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中行经典/统编教材名家人文经典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张中行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八十年代底到九十年代初,张中行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刊和杂志上。他像“五四”那代学人一样,以平和、扎实、厚重的文字,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文化难题。张先生不是那种正襟危坐地谈论学问的人,他的修养很深,对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张中行经典/统编教材名家人文经典丛书》是张中行先生的散文集。

内容推荐

作为文坛“大器晚成”的散文写作者,张中行散文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命运风雨之后,在生命的暮年提笔追忆往昔年华,写红楼、写北大、写饮食,也写师友、写人生、写闲情,一生的感悟和情怀晕染在朴实清淡的文字里,这是张中行散文的魅力所在。《张中行经典/统编教材名家人文经典丛书》是张中行的散文集。

目录

我眼中的张中行(代序)/季羡林

亦史亦诗,亦哲亦痴

卷一 人物卷

 章太炎

 叶圣陶

 俞平伯

 诗人南星

 祖父张伦

 汪大娘

 怪物老爷

 凌大嫂

 苦雨斋一二

卷二 生活卷

 童心

 生计

 君子远庖厨

 酒

 日记

 剥啄声

 清风明月

 旧迹发微

 临渊而不羡鱼

 旧燕

 起火老店

 吃家乡饭

 买降价书

 食无求饱

 寿则多辱

卷三 人生卷

 试论人生

 月是异邦明

 通往禅悟的路

 生命

 信仰

 晨光

 归

附录 阅读回望

试读章节

叶圣陶

一再沉吟之后才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沉吟,是因为几个月之前已经写了一篇,题目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完成纪念文集编者交下的任务而拿笔的。名二三事,那篇文章开头曾有解说:“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这样说,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说的。那么,这里又有什么必要再拿一次笔呢?原因有外向的,是对于某某生平那样的送行文(或颂行文),依时代框框,干篇一律,取(所谓)重舍(所谓)轻,我,推测也会有别人,兴趣不大。还有内向的,是以前那一篇,虽然非高文典册,也总是板着面孔写的,喜欢听听闲话的诸君未必愿意看,为了照顾另一方面的读者,就不能不把笔由书斋移到篱下,再闲扯一些。

叶圣陶先生是我敬重的师辈,交往近四十年,可说的事很多。所以更宜于闲扯,因为只有闲扯才可以把取轻舍重、挂一漏万的挑剔顶回去。推想叶老有知也会谅解,因为他不只宽厚博大,而且幽默自谦,听到别人讲自己,不管怎样不得体,也总会含笑接受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上天却不睁眼,——也许是睁眼,那是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正是旧历丁卯年的除夕,神州大地到处响着鞭炮声,所有的人送旧年,一部分人兼送神,也把他送走了。

我第一次见到叶老是五十年代初。知道他这样一位知名之士却早得多,大概要提前二十多年。那是上中学时期,读新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都看,接触的作者不少,其中当然有他。那时候他还不是以字行,所以五十年代之前,我只知道他的大名是叶绍钧。印象呢,大概是觉得如周氏弟兄,一位长枪短剑,一位细雨和风,各有各的风格,好;如郁达夫,有才子气,也确是有才;叶灵凤,以至徐枕亚之流,有时难免如影片中人的哭,眼泪是借什么药之力挤出来的。叶老的风格,以及推想其为人,是平实,用力写,求好,规矩多于自然。现在回想,当时是无知的牛犊不怕虎,傲而近于妄;幸而只是想了想,还不至于贻笑大方。

且说我能与叶老相识,也是时势使然。其先我是在某中学教书,本来,据旁观者清的旁观,我还是站在前列的,而忽然,形势有变,大家(包括教师和学生)快步往前赶,我则原地踏步,落后了。落后的结果当然是被遗弃,幸而有校长陈君的厚意,让我换个地方,于是到叶老的属下去做编辑工作。往谒见是第一次见面,印象与读作品时有不小的差异:彼时只是平实,这次升了级,是厚重恳切,有正统的儒者风。其后交往增多,是共同修润书稿。起初是当面商酌式。这费时间,他忙,其后就改为由我闭门造车,他复阅。不久又刮来推广普通话的风。叶老是既非常重视语文,又非常拥护推广普通话的,可是他的话,跟家乡人说还是吴侬软语,跟一般人说也只能南腔北调。他虽然未必是王阳明的信徒,却一贯知行合一,严格律己。他还常写文章,希望印成铅字,句句是普通话的味儿。这自然不是毫无困难,至少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希望我这生在北国的人能够协助。长者所命,义不容辞,但附带个条件,是提出修改意见,请他考虑。他说这样反而费事,不如直接动笔,如果他不同意,就再改回来,也附带个条件,是不限于语言方面,看内容方面有不妥,也动笔,不要客气。我遵命。可是他却很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一定亲自拿来,请我看,问我同意不同意。我为他的谦虚很不安,请下次不要再这样。他答应,可是下次还是拿来商量。文章发表了,让他的秘书送来一部分稿费。我遵“弟子服其劳”的古训,不敢收,附信奉还。又送来,也附信,说他劳动得了酬,我也劳动,得酬是天经地义。我坚守古训,还是不收。再来信,动了真刀真枪,说再不收,他将理解为我不愿帮忙,那就只好不求了。我无可奈何,只好说收,但附带一个小条件,是不得超过十分之一。他又来信,说核算了,是七分之一,以下说:“恕我说句狂妄的话,尊敬不如从命。并且希望,这是为此事的最后一封信。”我看后很感动,也就只好从命,不再为此事写信。稍后,根据这个君子国的协定,还有个后来居上的大举,是为他整理一本《叶圣陶童话选》,仍是我起草,他复阅,定稿。书于一九五六年出版,我又看一遍,发现第十八页《稻草人》那一篇,写牛“扬着头看天”,觉得迁就语音(yong)不顾字面(仰),错了,是受人之托未能忠人之事。幸而不久之后翻阅《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宝玉说完“女儿悲”的酒令,众人都说有理,只有那位呆霸王“薛蟠独扬着脸”,知道这位曹公早已先于我自我作古,心里才安然了。这时候,叶老的普通话本领已经满可以过关,因而共同修润文章的工作就心照不宣地结束。P7-9

序言

亦史亦诗,亦哲亦痴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1986年张中行的《负暄琐话》出版,中华大地由此刮起一股“张中行旋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报刊、出版社竞相发表、出版张中行的文章、著作。就像柳永当年受到的欢迎一样,凡有井水处,皆在读张书。他的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和《负暄三话》广为流传,其中近200篇散文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被人称为“负暄体”。80岁的老人大红大紫,扬名寰宇,在读书界如日中天。

张中行称自己的散文是“坐在向阳的篱下”谈旧事。读他的文章似乎能感觉到,一个坐在冬日暖阳下的乡村人,眯着眼睛,说起陈年旧事。只不过他说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名流逸事,老北大的前尘旧影,他的话语不徐不疾,所有的过往云烟都已经波澜不兴,他身后80年的时光都化作他话语的背景。他神情淡然,宠辱不惊,好似直入禅境的老僧。

张中行的散文,语言平易质朴,行文随意自然、舒卷自如,与其先师周作人的“闲话风”及“五四”文人的气息一脉相承。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任心而谈的散文,用张中行自己的话说就是“琐者,零零碎碎也,话者,出于口,闲谈也”。因此可以称之为“琐话体”,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负暄体”,实际上还可以看成当代“絮语散文”的代表。也有人说他繁缛、絮叨,说他文章结构问题多多,不合作文的规范。可写文章哪里有固定的模式呢?

张中行笔下的人物,最传神的是民国以来的许多大师级的文化先贤,从大儒章太炎开始,一直写到当时尚在世的启功等名宿。张中行善于归纳人物品格,章太炎的“怪”,叶圣陶的“有德”,俞平伯的“其学可及,其才难及”,以及周作人的“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等等。这些品格的归纳非凭空而来,皆有实可据。张中行总是耐心细致地举出一些事例来证明这些品格归纳得“有理有据”。这些概括性的词句貌似信手拈来、随意点染,得之全不费功夫;实际上,它们都经过张中行思想的过滤,语言的推敲。

张中行不仅写名人,他也写小人物。写名人是中行先生向前辈虔诚地致敬、温情地追忆,写平凡人物,则融入了他自己的生活、生命、精神,许多更想说的话,大都藏在这些表象普通的文章里。写《汪大娘》,他在文末生发出“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的感慨;写《凌大嫂》,他想不到世间竟有这样的人,坚守传统的礼,刚一面就准备为人舍生,产生了“至于未来,再找这样的人恐怕就太难了”的感叹。

张中行的散文幽默而富有哲思。记人的文章之所以会使读者产生幽默的感觉,主要是因为那些人物的生存姿态与生活环境不协调。他们一本正经地行事,可他们的行为却使旁观者发笑。《汪大娘》《怪物老爷》等文章中的主人公皆因个人性格与世俗规则的脱节或反差,造成了妙不可言的幽默效果,而幽默中又有深沉的情感蕴藉以及隽永的理性反省。《祖父张伦》则让人深思,对比哲人、痴人的生活,在深思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起火老店》《吃家乡饭》《买降价书》《试论人生》等怀念家乡生活、回忆过往经历、阐发人生理解的文章,无不让人沉思。

启功说张中行既是哲人,又是痴人。启功的意思是张中行既有执著的深情,又有通达的哲思。实际上,深情和哲思在张中行记人散文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沿用黄伟林的说法,如果模仿张中行擅长的品格归纳方式对其散文作一个品格归纳,那就是:亦史亦诗,亦哲亦痴。

对青少年来说,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自民国以来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历史风貌,感受中国时代变化中人们的喜怒哀愁,也可以感受到张中行这个“后五四时代”学者的风范,体会到他“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的写作信条。阅读这本书时,同学们还可以同步阅读他的“负暄”系列、《流年碎影》(张中行的自传)、《顺生论》、《禅外说禅》以及孙郁的《张中行别传》,在联系、比较中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季羡林评价张中行:“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季羡林说出了张中行的为人特点,但我们不可忘记高人不一定就是圣人。张中行晚年对小友刘德水说:“总结这一生,感觉活着很不容易,如果说有什么让自己感到惭愧的‘污点’,那就是先后两次的‘入党’(一次是通县师范北伐时期)了。”孙郁也曾和张中行探讨过一些附逆问题的往事。张中行的回答是,民活主义,只要活就可以,道德次之。也许在过去的特定时代,有些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张中行不是圣人,他的经历、他的观点应该给我们什么启迪?这就是阅读本书的价值所在。诚如张中行评价自己的老师周作人的那句“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我们在阅读他的文章时也不能糊涂,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见解。

同学们,也许张中行的有些文章你一时难懂,也许有些导读文章一时难懂,但只要静下心来耐心读,假以时日,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的精神宝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