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攻击/动物行为学大师佳作书系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奥)康拉德·洛伦茨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争斗的意义何在?在自然界,争斗的过程无时无处不在。它的行为机制以及使用的武器都得到了高度发展,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物种保护的功能明显提高。因而,我们有责任追问这一达尔文式的问题。

那些受哗众取宠的印刷媒体和电影误导的门外汉,将众多“丛林野兽”之间的关系想象为嗜血的杀戮,且它们各自为战。在一部传播甚广的影片里,人们看到一只孟加拉虎跟一条巨蟒厮杀,之后不久,这条巨蟒又跟一条鳄鱼缠斗在一起。摸着良心说,我敢断定,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绝对不会发生。这些动物中的一个如果结束了对手的生命,它又能获得什么好处呢?它们谁都没有妨碍对方的关键利益。

“为生存而战斗”,达尔文的这一表述有时会被错误地解释为不同物种间的斗争。实际上,达尔文心里所想的推动物种进化的斗争,是近亲动物之间的竞争。使得一个物种消失或者变成另一个物种的原因是那些能带来好处的“发明”,它们在遗传变异的赌博过程中偶然地出现在物种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成员身上。这些运气绝佳的个体,其后代在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直到这一物种的个体全都拥有这项新“发明”。

不过,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也确实存在争斗行为:在晚上,一只猫头鹰可以杀死并吃掉全副武装的猛禽,虽然这些猛禽会极力反抗。当然这些猛禽若在白天遇到猫头鹰,也会凶猛地还以颜色。从最小的啮齿动物开始往上算,绝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自卫能力。当它们身处绝境且无机会逃走的时候,都会进行凶猛的反击。除了这三种特别典型的物种间的搏杀以外,还有一种不算特别典型的情况,比如,两只不同种类的、专门在洞穴里筑巢的鸟为了抢食而大打出手。对于这三种典型的种问争斗,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阐明,以解释它们的一些特性,并将它们和种内攻击区别开来,后者才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种间争斗的生存价值比种内竞争要明显得多。食肉动物和它的猎物会相互影响彼此的进化,这种相互影响的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某种功能的选择压力会如何导致特定的适应性。有蹄类动物奔跑迅捷,迫使它的猫科捕食者进化出尖利的爪牙和非同寻常的弹跳力。古生物学上的发现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表明捕食者和猎物的攻防武器之间的竞争。食草动物牙齿的磨切能力越来越好,在同步进化的过程中,那些富有营养的植物则为自己设计了种种自保的法子,比如,储存硅酸盐以及进化出硬刺等。这两者之间的“战争”从来不会发展到捕食者使得它的猎物灭绝的地步,一种平衡状态总是会在两者之间保持着,维系两个物种的长存。最后一只狮子将会在它捕食最后一对羚羊或斑马前就早已因饥饿而死去了;或者,用商业的术语来说,捕鲸业肯定会在最后一头鲸灭绝前破产。对一个动物物种的存在构成直接威胁的,从来不是以它们为食的敌人,而是其竞争对手。史前时期,人们将澳洲野犬(一种原始的家养犬)带到澳大利亚。它们四处劫掠,但并没有使它们的任何一种猎物绝种,然而,却让那些跟它们捕食相同猎物的有袋目动物深受其害。那些大型有袋目食肉动物(袋獾和袋狼)在力量上远非澳洲野犬可比,但它们相对愚笨,行动迟缓,捕猎方法也比较“老套”。最终,澳洲野犬使得有袋目动物的老式捕猎方法一无所获,有袋目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现今,它们仅仅存活于澳洲野犬从未踏足过的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

P19-20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关心动物——不管它们是豢养在家里,还是生活在农场或野外,不管它们是鱼、蜥蜴、鸟类,还是猫狗——的人;并且,最为重要的是,任何关注人口增长和战争等人类重大难题的人,都不应该忽视康拉德·洛伦茨的书。

——索普(W.H.Thorpe)

他的著作非凡地展示了博学、智慧和幽默的奇妙融合。他使用了轶事、插图和旁白,但这些丝毫不会减损他作为一个卓越科学家的地位。……几乎没有哪位生物学家能够像他那样,曾经与那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块,仔细观察它们的行为,并作出原创性的观察和发现。

——施托尔(Anthony Storr)(1966)

对于所有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或者不妨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他严肃地看待进化论,并且担心对攻击的本质的无知会危及人类文明的话,《论攻击》都是一本必读的著作。

——里克罗夫特(Charles Rycroft),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动物行为研究能带给我们何种教益?几乎没有人比洛伦茨教授更懂得这一点。……这本著作是无与伦比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的结晶,如果人们以为它只不过讲了许多关于动物行为的有趣故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廷贝亨(N.Tinbergen)

后记

因其成就卓著的动物行为研究,康拉德·洛伦茨曾于197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的多种著作已被译为中文,包括《所罗门王的指环》、《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人性的退化》、《狗的家世》等。

《论攻击》是洛伦茨讨论动物攻击本能的一本名著。基于对一些动物攻击行为的观察,洛伦茨讨论了几个重要问题,比如,攻击究竟有什么生存价值,人类社会中的仪式化行为(以及道德)与攻击本能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等。

洛伦茨对各种有趣的动物行为的描述,以及他发展的解释人类行为、价值和道德的“生物化康德”路径,都让我们受益良多。因而,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联系翻译事宜的时候,我们欣然答应。

全书共计14章。刘小涛负责前7章,何朝安负责后7章。译好初稿后,两人相互做了校对,并分别通读了整部译稿。对本书中出现的若干关键术语的译法,略作如下说明:

(1)“aggression”常译作“攻击”,有些动物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著作或译为“侵犯”;考虑到“攻击”更接近日常表达,本书采取了这一译法。

(2)另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在书中首次出现的时候,我们标注了英文,希望这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洛伦茨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些论点曾遭到强烈的批评。人们质疑,动物行为学的分析框架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类?人类的攻击行为(包括各种暴行)在何种程度上是出于本能原因,而不是出于社会和环境原因?在解释人类社会事件(比如战争)时,如何理解生物学原因起到的作用?等等。至于孰是孰非,译者也缺乏足够好的判断力,还望读者明察。

我们的朋友张孟雯、毛志遥、白莲、陈高审校了部分译稿,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宋晓晓、殷晓岚、伍慧玲女士亦多有助力,特此致谢!

译者才识既浅,也不是动物行为研究的行家,想必错谬难免,请方家不吝指正!

刘小涛 何朝安

2016年4月

目录

导言

第1章 海中序曲

第2章 实验室里的珊瑚鱼

第3章 攻击有什么好处

第4章 攻击的自发性

第5章 习惯、仪式与巫术

第6章 本能的大议会

第7章 动物的“道德”行为

第8章 无名氏群体

第9章 无爱的社会组织

第10章 老鼠

第11章 纽带

第12章 科学上保持谦卑的价值

第13章 看这个人!

第14章 乐观主义声明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这是一本讨论动物行为(主要是攻击行为)的书。其范围涵盖鱼儿间的嬉闹、鸟类保卫领地的行为、鼠群之间的厮杀、人类的日常斗殴,乃至于大规模的战争。

作者康拉德·洛伦茨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被誉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因为在动物行为模式、动物习性等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在1973年与尼古拉斯·廷贝亨(Nikolaas Tinbergen)和卡尔·冯·弗里施(Karlvon Frisch)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书里各种有趣的动物故事,大多是作者与动物们“生活在一起”,抱着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行观察的结果。作为卓越的科学家,洛伦茨也颇有“自我表达”的天分。丽鱼的夫唱妇随、鹤的舞蹈、夜鹭的凉薄、聋子火鸡、嗜酒的马、灰雁间的爱恋、狒狒求饶的模样、鼠辈的异族相残等故事,都呈现得饶有趣味,而且,作者在人格化的动物行为描写和严谨的科学分析之间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对动物行为感兴趣的读者,应该可以从此书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这不仅仅是一本讨论动物行为的书。以一个德国人的身份,洛伦茨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作此书的时候(1963年),作者显然抱着对人类战争、核威胁、人口膨胀、种族冲突等人类问题的深切忧思。出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洛伦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富有创见的诊断,并开出了治疗药方。他的忧思,对于今天的地球居民,一点都不陌生,也一点都不过时;书里提供的诊断和药方,于我们,还很有琢磨之必要。

对于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而言,粗略地说,洛伦茨此书提供的洞察可以概括为:一般地讲,人类的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溯源到人的生物本性。

通过对丽鱼、灰雁、褐鼠以及其他许多动物的行为观察和动机分析,洛伦茨对攻击本能的许多方面作了讨论。根据他的判断,作为一种具有物种保护功能的本能,攻击和其他独立的本能、行为冲动一起构成了一个类似于议会般的机构,彼此相互作用导致动物的外在行为;而且,像其他本能一样,攻击也具有生物上的自发性(它未必需要外部环境刺激的诱发)。导致同物种成员伤亡的攻击性事件,不管是发生在鱼类、鸟类,抑或是高级灵长目,甚至人类身上,都体现出相似的结构模式。

除了攻击本能,许多动物也进化出了相应的攻击抑制机制。攻击本能、抑制机制,以及其他一些行为冲动,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使得动物进化出了其他一些行为,比如,求和的仪式化行为、攻击的目标重定行为等。根据洛伦茨的意见,某些动物的系统发生的行为模式(如求偶行为、求和行为)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与人类规范、礼仪、文化的发展过程等量齐观。简言之,人类社会的人际纽带、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社会现象都可以,而且应该从生物学提供的因果关系中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

这些判断,对于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可能富有启发性意义。实际上,当代的一些学者,特别是广为人知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用“生物化康德”这个术语来标记洛伦茨的思想,并常常以之作为辩护其天赋论知识主张的资源。

不得不承认,对洛伦茨此书的核心观点,向来有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1)对于人类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诊治的药方,洛伦茨的解释依赖于一种过分简化甚至误导的观念;这种观念强烈地依赖于在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之间进行的类比,但这种类比未必那么可靠。(2)因为强调行为冲动的先天生物性,洛伦茨可能不恰当地忽视了后天学习在人类行为养成上的作用。除此之外,此书的某些小论题,对于健康的理智头脑而言,应该也会显得很可疑,比如,“战斗热情是一种本能反应”,“太空竞赛最不可能引起彼此的仇恨”,等等。

洛伦茨当然意识到文化、社会教育等因素对本能的约束作用,他也并不否认人类战争有着除生物学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原因、文化原因。要准确理解和公正评价洛伦茨在本书里发展的众多论题,特别是如何衡量攻击这种本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完整意义,需要读者的耐心阅读;或许,还需要期待哲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某些发展。

“人类的种内攻击行为绝不仅仅只是文化一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于译者来说,这个论断有振聋发聩之效。理解攻击这种本能的某些特性,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争斗以及各种战争,理解人际纽带在社会结构中的意义,甚至思考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命运,有其特别的重要性。《论攻击》传递的这些信息,以及诸多关于动物行为以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洞察,应该有其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价值。

刘小涛 何朝安

2016年5月

内容推荐

《论攻击》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讨论动物攻击本能的一部名著,以引人入胜的笔触探究了动物的种种攻击行为,内容涵盖各种有趣的动物故事,对动物攻击行为的本质、价值、特性以及生物学原因的解释,关于人类社会的人际纽带、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洞察,以及对战争、民族冲突、核威胁等人类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已没有多少国家可以免于对战争或核武器的恐惧。所有关心动物行为或者人类命运的读者,都应该耐心地阅读此书。

编辑推荐

康德拉·洛伦茨是著名的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他早期研究本能行为,继后又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

康德拉·洛伦茨较为人称道的,是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妙笔生花。《论攻击》是康拉德·洛伦茨讨论动物攻击本能的一本名著。

书中详述了动物的种种本能,并将其与人类行为对比起来。洛伦茨认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与动物出自同一渊源,人类与动物一样,存在着原始的本能。这是现代人寻求自我了解的一个新突破。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人类也被动物本能支配着吗?人类行为有多少是环境造成?有多少是遗传来的?人类是如何学习和进化的?在探索了上述问题后,著者断言:人类永远凌驾于动物之上。人类在理性的驱使下,迟早会完成完美的戒律——爱全人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