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文荣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荣大//杨凤山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自古以来,农村家家户户都盼望生儿子,既能传宗接代,也能防病养老。《孟子·离娄上》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百年来,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没有男孩的,人老了地种不成,就要雇长工或雇短工。全是儿子的,够你忙活的,盖房子娶媳妇,操心没完没了。

常言说:穷人孩子多,破门楔子多,这话一点不假。

在母亲宋刘氏生宋文荣之前,已经生了三个儿子,她打心眼里想要个闺女,和自己做个伴,闺女是娘的小棉袄。

可是,第四个生的还是个男孩,这个孩子属兔,取大名宋文荣,这名字还是爷爷起的,期望孙子以后能够有文化,且荣耀。

据老一辈人讲,起戈庄最少有400年历史了,全村300多户人家,90%,的人家姓宋。据说,他们最早是从江西吉安迁徙过来的,开始在村子的东头居住,由于地势很洼,一到下大雨发洪水时,水都往这里灌,于是就向西边搬迁,起戈庄的村名就是这样来的。

村民除以宋姓为主外,也流传着“孙猴抡担杖”的说法,就是还有“孙侯林段张”姓氏,以及郑姓和孑L姓。

这里民风好,姓宋的从不以大欺小,友好相待外姓人,众姓和睦相处。

宋氏大家族又分为三大支,长支、二支和三支。宋文荣他们这一支属于第三支。

从历史上看,起戈庄宋氏家族三大支,都很兴旺,宋文荣他们家族这一支特别兴旺,上学、工作各个方面,都人气旺盛,出的人才也多,学问也高。以前都是上私塾,第三支出息成先生的也最多。村路边那些碑上刻的“玉洁冰清”等字,多是宋文荣大爷所书。宋文荣爷爷书写的蝇头小楷,功底深厚,可惜都没有留下来。

起戈庄村有三条东西街,一条南北街。宋文荣家住在中间那条街的西头,南北街的西侧。

他家有两栋房子,以前农村的房子开问小,一般两米五六宽,房子进深也就是三米五六,总共七八平方米的样子,两米长的炕,再摆上一个衣橱,配上一个方凳,就什么也放不下了。

如果房子建得高了,冬天没有取暖,就指望着火炕,人在里面就冷得受不了,房子小的话,挤着暖和。夏天矮房子凉爽,原因是草屋面,能散热,晒不透。

过去的人也能遭罪,街门口的蚊子跟着人团团转,一群一窝的,咬得人脸上、手上和脚上不少疙瘩,他们也能忍受得住,痒痒疼痛时,就吐点淫沫搓搓,说唾沫有消毒止痒作用。

蚊子爱往屋里钻,也没有蚊帐,烧点蒿子熏一熏,关门憋一憋,蚊子就完蛋了。  房子大都没有后窗,通风不好,容易招跳蚤、臭虫什么的。臭虫差不多和黄豆粒那么大,尤其炕缝缝里成了它们藏身繁殖之地。天好有太阳,就看到一些农户将被褥搬到屋外抓抓。

宋文荣记忆,小时候最开心的是过年。除夕夜,谁家过年不吃顿古扎,胶东人俗称饺子为古扎。吃顿饺子,对富人家是小菜一碟,但对穷人家来说,可就费大劲了。

穷人自有穷办法。家家都蒸包子,包水饺,由于白面少,肉和油少,常常粗粮细做。一开始先包锅黑地瓜面包子,两头的角上切一片肉塞上,像咸菜条那么点儿,肉还露在外面,就是吊孩子们的胃口。一看包子两边还夹有两块肉,孩子们饥困了,馋得直流口水,便狼吞虎咽抢着吃黑地瓜面包子,很快撑饱了肚子。

当白面饺子下好了,孩子们只能是眼馋肚子饱,硬塞到肚子几个,再也无法下咽。这样本来包得不多的白面饺子,最后也能剩下一碗或者两碗,于是在锅里放上个篦子,把白面饺子放到篦子上,第二天早上一敞开锅盖,看到锅里有白面饺子,预示新一年丰衣足食。

大年初一,宋文荣的兄弟们都穿着长到膝盖以下的大褂,还戴着瓜皮帽,先在家里面对爷爷奶奶和爹娘,把大褂拎起来,跪到蒲团上,磕头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户去给伯父、伯母们,叔叔、婶子们,磕头拜年,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给些平时难以吃到的果糖,开心极啦。

P6-7

后记

当《宋文荣传奇》书稿完成时,大半年的辛劳变成了欣喜。

我们为什么要给宋文荣写传,基于两个原因,只有六个字,就是:值得写,写得值。

而这个过程,经历了“慕名而去写新闻”“来访受邀写书评”“盛情难却写传记”三个阶段,前后历时26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时间跨越。

说起“慕名而去写新闻”,那是1989年的事了。

1988年1月24日,即墨县爆出一个轰动全县的大新闻,自诩“即供临字1号”的宋文荣,率领农民临时工穷兄弟们创建了即墨合同工村——他们敢称天下第一村。这一天,宣告第一期工程落成并举行了剪彩仪式,首批24户农民工家庭在春节前迎来乔迁之喜。

众多新闻媒体热情报道了宋文荣和他的合同工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嗅觉灵敏的新闻记者,从平凡的农民工宋文荣身上,看到了他创建合同工村不平凡业绩的重要意义,宋文荣为亿万计中国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树立了拼搏自强的好榜样。

宋文荣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爹娘,不怨命不济,他通过几十年充满酸甜苦辣的奋斗与拼搏,与世俗偏见抗争,与艰难困苦力搏,先是在一些村社或企业干农民临时工,后来成为县供销社第一个农民临时工。走到人生向好的转折点。由于工作特别出色,还是农民临时工的宋文荣,被破格提拔为企业经理、总经理,尤其创建了即墨合同工村——他们敢称天下第一村后,他追求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并且成为最出彩的一段经历。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并为农民工长了大志气,他无愧于这个时代。

在前期的新闻报道中,新华社虽然没有最先发稿,但却全方位地对宋文荣和他的合同工村加大了关注。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有一支阵容强、素质高的记者队伍,以快速、新颖、深度、广泛报道新闻而著称,始终走在全国新闻队伍的前列。

在报道宋文荣和他的合同工村的新闻方面,新华社显示出了这一优势,站在全国新闻的高点,连发三稿赞“老临”,即新华社《半月谈》杂志于1988年6月第12期,刊登闵凡路撰写的《“即供临字1号”和他的合同工村》的报道;新华社国内部于1989年3月11日、12日分别播发了张荣大采写的《心态在竞争中平衡》上下篇,其中《怀才有为篇》中的“从临时工到总经理”一章,写的就是“即供临字1号”宋文荣和他一手创建的合同工村的事迹;新华社《嘹望》周刊于1989年10月30日《嘹望》周刊第44期,刊登了由宋文荣口述,杨凤山、张荣大整理的《“临时工”做“经理”》一文,这是新栏目《当代中国人心态录》开篇,并加编者按。这三篇有分量的报道,对向全国热情传播“即供临字1号”宋文荣和他一手创建的合同工村的事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谈“来访受邀写书评”,这是我们与宋文荣加深缘分的又一阶段。

在报道“即供临字1号”宋文荣和他一手创建的合同工村的事迹之后,也就是我们和宋文荣都在职的时候,相互有时有往来,但并非经常。逢年过节,也都互致问候。总之,交往一直未断。

自从我们都先后退休后,相互联系就相对少了。直到2011年10月,宋文荣又登门找到张荣大,才得知各自都在写书,共同的兴趣又聊个没完没了。

2011年1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出版宋文荣《生命印记》一书。他邀请张荣大为此书作序,张荣大欣然答应,并很快为《生命印记》撰写了3’700字的序言,受到好评。

时隔仅仅一年多,2013年2月,宋文荣又完成了更大的跨越,商定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上千页、120多万字的个人专著《宋文荣文集·报道选》上下卷,这一次,宋文荣又找到张荣大,一来听听张荣大对本书编撰的意见,二来还请张荣大为此书作序,张荣大又一一应允,.看过书稿后,张荣大对书稿的分类和版式提了一些意见。原来此书书名暂定《宋文荣文集》,张荣大建议改为《宋文荣文集.报道选》,宋文荣称赞改得好,既全面又恰当。

张荣大又为《宋文荣文集·报道选》撰写了3100字的序言,再次受到好评。

关于“盛情难却写传记”,这成为我们与宋文荣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宋文荣告诉我们,他退休之后有充足的时间回顾走过的路,深感前进路上多坎坷,但却无怨无悔心坦然。一段时间来他又激情重现,计划完成三个文集的编著,一部人生感悟集,一部个人文集,一部个人传记,想留下一笔人生的财富。

前两个愿望,经过他个人努力以及张荣大的帮助,都已实现,《生命印记》和《宋文荣文集·报道选》均已出版,而剩下的最大愿望,就是出个人传记。

对此,宋文荣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而此时,勤于笔耕的杨凤山和张荣大,都在撰写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两人在2012年12月合作撰写、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心脉》一书。同年同月,由张荣大执笔、与朱震合作、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三代医家之路》一书,得到了著名诗人贺敬之和著名医学家方圻等专家学者肯定。

我们出的这些书,也都赠送给了好友宋文荣,他收到看过后总要打电话给以评价和鼓励,我们仿佛从中揣摩到宋文荣想说叉难开口的一个期盼。

书为媒,情搭桥,最终我们还是主动说出了宋文荣想说又难开口的一个期盼,主动答应为宋文荣写传记。宋文荣感动地说,这是我一两年

17.孩子进城个个有出息

18.夫妻相濡以沫五十载

19.中国梦寄予三农破题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面对面采访宋文荣,以及熟悉他的人。我们几次从济南和青岛赶到即墨,住上几日,从早到晚连轴转,凭着我们几十年从事新华社记者对事物的敏感性和扎实的采访功底,进行了“榨油”式地挖掘材料,终于使素材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丰富,有些故事非常精彩。

写作是个苦差事,我们为了赶写书稿,常常疾书到深夜。有时半夜想起一个情节和几句话,翻身下床赶快记下来。写作时感到缺胳膊少腿,随时用电话采访宋文荣。就在三伏大热天,也汗流浃背不停地写作。终于《宋文荣传奇》书稿完成了,还是19个章节题目,每个章节上万字,全书22万字,章节题目为:

1.从小就渴望逛即墨县城

2.父亲不辞而别独闯关东

3.灾年休学全家保命无悔

4.只要身体棒千难也能扛

5.样样农活能干出个花来

6.为“即供l临字l号”而骄傲

7.干事业不要亏待出力的

8.敢称天下合同工第一村

9.新华社连发三稿赞老“临”

10.记者慕名纷至争抢新闻

11.工程讲质量服务要口碑

12.不应该发生的一场官司

13.双梦同圆人生贵在拼搏

14.岁月磨练催生妙语连珠

15.九千余篇El记我主沉浮

16.《序言》《后记》诠释著书立说

17.家风相传儿女孝顺争气

18.半个世纪夫妻相濡以沫

19.锤炼了中国农民工精神

前后两个书稿章节有比较大的变化,这是写作中提高深化的必然过程,也是由书稿设计到完成书稿的必由之路。

我们圆满完成了《宋文荣传奇》一书的撰写,为宋文荣圆了人生最大的梦而高兴。

也将此书献给亿万正在艰难前行的农民工,如果他们能从此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会分外高兴。

作者

2015年1月

目录

从小就渴望逛即墨县城

父亲不辞而别独闯关东

灾年休学全家保命无悔

只要身体棒千难也能扛

样样农活能干出个花来

为“即供临字l号”而骄傲

干事业不要亏待出力的

敢称天下合同工第一村

新华社连发三稿赞老“临” 

记者慕名纷至争抢新闻

工程讲质量服务要口碑

不应该发生的一场官司

双梦同圆人生贵在拼搏

岁月磨练催生妙语连珠

九千余篇日记我主沉浮

《序言》《后记》诠释著书立说

家风相传儿女孝顺争气

半个世纪夫妻相濡以沫

锤炼了中国农民工精神

后记

序言

认识宋文荣,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8年初夏,时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的我,在胶东采访,去即墨见到了农民工出身的总经理宋文荣。他创建合同工村的壮举,令我印象深刻,写了一篇专访《“即供临字1号”和他的合同工村》,在发行量600万份的《半月谈》杂志发表,宋文荣的事迹在全国传开。

逝水流年,悠忽27个春秋过去,当时不到50岁的宋文荣而今已过古稀之年。去年秋天,他在电话中告诉我,新华社两位高级记者张荣大、杨凤山(也是我的同事老友)正为他写传,约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春节前夕,一部厚厚的《宋文荣传奇》书稿,寄到我家。

读着《宋文荣传奇》,书中故事又把我带回到改革开放大潮初起的激情岁月,带到胶东那片热土;眼前又呈现那位踌躇满志的山东汉子,仿佛看到那欣欣向荣的合同工村。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宋文荣的奋斗经历,深深地感染着我。他的创业与拼搏,成功与挫折,痛苦与欢乐,豪情与委屈,穿插交织,跌宕起伏。宋文荣在求生存、争平等、干事业、圆梦想的路上,饱经世间风霜雪雨,遍尝人生苦辣酸甜,终于登上事业的巅峰。他的故事,是一代中国农民工命运的缩影。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造就了宋文荣的传奇。

宋文荣从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临时工,成长为建筑公司总经理,独立完成百余项建设工程,创建全国独一无二的合同工村,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出了几部著作,在胶东,在全国,声名赫赫。

他的成功,源于他心中有梦,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人一世,就得活出个样来,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用他的话说,要让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点上几个点,留下几行字”。无论生活多么苦,事业多么难,遭多少白眼,受多大委屈,他无怨无悔,不屈不挠,不服输,不信邪,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信东风唤不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种奋斗精神,这种顽强韧劲,令人肃然起敬。

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农民工,却有博大的胸怀。“自己是出力的.不能忘了出力的!”他一再讲,“任何时候都不能亏待出力的”。他不仅要让自己生活过得好,更想让跟他一起干的农民工兄弟也过上有尊严的、让人羡慕的生活。凭什么农民工只能给人家盖房子,自己不能住上好房子?他要给农民工兄弟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即墨城西崛起的合同工村,就是宋文荣给社会也给自己的一份精彩答卷。

宋文荣是共产党员,性情耿直豪爽,说话不紧不慢,思路清晰,谈吐不凡。他勤于学习,勇于创造,敢于担当,是一位有思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企业家。可惜,倘若不是1992年那场“调离风波”.那一段曲折,宋文荣和他的合同工村本可以干得更好,影响更大,为农民工的历史增添更多光彩。可历史从来就不信什么“倘若”,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任何时期都会有“不该发生的故事”。好在,这个从不服输的山东汉子,在逆境中调整心态,从新奋起,又获得值得赞叹的业绩。

我1988年6月写的那篇专访有这样一段结语:“看着眼前这初具规模的合同工村,看着这位经历曲折、抱负远大的老合同工,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可不能小看合同工,这是我国工人队伍中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军。”

如今,中国的农民工队伍波澜壮阔,在神州大地盖起遍地广厦,修起纵横高速,成为中国建设史上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支浩荡生力军。回头望去,逐渐老去的宋文荣和他的伙伴们,那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的激情与奉献,与后来者一起,在改革开放的史册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从这个意义上,《宋文荣传奇》是有价值的。

一切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不论过去多少岁月,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内容推荐

宋文荣,山东省即墨市人,生于1939年8月。他几十年来走过了从农民临时工――企业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的人生不平凡的道路,尤其在1988年1月,带领众农民临时工兄弟,创建了即墨合同工村――他们敢称“天下第一村”,一举扬名华夏,誉满神州。他的人生谱写了三步曲:在磨难中坚持追求。他38岁成为即墨县供销社第一个临时工,侃称“即供临字1号”。是他的第一部曲。在奋斗中创造奇迹,是他的第二部曲,也是最为光彩照人的一部曲,其间,创建即墨合同工村成为最强音。第三部曲是,在成功中享受自豪。他55岁拿到大学文凭,58岁晋升高工,此前后,著书立说,撰写数十篇论文,出版了12万字的《生命印记》和“他写的”及“写他的”洋洋千页的《宋文荣文集报道选》,被即墨市、青岛市、山东省和中央四级档案馆收藏,非同寻常。该《宋文荣传奇》书稿,是两位长期关注他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张荣大、杨凤山,历经一年深入采访,精心撰写的一部传记。将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融为一体,透视他的人生,翔实,生动,曲折,全方位、立体的再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壮举,读来让人动容,是对时代主旋律的讴歌。

编辑推荐

宋文荣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农民工自强拼搏成大器的开先河者,为平凡的人作出不平凡事迹的宋文荣写传记,不仅是颂扬中国农民工优秀代表宋文荣,也是在讴歌中国农民工这个可歌可泣的伟大群体。张荣大、杨凤山编著的《宋文荣传奇》透视宋文荣传奇的人生,翔实,生动,曲折,全方位、立体地再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壮举,读来让人动容,是对时代主旋律的讴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