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许廑父著的这本《民国演义(下)》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成为通俗史著的经典。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描写人物之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平民版的“二十四史”,备受史学大家顾颉刚推崇。
| 书名 | 民国演义(下)/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蔡东藩//许廑父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东藩、许廑父著的这本《民国演义(下)》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成为通俗史著的经典。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描写人物之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平民版的“二十四史”,备受史学大家顾颉刚推崇。 内容推荐 蔡东藩、许廑父著的这本《民国演义(下)》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的一本,由蔡东藩与许廑父共著。本书讲述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纷纭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是史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经典书目。“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古典历史小说。作者蔡东藩,清末、民国初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目录 第一百十二回 领事官袒凶调舰队 特别区归附进呈文 第一百十三回 对曰使迭开交涉 为鲁案公议复书 第一百十四回 挑滇衅南方分裂 得俄牒北府生疑 第一百十五回 张敬尧弃城褫职 吴佩孚临席摅词 第一百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 第一百十七回 吴司令计败段芝贵 王督军诱执吴光新 第一百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 第一百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众罪犯 靳总理会叙两亲翁 第一百二十回 废旧约收回俄租界 拼馀生惊逝李督军 第一百二十一回 月色昏黄秀山戕命 牌声历碌抚万运筹 第一百二十二回 真开心帮办扶正 假护法军府倒楣 第一百二十三回 莫荣新养痈遗患 陈炯明负义忘恩 第一百二十四回 疑案重重督军自戕 积金累累巡阅殃民 第一百二十五回 赵炎午起兵援鄂 梁任公驰函劝吴 第一百二十六回 取岳州吴赵鏖兵 演会戏陆曹争艳 第一百二十七回 醋海多波大员曳尾 花魁独占小吏出头 第一百二十八回 澡吏厨官仕途生色 叶虎梁燕交系弄权 第一百二十九回 争鲁案外交失败 攻梁阁内讧开场 第一百三十回 强调停弟兄翻脸 争权利姻娅失欢 第一百三十一回 启争端兵车络绎 肆辩论函电交驰 第一百三十二回 警告频施使团作对 空言无补总统为难 第一百三十三回 唱凯旋终息战祸 说法统又起政潮 第一百三十四回 徐东海被迫下野 黎黄陂受拥上台 第一百三十五回 受拥戴黎公复职 议撤兵张氏求和 第一百三十六回 围公府陈逆干纪 避军舰总理蒙尘 第一百三十七回 三军舰背义离黄浦 陆战队附逆陷长洲 第一百三十八回 离广州乘桴论时务 到上海护法发宣言 第一百三十九回 失名城杨师战败 兴大狱罗氏蒙嫌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胜敌 许崇智福建鏖兵 第一百四十一回 发宣言孙中山回粤 战北江杨希闵奏功 第一百四十二回 臧致平困守厦门 孙中山讨伐东江 第一百四十三回 战博罗许崇智受困 截追骑范小泉建功 第一百四十四回 昧先机津浦车遭劫 急兄仇抱犊崮被围 第一百四十五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议和 第一百四十六回 吴佩孚派兵入四川 熊克武驰军袭大足 第一百四十七回 杨春芳降敌陷泸州 川黔军力竭失重庆 第一百四十八回 朱耀华乘虚袭长沙 鲁涤平议和诛袁植 第一百四十九回 救后路衡山失守 争关馀外使惊惶 第一百五十回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 急北伐缓攻陈炯明 第一百五十一回 下辣手车站劫印 讲价钱国会争风 第一百五十二回 大打武议长争总理 小报复政客失阁席 第一百五十三回 宴中兴孙美瑶授首 窜豫东老洋人伏诛 第一百五十四回 养交涉遗误佛郎案 巧解释轻回战将心 第一百五十五回 识巧计刘湘告大捷 设阴谋孙督出奇兵 第一百五十六回 失厦门臧杨败北 进仙霞万姓哀鸣 第一百五十七回 受贿托倒戈卖省 结去思辞职安民 第一百五十八回 假纪律浙民遭劫 真变化卢督下台 第一百五十九回 石青阳团结西南 孙中山宣言北伐 第一百六十回 筹军饷恢复捐官法 结内应端赖美人兵 试读章节 第一百十二回 领事官袒凶调舰队 特别区归附进呈文 却说各省抵制日货,一致进行,再接再厉。闽省学生,亦常至各商家调查货品,见有日货,便即毁去。日本曾与前清订约,有福建全省,不得让与外人的条文,因此日人视全闽为势力范围,格外注意。侨居闽中的日商,因来货趸积,不能销售,已是愤懑得很;更闻中国学生检查严密,越加愤恨,遂邀集数十人,持械寻衅。民国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下午,游行城市,适遇学生等排斥日货,便即下手行凶,击伤学生七人。站岗警察,急往弹压,他竟不服解劝,当场取出手枪,扑通一声,立将警察一人击倒,弹中要害,呜呼毙命。还有路人趋过,命该遭晦,也为流弹所伤。警察见已扰事,索性大吹警笛,号召许多同事,分头拿捕,拘住凶手三名,一叫作福田原藏,一叫作兴津良郎,一叫作山本小四郎,当即押往交涉署,由交涉员转送日本领事署,并将事实电达政府,请向驻京日使,严行交涉。驻闽日本领事,袒护凶手,反电请本国政府,派舰至闽,保护侨民。日政府不问情由,即调发军舰来华。真是强权世界。闽人大哗,又由交涉员电告中央。政府连得急电,便令外交部照会日使,提出抗议。日使总算亲到外交部公署,声明闽案交涉,己奉本国训令,决定先派专员,赴闽调查真相,以便开始谈判。此项专员,除由外务省遴派一名外,并由驻京日使馆加派一名,会同前往。所有本国军舰,已经出发,碍难中止。惟舰队上陆,已有电商阻云云。外交部只好依从,惟亦派出部员王鸿年、沈觐扆等,赴闽调查。 为此一番衅隙,北京中学以上各校学生,全体告假,出外游行演讲,谓:“日人无端杀人,蔑理己甚,应唤起全国同胞,一体拒日。”各省学生,先后响应,并皆游行演讲,表示决心。就是闽省学生,前已发行《学术周刊》,提倡爱国,至此复宣布戒严,示与日人决绝。官厅恐他酿成大祸,即取缔《学术周刊》,勒令停止,并将报社发封。各学生等,遂皆罢课,风潮沿及济南。济南学生联合会,正为着青岛问题,常怀愤激。此次闻闽中又生交涉,越觉不平,拟开国民大会,并山东全省学生联合会大会,誓抗日本。事被官厅阻止,也一律罢课,且拟游行演讲,致与军警发生冲突。有好几个学生,被殴受伤。学生以日人无理,尚有可原,军警同为国民,乃甘心作伥,实属可恶,决计与他大开交涉。官厅却也知屈,特浼教育会代作调人,允许学生要求,始得和平解决。惟闽中一案,明明是曲在日人,日领事恃强违理,非但不肯将凶手抵命,反去电请军舰,来闽示威。一经日政府派员调查,也觉得福田原藏等,所为不合,独未肯宣付惩戒,反令日舰,游弋闽江,逗留不归。中国外交部迭次抗争,乃始下令撤退,并在东京、北京、福州三处,声明一种理由,略云: 帝国政府,曩因福州事变突发之结果,该地形势,极为险恶,深恐对于我国 侨民,仍频加迫害,侨民殴伤学生,击死警察,反说闽人要迫害侨民,理由安在?特不得已派遣军舰,前赴该地,以膺我侨民保护之责。惟最近按报告云,该地情状,渐归平稳,当无上述之悬念。帝国政府深加考量,特于此际决定先行撤退该地之帝国军舰,此由帝国政府考察实际情况,自进而所决行者也。帝国政府中心,切望中国官厅对于各地秩序之维持,与我侨民之保护,更加一层充分之尽瘁,幸勿再生事态,使帝国政府为保护我侨民利益之被迫害,再至不得已而派军舰焉。 看这口吻,好似日侨并未犯罪,全然为闽人所欺凌;并咎及中国官厅,不肯极力保护,所以派舰来华,为自护计。好一种强词夺理,是己非人!最后还说出再派军舰一语,明明是张皇威力,预示恫吓。中国虽弱,人心未死,瞧到这般语意,难道就俯首帖耳,听他架诬吗?各省民气,激昂如故,就是外交部亦调查确实,再向驻京日使,提出撤领、惩凶、赔偿、道歉四项,要他履行。日使一味延宕,反谓:“我国各省官吏,不肯取缔排日人民,应该罢斥,并须由政府保证,永远不排日货。”两方面各执一词,茫无结果,时己为民国八年终期了。 政府东借西掇,勉过年关,正要预备贺岁,忽闻前代总统冯国璋病殁京邸,大众记念旧情,免不得亲去吊奠。就是徐总统也派员致赙,素车白马,称盛一时。原来冯下野后,仍常往来京师,猝然抱病,不及归乡,遂致在京逝世。冯虽无甚功业,究竟代理总统一年,故特叙其终。越二日,即系民国九年元旦,政府停止办公数日,一经销假,便由驻京日使递到公文,大略如下: 联合国对德讲和条约,业于本月十日交换批准,凡在该批准约文上署名之各国间,完全发生效力。日本依该讲和条约第四编第八款,关于山东条约,即第一百五十六条乃至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由日本政府完全继承胶州湾租借权,及德意志在山东所享有之一切利权。日本政府确信中国政府对于继承上列权利一节,必定予以承认。盖以大正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所缔结之中日条约中,关于山东省部分之第一条,曾有明文规定云: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于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故也。以上权利,交还中国政府。至关于此事,大正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两国所交还胶州湾换文中,曾言明:日本政府于现下之战役终结后,胶州湾租借地,全然归日本国自由处分之时,于下开条件之下,将该租借地交还中国。 (一)以胶州湾全部开放为商港。 (二)在日本国政府指定之地区,设置日本专管租界。 (三)如列国希望共同租界,可另行设置。(四)此外关于德国之营造物,及财产之处分,并其他之条件手续等,于实行交还之先,日本政府应行协定。是以日本政府为决定交还关于胶州湾租借地,及其他在山东各种权利之具体的手续起见,提议中、日间从速开始交涉,深信必得中国政府之允诺也。P1-2 序言 蔡东藩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庞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鲜,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下有清议,偶触忌讳,即罹刑辟。世有明哲,亦何苦自拼生命,与浊世争论是非乎?故非经一代易姓,从未有董狐直笔,得是是非非之真相。即愤时者忍无可忍,或托诸歌咏,或演成稗乘,美人香草,聊写忧思,《水浒》《红楼》,无非假托,明眼人取而阅之,钩深索隐,煞费苦心,尚未能洞烛靡遗,而一孔之士,固无论已。今日之中华民国,一新旧交替之时代也,旧者未必尽非,而新者亦未必尽是。自纪元以迄于兹,朝三暮四,变幻靡常,忽焉以为是,忽焉以为非,又忽焉而非者又是,是者又非,胶胶扰扰,莫可究诘,绳以是非之正轨,恐南其辕而北其辙,始终未能达到也。回忆辛亥革命,全国人心,方以为推翻清室,永除专制,此后得享共和之幸福,而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袁氏以牢笼全国之才智,而德不足以济之,醉心帝制,终归失败,且反酿成军阀干政之渐,贻祸国是。黎、冯相继,迭被是祸,以次下野。东海承之,处积重难返之秋,当南北纷争之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豆萁相煎,迄无宁岁,是岂不可以已乎?所幸《临时约法》,绝而复苏,人民之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尚得蒙约法上之保障。草茅下士,就见闻之所及,援笔直陈,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此则犹受共和之赐,而我民国之不绝如缕,未始非赖是保存也。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我以为是者,人以为非,听之可也;我以为非者,人以为是,听之亦可也。危言乎?卮言乎?敢以质诸海内大雅。 中华民国十年一月古越东藩自识于临江书舍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