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吴钩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有趣并充满见解,既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吴钩不仅将宋朝的夜生活、瓦舍勾栏、贵族的娱乐活动、美食、节假日,甚至宋朝人的沐浴、刷牙以及天气预报……又如宋朝城市化、福利体系、书院、民风等绘成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而且也以这些细节非常严谨地论述了封建历史走到宋朝开始走向近代化这一论题,彻底颠覆了一些史学家对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的判断。

本书不仅是重新认识宋朝,也是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开始。

内容推荐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作者吴钩用“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来形容宋朝,通过对各类记述宋朝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宋画的解析,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能最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目录

自序 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瓦舍勾栏

 【瓦舍勾栏】【酒楼】【茶坊】【饭店】

 【铺席】【大相国寺】【小商贩】【运河】

 【青楼歌妓】【夜生活】

 【旅游】【踏春】【地图】【客邸】【动物园与公园】

 【关扑】【贵族运动】【蹴鞠】【相扑】【玩具】【游戏】

 【节假日】【元宵花灯】

 【相亲】【怕老婆】【服饰】【爱美】【香熏】

 【唱歌】【鲜花】【沐浴】【刷牙】【宠物】

 【美食】【蔬菜】【饮料】【果子】

 【保暖与消暑】【燃煤】【火柴】

 【住房】【坐具】【出行】

 【家政服务】【天气预报】

 【人情高谊】【幸福生活】

契约时代

 【人口】【城市人口】【城市化】【发现城市】

 【城市面貌】【城建拆迁】【市民社会】

 【城市治安】【消防】【环卫】【地下水道】【自来水】【环保】

 【平民社会】【官二代】【契约化①】【契约化②】【平等】

 【流动性①】【流动性②】

 【贫困救济】【福利体系①】【福利体系②】【福利体系③】【福利体系④】

 【婚姻不问阀阅】【奁产】【和离】【改嫁】【缠足】【重女轻男】

 【教育】【科技高峰期】【军事科技】【题壁诗】

 【花押】【结社】【社会信任】【重建宗族】【吕氏乡约】【朱子社仓】【书院】

 【士绅】【自治】

 【民风好讼】【民告官】【硬气】【艺人讽政】

 【对外开放】

全名皆商

 【商人地位】【全民皆商】【思想的突破】【消费主义】【保富论】【大商人】【塌房】

 【广告】【商标】

 【小报】【书坊】【知识产权】【文化市场】

 【信托】【信托机构】【商业中介】【税务代理】

 【商业信用】【远期合同】【证券交易所】【金融银行业】

 【国际货币】【纸币】【纸币理论】

 【原始工业化①】【原始工业化②】【科技的应用①】【科技的应用②】

 【经济作物】【市场化】【政府购买】【招标投标】【赈灾的市场机制】

 【重商主义】【物价信息】【海外贸易】【经济制裁】

 【物权】【债权】【交易合同】【时效】

 【高收入+高消费】【富庶】【财税】

共治天下

 【公天下】【大宪章】【祖宗法】【驯服皇权】

 【虚君】【实相】【台谏】【封驳权】【共治】

 【地方权力结构】【责任政府】【文官制】

 【道理最大】【公开性】【公议】【法治】

 【朋党】【左右派】【党争】

 【政治宽容】【骂皇帝】【大臣气性】

 【审计】【GDP考核】【“公用钱”与“券食制”】【官邸制】【官不修衙】

 【新闻发布】【平等外交】【雇佣兵】

 【立法民主化】【司法专业化】【司法考试】【越诉】

 【司法程序】【鞫谳分司】【录问】【判决】【翻异别勘】

 【回避制】【独立审判】【问责法官】

 【诉讼证据】【缓刑】【人道主义】【情·理·法】【大法官】

试读章节

酒楼

在《清明上河图》中,酒楼、酒旗随时可见,画面最气派的要算城内的“孙羊正店”,仅“彩楼欢门”——宋代的酒楼为招徕客人,通常用竹竿在店门口搭建门楼,围以彩帛,这叫作“彩楼欢门”——就有三层楼高。《东京梦华录》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在宋代,所谓“正店”是指有酿酒权的豪华大酒楼;“脚店”则是一般酒楼,无酿酒权,用酒须从正店批发。

据《宋会要辑稿》,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朝廷下诏:“白矾楼酒店如有情愿买扑出办课利,令于在京脚店酒户内拨定三千户,每日于本店取酒沽卖。”意思是说,如有人承包白矾楼酒店的酒税,朝廷可以将三千户脚店划为白矾楼的沽酒客户。可见东京城内脚店数目之多,确实“不能遍数”。换言之,宋人对酒的消费量也是惊人的。宋人爱酒,称酒为“天之美禄”,连女子也喜欢小饮几杯。每一年,京城酒店用于酿酒的糯米就要消耗掉30万石。

上面提到的自矾楼,又称“樊楼”,是东京最有名气的正店。据南宋人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白矾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下余人”。这等规模,放在今日,也称得E豪华了。《东京梦华录》也介绍了白矾楼:“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因为白矾楼太高,以致登上顶楼,便可以“下视禁中”,看到皇宫之内。这大概是亘古未有的事情。数百年后,清初诗人陈维崧游历开封,目睹开封的衰败,不由想起北宋时汴京的繁华,心中感慨,便写了一组《汴京怀古》词,其中有对樊楼的描绘:“北宋樊楼,缥缈见彤窗绣柱。有多少州桥夜市,汴河游女。一统京华饶节物,两班文武排箫鼓。又堕钗斗起落花风,飘红雨。”

宋室南渡后,宋人在西湖旁重造了一座丰乐楼,是杭州城风光最秀美的酒楼,“据西湖之会,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问,而游桡画舫,棹讴堤唱,往往会于楼下,为游览最”。“缙绅士人,乡饮团拜,多集于此”…。杭州还有一座非常豪华的大酒楼——太和楼,一首宋代的题壁诗描绘说:“太和酒楼三百间,大槽昼夜声潺潺。千夫承糟万夫瓮,有酒如海糟如山。……皇都春色满钱塘,苏小当垆酒倍香。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这太和楼竟有三百个包厢,每日可接待VIP客人三千名,酒楼雇佣了很多漂亮的歌妓待客,当垆卖酒的大堂经理就是一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艳歌妓(苏小)。

这些大都市的酒楼,“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24小时营业,不仅可以喝酒,还有歌妓陪酒:“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有点像现在的“三陪小姐”;寻常酒肆中,“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歌妓,通常只是卖唱陪酒,并不卖身,南宋笔记《都城纪胜》说:“其他大酒店,娼妓只伴坐而已。”

高级的酒楼,都使用珍贵的银器,“每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宋朝的京城人十分讲究排场,请客喝酒习惯用银器——“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其果子菜蔬,无非精洁”。确实奢侈。

P7-10

序言

自序 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研究宋史的张邦炜教授曾经感慨:“从前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何止是“从前”,直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仍然被当成一个窝囊的王朝。然而,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对宋代却不吝于赞美,评价非常之高。美国多所高校采用的历史教材《中国新史》(China,A New History),其中有一章的内容宣称“中国最伟大的朝代是北宋和南宋”(China’s Greatest Age:Northern Sung and Southern Sung)。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却何以大获海外汉学家的青睐呢?中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往往摆脱不了对国运的关注,因而影响及情感的取舍。而海外学者则能够保以超然的心态去评估一个王朝的文明表现。正是从文明的角度,他们发现了宋朝的诸多了不起的成就。

许多海外汉学家在论及中国宋代的时候,似乎还特别喜欢使用“革命”之说。比如英国汉学家伊懋可认为,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也提出“宋代经济革命”说,并列举了宋朝的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迁;《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美国学者郝若贝则认为宋代中国出现了“煤铁革命”。仿佛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

大概正因为看到了唐宋之际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迁,又有许多汉学家相信,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自从日本的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9世纪末率先提出“唐宋变革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以来,宋代的近代化色彩一直便是海外汉学家讲述宋朝历史的最重要母题——

内藤湖南的弟子、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宫崎市定称:“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

另一名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道:“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丝绸、瓷器),各地出产的专业化,等等。国家掌握了许多货物的买卖,经由专卖制度和间接税,获得了国库的主要收入。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另一位法国汉学家白乐日也提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中国知识圈很著名的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认为,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仁宇更是干脆地宣称:“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水密隔舱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另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也称:“吾人如大胆地说一句,北宋的朝政,是近古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亦不为过。可惜的是,传统中国这种有高度现代化和民主意味的开明文官制,在宋亡之后,就再次复古回潮了。”

……

文化生活层面:强行剃发易冠,以此强化民间对朝廷的服从;大兴“文字狱”;立碑严禁士子言事论政;大面积禁毁图书,“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摧烧之”,导致知识积累发生断裂,士民思想陷于禁锢;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江南士风出现了严重的奴化。

政治制度层面:清王朝拷贝了朱元璋开创的体制,同时又将它改造得更加不堪:大清皇帝既是八旗子弟的主子,又是国家的元首,还是日理万机的政府首脑。明朝式的皇权专制混合了草原式的主奴关系,致使整套体制显得非常怪诞,也为清末新政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我们都知道,清末近代化转型的目的,乃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但清朝体制跟君主立宪制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改造起来势必要伤筋动骨,于是主政者拼命拖延,在野者则等得不耐烦,最后一拍两散。

追究起来,这首先应归咎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当上政府首长。等于抽空了“责任内阁”的制度基础。清制因之,设军机处.作为皇帝机要秘书处。军机处与近代“责任内阁”的距离,甚至要远于明代内阁与“责任内阁”的距离。若是放在宋朝的“共治”政体下,将宰相领导的政府转换为“责任内阁”,我相信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一部分知识分子受了欧陆启蒙主义思潮的感染,又极不满清王朝应对近代转型的低能,开始思考一个沉重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如此艰难?

但他们的思考不是从制度嬗变的角度抽丝剥茧,而是直接将炮口对准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认为是中国人的传统构成了近代转型的路障,是传统文化阻止了近代化。

这样的“文化反思”至五四时期全面爆发,在“破四旧”运动中达到顶峰,余绪绵延至20世纪80年代的“河殇”症候群。这些西化的知识分子跪拜在“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脚下。顺乎逻辑地,他们主张以全盘摧毁传统的极端激进方式建立“美丽新世界”。他们控诉传统婚姻家庭,拆毁祠堂,抨击宗族,砸烂孔家店,消灭士绅阶层,挖掘孔子墓,焚烧儒家经书,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改造国民性。

然而.他们设想中的“美丽新世界”直到最后,都未能建成。

震荡的一百年过去,中国白了少年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是时候重新评估我们的传统了,是时候重新发现我们的历史了。

后记

我十多年前读黄仁宇的书,看到黄氏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当时并无特别的感触,一翻而过。

后来检阅宋代史料与关于宋史的研究著作渐多,才突然想起黄仁宇的这段话,油然感慨宋朝“好像进入了现代”。也因为心中有了这感触,我忍不住在微博上发了一系列介绍宋朝“现代性”的历史细节。比如宋代开封的城市白领不在家中做饭,而是“叫外卖”;比如《清明上河图》展示的酒店业“灯箱广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现的“猫粮专卖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证券交易所”;比如诞生于宋代的纸币;比如宋朝高度发达的契约;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审议程序”;比如非常缜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讲求分权制衡的权力构造……这些历史细节组合起来,便展现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宋朝社会景象,让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微博发出后,许多朋友都觉得有意思,说与他们想象中的“宋朝”不一样。其实我所说的宋朝细节,对于宋史研究者来说,不过是平淡无奇的常识。只是大众未必阅读过多少宋史研究的专著,又囿于宋代“积贫积弱”“封建专制”的成见,所以无法想象宋朝历史的丰富性。

也有一些朋友对我说,你不如写一本重新评介宋代的书吧,也好扭转现在人们对宋朝的成见。“扭转成见”云云,我不敢妄想,但换一个视角来重新观察宋朝,发现宋朝,并与朋友们分享“重新发现”的一点个人心得,倒是我所愿。

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我以前出的书,基本上都是由报章杂志发表过的文章整理集合而成。唯这一本,是专门为展现宋朝社会的“现代性”而用了两年时间系统地“梳爬”出来的。文字分为四卷,分别从生活、社会、经济与法政四个角度展示宋代的文明成就。我又从宋画中精心挑选了近百幅(包括宋画局部)作为插图,以让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宋朝文明。

“文明”,这是宋朝最令我着迷的地方。曾有朋友问道,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喜爱宋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我的答案应该就是“文明”二字。宋朝武功显然不如汉唐之盛时,但文明却达至历朝历代之顶峰。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文明中,已经呈现出丰富的“现代性”,并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文明发展。现在流传颇广的所谓“中国历史停滞论”“冲击回应论”.不过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能够抛却这种偏见,发现“宋朝一中国历史一传统文化”的另一面。  写这本书,我不敢说批阅了多么巨量的史料,但自认为参考了非常多的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我想写的并不是顾影自怜的学术文章——宋朝的文明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也不希望将文章写成“×朝那些事儿”这样的文化快餐。我更愿意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写更有可读性的文字。书中或有“一凉人之论”,但这些论点,都有史料支持,而非“故作惊人语”。当然,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成品,是否达到“做学问”的要求,评判权在读者。因学识所限,书中难免有大量错漏,还望读者诸君不吝于指正。

写《大宋帝国三百年》的学者金纲先生曾经评说他的大著:“期待能有朋友挑出硬伤!哥必公开致谢致歉,并自纠正。但书中所有史识、史见、史论,即使有自认入木三分之批评,哥也不改!盖哥之治史自有根脉,不容移易是也!”我想将金先生的这句话抄下来,以作自我表白。

这本书能够这么快摆到读者面前,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玉成,感谢范新先生与“新民说”诸位编辑的辛苦劳动,也感谢所有在学识上给了我有益启迪的前辈学人、同道师友,感谢微博上一直关注我言论的粉丝与网友。

我写作这本小书,有我太太与孩子欢乐相陪,并得到她们的鼓励与支持。本书献给她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