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著的《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家是重要的一个社会空间,在家庭中他们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学会要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孩子能学到多少,关键看父母能给予他们多少。因此,父母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只有掌握一点儿童心理学,熟练地学会阅读孩子,并仔细从生活小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心理,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书名 | 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儿童各种行为心理模式及教养策略) |
| 分类 | |
| 作者 | 刘丽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丽著的《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家是重要的一个社会空间,在家庭中他们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学会要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孩子能学到多少,关键看父母能给予他们多少。因此,父母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只有掌握一点儿童心理学,熟练地学会阅读孩子,并仔细从生活小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心理,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推荐 刘丽著的《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是父母常备儿童行为心理指南书! 为什么很爱孩子,又常常被气个半死? 为什么自己小时候讨厌的说教,又常对孩子脱口而出? 为什么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逆反、暴躁、说谎? …… 孩子的行为表象背后藏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爱孩子就要懂孩子! 目录 第一章 爱孩子,要先懂孩子 1.跟孩子聊聊天,别再做命令型家长 2.倾听孩子的心声,你要全神贯注 3.向孩子敞开心扉,孩子会更懂事 4.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理解孩子的心 5.拥有家长积极关注的孩子不孤独 6.聪明的家长不会“重成绩轻心理” 第二章 培养孩子的个性其实不难 1.逆反:我只是在用行为告诉你“我正在长大” 2.注意这些表现,你的孩子正在自卑 3.告别独来独往,让孩子成为合群的交际高手 4.不要忽视孩子的嫉妒心,让孩子学会喝彩 5.心理太脆弱怎么办,孩子可以一边受伤一边坚强 6.让害羞的孩子学习自信地表达自我 7.孩子暴躁易怒,根源可能在家长身上 第三章 自立教育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1.孩子的依赖心理强时你要检讨自己 2.你的孩子需要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3.要尊重每个孩子的隐私,这一点很重要 4.孩子渴望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少点包办 5.孩子其实不怕失败,勇气是尝试出来的 6.孩子跌倒的时候,别着急扶他站起来 第四章 不打不骂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力 1.不必给孩子加上“第一名”的重担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3.不要限制孩子的奇思妙想 4.让孩子远离学习焦虑症 5.别让孩子患上考试焦虑症 6.跟孩子一起学习 第五章 好习惯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怎么引导教育霸道、不讲道理的孩子 2.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爱磨蹭怎么办 3.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 4.如何改掉孩子说谎的坏习惯 5.怎样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6.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第六章 高情商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1.没有人不喜欢会说“谢谢”的孩子 2.“我”很重要,他人也很重要 3.孩子的直言直语也会伤人 4.让孩子学会赞美和欣赏别人 5.孩子间的问题尽量让其独立解决 6.孩子的领导能力不是在独断行为中培养的 7.让孩子与老师建立积极的相处模式 试读章节 1.逆反:我只是在用行为告诉你“我正在长大” 宁宁的妈妈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她爸爸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对她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宁宁妈妈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无奈。 “我们都是从那个困苦的年代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这些不但得不到女儿的认可,她还经常和我对着干,我觉得这孩子真让人伤心。”宁宁的妈妈提起自己的女儿眼圈红红的。 但是,和宁宁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男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又死活不让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宁宁把这些话一连串地说了出来。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宁宁和她妈妈的困扰很常见。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他们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不知作何解释。一些家长渴望探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的权威和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孩子们对于家长的一言九鼎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吗非得听你的。 而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家长说。对于家长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家长惊诧不已、心痛不已。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值得现代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家长对此不能粗枝大叶、听之任之。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二是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其实,所谓的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许多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但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甚至是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阔、能进取的人才。因此,母亲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P36-39 序言 读心——成功父母的第一项修炼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过新年的时候,一位母亲领着5岁的女儿去逛当地最豪华的百货大楼。她认为小女儿一定会喜欢那里的装饰、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那里,不知为什么,她的小女儿就开始轻声地哭泣,小手拉紧了她的大衣。 “真扫兴,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售货阿姨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她责怪说。 “噢!也许是孩子的鞋带没系好。”在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小女儿,蹲下给她系鞋带。这时,她无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这是第一次,她从一个5岁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周围的世界! 没有玩具、没有手镯、没有礼物、没有装饰华丽的展览,只有一片混乱的、看不见顶的走廊……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脚,以及其他的庞大物体在乱推乱撞,看上去很可怕。 她立即把孩子领回了家,从这一天开始,她明白了孩子有孩子的立场和观点,很多时候孩子心里想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当你在为“我家有子初长成”满心欢喜的时候,是否也发现他或她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于是你开始抱怨:“我家孩子怎么突然不听话了?孩子怎么这么‘独’?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愿意上学?”不要说孩子变化快,真正的原因仅仅是你没有弄懂孩子在想什么,一旦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这一切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家是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空间,在家庭中他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学会要分享喜悦,要分担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孩子能学到多少,关键看父母能给予他们多少。因此,父母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只有掌握一点“读心术”,熟练地学会“阅读”孩子,并仔细从生活小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心理;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基本特点,甚至整个儿童期的发展特点。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处于执拗期,“不”字当头;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希望做“指挥者”;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尝试独立,变得“不听话”起来……掌握了这些,父母就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的需求受挫。 其次,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不只看事情的表象。比如,当他们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可能会故意捣乱或逆反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有时候他们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可能会出现说谎行为……如果此时我们的反应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直接去制止他们的淘气或斥责说谎行为,孩子可能会感到委屈,并且与家长产生距离感。 最后,我们要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孩子对内心感受毫不吝惜的表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他们需求和想法的机会,这样也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不过,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希望得到理解与接纳,并不是想得到对抗性的说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希望父母们都能修炼好这门读心课,分享孩子的每一点成长和快乐,指引孩子走对每一个岔路口,最终培养出自信、思维开阔、情商高的好孩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