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是绍兴之前的越国都城
越国(又称作“於越”),春秋战国时代位于我国东南的诸侯国。我们所熟知的卧薪尝胆的句践是第39代越王。如今的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公元前490年),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城,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
今年是绍兴建城2500周年。从夏朝少康癸卯年(公元前2058年)越国开国之君无余受封会稽至句践迁都绍兴时,越国已存在了1568年。但在句践迁都绍兴之前,越国都城在何处?这引起我的兴趣和关注。有说诸暨曾是绍兴迁都前的古都,此说究竟是否站得住脚?它的遗址到底在何处?我开始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为此我还到相传为诸暨古都遗址的埤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农民进行了座谈,听到了不少古老的传说。我还专程拜访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他认为越国古都确实在诸暨北面的埤中,他还特别强调“勾践”的“勾”应写为“句”字。
文献史料记述越国古都在诸暨
原来的越国古都,从无余立国到句践继位,千余年问,长期居于会稽山腹地之中。绍兴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时值句践在吴国经受三年凌辱后回国之初。句践采纳了范蠡等诸臣的意见:越国要实现报仇雪耻、东山再起、称霸中原的目标,必须把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到开阔的平原上来,所以从会稽山西南部的诸暨埤中迁都绍兴。
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夏王少康之子,大禹苗裔。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又云:“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国语》载:“允常之时,疆土始大。”《吴越春秋》也说:“越之兴霸,自允常矣。”允常为越王句践之父,是一位颇具远见卓识而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史记·越世家》记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这些文字说明,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奉命来祭祀先祖大禹的,到了允常这代君主时,越国开始强大,曾多次与吴国交战。俗话道:春秋无义战,吴越两国,为争夺地盘,战事不断,可谓老冤家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引《吴越春秋》云:“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也。”这说明越国已在诸暨埤中建都,还有象征国家政权性质的社稷、宗庙、税赋等,管理体制已经比较完备。无余人乡随俗,与当地土著同吃同住,没有一点架子,非常亲民。
宋人罗泌著《路史·国名记》载:“封云西瓯处于埤中,削发文身以负俗,日无余。”“越……一日於越,处埤中,号无余。”据专家考证,埤中“当在今诸暨北界次坞、店口至阮市一带”。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由绍兴市文物管理处主编的《越国文化·於越历史年表》记载:“少康,夏帝相之子,灭有穷氏,复夏国,史称‘少康中兴’。为祀禹祠,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於越,是为越国始祖,都埤中,在今诸暨、绍兴交界处。”
越国在周初时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府周朝取得联系并有交往,主动向周朝进贡,《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说明越国已正式与西周王朝确立了君臣关系。而这位越国第一次派遣去朝见周成王的特命全权大使,就是从诸暨出发的。所以,历史学家陈桥驿教授说:“从历史传统来说,诸暨是代表浙江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的。”《逸周书·王会解》又载:“珍於越纳。”越国派遣使者前往洛邑向周朝敬献的不仅有珍宝,而且还有水产品、“白雉”(见王充《论衡》).并受到周公的接见。
史籍记载: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卒,子句践立。次年,吴王阖闾伐越,败,阖闾受伤而死。周敬王二十六年越伐吴,越败,句践懑于浦阳,率余兵五千退保句乘山,吴王追而围之(据《诸暨县志》)。句践请降,吴王夫差许和,解围罢兵回吴。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句践与范蠡等入臣于吴,三十年回国,三十一年句践迁都山北(今绍兴)。
陈桥驿教授在《绍兴史话》中亦说,“诸暨境内的埤中,曾经是部族酋长的驻地”,并作《暨阳随笔》一首。其诗曰:“於越流风远,埤中在暨阳,西子音容邈,典范照故乡。”说明埤中确实是无余建立越国时期的都城所在。
越国先后在诸暨境内的埤中、大部、句乘三地先后建立过都城,这不但有史籍可查,而目有遗迹可稽考。P3-5
帘外风雨交加,室内清静自在。这本以故乡诸暨为主要内容的书稿,终于杀青,轻松惬意之余,似乎意犹未尽。是的,我还有些话想说给长期关心呵护我的读者。
出版这部书纯属偶然,它并没有列入我先前的写作计划。近几年,故乡诸暨的领导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十分重视,常听取诸暨籍在外地工作的人士的意见,我也受邀参加一些活动,如考察、演讲、座谈会等。对故乡我怀有深切的感情,故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也是我所关心的。当我把眼光投注到故乡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时,我的视野宽阔了、写作题材丰富了,对人对事,每有所感,便加以记录,陆陆续续,积累了书中收录的文章。我觉得探索故乡的文化传承、宣传故乡的经济发展、描绘故乡的人情世故、扩大故乡的社会影响,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说越国古都在诸暨,很多人不以为然,绍兴人对此就持异议,因为没有权威的论述可以佐证。5年前,我就此论题采访已故的著名学者、浙大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并着手文献收集工作和实地考察等,经过综合研究,我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阐明了诸暨为绍兴之前的越国古都这一论题。此研究成果后发表在《文汇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后来,我应邀在绍兴举办的纪念越国建都2500周年学术研讨会演讲,演讲中,我提到了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等专家的关注,还将我的文章编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中国柯桥·越国文化高峰论坛文集》。能为故乡文化寻根立基,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诸暨“三贤”之一的杨维祯,是古镇枫桥人,元代进士。元朝举办了16届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总共才1139人,汉人在元代考取进士真比登天还要难。乡贤杨维祯仕途并不得志,曾客居上海松江近20年,但他做了不少轰动文坛之事。在我国,被列为国宝级书法作品的共有54件,其中就有杨维祯书法作品一件,编号为044号,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杨维祯死后,和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同葬于松江,俗称三高士墓。随着岁月流逝,三高士墓已被淹没,后人也多不知其人其事了。经诸暨学人毛桂舟的指点,我终于在松江东山找到杨维祯墓。我一边写信给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建议修复遗址,一边在报刊上撰写介绍杨维祯的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我无比兴奋的是,我的想法得到松江区的高度重视,他们很快拿出了遗址修复方案并开始重建。如今,杨维祯遗址公园已成为海内外游人观光之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走近了先贤杨维祯。我还应邀为遗址公园廊亭题写了“看剑亭”匾额和对联,为枫桥杨维祯故里的“杨氏宗祠”书写匾额。一介书生,能为弘扬传承家乡经典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是我最乐意和舒心的事了。
今年初夏,我又一次应邀回家乡考察。水乡江藻,是我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江藻如何发展?因地制宜,可以考虑在水乡文化上做文章。江藻的雁宿湖,又称小西湖。传说明万历年间进士钱时,为了让年迈的母亲不再去杭州西湖上香,在这里建造了仿西湖十景。利用雁宿湖改造之时机,可在公路两旁的湖里种植荷花。荷花既可改变水质,又可产藕,何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又有文章可做,如收集咏诵古人荷莲诗文,创办诸暨荷花节等。荷花十里映江藻,如此美轮关奂情景必将带动旅游产业,造福乡里乡亲。我的这个提议,得到江藻镇党委书记田海斌的赞同。前不久,江藻乡贤柴汉峰夫妇来沪看望我,也十分认同荷花水乡的人文理念,并愿意捐赠100万元用于雁宿湖改造。
安华新州村,曾是元末明初的新州古战场,当年朱元璋的部将与张士诚的军队在此血战,为明朝开国奠定基础。今年清明节我去故乡上坟后,第一次去新州考察,亲眼目睹了元末古城墙及护城河遗址.回沪后翻阅有关资料,发现今年恰逢新州大战650周年,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如能策划一系列活动加以纪念,必将进一步提升家乡诸暨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于是,我向诸暨市委宣传部领导及乡贤周全新等提议.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我还在《新民晚报》上撰文介绍新州大战,揭示其文化内涵。最近,我再次实地考察了新州古战场。
考察次日,我应东白湖镇党委书记寿浩波之邀,参观当地千柱屋、斯民小学、婚娶嫁妆博物馆、东白湖景观等历史名胜遗迹。寿浩波书记特别安排我在深山老乡家用晚餐,让我了解普通农民家庭的住房和生活。千柱屋拥有古老的“笔峰书屋”和百年名校斯民小学,百余名教授专家包括院士和教育家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诸暨千年不变的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了茁壮的果实。弘扬诸暨“耕读”文化,择时举办学术研讨会,并逐步形成特色,可以成为此地文化传承的一个抓手。
第三天清晨,我再次前往古镇枫桥,那是我百去不厌的地方。诸暨三贤就诞生于此,去那里吸纳一点文气,是我梦寐以求的。上午,我应镇党委书记赵文中之邀作了《枫桥三贤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的演讲。下午考察了古渡遗址、货运码头、枫桥小火车、宋代古窑遗址等,还拜访了91岁高龄的“枫桥通”陈炳荣先生。穿过古老的山阴故道,就是书圣之兰亭。当年王羲之、李白、陆游、王冕、杨维祯、海瑞、徐文长、陈洪绶诸先贤常出入于枫桥古渡。我猜测元代枫桥人口不会超过数千人,却在短短的300间贡献3位世界级的艺术家,何等了得。三贤给枫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枫桥理应做足三贤文化这篇大文章,尽可能多留下一点文化遗存便于后人凭吊。
……
当天下午,我去拜谒了胡适先生墓,所以在致答谢词时,我自然提到了胡适先生。我说:“胡适先生是我的‘老师’,如果说,我现在写的字还比较规矩的话,那是我听从了‘老师’的话,‘老师’说,‘总觉得爱乱写草书的人神经不正常’,‘字写得规矩与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是否负责任’,‘写字叫人认不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写字要写得端端正正,有如做人,所谓‘字如其人’。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磨难和打击,每当这时,‘老师’总会‘开导’我,他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胡适先生的修身之道,深深地影响着我,这也是吾辈千里迢迢前来参观拜谒的缘由。”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尽管两岸在某些问题上有隔阂、有分歧,但两岸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比如诸暨的西施可以邂逅台湾同胞,台湾的胡适可以影响诸暨后生……
拙作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故乡名片”写了诸暨公认的五张名片;“故乡人物”可写的人很多,仅我相识的诸暨籍精英为数就不少,他们的文化追求和创业精神时时打动着我,这里选择的是与我比较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乡名胜”则选择了诸暨比较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山水名胜;“故乡风物”的内容比较杂。既含人文风韵,也有特色土产,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而已;“故乡亲情”是我在家乡“耕读传家”理念影响下,写的有关家庭生活及对孩子教育的感想;“故乡诗文”选择了我的一部分作品,书中其他地方出现过就不再重复;“钱氏文化”似乎偏离了本书的主题,但卑下姓钱,钱姓在家乡江藻也属大姓,这样一联系似乎亦有了某种关联,况且,钱氏家族非常重视文化传承, “科技三钱”更是体现了中华主流文化的高度,其教育严格、家风严谨定会给读者以启迪,所以不想割爱;“人生杂记”为零零散散的读书生活札记,期望与读者交心,得到读者指教。
回顾本书编写过程,可谓好事多磨。u盘的不慎丢失,致使其中不少文章重写。重写时,缺少了初写时的激情,纯粹是在完成任务,心中充满自责和无奈。
我一生劳碌,故取斋名日 “无闲斋”,它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可“欲速则不达”,它也给了我警示。
拙作的出版,得到了上海诸暨商会、杭州诸暨商会等乡亲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齐书深执意邀我将拙作在贵社出版并亲自担任责任编辑;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刘衍文恩师对我的学业有很多帮助;上海图宇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明亲自督促印制;上海钱氏宗亲和亲朋好友,一直关心着我的新书出版……在这里,我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前辈长者、亲朋好友,真诚地道一声:感恩!
这部书中的文章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一部分文章是最近写出的。由于时间仓促、学识所限,编写时难免疏漏,竭诚期待广大读者指正。
自序
一、故乡名片
诸暨是绍兴之前的越国都城
漫说西施归宿
儒林楷模王冕
杨维祯在松江考略
画坛巨匠陈洪绶
二、故乡人物
陈桥驿其人其事
何占豪与“梁祝”
附:何占豪与大同百年校庆
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
附:朱伯谦先生贺信
同乡前辈张煦棠先生
钱惠丽与韩非子
江藻乡贤钱治辉
周全新与元新州古城
厚道之人方斐均
三、故乡名胜
西施浣纱处
陈香梅为西施故里题名
西施文化与诸暨脾气
五泄风景
大宅“千柱屋”
走进边氏宗祠
斗岩风光天下奇
古镇枫桥
四、故乡风物
故乡江藻
附:雁宿湖碑文说明
桑梓钱池
西施故里寻古陶
杨维祯与看剑亭
进士题名碑感怀
大树见证百年学府
诸暨风情
诸暨年糕
枫桥香榧
乡音乡事乡人
《江藻钱氏宗谱》序言
《杏坛守望》序言
诸暨城市的魅力
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保护
五、故乡亲情
琐忆母教
母训
陪老父洗澡
舅父李雪谦
家书一束
让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为孩子写成长日记
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孩子初犯错误时
教女儿生活自理
为女儿办画展
奥克兰见证女儿加冠
做父亲真幸福
为外甥女主婚
感恩
半个世纪的情谊
慎终追远弘扬孝道——在故乡为父母立双安碑
六、故乡诗文
西施钱池碑楹联
五律·咏西施
七绝二首·咏西施
认祖归宗记
西施故里钱池碑记
先考钱沛汉先妣李秀球双安墓碑
七、钱氏文化
拜谒钱王陵
壬辰钱王陵祭祖
钱王训示碑
在钱三强夫妇铜像前
钱学森的家教
钱三强的遗憾
钱後兄弟同寻根
钱煦宗长印象
钱後宗长沪上行
家训造就旺族
八、人生杂记
感悟书法人生
读书遣闲
教事琐记
触摸民族文化的记忆
汉风东韵堂纪事
古陶瓷香炉藏书票
文人与篆刻
汉东用印选
附录
钱汉东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演讲欢迎词/钱後
草根百姓也能跨进神秘领域——先行者钱汉东谈公众考古/杨展业
温州发现五代子城谯门遗址——考古作家钱汉东确认系钱元瓘所建/梁岩华
钱汉东与文人书法/朱金晨
品钱汉东《咏西施》/王克坚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丁法章
“人生要成功: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亏”——访上海文化界名人、上海师范大学杰出校友钱汉东
采访者:李炜、李湘晖、王祯娇
撰写者:王祯娇
打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访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钱冶
后记
我的故乡诸暨,是浙江省中部的名邑,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三贤故乡。诸暨的得名与大禹有关,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而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诸暨历史悠久,早在6700年前新石器时代楼家桥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披荆斩棘、开疆拓荒、繁衍生息,是我国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放眼四周,嵊州有9000年前的小黄山遗址,浦江有11000年前的上山遗址,龙游有9000年前的荷花山遗址,萧山有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据我多年田野考古经验判断,诸暨完全有可能出现比楼家桥文化更早的遗存。所以,诸暨的乡亲在进行城乡建设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无更重要的文化遗址面世。
清澈秀美的浣纱江贯穿富饶的暨阳大地,美女西施诞生于此,因此诸暨又被称为西施故里。“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是人们对西施的美誉。春秋时代,吴越争霸,初则越败受辱,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为报仇雪耻,采用范蠡大夫之计策,进献西施等,以悦吴王,致使其无心于国事,众叛亲离,国灭人亡。西施忍辱负重,为越国复兴立下汗马功劳。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在诸暨作有《西施庙》诗,北宋大学士苏东坡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施成为了美丽和美好事物的象征。西施是世界儒家文化圈公认的美女,在古代四大美女中,唯有西施为国献身,从道德层面讲,此乃正义之举,故成为诸暨人的骄傲,理所当然归入诸暨的文化名片。去年金秋,我应邀为诸暨市第六届西施文化节演讲,我将西施文化的核心价值概括为“报效家国、忍辱负重、刚烈侠义、贤慧双全、美丽化身”二十字。此说得到众多乡贤的认同。
诸暨,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它是我心灵的故乡,诸暨的山山水水、人文历史都滋润和影响着我的成长。我是在沪的第二代移民,父亲1 4岁只身从诸暨来沪当学徒,母亲为诸暨店口人。父亲的家乡观念特别重,虽在沪生活几十年,但乡音一直未改,硬邦邦的诸暨话伴随了他一辈子。父亲闲暇时,经常给我们讲家乡的故事;寒暑假来临,总带我们兄弟回诸暨度假。那时父母的长辈还健在,兄弟姐妹等亲戚又多,在我的印象里,家乡是热闹的,家乡也是热情的,
最难忘过年时,家家户户排着日子约请我们吃饭。这样浓浓的乡情,宛如眼前,成为我童年最美妙的记忆。到了晚年,父亲格外恋乡,一再嘱咐我们要经常回家乡,要对家乡人好一点;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家乡,死后执意要回家乡安葬,叶落归根。他的这个决定,牵起了我们后代与家乡联系的手。他希望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忘了家乡人。
诸暨江藻有不少钱氏先贤的进士和贞妇牌坊,其碑文上的书法,飘逸道劲。记得11岁那年回家乡时,我特意跑去观赏,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仰慕之情顿生。当时,我用树枝在地上临摹,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立志要将毛笔字写好。此后,不论在“文革”时期,还是在淮北下乡插队的艰苦岁月,我始终坚持读碑临帖,乐以忘忧。在今年正月初五,江藻举行的“雁宿湖”碑揭幕仪式上,我应邀作演讲。在演讲中,我披露了小时候的愿望以及乐意为故乡书碑的心迹。我说,这碑不仅点缀了故乡的风景,更希望若干年后,后世学子也有人如我少年时的愿望那般,发奋学习、苦练书法、努力成才。诚如林语堂所言:“书法艺术最能反映出中国人心灵的极致。”西施殿里有一块石匾上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源于元代大画家王冕的亲身体验,后为诸暨文人世代效法。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文脉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暨的文气兴盛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底气的。
自从父母长辈先后离世后,家乡慢慢演绎为故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作为诸暨籍的文化人,我有一种强烈的反哺意识。这些年,我将研究诸暨历史文化、弘扬诸暨文化经典作为自己的使命,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有关诸暨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报刊上,期望提高故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想不到积沙成塔,如今结集出版了。能为故乡诸暨留下一点雪泥鸿爪,能为诸暨乡亲奉献一份文化记忆,我感到无比欣慰。
诸暨人的刚烈侠义是出了名的,抗战时期,此地流传着一句俚语:“中国人怕日本佬的飞机,日本佬怕中国人的诸暨。”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诸暨人的气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诸暨人在各行各业做出不少让世人称道的业绩,如今他们正以极大的豪情与不屈的斗志为诸暨谱写着新的篇章,相信诸暨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钱汉东是国内著名的文化学者,对故乡诸暨有着浓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诸暨文化。《寻梦西施故里(精)》是钱汉东新作,也是诸暨籍作家首次为诸暨作传。这本书全面介绍了诸暨的人文历史风情,全书共3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本书内容为:“故乡名片”写了诸暨公认的五张名片,包括越国古都、西施归宿、三贤文化;“故乡人物”选择作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乡名胜”则选择了诸暨比较有独特性的人文景观、山水名胜;“故乡风物”既含人文风韵,也有特色土产;“故乡亲情”表现了作者在家乡“耕读传家”理念影响下,对乡里长辈回忆及对孩子教育等;“故乡诗文”选择了作者创作的一部分文言诗词作品等。
《寻梦西施故里(精)》是著名作家钱汉东的散文随笔集。本书以“故乡诸暨”为聚焦点,分故乡名片、故乡人物、故乡名胜、故乡风韵、故乡亲情、故乡诗文、钱氏文化等七部分,收录作者近年撰写的散文随笔70余篇。这是诸暨籍作家第一次为故乡诸暨作传,全面介绍了诸暨人文历史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