发表,改出单行本。由于战时出版艰难,在出版社耽搁了一年多才得以出版,从写就到出书,竟然历时三年。当作者请老友徐悲鸿为此书题签时,徐悲鸿认为“西方之美人”这个书名过于直白,于是徐仲年将其改名为“彼美人兮”:这个书名不仅委婉含蓄,且颇有对小说女主人公的怜惜之意。

在作者于1946年初为《彼美人兮》所写的附记中,他自述已经出版了“几十部”书,这包括了法国文学研究、翻译和创作。在此,我们只介绍其鲜为人知的文学创作成就。如前所述,徐仲年的文学创作始于16岁时,据香港作家许定铭考证,创作于1920年9月的散文《秋夜》,应该是他留法之前完成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他的笔名“徐丹歌”,鲁迅先生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时也曾提到过。众所周知,成立于二十年代初的上海文学团体“浅草社”,曾经获得鲁迅的赞誉,徐仲年是浅草社的海外成员。该社发起人林如稷也有留法背景,也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徐仲年在《浅草》第四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慈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作者已经相当出色。 徐仲年的文学著作主要有:《陈迹》《海外十年》《沙坪集》《流离集》《双尾蝎》《双丝网》《人间味》《鬻儿集》《彼美人兮》《旋磨蚁》《春梦集》,这些著作出版于1933—1948年间,其中有小说、散文、回忆录、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它们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在和平、抗战、胜利时期个人的不同生活境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部长篇,除本书之外,就是《双尾虫蝎》了,这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本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复仇小说,主人公是留法归国的学生,这种留学生活+抗战故事的小说模式,确实在同一时期作品中不多见。虽然国内后来没有再版的机会,但它仍为书迷们所津津乐道,也引起越来越多当代读者的关注。

里昂中法大学所培养的一批社会精英,归国后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建树的不乏其人,其中有戴望舒、敬隐渔、苏雪林、徐仲年、沈宝基、曾觉之等人。徐仲年算是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一位,他的可贵之处是,不仅用法文译介了大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经典,而且还从事法语基础教育工作,同时他还以自己的特殊经历和人生感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此多面型的作家,在中国文坛并不多见。尤其是他长期在逆境中坚持工作、忍辱负重,不愧为里昂中法大学的楷模。

2017年8月末于法国

内容推荐

上世纪20年代,法国少女露绮斯和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宗书城在法国一见钟情、共坠爱河,婚后二人携手返回中国。回国后,夫妻身居异地,隔阂悄然而生。最终,这对异国情侣劳燕分飞,一伊人黯然归去。

本书系法语翻译家、作家徐仲年根据个人经历所创作,最初拟名《西方之关人》。后经留法友人、画家徐悲鸿建议,改名为《彼美人兮》,并亲自为之题写书名。

编辑推荐

《彼美人兮》为文学家、翻译家徐仲年先生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国少女露绮斯和留学里昂的中国学生宗书城在法国相识并共堕爱河,二人结成夫妇后回中国兴办纺织实业,由于种种隔阂,后来却被外国人罗昂斯乘虚而入,伊人独自乘船返回法国。

该书展现了民国年间的社会背景及当时中法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法国的旅游点、地中海及南洋各地的社会风俗、社会背景有详细述说,点缀有中法文学诗篇的互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6: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