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名叫王灿辰,娶妻李秀兰。夫妻二人和睦相处,勤恳种地,全家倒也能够糊口。不如意的是妻子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身,分别取名叫素琴、素环、九竹、喜歌。全家六口人,只有王灿辰一个男劳力,四十多岁时就累得弯了腰。更让他们夫妻难堪的是家中没有男孩。当时的农村,没有男孩子就算“无后”,没人继承香火。眼看老两口都是五十上下的人,大闺女都出阁当了母亲,这辈子恐怕没希望再有儿子支撑门户了。王灿辰整天埋怨老天不公平,说老大读过书还有五个儿子,不让他读书还只让他生养四个闺女。还说老大的儿子就是败家也算是有后;自己家全是闺女,等她们都出嫁后,自己就成绝户了。谁料想,人过五十老天爷又让他的妻子有了身孕,这也算是个奇迹。这里的习俗是:最小的男孩叫“老生儿”,最小的女孩叫“老闺女”。王灿辰多么盼望生个男孩啊!所以他在院子里等待妻子生产,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到接生婆撩开门帘、迈过门槛时,他紧张得都不敢问是“老生儿”还是“老闺女”,生怕和之前几次一样失望。
只见接生婆眉开眼笑、高声大语道:“大兄弟,恭喜你,得了个胖小子。”这时,王灿辰才松了口气,一头冲进屋内,又哭又笑地喊道:“我有儿子啦!我有儿子啦!”疲惫的产妇又嗔怪又满足地看着这个喜极而泣的男人。旁边的“胖小子”一点都不胖,瘦巴巴的,被他吓得“哇”地哭出了声,但嗓音非常洪亮。谁也不曾想到,日后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这个嗓音。这个给老王家带来希望和喜悦的“老生儿”,就是日后在全国拥有众多“粉丝”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
父母年过半百,上有四个姐姐,可以想象王善朴的出生给这个农家小院,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带来了多大的喜悦。老两口的开心自不待言,四个姐姐也像守着一个金疙瘩似的逗他玩。但很快问题就来了,母亲毕竟将近五十岁了,为孕育这个“老生儿”耗尽了心血,待小善朴出生后就再也没有足够的奶水来喂养他了。那时的农村能够代替奶水的,只有面糊糊和小米汤。在这样的饮食条件下,小善朴越来越瘦,黄巴巴的小脸、稀疏的头发、满脑门的皱纹,脖子细得像麻秆,日夜因饿而啼哭不断。这样下去还能不能保住命呢?全家人愁坏了。
一天,大姐素琴抱着刚满月不久的女儿回娘家来看弟弟。刚刚被抱起来的小善朴,可能受姐姐身上奶香的吸引,本能地往她怀里钻。姐姐有点儿不好意思,就把弟弟放下,结果,小善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姐姐就又把弟弟抱在怀里,没想到弟弟立马就不哭了。姐姐刚把衣服撩开,弟弟就无师自通地找到乳头吮吸起来,那么投入,那么卖力,那么香甜。小善朴这回可是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打着饱嗝很快酣睡起来。母亲李秀兰看见了,就说:“看你弟弟这个馋劲。”素琴临走时对母亲说:“娘,我想以后搬回来住。我来喂弟弟,他是咱王家的根。我要把他和我闺女一起养大成人。”李秀兰说:“妮子,你是出了门的人,你得跟你婆母娘和男人商量一下再说,可别惹你们小两口生气。”
就这样,全家人在期盼中,在小善朴的哭声中,又过了半个月。一天,二姐素环喘着气跑回家说:“爹、娘,马车来了。”
“谁的马车,干啥的?”
二姐顾不上回答爹的问话,就拉着爹到村头去。原来大姐夫赶着马车,捎着行李,把大姐母女俩送来了。
“娘,俺婆母和俺当家的都同意我回来带俺弟。”
“那,快回家吃饭,谢谢他姐夫和亲家母了。”
全家人像迎来大救星似的迎来了大姐。母亲怎么也不敢相信,大女儿家的人这么通情达理。这不仅是大闺女孝顺,心疼娘家弟,也是人家婆家的人宽厚,这份恩德也是世上难找的。
P4-5
人间四月天,柳绿池水浅。
由我撰写的《王善朴 杨华瑞传》,从采访至今已经两年。在这暖风拂面、万物生长的季节,尽管水平有限,我总算完稿交卷了。
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伉俪,几十年来对豫剧现代戏作出过诸多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豫剧现代戏的奠基人。当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委托我采访撰写两位老师的传记时,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但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秉义教授鼓励我说,你有责任为家乡的精英人物立传。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很荣幸地接受了写作任务。
其实,我与杨老师,与《朝阳沟》剧目,有着很深的缘分。杨华瑞老师出生于固始县,是我的老乡。她的小妹杨芝瑞是豫南音乐舞蹈名家,她的五哥杨祥瑞是我高中母校的老师,她们兄妹都是我所尊敬的固始县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我与他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
戏曲电影《朝阳沟》,在我的家乡固始县影响深远,我小时候看过数十遍。在我担任乡广播员的三年中,业余生活便是反复播放胶木唱片《朝阳沟》唱段;上大学之前唯一看过的剧本便是《朝阳沟》;20岁以前唯一看过的豫剧便是《朝阳沟》。后来大家听说,剧中人物银环妈和拴保的扮演者竟是固始人的女儿和女婿,家乡人很引以为荣,我也为之骄傲。不过无缘见面,只是远远地在心中敬仰着。
没想到时光流转,我竟然到了省会工作,不知不觉就认识了两位老师。他们还在孙子考大学、定居美国的同学回来探亲时,请我这个老乡陪客吃饭。可惜那时我只能将尊敬之情深藏在心,却没有抓住机会专门请教,现在想来真是应了朋友们对我的评价——情商太低。
这次为了写作,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了解了两位老师对艺术的忠诚和献身现代戏的伟大情怀,我常常为之感动。所以说,我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写作的过程也是感受豫剧现代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在我这儿就是访谈相长,我受益良多,不由地感谢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感谢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信任。他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艺的幸福和烦恼向我一一道来,使我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此书才得以顺利成稿。
写作这本传记,我本着三个原则:
一、对历史负责,尊重史实。传记中牵涉的能够进入戏剧史的大事件要有旁证和文字根据。有些事情因时代局限可以不写,但不可以误写。
二、对老师负责,尊重生活。要把两位老师的成长史、奋斗史,乃至生活轨迹再现出来,让大家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和正能量的启发。
三、对读者负责,尊重观众。戏曲是个接地气的艺术。很多戏迷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热爱《朝阳沟》剧组的演员,他们也想知道这些演员舞台下的生活。所以本书文风力求朴实,叙述尽量采用白描手法,不掉书袋,让老师感人的故事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张秉义副会长、牛玉乾老师的帮助和编审,得到了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的学生、家人的协助,也得到青龙山庄董事长崔福玲先生的支持,对此我不胜感激。当然我也得益于我供职的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给予我戏剧艺术方面的滋养。由于自己才学有限,疏漏错讹之处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冰心先生在一首诗中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就是将人生之路点缀的花香弥漫的播种者。
今年是王善朴老师九十岁诞辰暨从艺八十周年的大喜之年,谨以此书向豫剧男声唱腔改革的先驱者王善朴老师致敬!并诚挚地祝愿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艺术青春绵延,桃李芳菲满园,晚霞夕阳温暖,梨园蹁跹百年。
是为后记。
作于2017年4月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用他的作品照亮名字,而不是用他的名字照亮作品,古今中外均是如此。
叫响全国的经典名剧《朝阳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剧的主人公——憨厚朴实的拴保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正是因为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才使观众记住了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扮演者——王善朴和杨华瑞。
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善朴老师是从清丰县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娃。他从乡下走进了省城,从青春少年到如今90高龄的耄耋老者,从普通演员到省豫剧三团团长,始终保持着纯朴、厚道、善良、诚恳的本色。即使身处逆境时,他也不灰心气馁,不怨天尤人,依然忠诚于党,忠诚于他挚爱的事业;在事业辉煌时,他不得意忘形,不张扬炫耀,仍然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站在刚深翻过的土地上,远眺着待耕的田野。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品质啊!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他在《朝阳沟》《冬去春来》《人欢马叫》《好队长》《朝阳沟内传》等剧中饰演的角色。这些角色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都被他演得生动感人。在男声唱腔方面,他继承了豫西调创始人王二顺的韵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味,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从而开辟了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的成功之路,进而促成了大批后来者在男声唱腔方面的突破。所以,近几年,有人把王善朴老师的唱腔命名为“善调”。这种命名虽然不太准确,但足以说明王善朴老师的声腔艺术是值得研讨、总结和推广的。
谈到杨华瑞老师,我顿时有了几分感动和不安。让我感动的是杨华瑞老师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在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创办不久,由我编导的系列小品《对门》,特邀已经离休在家的杨华瑞老师出演剧中主要角色。杨华瑞老师接到任务后,以对艺术认真执着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排练与演出中,这着实让我十分感动。20多年来,在《梨园春》的舞台上,杨华瑞老师出演了由我编导的小品近30部,仅小品《对门》就有14期,还有后来的《影楼趣事》《相女婿》《缘分》《晚霞红似火》等。杨华瑞老师在每个小品里扮演的每个人物都贴切自然、可爱动人,这显示出了她不凡的艺术功力和她对角色塑造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令我不安的是杨华瑞老师以年迈之身候场整夜的情景。在节目排练的时间安排上,我的要求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于是,我也就要求演员必须准时到场。凡我所排演的小品,参与演出的演员大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或是团里的主演及领导。他们中的很多人工作很忙,不太可能按时到场。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些懒散惯了的人,是因为拖拖拉拉才晚到的。对待这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我就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甚至换人。对于我在排练时间方面的安排和严格要求,杨华瑞老师一向在意并坚持准时守纪。每次排练,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风雨雪天,老人家总是第一个到场。记得有一次是上午排练,我到得很早,见老人家正躺在一个破沙发上睡得很香。待其醒来后,她对我说因为昨晚从安徽演出归来已是凌晨两点了,怕误事就索性在这里候场了。看到70多岁的老人家那疲惫的神态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我流泪了。我对杨华瑞老师说:“我的要求是针对瞌睡多、自由惯了的年轻人的,您老人家腿脚慢,晚来一会儿没啥。”杨华瑞老师说:“不,越是老,越不能倚老卖老,处处要给年轻人做出榜样。”这就是我所熟知的杨华瑞老师,这就是老艺术家给我们树起的榜样。这样的老艺术家塑造出来的角色焉能不鲜活细腻、栩栩如生呢?
29年前的1988年,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就已经离休了。没有想到离休之后两位老人没有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奔走在各地进行奉献演出。二老每天的演出日程都排得很满,杨华瑞老师更是频频在电视上出现。二老真可谓“晚霞红似火,梨园不老松”。从二老不停息的脚步中,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是不停地追求美好的理想,真正的奋斗是踏实地走自己的道路。
真正的艺术家,不论是站在演出的小舞台上,还是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都会赢得人们的掌声。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就是在演出的小舞台和生活的大舞台上都赢得了掌声的真正的艺术家。
写于2017年4月16日
(齐飞,著名剧作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兼)、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创作有戏曲、电视剧、广播剧、小品等共一百多部。其剧作《倒霉大叔的婚事》获曹禺戏剧奖,成为豫剧经典作品并久演不衰。同时,出版发行有《齐飞剧作选》《齐飞小品集》)
河南叫响全国的经典名剧《朝阳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中主人公那个憨厚朴实的拴宝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正是这两个剧中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王善朴和杨华瑞。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伉俪,几十年来对豫剧现代戏做过诸多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豫剧现代戏奠基人。
雷桂华著的《王善朴杨华瑞传/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详细介绍了两位艺术家一路走来的鲜花与掌声,当然免不了还有挫折与磨难。两位老师的成长史、奋斗史,生活轨迹再现出来,让大家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让人们受到教育和正能量的启发。
植根于中原沃土的豫剧(原称河南梆子)、曲剧、越调等诸多剧种,早已成为中原大地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深深融入寻常百姓的血脉之中,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多年来,中原戏剧舞台人才荟萃,名家辈出,众多老一代德艺双馨者,令人心驰神往: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申凤梅、毛爱莲、张新芳、王秀玲、唐喜成、牛得草、王秀兰、刘忠河、海连池、马琪、朱万明……群星璀璨,数不胜数,他们都以良好的艺德、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唱腔享誉剧坛。
“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以其真实性、知识性、通俗性,为读者呈现出了蔚为壮观的艺术家群像。就流派代表人物而言,单豫剧即有“名旦六大家”和“十大门派”。本书为雷桂华著的《王善朴杨华瑞传/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