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学生今后是这个样
我教过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境遇不一,按世俗的观点,各有所成,也“各有所不成”。但他们中有些人往往并不在意,他们交流时不和别人比经济收入,更不屑比所掌控的权力,他们仍然能像少年时代那样在一起探求感兴趣的未知世界。这,也许是我作为教师最感欣慰的。
我总觉得,所谓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个人的生命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无策;更何况教育者自身也未必能有那样的境界。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幼年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灵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在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了一棵长得笔直的树——除非有灾难性的砍伐,否则它不会倒下。
接受同样的教育,而土质的不同,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我曾看到同在一个班学习六年的学生,一度亲密无间,后来产生巨大的差异。首先在于他们观察社会的价值尺度不一样,最终形成不同的追求方向。每当听到学生之间因为考试成绩高低而出现的歧视,我都非常敏感,因为这可能正是未来社会矛盾的“基因”。比如,他会皱着眉头说:“老师,这本书是农村题材,你推荐我们看,有什么意思呢?”或者说:“我不喜欢杜甫,他的诗有股子穷酸气……”当此之际,我便感到前所未有的悲伤,因为我知道,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很难。
那些不管受到什么压力,都敢于正视教师的目光,那些为了保持个人意见而敢于对抗学校无理或违法的行为,甚至面对处分也无所畏惧的学生,是未来社会诚实、正直的公民。那些不管什么干扰,默默地在写诗的学生,那些敢于放弃“三好生”称号,而要诚实地保持批评权利的学生,成年后,总有些令人感奋的故事。
我最怕的是学生比教师庸俗。我说过,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遇上一群极其“现实”的学生,则肯定是一场灾难。我的学生中,也有过嘲笑教师教育理想的,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绑在应试的战车上,接受那种没有梦想的生活。
有些学生成人后,追求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总是嫌收入低,总是想着“出人头地”,在最宝贵的青春时代,没能保持学习的习惯,没有做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在他们眼里,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自己无关,每换一个岗位,席不暇暖,又东张西望,汲汲于名利,攀附高枝。毕业十多年换了七八个地方,每个地方都留下一堆议论,他们却埋怨“活得好累”。
但我更多的安慰,是遇到那些“正常生活”的学生。他们受过大学教育,得一份普通的职业,每周辛苦上下班,收入中等,穿着打扮一般,没有任何奢侈品,也有人到中年的各种烦恼,但他们对社会,仍然保持着独立思考,有最基本的善恶观。偶尔,会有学生说:“老师,不好意思,我没什么成就,就这么平平常常的……”我说:“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你还没了解我。”我感到羞愧,也许我无意间说错过什么,让学生感到不安。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P46-48
人与课堂(代序)
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我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做一件事。
每年,有几十万青年初上讲台,也有几十万教师告别讲台。对讲台,对课堂,人们有什么样的认识,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始终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虽然一直浸润其间,但我总是无法让思考走向深邃,获得准确、客观的结论,因为社会在变,影响着课堂和人。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我至今仍然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里,每天都在思想,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包括讲台边的这个角色。“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我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从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我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敬重常识让我少犯了很多错误。“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而我后来也想到,那也应当是极平易的教学常态。我常常憧憬那样的课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学生,甚至只是做一名旁观者。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课堂回顾有很多局限,我缺乏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经历,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了解也很孤陋。我做过很多努力,想观察不同的课堂经验,以更深入地思考“课堂和人”。很多教师重视课堂实践,不妄自菲薄,他们的讲述总能启发我的思考,那些独特的课堂体验显示了教育智慧,那些在不断反思中形成的经验,使我们更加珍视“课堂”在人生的位置。
在课堂上,我常想:这些儿童和少年,这些未脱稚气的青年,现在他们坐在这里,几十年后的某个时刻,他们的思绪忽然飞回童年的课堂、青春的教室时,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瞬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
有时,我也会想: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2014年11月南京
特级教师吴非力作!
数十年课堂实践与反思!
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收录的是作者吴非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从师范毕业到退休,作者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做一件事。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著名特级教师吴非的最新著作。作者对中小学课堂、对教师的各种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剖析。《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可用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用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共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辑:课堂,与未来有关;第二辑: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三辑:照亮课堂的光;第四辑:常识常理常情;第五辑:这些,和课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