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留存在!
当事人、知情者头脑中的记忆!
借助口述历史!
终将得以活生生地再现!
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编写的《大同里旧事》经过对王季堃家族、童润夫家族、岑培远家庭、周铭谦家族、袁永定家族、顾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陈子帧家族的采访实录,筑成了大同里的一段风云往事,也体现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别样风采。
| 书名 | 大同里旧事/静安口述历史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些原本留存在! 当事人、知情者头脑中的记忆! 借助口述历史! 终将得以活生生地再现! 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编写的《大同里旧事》经过对王季堃家族、童润夫家族、岑培远家庭、周铭谦家族、袁永定家族、顾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陈子帧家族的采访实录,筑成了大同里的一段风云往事,也体现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别样风采。 内容推荐 大同里是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里弄,建成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大同里的住户中,有几家在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编写的《大同里旧事》经过对王季堃家族、童润夫家族、岑培远家庭、周铭谦家族、袁永定家族、顾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陈子帧家族的采访实录,筑成了大同里的一段风云往事,也体现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别样风采。 目录 大同里简介 大同里2号王家花园 大同里4号温氏建屋,童氏展业 大同里6号多家住户,4号的兄弟楼 大同里8号周家入住,文人的聚集地 大同里25号电料大王——袁家 大同里27号最长居住者——顾家 大同里29号传媒大亨——陈家 大同里30号崇德女中 附录 长流水钻石情 哭乃珊 后记 试读章节 采访者:除了童本一老先生刚才所讲的,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官小虹:我大舅舅交大一毕业,当时也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我小阿姨也只有16岁,还在中学读书。当时,他们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抗美援朝,希望为国效力。实际上,外婆作为母亲是非常不舍的,但她还是深明大义,支持儿子和女儿的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我大舅舅和小阿姨他们虽然离家很远,但是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有一番作为。 采访者:听说“文革”中红卫兵到你家抄家时还有一段小插曲,请王小健再介绍一下。 王小健:“文革”中红卫兵到我家抄家时,发现有许多我小阿姨童心礼的照片,由于她当时在北非工作,那里的气候相对炎热并且国外人的着装相对开放,所以小阿姨的许多照片以当时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是相当难以接受的。当红卫兵看到这些照片时都很诧异,认为小阿姨是个奇怪的女人。他们就到处说这里有个怪女人的照片,把小阿姨的所有的照片都撒在地上,用脚猛踩。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这件事情也是很有意思的。 采访者:请童本一先生介绍一下你三姐童晓礼的一些经历。 童本一:我三姐童晓礼1946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教育系,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政治课助教,1952—1956年在北京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任讲师。1957年随丈夫郭戈奇一同调入四川医学院工作,继续任教师。我三姐夫郭戈奇是马来西亚华侨,1936年就投身革命,1940年到达延安。1944年被派到中共中央外事组配合延安美军观察团工作。1946年初被派到由国、共、美三方在北平成立的军事调解处执行部工作。在那里曾经和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共事过一段时间。1947年调任中央外事处任科长。1986年离休时,享受副厅级离休干部待遇。三姐夫是1989年离休的,享受老红军、副省级待遇。他还为毛泽东接见外宾做过翻译。 采访者:听王小健介绍,瞿秋白夫人杨之华是童老夫人年轻求学时的同学和闺蜜,请童本一先生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童本一:我母亲冯缦云在年轻时曾经就读于杭州的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她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就叫杨之华瞄川,她们大概是在1918年至1919年在这所学校学习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照片中,我母亲冯缦云和杨之华坐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出她们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尽管她们毕业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她们的友谊始终保持着。到了1962年至1963年,杨之华已经是全国妇联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她每次到上海开会,总会抽出冯缦云与部分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合影,摄于1919年前后,左侧坐地者为冯缦云,右侧坐地者为杨之华时间到我家(大同里4号)来探访她的老同学,也就是我母亲冯缦云。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她们的友谊就像当初在学校里一样。每当杨之华到我家来探望时,我母亲就会显得特别高兴。她会把我们在上海的子女都叫上,让家里的保姆做很多菜来招待杨之华。 采访者:我们在参观童润夫纪念馆时发现有一张梅兰芳‘舢’先生为童润夫先生提名的梅花图,边上还附有童润夫先生的题跋。请童本一先生介绍一下这幅画的由来及有关童润夫先生题跋的故事。 童本一: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断了经济来源,所以他只能以卖画为生,但是他的画也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卖的。我有一个表伯,和梅兰芳关系非常密切。当我父亲从多方了解到梅兰芳蓄须明志的义举后,非常敬佩他。为了资助梅兰芳,他特意购买了一幅由梅先生亲自执笔的梅花图。我父亲非常喜欢这幅画,将它挂在我家客厅的正中央。50年代中期,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所以写了一篇题跋,附在这张作品的边上,我记忆中父亲不是经常写书法的,但这次他非常兴奋地写了。1959年我准备结婚,当时婚礼都是很简朴的。我父亲特意把我叫到他面前,和我说:“你是儿子,照说家里也有房间给你结婚,但是单位分给你房子了,你就在外结婚。我也没有什么钱财赠送给你,你想要什么礼物可以提出来。”我就跟父亲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梅兰芳的这幅画作为我的新婚礼物。我父亲就欣然同意把这幅画送给我。我父亲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但是在“文革”红卫兵抄家后,都不见踪影了。而这幅画正因为父亲送给了我,一直在我自己的家中保存,所以才躲过了“文革”时的浩劫。 采访者:我听王小健说夏新民先生从小出生在新市镇,而且祖上和童家有很深的渊源,所以这次特地来请教,希望夏先生能谈谈童家祖上对后代的教育情况。P37-40 序言 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的记忆慢慢流逝。 口述历史作为城市记忆留存的重要方式,是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有时甚或是历史链条中唯一的环节。相较于历史文献资料,口述历史还具有鲜活、生动的特色。这与史学整体化、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寻找采访那些历史亲历者,记录整理口述历史,“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以此拓展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于2009年初启动了“静安口述历史”项目,时不我待是项目参与者共同的心声。静安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传奇、充满故事的区域,那些历史上各个时期发生在静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知情者,已届耄耋之年,把他们的回忆口述集中起来,记录下来,是“抢救活资料”。 历史是骨感的,现实是丰满的。口述历史的叙述者因为是历史现场的亲历者、见证人,其表述往往比较有色彩,更接近现场事实,给人的感受也更真切。但由于口述历史源自人的记忆,记忆又与人对事物的认知有关,本身存在缺陷,还可能被情感所左右、时间所冲淡,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基础上,比照历史文献,对口述史内容加以印证和补充,让历史得以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具体真实地呈现。 当然,对于静安区文史馆来说,口述历史的采集整理工作才刚起步,摸索、探究在所难免。但我们有追求,愿付出,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现在,《静安口述历史丛书》在中共静安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静安区文化局的指导下,采访记录者和口述者以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即将付梓出版。从工商经贸、教科文卫的发展到名人与百姓的传奇,那些原本留存在当事人、知情人头脑中的记忆,终将得以活生生地再现。 口述历史,铭刻记忆。本丛书是为静安都市留存记忆。 后记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事,悲欢离合,道是漫漫人生路。那些散落在街道弄堂里的传闻轶事,往往真实地记录了主角的个人沉浮和时代的整体变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不断发酵,成为挥之不去的人生烙印。 这是一本弄堂里的人口述弄堂里旧事的书。主持口述者是出生成长于大同里的居民邵光远先生。他关注邻里、热爱生活、热心公益,当与我们文史馆定下合作决心,他就不管晴雨,无论寒暑,奔波于档案馆与社区间,不辞辛苦地走访早已搬离大同里的小伙伴、老邻居们,征集到许多第一手资料,采访到重要当事人及其后代。我们文史工作者成了他的助手,他成为主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静安口述历史丛书·三——大同里旧事》经过一年半的筹措、采访、编辑,终将与读者见面了。 在此,特别鸣谢大同里的新老住户,以及崇德女中的老校友们,每一位的回忆都展现了都市独特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久居在这里的居民参与“口述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静安口述历史丛书》编委会将继续关注静安城区普通居民的生活史,不断地通过个体发掘,多角度、深层次地呈现“居民的生活历史”。 本书一定会有诸多谬误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