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田、温跃渊著的《鲁彦周评传(精)》系坊间第一部鲁彦周评传,由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唐先田与温跃渊合著,很有意义和特色。这部评传以传主的生平、创作经历为主线,在叙述他人生历程的同时,着重评述了他的文学之路与创作成就,体现了鲁彦周颇受磨难又自强不息的一生,和丰厚的文学成就。书后所附的“鲁彦周创作年表”和“鲁彦周研究论文索引”,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传主的创作、文学地位和其影响力。
| 书名 | 鲁彦周评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唐先田//温跃渊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先田、温跃渊著的《鲁彦周评传(精)》系坊间第一部鲁彦周评传,由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唐先田与温跃渊合著,很有意义和特色。这部评传以传主的生平、创作经历为主线,在叙述他人生历程的同时,着重评述了他的文学之路与创作成就,体现了鲁彦周颇受磨难又自强不息的一生,和丰厚的文学成就。书后所附的“鲁彦周创作年表”和“鲁彦周研究论文索引”,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传主的创作、文学地位和其影响力。 内容推荐 唐先田、温跃渊著的《鲁彦周评传(精)》让我们看到了彦周先生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内容包括彦周先生对童年对家庭的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和创作回忆、人际交往的回忆等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家庭。纺车.牧鹅。圈点《纲鉴》 第二章 翩翩少年的青春浪漫与无尽忧伤 第三章 闯荡世界 第四章 第一部小说是《丹风》 第五章 春天来了 第六章 成名作《归来》一 第七章 《凤凰之歌》一一由戏曲《王金凤》改编的电影 第八章 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热情鼓励 第九章 和张骏祥的交往 第十章 在岳西挂职生活两年半 第十一章 他不满意这一时段的创作 第十二章 在“文革”的寒风中 第十三章 寒风中的两股春风 第十四章 新时期的经典:《天云山传奇》 第十五章 《呼唤》:《天云山传奇》的姊妹篇 第十六章 《彩虹坪》:农村改革的一道彩虹 第十七章 《廖仲恺》: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 第十八章 用血与泪写成的《山魂》 第十九章 《古塔上的风铃》:《彩虹坪》的姊妹篇 第二十章 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都很高的《走出中南海》 第二十一章 《逆火》:鲁彦周的又一个高峰 第二十二章 《阴阳关的阴阳梦》一一一次重要的突破 第二十三章 寻找精神家园:鲁彦周早就提出了这个课题 第二十四章 《双凤楼》: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第二十五章 新时期的短篇:一串亮丽的明珠 第二十六章 《啊,玛阿特》:异域风光中的中国情怀 第二十七章 《梨花似雪》:鲁彦周年近八十高龄的丰硕成果 第二十八章 鲁彦周的魅力一一人品和文品的完美结合 第二十九章 追求了一辈子,静静地休息吧 第三十章 他依然儒雅地微笑着 附:鲁彦周创作年表 鲁彦周研究论文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鲁彦周的父亲是一位宽容的人,他没有读过多少书。鲁彦周听说曾祖有规定,两个孙子,必须一耕一读,父亲的哥哥是读书人,父亲就只能种地了。他只是在他的哥哥去世后,赶紧补读了年把私塾,但已经太晚了。所以他父亲只识得很少的字,是一个高级文盲。他虽文化水平不高,却很文雅,外表倒非常像一个乡间读书人,在村上常常出面说话管事,是头面人物之一,但绝不是是某些大家族那样的族长之类的人物。鲁彦周的父亲在村上能管事,也善于替人家调解纠纷,至于对自家孩子,则不大过问,对鲁彦周也很少施加影响,很少说教。 鲁彦周的三奶奶和他的伯母,两个青年时期就守寡的女人,则各有性格。三奶奶比较好强,也容易发脾气,鲁彦周的祖父、父亲对她都比较宽容;鲁彦周的母亲和伯母,则恭而敬之,从不惹她生气。她要是生气了就都让着她一点,好在她发脾气的时候并不多,而不发脾气的时候,她便是一个和气的讨人喜欢的老人。她很能说古道今,剪的窗花也很好看。鲁家每年过年时,堂屋靠天井的两扇大窗户的窗花剪纸,都是他三奶奶的作品。村上人家有喜事或丧事,需要剪各式图案,也都请他三奶奶去。三奶奶对小鲁彦周非常疼爱,鲁彦周在四五岁前,一直是三奶奶带他睡觉。鲁彦周小时候生活上的事,基本上都是三奶奶照管。三奶奶是在1947年去世的。她去世前鲁彦周在江南念书,一夜他忽然梦见了他的三奶奶,她在梦里对鲁彦周说:我想你,你不回来,我走了,你好好地照顾好自己吧。鲁彦周醒来后记得自己在梦里哭了。第二天他对他的一个同学说:我的奶奶死了。果然不错,家里来信证实了,三奶奶就是在那天去世的。对此,鲁彦周一直很纳闷,难道人真有灵魂? 鲁彦周的伯母和三奶奶不很相同,但她也是年经轻轻就守寡了,她微胖的脸上,总是浮着一层温柔的笑容。她会唱秧歌,会说民间故事,说话嗓门很高,是干农活的好手,是纺棉花的能人。她对鲁彦周、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很爱,一视同仁。鲁彦周说,伯母不大用言语表达对人的喜爱,但是你从她的善良的眼神里,完全可以领略得到。虽说她是一个善良的命运很的女人,却又是一个最达观的女人。鲁彦周没有见过伯母的丈夫,也就是他的大伯父,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读书人。鲁彦周长大后,在伯母处也没有发现大伯有什么藏书,推测他大伯是一个没有多少学问的人。对他过早地离世,鲁彦周非常感慨:真是委屈了他的为他守寡终身的好妻子。 鲁彦周的堂姐鲁晓英,亦即伯母的女儿,命运也不好,嫁了一个不安分的丈夫,也是早年守寡。好在她有三个儿子,晚年的光景还不错。在鲁彦周童年时,姐弟俩关系是非常好的,和亲姐弟没有什么不同。鲁彦周的堂姐年轻时,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姑娘,她的身材颀长,皮肤雪白,脸色始终是白里透红,太阳再晒也晒不黑她。鲁彦周记得他的祖父曾说过:小英子(姐姐小名)一定是一个苦命。祖父认为农家丫头有这样好的肤色、这样好的容貌,不是好兆头。祖父的话果然应验了,她三十岁不到就成了寡妇,守着三个儿子过日子。堂姐未出嫁前,在家里也是一把劳动的好手。 鲁家有这么多的强劳力,在农村是很难得的。虽不怎么富裕,但在正常年景,不会有冻馁之忧。这样的家境,这样的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融和,这样的田野里的幽美景色和大地的芳香,给鲁彦周性格的成长以极大的影响。鲁彦周晚年曾说:我一生始终追求一种和谐的恬静,始终向往着温和的抒情诗似的生活,和童年时的家庭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我甚至因此和不太和谐的现实产生很大的矛盾,当然那种矛盾常常是隐藏于内心深处的。 在鲁彦周的家族中,他对堂伯父很敬仰。堂伯父名叫鲁邦翰,是个乡村郎中,鲁彦周在一篇纪念这位堂伯父的文章中称他为“悲狂医生和书法家”(《乡村人物》)。他医术高明,尤其是妇科,前来就医的络绎不绝,被他治愈的病人难以计数。在方圓一带,非常有名气,他又不聚钱,老百姓都喜欢他。 P4-5 序言 鲁彦周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写一部关于他的评传,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成就,是许多读者期待已久的事情。唐先田、温跃渊二位作家经过多年努力,使读者的这一期待成为现实。(鲁彦周评传》就要出版和读者见面了,这的确是文坛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唐、温二位合作撰写这部评传,曾被誉之为“珠联璧合”。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和点赞,我想一是他俩曾有过密切合作的前例,两人能耐心地相互切磋,诚心诚意地取长补短;再者是唐先田对彦周先生的创作比较熟悉,写过不少评论文章,温跃渊平时则和彦周先生接触交往较多,对他的为人、性格、爱好都有所了解,这两个方面,都是写作评传所不可或缺的。即将出版的这本评传,正是他俩这种优势互补的成果。 评传让我们看到了彦周先生所秉持的矢志不渝的文学精神。彦周先生极富文学才华、聪慧好学、刻苦努力,从他深厚丰硕的创作收获中,我们了解到他的一生,是和文学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生,是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一生。彦周先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解放前夕,那时他刚满二十岁,他的长篇处女作《丹风)完成于1948年至1949年之间,他是用文学创作的起步成绩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此后将近六十年间,他始终不曾放下他手中的笔,始终在圆他的文学梦。在那不堪回首的十年,他虽然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不能发表作品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从文学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宝贵而--声-富的生活积累,为他在新时期能写出那么多优秀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之后,彦周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完成了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彦周先生矢志不渝的文学精神告诉我们,人一辈子只要有恒心有决心,毫不动摇地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管做什么,都会做出成绩来,都会有益于社会。 评传让我们看到了彦周先生所一贯秉持的为人民而创作的文学理念。打开彦周先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主人公写的是谁,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拳拳情怀。他歌颂革命者为了美好的明天,出入于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的忘我抗争;他赞美普通劳动者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各条战线上坚忍不拔的顽强奋斗。他崇敬人民的英雄,他是人民的歌者,是英雄的歌者。他又非常同情底层人群的不幸和苦难,时刻将他们的冷暖挂在心"A-。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他无情地揭露和鞭笞那些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丑恶灵魂和他们的丑恶行为。彦周先生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他为人民的欢乐而歌唱,为人民的疾苦而流泪,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彦周先生为人民而创作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只有和人民p-]呼吸共命运,他的创作才有意义,他的作品才会赢得超越时空的价值。 评传让我们看到了彦周先生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由于杰出的文学才华和艰苦不懈的努力,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独幕话剧剧本《归来》誉满全国时,他还不到30岁。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的《天云山传奇》,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他的多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在文坛和读者中都评价极高。然而,他深知艺术道路永无止境,虽然成就卓著,但绝不满足,因此始终保持不懈探索、不懈创新的姿态。他的长篇小说《阴阳关的阴阳梦》,运用了许多魔幻写法,亦真亦梦、朦胧虚幻,别具审美情趣。年逾古稀后在创作《梨花似雪》时,他不甘于只是运用他所熟悉自如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一书二式”的写法贯串小说的始终。这种探索的结果如何,当然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他不甘守成的艺术进取心让人感动。彦周先生竭心尽力地求新求变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艺术贵在创新,只有不知疲倦地开拓进取,才能攀登高峰,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 彦周先生矢志不渝的文学精神、毕生为人民而写作的文学理念、坚持创新的文学追求,浑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他五彩斑斓的文学人生,使他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面亮丽的旗帜,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并从中获得教益。 转眼间,彦周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10年来,他仍时时刻刻活在我们中间,我们忘不了他的风采,忘不了他的作品,不断地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他是我们心中的旗帜。《鲁彦周评传》的出版,正是对彦周先生的最好纪念。 2015年,年末 后记 写一本《鲁彦周评传》,将彦周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创作成就较为系统地介绍给读者,这个想法始于上世纪末,并作为省里的社科项目申报立了项。此后,我曾多次和彦周先生面商,每个周日,我用半天时间定期去进行采访,请他回忆讲述,我记录整理后作为评传的素材。但彦周先生总是平静地笑笑回答:“不急不急,等一等。”彦周先生说“不急”,我也就不急,我得服从他的安排,他自有他的道理,评传的写作暂时地搁置了一些时日。现在想来,彦周先生所秉持的是“生不立传”的低调理念,但他总是温婉含蓄,没有直白地说出来罢了。 新世纪初,彦周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仍倾心忙于长篇小说《梨花似雪)的创作。但毕竟岁数大了,他的健康状况不太稳定,写写停停,在医院住的时间也多起来,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用顽强的毅力和毫不动摇的信心.终于完成了这部70余万字的巨著。有一天我去医院探望他,恰巧温跃渊先生亦在,又谈到了评传的事,跃渊满腔热情地提出参与写作的意向。我立即表示赞成,彦周先生也很高兴地说你俩合作很好。得到彦周先生的首肯,对我和跃渊都是很大的鼓励,评传的写作由此正式启动。评传写作的启动,是在彦周先生的病房里。 此后,便是对彦周先生的采访。医院方面从维护彦周先生的健康着想,不允许他长时间地思考和说话,所以每次采访的时间都很短,不超过半小时。采访录音主要是跃渊做的,他做得很耐心很细致,我只去过一两次。然而,采访还没有结束,彦周先生于2006年11月26日晚与世长辞,令人十分悲痛。送别彦周先生之后,跃渊即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出5万余字的记录稿,内容包括彦周先生对童年对家庭的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和创作回忆、人际交往的回忆等等,这些一手材料,很丰富也很珍贵。我将阅读《鲁彦周文集》的心得体悟和这些一手材料糅合在一起,撰写了评传的前27章,后3章则由跃渊撰写。初稿完成后,鲁彦周研究会打印分送熟悉彦周先生的专家学者和彦周先生的家人阅读征求意见,并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研讨会极富建设性,与会各位都发表了卓有价值的意见。会后,我将各位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作了归纳分析,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补写,并对全书的文字作了加工润色。 彦周先生的小说,我在上中学时便开始阅读,后来读得更多,几乎一篇不漏,边读边写了阅读心得体会的文章。和彦周先生熟悉之后,他每有新作出版发表,都送给我,有时还将刚完成的初稿交给我,嘱我阅读并谦虚而真诚地征求我的意见,使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他宽广的胸怀风范,也感受到了先睹为快的文学欣赏乐趣。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又重读了他的一些作品,深感对他的丰厚创作、对他的儒雅虚怀若谷的胸襟、对他的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精神,理解得还很不够。他的为人为文风范,是永远的榜样和旗帜。 这本评传只是简要地叙述了彦周先生的生平、粗浅地涉及了他的一些作品,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能为读者了解彦周先生和他的创作提供一些线索也就很满意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切实关心、支持,得到苏中、刘祖慈、胡家柱、季宇、周志友、何峰及彦周先生的家人张嘉、鲁家萃、鲁书妮的许多有益帮助,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编辑,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许多心血,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诗人周本立欣然为本书作序,谨表谢忱。 唐先田 二〇一五年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