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员”们每日操纵着数十亿计的美元。他们的交易速度如此惊人,似乎没人能阻止他们。然而,2010年5月6日闪电般的股灾拉响了第一个警报。纽约股市毫无缘由地经历了创立以来最惨痛的跌幅。从此以后,“高频交易员”的故障此起彼伏,从纽约到阿姆斯特丹,从巴黎到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圣塔菲,股市崩溃机器竖起了历史上所有投机者的梦想蓝图:每一次出手,都要赢!两位资深金融记者(弗雷德里克·勒雷艾弗和弗朗索瓦·比雷),在《高频交易之战(金融世界的利器与杀器)》一书中,通过丰富的司法档案以及众多人士从未披露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高频交易员”的真相。简洁明了的文字,丰富的案例,读来引人入胜。
他们占据了美国股票市场超过60%的成交量和欧洲股票市场超过40%的成交量。仅仅用了10余年时间,这些新型的投机者就已经完全掌控了金融市场。
高频交易的买卖以光速进行,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他们的算法在市场中不断地自动搜索交易机会,在几毫秒内捕获交易利润,在操纵市场的同时逍遥法外。
从纽约到阿姆斯特丹,从巴黎到圣达菲,甚至直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现在则来到中国,高频交易为全世界的投机者描绘出了心中最原始的梦想:不论在什么行情下都能赚钱。
弗雷德里克·勒雷艾弗、弗朗索瓦·比雷编著的《高频交易之战(金融世界的利器与杀器)》,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描写的是真实的故事,却比小说还要精彩,它首度揭开了高频交易的神秘黑箱,带我们走近金融世界的“利器”与“杀器”。
最初,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没有人觉察到异样。华尔街在微湿的7月平静地运转着。这个星期四下午1点钟,在曼哈顿新泽西州干净的郊外,乔·萨卢兹(Joe Saluzzi)顺着查塔姆的林荫大道走着。他的车停放在那座蓝色木头堆砌而成的维多利亚式房屋前。那里坐落着他的小型经纪公司——泰美斯交易公司。天气炎热,即使在树荫中,温度仍高达30摄氏度,穿越整个停车场,几乎让他大汗淋漓。纽约交易所在一片祥和中开始营业。
在上午快结束的时候,提醒消息接二连三地鸣响起来。这些提醒既不是来自交易终端,也不是出自彭博金融资讯的流动新闻,这些内容占据了他办公桌上一字排开的四台显示器。引起他注意的是第五台显示器。在显示器的右侧,乔·萨卢兹永远保持开着一个即时聊天的窗口。所有的迹象表明,可口可乐的股票正发生某些古怪的事情。
2012年7月19日,星期四,在快接近中午的时候,当乔·萨卢兹正在整理显示着亚特兰大集团股票的电脑终端时,在黑色背景中的股价行情图悄无声息地呈现出橘黄色。伴随一阵比往常更加剧烈的波动,股票大幅震荡起来。这次的价格波动幅度很大,并且呈现出对称形态。这与股市的日常跳动完全不同,因为后者往往不规则且难以预测。这组由波峰和波谷构成的完美序列遵循着一种特定的规律,跳动以小时为周期形成独有的节奏。在一开始的半小时,就达到了30分钟内的波段底部;紧接着,在一个小时停止的时候,又到达了30分钟内的波段高峰。之后,按照这个规律循环往复。集团价值120亿美元的股票在纽约交易所的大屏幕上震荡,其形仿若一幅巨大的心电图。然而,让人更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这只股票并不是唯一一只被波及的股票。麦当劳、IBM和苹果公司,它们都被卷入同样的波动周期中。
乔·萨卢兹十分震惊,他弹钢琴似的、飞快地在即时聊天窗口上敲打:这太罕见了,完全不可理喻!
同一时间,在芝加哥北郊,埃里克·亨德赛(Eric Hunsader)紧紧盯着显示器终端。他经营的小公司Nanex,主要通过持续分析美国交易所的数据来捕捉市场的异常情况。在公司网站上,一张照片中,他自豪地站在唐宁街10号前。那是在2011年10月,他接受英国政府的邀请,就金融市场的最新改革发表演讲。
此时,邮件和Twitter的短消息也突然间铺天盖地地向他袭来。乔·萨卢兹和埃里克·亨德赛盯着华尔街最知名的四只股票,它们仿佛受到某种未知力量的控制。然而,各大媒体和金融咨询提供商都没有就这一现象进行任何报道。接近下午3点半时,两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在他们的博客上撰写了一篇简短的文章,并恰如其分地命名为‘市场冲击’:《锯齿形态交易:呼叫穆德和斯嘉丽!》。他们引用了两个著名的不明飞行物调查员的名字。然而,他们的评论却不会在明天的报纸上重新被提及。在收市前一小时,这场不明现象又延续了30分钟。随后,当华尔街11号的钟声响起,它如同来自市场深处般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被冲击的四个企业不仅在实体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同时也是美国金融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股票。可口可乐、麦当劳和IBM占有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22%的市值份额,是美国交易所最重要的指标。它们的股票包含在所有由养老基金持有的投资组合中,这些养老基金在全世界有数以百万的投资者。7月19日,在这些股票上的交易量超过30亿美元。那么,谁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来操纵股市中市值最大的这四家公司呢?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即美国金融市场监管者),对此并没有展开调查。
“没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可以用30分钟为周期来购买和抛售股票,”埃里克·亨德赛向两位采访他的《华尔街日报》记者抛出自己的惊讶。对他和乔·萨卢兹来说,正常交易并不会令行情重演:那只在7月19日搅动股市的无形的手不可能仅仅是某一个交易算法。最近几个月,这两个人一直在发表威胁论。由少数对冲基金和大型国际银行所设计出来的计算机程序,即交易算法,掌控着股市,这是这些机构的核心秘密。它们的自动交易软件能够分析海量数据,同时在无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发出指令。
那些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拿着令人难以置信高薪的科学家设计的这些软件,提供给来自印度、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的大部分都是物理或数学专业的年轻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被赋予非凡的能力,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股市交易,自动化地增加买单和卖单。这种算法可以实现金融世界最古老的梦想:满盘皆赢。至少在原理上是这样的。
P2-5
时间的主宰者
在高频交易的世界里,几微秒便足以改变交易的输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再使用自己熟悉的时间坐标。高频交易员,作为新的时间主宰者,他们使用毫秒,甚至微秒作为工作的时间单位。1秒钟相当于1000毫秒,100万微秒;1毫秒相当于1000微秒;而1纳秒,等同于10亿分之一秒。这些都被用作高频交易的参考时间单位。
例如,照相机闪光的一刹那只维持1毫秒的时间(即1000微秒);苍蝇扇动一下翅膀需要3毫秒;人们眨下眼睛需要250毫秒。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允许其高频交易客户每37微秒发布一条指令,即0。037毫秒,比眨眼睛的速度快6756倍。借助连接纽约和伦敦的新电缆,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订单循环仅需60微秒。
在超过90%的情况下,为了赶在订单被取消之前拿到订单,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龟速”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凭借屏幕上由高频交易员提供的价格,完成卖出和买入证券的。在他分析价格和做出交易决定的时间里,市价单已经被从订单簿上撤销。他的订单很有可能是以另一个不利的价格成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