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中国人都能从戏里找到一个自己!

不管是《西厢记》、《牡丹亭》,还是《桃花扇》、《长生殿》,是李渔,还是洪生,或者程砚秋也好,梅兰芳也罢!中国人,就得懂点儿戏曲!

梅兰主编的《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以“以古为主,立足当下”的原则,用深情而生动的语言对中国戏曲进行最全面最通俗的梳理,以求国粹精神的继承发展。

内容推荐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

梅兰主编的《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就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剧种,各个流派的代表剧作、人物,以及它们的时代特征和戏曲特点。同时,还概述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让大家看到,中国戏曲一直都没有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戏曲,你知道多少

 中国戏曲的寻根

 从“优孟衣冠”到“角抵百戏”

 唐戏有弄参军,也有踏摇娘

第二篇 南戏北曲演义的戏曲前奏

 《水浒传》告诉你的“宋杂剧”

 《琵琶记》为代表的“宋元南戏”

 四折一楔的元杂剧

 盖世界浪子班头的关汉卿

第三篇 戏曲,这样成熟

 明清传奇谱写的戏曲新时期

 政治狂奴汤显祖

 “南洪北孔”的传奇“双壁”

 诸腔并奏的地方戏

第四篇 不可不知的戏曲剧种

 京剧,外行看热闹的“国剧”

 昆曲,曾冠绝梨园的百戏之祖

 越剧,解救了中国戏剧

 黄梅戏,《天仙配》没有述说的史记

第五篇 地方戏,民间娱乐这样自我传承

 评剧,评估论今的说唱

 豫剧,戏窝子里捧出来剧

 秦腔,“唱戏吼起来”的关中一怪

 川剧,变脸是一种绝技

 藏剧,藏文化的“活化石”

试读章节

角抵百戏

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为“百戏”,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

角抵戏,表演形式包括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及带有简单故事的戏剧等,汉武帝时鼎盛发展,种类繁多,气象万千。南北朝后称之为“散乐”,唐和北宋时期亦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时逢佳节,各地都会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进一步发展,内容形式更为丰富多彩,而后“百戏”一词逐渐少用。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繁荣的经济为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国家的统一进一步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汉代百戏艺术在这样的基础上迅速发展,逐步进入之后的兴盛繁荣阶段。

角抵戏在汉代的规模盛况空前,它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型文艺体育活动,同时也是朝廷宴请宾客的主要表演项目,故《汉书·西域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当时,角抵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射箭、驾车、角力等项目,而且还有大量的杂技表演,从东汉李尤的《平乐观赋》,张衡的《西京赋》以及反映汉代角抵戏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砖)及陶俑中,便可看出其生动的形象与精彩的表演技艺。

山东沂南汉晋墓出土的百戏画像被视作描绘百戏表演的精品之作,其场面尤为壮观。画像右边画有两匹奔驰的骏马,其下为一辆用三头鹿拉的车,车上立三檀(高竿),中间的带有建鼓,一幼童在之上做着各种惊险的表演;下面的车厢里有奏乐者四人,一人奏茄、一人手执鼓槌、两人吹萧(排萧),这个节目便是李尤所说的“戏车高橦”。它的左边,为“鱼龙曼延”,该节目由五人手拿轺鼓引逗一条化装的鱼和一条龙,并有一幼童在龙身上做着各种表演。轺鼓主要起敲击节奏的作用,又名鼗鼓,故谓“节以轺鼓”。“鱼龙曼延”其右便是由化装象人的演员表演的“凤凰戏”和“畏兽戏”,其后为“陵高履索”,有三人在绳上做种种惊险动作,绳下还立有数把尖刀。

在凤凰戏上,有三人席地而坐,这可能就是畏兽戏与凤凰戏的伴奏乐队,其中一人吹笛(即今竖吹的萧),一人拊掌高歌,一人袖手而坐。画面的右处有一人头顶一木架,架上有三个幼童做各种表演,这就是所谓“缘竿”或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提到的“都卢(今缅甸境)寻植”。其左便是“飞丸跳剑”,一人拿着几把尖刀与圆珠在一起轮番抛掷。另外,还有一个盛大的歌舞表演的场面在“缘竿”的右边,一男子挥舞着长长的衣袖,在地面的七个盘鼓之中唱歌跳舞。其舞姿与舞具大致和东汉张衡《舞赋》中讲的“盘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的“盘鼓舞”相同。

盘鼓舞,是汉代盛行的一种歌舞形式,亦称七盘舞。其演员或男或女,表演形式或单人或多人,伴奏乐队或大或小,均无定式。

百戏画像图中所绘的乐队应是规模较大的一种,是汉晋盛行的一种钟鼓乐队。第一席坐着五个女乐工,面前放有四个节鼓,中间三人一边手拍鼓面,一边形似歌唱,第一个人拂袖而坐,只有最里面的一个人一只手执有鼓槌,另一手在拍击鼓面。第二席有五个男乐工,里面一人击铙,外面两人吹笙,中间二人吹萧(排萧)。末席为四个男乐工,由外至里第一个人吹竽,一人袖手端坐,一人击筑,一人弹瑟。移目三席之上,还置有一人单敲编磬,一人演奏编钟,一人击奏建鼓。

P8-10

序言

中国戏曲,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成就很高,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唱腔动人、身段曼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且类型多样……这一切,都使中国戏曲成为回味无穷的艺术瑰宝,它的博雅通实,纵横古今,让世界为之倾倒。

中国戏曲的前身源于原始的歌舞,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通过历代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它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融会贯通,最终到宋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系统。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戏曲种类也因而得以丰富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化及民族的变迁而类型多样,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其中,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较为著名。

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的刘埙(1240-1319)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他在文中所提到的“永嘉戏曲”,就是“南戏”的前身。自近代王国维以来,“戏曲”才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从最初的歌舞,演变成宋元南戏、宋金元杂剧、明清传奇、清地方戏直至京剧等,它经历了从民间到城市,进入上层社会,然后又回到民间,如此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这是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和沿革轨迹,不仅是时代的使然,更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戏曲艺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也与戏曲的大普及相适应。一方面,它增强了自身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它的戏剧性与灵动性也得以强化。在京剧和地方戏中出现了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猴戏、长靠戏、短打戏、生旦戏、老生戏、花脸戏、丑角戏、三小戏等。另外,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不少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数民族剧种,如壮剧、白剧、藏戏等,这些剧种既是地方戏曲,又是民族戏曲。

世界各国的戏剧都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而这种综合性在中国戏曲中表现得格外突出。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综合表演形式的核心,它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用节奏将曲词、音乐、美术、表演之美统驭在一出戏里,使其有一种和谐美。在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虚拟性,其舞台艺术是对生活原形的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旨在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殿堂,却又非单纯地模仿生活;另一个特征,是其程式性,如上马、关门、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规范,又不失灵活,因此,戏曲艺术又有“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之称。

可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三种艺术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精髓的凝聚,使中国戏曲成为了世界戏曲文化大舞台上的一颗耀眼明星,熠熠生辉。

在这里,以“以古为主,立足当下”的原则,用深情而生动的语言对中国戏曲进行最全面最通俗的梳理,以求国粹精神的继承发展。

中国国粹文化的传承,就从你开始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