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本书是其中的“云南昆明石林卷”,由许华主编。适读于: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石林卷)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本书是其中的“云南昆明石林卷”,由许华主编。适读于: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内容推荐 许华、罗杨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石林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目录 神话 阿霹刹、洪水和人 人与姓的来历 阿细先基的来历 传说 人物传说 阿诗玛 斩敌成石 应山歌姑娘 若者娜 风物传说 石林的传说——赶石变林 石林湖的由来 仙女变石莲 牧羊娃变石柱 年年望夫归 小水牛 凤凰梳翅比翼飞 双鸟渡食 大灰象盼光明 母子偕行 万年灵芝 和尚洞 剑峰池 挂羊石 李子箐 大叠水的传说 长湖和圆湖的传说 白鸽江 狮子山的传说 月湖的传说 石林妖风洞 圭山寺的传说 仙花山的传说 白龙潭的传说 眼泪井 冒水洞的传说 亩竹箐的由来 留人潭的传说 黑龙潭和白龙潭 爱买龙村名的由来 昆明的来历 撤沙为城 一眼之地和一马之地的传说 摄树造林 鲜李仙李 李树之峰 白龙两滴泪 龙的故事 神仙皇帝的口禅 “宝山”的传说 落水洞的传说 收命法宝 长圆湖的传说 阿娜与阿欣 鱼脊石 降龙阿哥 叠水传奇 宝山 祭狗箐 长湖的由来 “红土坡”的由来 黑彝姑娘 黑龙潭的传说 巨人的脚印留千古 不死的杜鹃 凌空笔架 挽留汉使 英雄殉难乃古石林 芝麻兵 不屈的幽灵 仙葫芦 恶龙与神鹰 芝云洞寻宝 圭山彩虹 红星和蓝星 东川井 昆明城的传说 动植物传说 蜘蛛 牛为什么没有上牙 喜鹊与斑鸠 从天上来的牛 牛和人 火把果、椿树和水马桑 熏蚊子的传说 牛、山羊、绵羊、鸡和狗的传说 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 稻谷的传说 土特产传说 鸡■的来历 路南卤腐的传说 风俗传说 火把节的传说 密枝节的传说 摔跤的来历 喊魂的来历 撒尼姑娘花包头的传说 彝族闷笛的由来 撒尼民间“叉舞”的来历 圭山三月三的来历 蒙心布 撒尼文字的由来 故事 幻想故事 头发没白的人也会死 宝石缸 奇怪的大鲤鱼 宝树 画眉姑娘 岩朗与兽群 金扇子的故事 海连挥刀退敌兵 毕摩的幺儿子 生活故事 彩虹和星星的来历 善恶两弟兄 三辈划船人 白车勒的故事 竹篮的故事 兄弟俩 若根与皇帝 两亲家种苞谷 官家的姑娘 赤脚大老板 孝敬父母的人 老憨的运气 巧遇 机智人物故事 奥吼目吧 搓羌阿布的故事 牛有角马有鬃 换衣服 取金 赴宴 卖宝 难不住的三儿媳 高起龙打官司 小鸡告状 借龙潭 巧辩龙潭案 新官吃鸡屎 官霸民妻 再辩龙潭案 路南天太黑 空口买状 当堂行贿 火龙衣 白二老爹 笑话 照人教的做 放牛老倌要上天 憨姑爷阿龙 哭爹妈 试读章节 下可霹刹、洪水和人 讲述:毕开华 记录:王伟 1980年8月采录于圭山镇海邑村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三个弟兄带着一个小妹妹过日子。有一年春天,他们去开荒,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明明他们头天犁过的地,第二天老是会复原。他们认为坏人存心捣蛋,就决定半夜里拿着棍子到地里看守,准备揍那坏人一顿。果然,这天夜里,有个模样十分威严的老头子,拄着拐杖来到他们白天犁过的地里。他只用拐杖指一指,犁过来的草皮就自动翻回原处。大哥和二哥看到这种隋形,便出来要打这个老头,三弟赶忙上前拦住他们说:“不应该打老人家,还是先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头子听见三弟的话,就说:“你是个又聪明又心善的娃娃,你一辈子都会有福的。”接着他又说,“你们知道我是谁?我就是雷神阿霹刹。你们听我的话,莫要开荒了,世上就要发大水了”。 大哥和二哥听说要发大水,感到祸要临头,很害怕,就央求阿霹刹救他们。阿霹刹笑了笑,回答说:“我当然要救你们,可是,真正能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好吧,我给你们三只柜子,一只是金的,一只是银的,一只是木头的。你们躲在柜子里,可柜子只有三只,你们还有一个小妹妹,你们当中,哪个愿意带着她?” 大哥低头想了想,说:“我不愿意带她。” 二哥低头想了想,也说:“我也不愿意带她。” 三弟想都没有想,说:“我愿意带她。” 说罢,阿霹刹用拐杖在地上顿了三下,立刻出现了三只大柜子,一只金的,一只银的,一只木头的。 大哥贪心,他要了那只金的;二哥也贪心,要了那只银的;三弟和他的小妹妹,一句话也没有说,要了那只木头的。 阿霹刹又给了他们一人一个鸡蛋,叫他们夹在胳肢窝里。嘱咐他们:“什么时候听见小鸡叫,什么时候揭开柜子盖。”说完,叫他们躲进柜子,又替他们一一关上柜子盖,洪水也立刻就来了。 过了七天七夜,大哥胳肢窝里的蛋壳破了,小鸡在叫,他把金柜子的盖揭开,洪水一下子灌进去,他和柜子一起沉到水底去了。 过了七天七夜,二哥胳肢窝里的蛋壳也破了,小鸡在叫,他便把银柜子的盖揭开,洪水一下子灌进去,他和柜子一起沉到水底去了。 过了七天七夜,三弟和小妹妹胳肢窝里的蛋壳也破了,小鸡在叫,他们便把木头柜子的盖揭开,洪水灌进来,他们把水舀千,木柜子就浮在水面上。 他们在水面上漂呀漂,漂到一座山顶上。山上生着一丛野茅竹,几株梧桐树,他们便攀着野茅竹和梧桐树,带着小鸡,在那里住下来。这时,洪水渐渐退了,三弟和小妹便对着野茅竹和梧桐树说:“多谢你们搭救了我兄妹二人,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把你们当神主来供的。” 这一场洪水,把世上的人全都淹死了。谷种没有了,菜籽没有了,牛也没有了。三弟和小妹气得哭起来。 忽然,阿霹刹又来到了他们面前,给了他们谷种、菜籽,又给了他们一把黄豆,一把青豆。他说:“要黄牛就撒黄豆,要水牛就撒青豆。”三弟把黄豆一撒,果然变来一群黄牛。小妹妹把青豆一撒,果然也真的变成一群水牛。 鸡、谷种、菜籽、黄牛、水牛都有了,三弟就对小妹妹说:“让我们成家吧。”小妹妹不答应,说:“问问老天爷的意思吧。”于是,小妹妹拿起一根针,三弟拿来一根线,对着老天爷说:“如果世上还有旁的男人和女人,线就不要穿针眼;要是穿进针眼,我们兄妹二人便成亲了。”他们把针和线一齐向天上抛去,结果,线就鬼使神差般地穿进了针眼。 小妹妹想了一下,又说:“再问问老天爷的意思吧。”于是,他们找来一对石磨盘,妹妹拿下扇,哥哥拿上扇,在一个山头同时往下滚,他们说:“如果世上还有旁的男人和女人,这对石磨就不要合在一起;要是合在一起,我们兄妹便要成亲了。”结果,那对磨盘还是合在一起。 兄妹二人便结了婚。过了三年,小妹妹怀了孕,生下一大团血肉,俩人很难过,心想:怕是老天爷不愿让我们成亲吧。他们便把这大团血肉剁成碎片,挂在树上,过了几天,去看,那些血肉碎片都变成了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有说有笑,在树上吃果子。 从此,世上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P3-4 序言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石林卷》通过近三十年的采录编选终于脱稿付梓。这一成果是在县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石林县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它为石林县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又一珍品。 该书在采录和选编过程中,曾得到原昆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定明同志及现任主席罗新元同志、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教授、著名作家钟宽洪同志等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石林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汪明涛同志,县旅游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苏健康同志,副局长方跃章同志在百忙中审阅了此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有毕惠芳、谢大年等同志做了大量的编务工作。昆明市民问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编审,在分类和规范方面作了调整,形成了今天的文本。在此,谨向以上领导和所有关心支持此项工作的单位和付出辛劳与汗水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缺乏编选经验,难免百密一疏,对书中的错讹之处,希望得到民间文学前辈和有关同志的指正。 编者 2011年11月16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