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章方祥的时间是早上9点,外面下着小雨,见到他的时候,一身西装革履,从轻快的步履、握手的力度和富有感染力的笑容中,都透露出他勃发的锐气。
“我每天要走六公里的路,风雨无阻。”章方祥略带调侃地说,“自己每天肩负着2600多个员工的生活,不锻炼好身体怎么吃得消呢?”这句看似逗趣的玩笑话,却也反映出一位企业家内心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已经当上外公的章方祥,没有过上含饴弄孙的清闲生活,反倒比过去40年更加忙碌了,他需要思考企业如何走好下一个40年。
回想起1975年,那时的东冠村还叫冠三村。村里的60多个青壮年组成了一支副业队,作为劳务输出到上海谋求生路。年仅18岁的章方祥也打着背包、挑着土筐、带着铁锹加入了这支打工队伍,他是队伍里年纪最小、个头最矮、力气最弱的成员。但每个月能挣到10元补贴,每年还能记上260个工分,对于章家来说,他已经是养家糊口的一个壮劳力了。
谁都不承想,这支农民工队伍,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通信服务、楼宇物业、房产开发、建设工程、金融投资、酒店服务等多个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当初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后来成长为东冠集团的领航人。
如果把章方祥与“东冠”的创业历程整理成一部编年史,其中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转折点,都对章方祥的人生道路与东冠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但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决定了东冠的生死存亡,值得大书特书一番。
1984年,知青大量返城。为了给知青留出工作岗位,上海市开始整顿施工行业,限制外地劳务工人。当时的冠三村副业队,已经被萧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成为浦沿公社电力安装工程队,队伍的规模也从60多人扩充到了100多人,由章方祥出任安装队经理。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业主方也对安装队越来越认可。突如其来的清退令,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在大部分人选择回村里干农活的情况下,章方祥却陷入了艰难的抉择。“正好女儿出生,妻子和家人需要照顾,打退堂鼓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回家,就意味着安装队从此散伙,在上海这些年的基础就白打了。回家种田这条路,虽安稳,但不会有多大的出息。”章方祥的性格,让他不甘于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看准了上海通信施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他决心留守上海。他首先与萧山电信局合作,让村办的电力安装队有了国营的背景。牌照解决了,但人也走得差不多了,章方祥逐个做思想工作,给大伙讲下一步的愿景和目标,最终有14名员工选择追随他。多年来,每逢东冠开年会,章方祥都要把这14位元老请来坐主桌。他说,当年如果没有这些人,东冠历史就要改写。
正因为深知创业的艰辛,2008年东冠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后,章方祥便开始布局创新创业板块,希望为创业者们搭建孵化梦想、学习交流与融资对接的平台。目前,东冠在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边上拥有东冠创业大厦、东冠恒鑫大厦、东冠大厦三幢物业,并在内部着力打造众创空间。“我们不局限于扮演房东的角色,而是通过股权投资深入参与到项目的成长中去;同时也作为LP投资专业基金,通过借脑借力借势,追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
与此同时,东冠的金融服务板块也粗具规模。2009年4月,由东冠集团发起成立的滨江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同年1 1月,东冠集团参股嘉善村镇银行。秉持着“比民间借贷更便宜,比银行贷款更便捷”的服务理念,东冠小额贷款公司为小微企业带去了福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小额信贷公司标兵企业。
创一个品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大多数企业家只能做到第一层次,而章方祥却真正做到了“达者兼济天下”。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