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共四卷: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100个人民军队经典战例,每卷书精选25个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防御战,也有围歼战、阻击战、攻坚战、奇袭战、伏击战、遭遇战……这些战役战斗,或集中优势兵力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或长途奔袭,或运筹帷幄,等等,无不体现出指挥者的胆大心细、神机妙算、英勇果敢,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智慧光芒。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创造的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战斗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记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雄才大略。张社卿、李涛编著的《胜道》是该系列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装斗争中诞生,在浴血奋战中成长,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军队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历经磨难,百炼成钢,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等。这一个个经典战例,一个个战争奇观,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
“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共分四部,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人民军队100个经典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防御战;也有围歼战,阻击战,攻坚战,奇袭战,伏击战,遭遇战,追击战、突围战,等等。张社卿、李涛编著的《胜道》是该丛书之一。
01上党战役
面对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蒋介石又恨又怕,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加以消灭。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实在不少:
在国内,要求和平、重建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上,美、英、苏等国虽各有各的如意算盘,但都不主张此时在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内战;更为重要的一条是,国民党军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大后方,调往“剿共”前线再快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曾写道:
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军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自然不愿现在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看来只有和谈方能赢得时间,掌握主动权。于是玩弄起反革命伎俩,表面上装出一副“和平建国”的模样,公开宣称要与共产党“和平谈判”;暗地里积极备战,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委员长旨意,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即8月16日,就命令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4个步兵师、1个挺进纵队(相当于师)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大举入侵晋东南。
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位于晋东南,辖以长治为中心的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等lO多个县。此地山势高峻,峰峦耸立,东据太行,西临太岳,清漳、浊漳、沁水等河萦流其间,扼据雄关要塞,资源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阎锡山部撤离晋东南,上党地区遂相继沦陷。后来,八路军第129师在此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分属太行、太岳两个行政区管辖,统归晋冀鲁豫边区领导。
史泽波将进攻的矛头直指长治,至8月25日先后占领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他率第19军军部、3个师及炮兵一部驻守长治,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分别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打通白(圭)晋(城)铁路,最终占据整个晋东南。
为保卫抗战果实不被掠夺、准备应付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军区。
晋冀鲁豫根据地当时控制了80多个县,拥有2400万人口,近30万部队和40万民兵。由于地处与其他根据地四面呼应的中间地带,且是华北的大门,刘伯承称之为“四战之地”。
26日,中央军委电示晋冀鲁豫军区,要求太行军区应立即集结主力,进行自卫反击,“收复上党全区,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彻底消灭伪顽,逼敌投降”。
就这样,国共双方在晋东南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8月23日,延安杨家岭。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正坐在窑洞里,认真读着来自重庆的电报。这已是蒋介石发来的第三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定大计”的电报了。
以前的14日、20日,蒋介石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称:“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
很显然,这是蒋介石的“一箭三雕”之计:其一,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借机发动内战,把战争之责推到共产党身上;其二,如果毛泽东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其三,蒋介石可以利用谈判来赢得准备全面内战的时间。
两封电报发出后,见毛泽东没有丝毫要到重庆来的迹象,蒋介石更来劲了,一面发动所有的宣传工具大肆鼓吹要与中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一面又发出了第三封邀请电,并把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好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找来,准备派他去延安接毛泽东一行。
蒋介石未免高兴得太早了,中共中央早就识破了这一阴谋诡计。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蒋介石迫于国内国际形势,迫不得已做出的‘假和平、真备战’的缓兵之计”,无非是企图用“和平谈判”麻痹共产党,欺骗人民群众,同时为他调兵遣将、部署内战争取时间。
绝不能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23日,也就是蒋介石发出第三封邀请电的当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蒋介石想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P2-3
道者,法也,事物之规律。胜道,取胜之道,胜战之法也。
清朝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应首先研究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知史明智。故凡欲治国安邦者,必先追寻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凡欲克敌制胜者,必先探求各国为将者的驭战之法。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装斗争中诞生,在浴血奋战中成长,至今已经走过了87年的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军队展现出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历经磨难,百炼成钢。人民军队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其问经历过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战斗,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战、百团大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这一个个经典战例,一个个战争奇观,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人津津乐道,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兴衰史告诉我们: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需要与之匹配的军事力量去守护,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是基于对世界强国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我国安全和发展形势的清醒研判、基于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痛苦反思、基于对我军建设差距的强烈忧患。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席卷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我军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研究人民军队的战史,尤其是经典战例,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真正做到能打仗、打胜仗。这也正是编写《胜道——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共分四部,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100个人民军队经典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也有防御战;既有围歼战,也有阻击战;既有攻坚战,也有奇袭战;既有伏击战,也有遭遇战;既有追击战,也有突围战……这些战役战斗,或集中优势兵力,或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或长途奔袭;或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无不体现出指挥者的胆大心细、神机妙算、英勇果敢,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智慧光芒。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创造的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战斗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记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雄才大略。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彭玉龙研究员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中国文史出版社张蕊燕主任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作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社卿李涛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