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无止境斋”永无止境
1995年10月3日,我们(蒋晔与妻子武京予)在常香玉老师的引荐下,在北京木樨地拜访了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那一年,他86岁。在采访他的时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他的书房门框上方,有一个镶玻璃框的匾,匾上有姚雪垠手书在洒金红宣纸上的4个楷体大字:“无止境斋”。这肯定是他书房的斋名了。通过这个斋名,我们便可鲜明地感受到姚雪垠那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境,便是“无止境斋”的灵魂,也是斋主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李自成》缘起于开封与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是我读研究生时的母校,我在这所闻名、美丽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工作、学习了3年时间。由于姚雪垠先生也曾求学于此,所以,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河南大学谈起。
他说:“我这一生的成就很小,但是论起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我不能忘记在河大预科两年的学生生活。这是我一生道路开始的地方。”
“1929年春天,我不满19岁,从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来到了当时的省会开封寻找出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结束了浑浑噩噩的少年生活,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也有了自己的追求。这所学校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野。”
我们问姚老:“全新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们:“河大两年,我在几个方面获益不浅:一是阅读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了解了一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二是阅读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苏联名著和文学理论读物。五四新文学运动给了我第一次思想启蒙,而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文学运动又给了我第二次思想启蒙;三是在河大期间,读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等晚清学者的著作,清代朴学家的治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给我以极大的影响。”
“我在河大就读的年代,是国内阶级冲突最为激烈的年代,全国各地学生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我和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学潮委员会组织的活动。1930年,开封警备司令部以‘共产党嫌疑’为由,将我逮捕,因查无实据,关了4天后取保释放。1931年暑假,我又因参加政治斗争和学潮,被学校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挂牌开除学籍,大学预科的学习生活至此结束。听说当局又要抓我,当天乘火车逃往北平,开始了艰苦的读书自学和写作生活。虽然我在河大只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但这却是我一生中的关键时期,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短短的两年时间给我的深刻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格锻炼,对我以后的学习起了启蒙和引路作用。”
我们问姚老:“什么是启蒙和引路作用?”他说:“在河大期间,对于我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处女作短篇小说《两个孤坟》的发表。它揭露控诉家乡的地主土豪活活打死一对彼此有好感的少年佣人婢女的罪行。当我到报馆领到了《两个孤坟》的稿酬五毛钱时,我的眼睛顿时发亮了。五毛钱,这是一个最不起眼的数字,可是,对处于生活困境中的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五毛钱,我可以在地摊上美美地喝几碗热气腾腾的绿豆面丸子汤;五毛钱,这是我几天的生活费呀。五毛钱带给我的,不只是经济上的接济,更重要的是对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及时鼓励,精神的慰藉。从此以后,我一生都未脱离文学的航道。可以讲,河大两年,为我以后的创作做了初步的准备。”
“最早接触李白成材料,是在1931年暑假离开河大后,那时,我仍然不断往来北平、开封之间。利用寒假,回开封探亲,看望住在岳父家中的妻子,我还经常到河南省图书馆(今开封市图书馆所在地)读书。正是在这里,我意外地发现了记载李白成3次进攻开封的两本书,一是李光璧的《守汴日志》;二是周在浚的《大梁守城记》。这两本书,是我接触明末农民战争史料的开始。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已经隐约地出现了创作《李自成》的意识萌动。”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广泛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明清有关人物的重要活动、重要战役、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为此,我一一做了索引,分门别类,抄成卡片。这项基础工作做了很长时间。你们来看看我的卡片柜。”
P3-7
1983年,父亲姚雪垠和来北京看望他的邓县(今邓州市)教育局局长姚绍唐、丁心德商议,为了对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他决定捐资设立“春风作文奖”(后更名为“姚雪垠作文奖”)。截至2017年,作文奖已举办34届,5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奖,这对激发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春风”作用,实现了父亲和教育局领导设奖的初愿。
去年初春,邓州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杨德堂在和我一次通话中,他提出计划为作文奖编一套书。一本是介绍姚雪垠先生的小册子,其他两本分别是中学生和小学生获奖作文选。这套书作为奖品,奖给每年获奖的学生。我认为他的这一创意很有意义,表示完全赞同。前一本书他提出由我和曾出版过《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姚雪垠》一书的作者蒋晔合作完成。于是,我和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联系,他表示完全支持,因他工作忙,一时抽不出时间参与,希望以我为主执笔完成。家乡和作文奖的事情我应义不容辞为之,当即答应下来,放下手头编纂《姚雪垠全集》等事情,开始投入这项工作。因前后编撰思路的调整,经过两次修改和制版,方完成此书,基本达到以下设想:
一、通过采访、讲述小故事和众人心中的姚老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姚雪垠先生曲折、艰难和成就卓越的一生。一个真实可信、令人敬仰的一代文学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本书不仅介绍了姚雪垠先生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成就,也通过大量事例介绍了他高尚的精神和品德,贯穿全书的爱国、信仰、追求、坚毅、自信、刻苦、奋斗等正能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三、本书收录姚雪垠先生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图片290余幅,文图并茂,提高了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这里还需说明,本书样稿排出后,邓州市有关领导和杨德堂、王立玉、常振会、张宗成、刘先锋、杨存德等同志进行了审读,改错纠误。特别是沈阳出版社的沈晓辉主任,对本书很重视,进行了细心编校,并且重新设计和制作版面,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出版质量。邓州市图书馆馆长耿海英和邓州市雪垠中学校长王梦筱,为保证本书的尽快出版和发行,热心给予资助。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原会长、《李自成》主要责任编辑王维玲先生,在耄耋之年且身患沉疴的情况下应允为本书作序。在书即将付印之际,我和蒋晔谨向以上同志表示由衷感谢。
姚海天
2018年2月
序
姚雪垠小传
姚雪垠:“无止境斋”永无止境
一、《李白成》缘起于开封与河南大学
二、我不能停止长征
三、决定历史发展趋势的力量
姚雪垠的故事
我心中的姚雪垠
一位豪情满怀的人/袁宝华
姚老师给了我很好的文学和思想的启蒙/穆青
是党和姚老师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亲手把我送上征途的/穆青
姚老写给我的条幅竟成了绝笔/杨蕴玉
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艺,才能尽了教育民众、组织民众的作用/田稼
雪垠同志指导我和女儿写《艺海无涯》/袁世海
他是二个透亮的人/许嘉璐
姚雪垠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学者型作家/金炳华
姚雪垠先生是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骄傲/铁凝
刚过四十人们就以“老”相称——因为他的学者气质和长者风度/洪洋
他是一位很有骨气的老知识分子/李得林
他是那个年代绝无仅有的“右派”/程云
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独立思想的老作家/严家炎
我深信,姚老生前是深知自己创作的未来意义的/张炯
姚老对芝麻叶面条吃得津津有味,还连声说:“真好吃,解馋了!”/田永清
我对姚老的敬仰,正源自他的《李自成》/孟伟哉
他的精神没有被压垮/江晓天
姚老一身正气、大气,他的决心和毅力是惊人的/王维玲
《李自成》已经与姚老的心灵和血肉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王维玲
我不能不从心里惊服这个窘境中的奇人/周勃
他就像罩在晶莹洁白雪花雨中的一尊白玉塑成的雕像/周勃
《李自成》是写历史小说的范本/唐浩明
姚老的人品如泰岱巍然在我脑中矗立,其学识若瀛海渊博在我心中荡漾/张永健
应该正确认识毛泽东/张永健
矢志不渝的信仰/熊德彪
我不会落井下石/熊德彪
完成过半的《白杨树》就这样烧掉了/刘增杰
一位极具创作个性的作家/刘增杰
我跟踪采访姚雪垠先生二十三年/杨建业
姚雪垠与《长夜》名扬法国/杨建业
我很小就看姚老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周大新
可以预见,能流传后世的最杰出的作品中一定会有《李自成》/张志和
难忘姚老两件事/杨存恒
姚雪垠在“文革”中公开质疑“三突出”/程涛平
一个大爱的人/程秋萍
“我饿死也不卖字!”——真是个倔老头!/程秋萍
姚老对家乡充满了感情/罗岩涛
姚老的良知与情怀/丁声俊
姚雪垠完全可以跻身中国现当代大文学批评家的行列/熊元义
姚伯伯是敢于坚持真理的老作家/任亮直
姚老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丁心德
姚老有三不怕/许建辉
雪垠,是我最好的诤友/许建辉
通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姚老的足迹/陈敬初
姚老亲切会见获作文奖学生/杨德堂 杨存德 常振会
雪白,是纯洁,是神圣,是肃穆/高有鹏
认识姚雪垠,读懂姚雪垠,我差之甚远/金聚泰
姚雪垠的风骨精神/金聚泰
姚雪垠老师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无私、品德高尚的人/刘光杰
姚老师积极投身地下活动,迎接上海解放/余敏
“啊呀!”我惊呆了/王渭
我与姚雪垠的情怀/王超逸
读《李自成》,我的眼前兀然矗立起一座当代文学史上的丰碑/聂振弢
吟咏遗诗缅怀姚公——忆与姚雪垠先生一次难忘的晤面/陈松峰
我第一次见姚老/郭书云
忘不了那一天/吕琦
犹向故乡寄深情/姚聚章
雪垠中学挂牌成立之际/姚瑞 袁有平
每逢关键时刻三叔给我指路/姚晴林
非常坚强的事业心和永不消沉的进取心/姚海天
“文革”中我陪爷爷过江去借书/姚卉
姚公雪垠颂/聂振弢
后记
附录
王维玲
在邓州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杨德堂的策划下,姚海天和蒋晔合著的《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即将付梓之际,海天同志缘于我和姚老的关系和熟稔,嘱我作序,我怀着惶恐的心情应允下来。
这是一本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读物,两位作者分别以儿子和采访者的身份,从各自的视角和侧面,通过简明生动的叙述、姚老本人的娓娓话语、名人大家的中肯评说、亲朋好友的深情回忆,以及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291幅姚老各个时期的照片,从而比较全面、具体、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姚老的一生。其爱国、坚毅、自信、睿智、志高、博学、率直、幽默等一代文学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姚老的风雨人生与辉煌成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对青少年无疑会起到启迪、教育和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从小有追求、有信仰、有抱负、有奋斗的胸怀和精神,从而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我想,这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和意义所在。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告诉读者,姚老的一生是极不寻常的一生,他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艰辛,但始终保持“非常坚强的事业心和永不消沉的进取心”,从而在逆境中不曾消沉和倒下。姚老还有一句名言:“没有人可以打倒我,只有我自己可以打倒我。”再加之姚老很强的自信心,超人的毅力,独立的人格,铮铮的铁骨,杰出的智慧,渊博的学问,丰富的阅历、勤奋的精神等突出的性格特质和条件,才成就他的文学事业和《李自成》。
《李自成》是姚老在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身陷灭顶之灾的情况下写出的。在极其艰难的逆境中,姚老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抱着坚定的信念、高远的目标,夜以继日地用了9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卷40余万字的草稿。在下放农场的艰苦劳动的日子里,他也没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笔,无论春夏秋冬,当劳动一天、极度疲乏、其他“右派”呼呼酣睡时,他却披衣坐在地铺上,在几块砖头垒起作灯台的小油灯下,以三合板为桌,忘记痛苦,驱走疲劳,忘我写作。这一现象在当时千千万万的“右派”中,姚老很可能是唯一人。姚老的这种性格和精神,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刚强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身价值、人格力量、人格尊严、人格魅力,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对中国文学事业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我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有幸做了《李自成》第一、二卷的责任编辑,在和姚老几十年的交往中,我们成了忘年交,使我对姚老和《李自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切感受到,姚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解剖了明末的封建社会,写出了当时极其复杂的社会矛盾、诡谲多端的宫廷生活以及风云变幻的生活风貌,刻画了一二百个大大小小、有血有肉的人物。《李自成》是名副其实的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姚老完全称得上“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达到应有历史高度的几位大作家之一。
姚老写作《李白成》,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某一章节甚至包括几章的一个单元,写得自己不满意,没有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便毫不犹豫地推翻重写,绝不留下遗憾。就是到了晚年,也依然如故,甚至要求更严。比如写李自成和吴三桂、多尔衮生死决战的《决定中国命运之战》单元,有10万字,姚老对口述录音稿不满意,在稿纸上用红铅笔写上“作废”,又花了大半年时间从头重写,其精神让我十分感动,敬佩之极:为写一部著作,呕心沥血大半生,如此苛求自己,甚至抄写了上万张卡片,其中还有大量眉批和按语,中外作家中有几人?姚老这样做,是因为他处处想的是读者,他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追求作品的高境界、高格调、高水准。他说的“三顺”原则,即看起来顺眼,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他在创作上这种求新创新、精益求精、好中求好、优中求优的精神,造就了他和《李自成》。
《李自成》是姚老一生中铭心刻骨的心血之作,他的身心和《李自成》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当他写到一些悲壮的情节和人物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在抽泣中完成他久久孕育的人物和情节。此时此刻,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心中发生强烈共鸣,在他的感情上发生强烈的呼唤,深深地触动他的神经。正是他在造化这些人物和情节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属于姚雪垠的小说世界;正是这个打着姚氏烙印的小说世界,引领读者对民族、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深的遐想和理解、感悟和启示,在精神上美美地品尝了一席盛宴。
《李自成》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使其享誉中外,拥有广大读者,而且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的支持、帮助和赞誉,这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是从没有过的。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绳、吴晗、夏衍、曹禺、朱光潜、吴组缃、秦牧、贺敬之、任访秋、李治华等众多名人大家,也都给予盛赞。戏剧大师曹禺甚至多次说:“现在有‘红学’,我相信将来也会有‘李学’。”1990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在给武汉举行的纪念姚雪垠文学创作6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的贺信说:“姚雪垠同志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姚老辛勤笔耕,创作丰盛。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坚持真理和执着追求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认真总结姚雪垠同志的创作经验,对于文学界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繁荣文学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姚雪垠先生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一部《李白成》,他从19岁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孤坟》起,在文学园地上一直执着、勤奋、艰苦地耕耘了70个冬春,硕果累累。在抗战时期,他以笔为枪,辗转战区,深入前线,创作的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感。其中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胡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等,曾轰动一时,载誉文坛。抗战以后出版的反映民国初年河南农村濒于崩溃、土匪横行的《长夜》,则是“五四”以后第一部反映绿林生活的杰作。姚老一生创作了逾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著作等身,成就卓越。
姚老进入八旬之年,他在《八十抒怀》中动情地说:“……然而在四年之后,我还要将《李自成》全书修订一遍,对后世的读者更加负责。此后还有久已酝酿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题材等待我动笔。我还要像一匹老马,驮着重负,趁着夕阳晚霞,不需鞭打,自愿在艰苦的创作旅途上继续长征。中华民族的新文学需要发展,人民需要文学。我不能放下我的义务。”为了实现自己晚年的追求和目标,他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写作,直至累倒在书桌旁。他在中风后住进医院的第一天半夜,仍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要写作,以致摔倒在地上,还吃力地说:“我要起来写《李自成》,写不完对不起读者。”姚老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为追求为事业奋斗不止。这就是雪垠精神!
人们公认,姚老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从学者角度,他学养深厚,知识渊博;从文学角度看,他的作品充满魅力,功夫非凡。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给人一种文学大家的精神韵致。姚老一生,做人,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写书,贡献博大,成就卓越,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为后人所铭记。
姚老一生深爱自己的国家,也深爱自己的家乡,他晚年总想着家乡人民对自己的哺育,家乡生活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的丰厚的土壤,从而做出自己应有的回报。在20世纪80年代,他捐出工资和祖产房,创立了作文奖;90年代,又向家乡捐献了《李自成》手稿和数千件文学资料。姚老在年轻时曾撰文说:“我读过莱翁·托尔斯泰的传记,这位伟大作家对于故乡农民语言的种种赞美,我全可以借用来赞美我的父母之邦。”姚老的不少作品,都是用质朴简洁、生动形象的家乡语言,反映家乡的生活,歌颂家乡的人民。家乡人说,姚老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对家乡文风的兴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今天缅怀姚老,宣传姚老,传承姚老事业和精神,不仅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而且对当下社会也有现实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姚老的为人对后世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却不仅限于文学界,我希望通过《姚雪垠书系》和《雪垠世界》的出版,在宣传他的艺术的同时,也多宣传他的高贵品格,也许这是当前更需要的。”
是为序。
2017年冬 (作者系中国传记学会原会长、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自成》第一卷及第二卷责任编辑。时年86岁。)
姚海天、蒋晔编著的《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是一本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读物,两位作者分别以儿子和采访者的身份,从各自的视角和侧面,通过简明生动的叙述、姚老本人的娓娓话语、名人大家的中肯评说、亲朋好友的深情回忆,以及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291幅姚老各个时期的照片,从而比较全面、具体、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姚老的一生。其爱国、坚毅、自信、睿智、志高、博学、率直、幽默等一代文学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姚老的风雨人生与辉煌成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对青少年无疑会起到启迪、教育和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从小有追求、有信仰、有抱负、有奋斗的胸怀和精神,从而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姚海天、蒋晔编著的《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以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和穿插小故事的形式,比较全面、深入地反映了著名作家姚雪垠的追求奋斗、风雨坎坷、砥砺前行的人生旅程、文学生涯和卓越成就。全书贯穿着一位老作家多方面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品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勇于追求真理的骨气、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为文学刻苦执着的精神、屡经挫折而坚强如一事业心和永不消沉的进取心等。可以说,本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以后成才、成功有引导、启迪、激励、榜样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