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长江日报编著的《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精选了3l篇大学生优秀征文,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感受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人类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光耀未来,照亮新的长征路。

内容推荐

为了让当代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继承“红色基因”,长江日报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共同发起“红军从我家乡走过——100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邀约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追访红军长征足迹,讲述自己家乡变化,弘扬长征精神。经过严格审核,长江日报编著的《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精选了31篇有代表性的高质量作品,并配以图片,编成本书。作者们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寻访中的所思所想所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伟大的长征及长征精神呈现给大众。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长征故事灌溉心灵

 江西于都:长征第一渡

 湖南新化:四代乡亲祭扫无名烈士墓

 湖南张家界:老红军的叮嘱

 广西灌阳: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红旗

 贵州黎平:98岁老人的战场记忆

 陕西商洛:“红军干妈”美名扬

 甘肃宕昌:一张报纸定去向

第二辑 家乡巨变是本生动的红色教科书

 云南寻甸:尊重民族习俗深化军民情

 福建长汀:第一声号角在这里吹响

 贵州遵义:“生死转折”红土地

 广西兴安:历史在这里改写

 湖南永州:吃水不忘挖井人

 甘肃武山:红军赤脚膛过的渭河上建起大桥

第三辑 跟党走是信仰的力量

 甘肃会宁:三个字提醒后代不忘本

 广西灌阳:我们坚信的是同一种精神

 贵州瓮安:伟大转折的前夜

 四川古蔺:跟党走,朝光明走

 湖北红安:做一颗“螺丝钉”

 四川红原:信仰就是“跟着走”

第四辑 每个青年都是颗“种子”

 云南丽江:纳西小伙口传峥嵘岁月

 福建宁化:10人中就有1人当红军

 贵州余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宁夏固原:重走方知今日来之不易

 贵州遵义:红色基因已融入我的身体

 云南祥云:穿上红军衣服体验红军生活

第五辑 “90后”的长征路任重道远

 湖北郧西:老红军手心的温度

 江西于都:30万人守住一个秘密

 四川泸定:任重道远仍要坚定前行

 湖北英山:新一代青年人不能忘根

 四川冕宁:清清彝海边的结盟故事

 湖南通道: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光彩

后记

试读章节

湖南张家界:老红军的叮嘱

易颖湘(郑州大学市场营销2014级本科生)

金小涵(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2015级本科生)

调研时间:2016年7月至8月

调研地点: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

张家界是湖南省辖地级市,原名大庸市,位于湖南西北部,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1934年,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溪口镇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935年2月,红六军团首长萧克在此指挥了著名的棉花山阻击战。1935年11月19日,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1.8万余人作为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支部队,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长征。

1934年10月24日,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同任弼时、王震、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会师以后,结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完成了策应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任务,恢复和发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随着红二、六军团战果的不断扩大和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深入,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再也坐不住了,赶紧调兵遣将,派出40余万兵力,气势汹汹地向苏区包抄而来,欲置红二、六军团于死地。

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实行战略转移,跳出包围圈,转到外线作战。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继续长征。1936年lO月22日与红一、四方面军在陕北会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

盛夏的刘家坪,抬眼望去,青山环抱,满目葱绿,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80多年前,就在这个安静的小村庄里,红军与老百姓和谐相处,有很多鱼水情深的故事。在桑植当地,有《门口挂盏灯》这样一首民谣:“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不要茶水喝,又不扰百姓……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抒发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情怀,也体现了贺龙、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苏区人民的鱼水相依。

慈利县溪口镇有一棵“红军树”,它也“讲述”了一段军民血肉相连的往事。

溪口建镇于清末,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位于溪口镇王家坪村的古樟“红军树”远近闻名,硕大的千年香樟雄伟壮阔、高耸挺立。1934年10月的一天,贺龙和萧克带领红二方面军来到这棵古樟下,召开了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会上,贺龙慷慨激昂地说:“红军指战员与诸位父老乡亲,时至今日,大家还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清贫生活,我贺龙十分内疚,对不起各位同胞兄弟。”接着,他面对身旁的古樟,用手拍了几下,十分风趣地说:“我们干革命,就要像它一样,风吹雨打,顶天立地。”

为了不忘这一段历史,群众在古樟上写下了醒目的“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红军撤出,敌人反扑回村,不论是对贺龙,还是对古樟,都恨之入骨。敌人叫了两个彪形大汉,用一把三尺多长的钢锯,妄图把古樟锯断。谁知道他们刚拉了三下,从树上落下一根粗大的干枝,打在其中一个大汉的脑门,把他打翻在地,另一个家伙扔掉锯子,惊叫“有贺龙”,狼狈逃走。从此以后,为了怀念红军和贺龙而起名的“红军树”,就代代传开了。1935年2月,贺龙不费一枪一弹,收编了李吉儒的一支上千人的群众武装,此树下也成为贺龙开会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重要场所,现已经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7月16日一早,我们乘车前去拜访桑植县国税局退休干部、老红军彭俊明。在彭老家中墙壁上有一张彭老穿着红军装的照片,此时他虽已95岁高龄,但仍英姿飒爽,充满气概。见我们来,彭老特意换上他的红军装,还佩戴上勋章。坐在镜头前的他,虽老态龙钟,但精气神十足,一提起长征,彭老就激动不已,话匣子被打开,故事娓娓道来。(P16-19)

序言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让当代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继承“红色基因”,2015年8月1日起,长江日报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共同发起“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邀约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追访红军长征足迹,讲述自己家乡变化,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的活动推出后,受到全国各地高校学生们的关注,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千余名大学生报名。参加社会实践征文活动的学生遍布河南、重庆、贵州、山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江西、广西、云南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

我们将符合活动条件的大学生组成100个小组,分头展开社会实践调查,并提交了活动征文。此书中选登了3l篇大学生优秀作品,由百名大学生分组完成,真实再现了当代青年眼里的长征。

在收到的征文里,同学们用“90后”的视角充分展现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在80年后的今天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在这群“90后”的字里行问中,我们感受到这次对红色家乡的探访,已经将长征精神深植到他们心中,成为灌溉他们信念成长的精神源泉。

在本书发行前夕,《长江日报》陆续选登了部分优秀征文,不少读者点赞这些年轻人的文字中流露出他们成为中国民族事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感受到了他们心怀国家、民族现状与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后记

为期2个月的“红军从我家乡走过一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重走先辈们的长征路,在实践中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记取先辈奋斗带给我们今天的幸福,从探访中领悟身上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本书精选了3l篇大学生优秀征文,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感受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人类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光耀未来,照亮新的长征路。

李俊、张厚琛、刘敏、刘功虎、黄哲、黄琪、柯兵、田小舂、欧阳春燕、宋磊、万建辉参与了本书的加工整理。胡雪璇、朱广宇、陈佩、王彬彬、赵阳、张静参与组织联络学生。

书评(媒体评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场新的长征。在这场长征中,广大青年是绝对主力,是生力军。他们的前路也会遇到无数困难,而解决困难所要运用的精神力量、精神资源,尽可以回溯到长征历史中去追寻。

——石仲泉 党史专家

今天的青年,要继续发扬长征战士苦干、巧干、敢干的精神,这既是个人的事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金一南 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当代青年们很有必要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风霜雨雪,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士兵。

王树增 军旅作家

中国还不是一个很发达很富裕的国家,还没有到享受的时候,还需要这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继续艰苦奋斗。

朱和平 朱德元帅之孙、少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