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惠霖主编的《一代鸿儒——记化学家蔡启瑞》是学生及同仁对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蔡启瑞先生的精彩人生历程的回顾,化院经过“采集工程”、“百岁庆典”、“送别”和“追思”等活动收集多位相关人士的文章,内容将围绕“一代鸿儒”和“百年师表”来展开,包括“图像中的蔡启瑞”部分,这些文章涉及蔡启瑞先生工作、治学、教学等方面。
| 书名 | 一代鸿儒--记化学家蔡启瑞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万惠霖主编的《一代鸿儒——记化学家蔡启瑞》是学生及同仁对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蔡启瑞先生的精彩人生历程的回顾,化院经过“采集工程”、“百岁庆典”、“送别”和“追思”等活动收集多位相关人士的文章,内容将围绕“一代鸿儒”和“百年师表”来展开,包括“图像中的蔡启瑞”部分,这些文章涉及蔡启瑞先生工作、治学、教学等方面。 内容推荐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是中国催化科学领域“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代鸿儒——记化学家蔡启瑞》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另一位院士,同时也是蔡启瑞先生的学生万惠霖主编。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经过“采集工程”、“百岁庆典”、“送别”和“追思”等活动收集多位相关人士的文章,收录在书中。全书内容围绕“鸿儒足迹”“百年师表”“期颐之庆”等章节展开,全面展现了蔡启瑞先生在工作、治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及同仁对蔡启瑞先生精彩人生历程的回顾。厦门大学出版社表示,本书不单叙述了蔡启瑞先生一生的事迹,还将笔触更多地聚焦在了他的思想品德和为人上,希望能很好地诠释蔡启瑞先生具有崇高品德、为人民奉献的一面。 目录 第一部分 鸿儒足迹 八十载师友情(陈碧玉) 汀江岁月忆吾师(周绍民) 恩师蔡启瑞先生十年留美深造岁月之忆思(廖代伟 黄桂玉等) 乙炔水合二三事——师从蔡先生投身科学研究(林国栋) 蔡启瑞先生是化学家,也是能源化工发展战略家(张鸿斌) 从蔡先生的生物固氮研究起步(陈洪斌) 我的恩师蔡启瑞教授(周泰锦) 烯烃聚合负载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制 (傅锦坤 曾金龙\张藩贤陈德安) 第二部分 一百年师表 在蔡启瑞教授追思会上的讲话(韩家淮) 人生的楷模(田昭武) 学习蔡先生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张乾二) 我最景仰钦崇的前辈典范(麦松威) 从生物固氮结缘说起(陆熙炎) 祝贺蔡先生百岁生日(吴厚沂) 高山景行——忆催化泰斗蔡启瑞先生(包信和) 纪念蔡启瑞先生(李灿) 蔡先生是厦大化学学科永远的精神旗帜(田中群) 贺启瑞伯父100岁生日(陈笃信) 一位令人敬佩和怀念的厦大人(吴伯僖) 我心目中的蔡启瑞(刘正坤) 忆蔡启瑞教授赴榕治病(王火) 高山仰止的情怀(黄如彬) 忆蔡启瑞先生的几件往事(林永生) “模拟固氮”三人行(朱水涌) 一个单纯的人(王彦晖) 蔡启瑞教授与厦门大学材料学科——与蔡先交往的点滴与思考(戴李宗) 缅怀感恩蔡先生的培养和关怀(沈雁飞) 淡泊名利,大师风范——回忆蔡启瑞教授(陈健) 琐忆蔡启瑞先生二三事(王炜) 严谨求实的“蔡启瑞精神”(赖伍江) 我的恩师蔡启瑞教授(陈德安) 于无声处见情操——蔡启瑞先生平凡而又高尚的道德风范(傅锦坤张藩贤等) 我帮恩师写《概览》(廖代伟) 一朵莲花任平生(方维平) 美好的回忆——蔡先家访(周朝晖) 小分子大世界——在蔡先生指导下做人做事(袁友珠) 高山仰止执着奉献(王野) 八分成绩讲六分就好——蔡启瑞教授的学术价值观(万惠霖) 第三部分 亲情萦怀 化学大家,南强一柱(蔡俊修) 亦师亦友话家翁(陈笃慧) 爸爸,我们爱你(陈笃慧) 心中永远的纪念(蔡维真) 创新应无涯,岂敢惜残年——记亦父亦师的岳父蔡启瑞教授(许元泽) 怀念我们亲爱的父亲(蔡维理 陈慧平) 父亲与疾病的抗争(蔡小平) 重视交叉学科,今天尤为重要(钟传建) 第四部分 期颐之庆 在蔡启瑞院士百岁华诞暨厦门大学催化学科创立55周年 庆典上的讲话(黄强) 在蔡启瑞院士百岁华诞暨厦门大学催化学科创立55周年 庆典上的讲话(杨振斌) 我们心中的精神丰碑(江云宝) 道德文章后学楷模(陈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何鸣元) 和蔼蔡老长者风范(张涛) 提携晚辈科研为国(黄金陵) 第五部分 深切送别 在蔡启瑞教授深情告别仪式上的主持词(张彦) 在蔡启瑞教授深情告别仪式上的悼词——沉痛悼念蔡启瑞教授(朱崇实) 在蔡启瑞教授深情告别仪式上的讲话(吴新涛) 在蔡启瑞教授深隋告别仪式上的讲话(张鸿斌) 送别父亲(蔡俊修) 附录 致温家宝总理的信 蔡启瑞致彭少逸先生的信 煤气化综合洁净利用,发展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电池提案 C&ENews报道对蔡先生的采访 优化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创建能源化工先进体系 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杰出贡献奖”颁奖词 百岁生日时题词和贺信 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后记 试读章节 八十载师友情 陈碧玉 1937年我毕业于泉州培英女子中学,考上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那是一所讲究的贵族式学校。当时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为所创办的学校募集资金去了菲律宾,音信断绝,哥哥刚从厦大毕业,收人无多,使我丧失了进入金陵女大的机会。我还参加了福建省的会考,被福建医学院录取。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校舍、师资都不够齐整,我动摇了进入该校学习的决心,为此我在母校附属的泉州培英幼师教了一年书。 我哥哥陈泗传和蔡启瑞先生是大学同窗,同住一室,意气相投。哥哥对蔡先生的赞誉时有耳闻,认为那是才智过人、品行端正的优秀青年。对此,我深感诧异,心想哥哥在泉州市教会办培元中学就读时,高才生名声已经交口相传,中学阶段就能够很好充当外国人的翻译。他阅读了很多英语原版小说,还大多于末页用英语写下读后感。他的中文和数理化成绩也相当优秀,考取燕京大学而未成行。所以,他对蔡启瑞先生的评价如此之高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1937年他们同时从厦门大学毕业,蔡先生先得到母校的聘约留校任教,并随同学校前往山城长汀。次年,他回故里马巷镇完婚,然后带上母亲和新娘返校,途中在我家停留了一星期,使我结识了蔡启瑞先生。这时哥哥帮助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让我随同蔡先生一家前往长汀参加全国性的统考。我们一行人先北上福州,接着转船西向南平,再往南经永安,又一次朝西过连城,最后抵达目的地。看得出,当时前去长汀的路径弯弯曲曲、兜兜转转,与今日费时不足3小时的径达,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长汀的厦门大学正在校长萨本栋先生的带领下,努力完成搬迁后的就绪和整顿,校长及教授们先在旅馆借住,蔡启瑞等一般教师则以民房为家。考生们参加完长汀考点的笔试后,不少人返家等候发榜,我因路途较远,又囊中羞涩,颇感进退两难。好在蔡启瑞先生帮助打听,并告知我的成绩甚好,可在学校静候新学期的到来。 1939年哥哥也受聘于厦门大学,任科研助理,负责土法制“三酸”,供实验课使用。隔年春天,哥哥一家四口连同两个弟弟,都来到了长汀。哥哥家还与蔡家比邻而居,昔日的同窗挚友,演化成了两家人的友情。我主攻数理,辅修化学,“微积分”和“普通物理”的老师是萨本栋校长和谢玉铭教授(谢的女儿谢希德是日后复旦大学校长);萨校长还兼授英语课,我被分配在水准较高的英语班,由名教授李庆云任教;“普通化学”课系傅鹰教授主讲,“定性、定量分析”课的老师是蔡启瑞先生。当时蔡先生还不是教授,但颇得校领导的器重。这样的授课教师阵容,以及他们的讲课技巧,让人经久不忘。 意外的是哥哥在实验工作中受到SO2气体的伤害,于1942年初离开他所钟爱的厦门大学回到老家泉州市。我1942年毕业后也回母校泉州培英女中任物理教师,临别前,蔡先生鼓励道,今后如遇到困难,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次年我被召回成为萨校长“微积分”课的助教。 1945年我结婚了,又因为夫君也在厦大任教,按照学校当时定下的章程避免夫妇同校,所以我就转到长汀中学。抗战胜利后,我离开了长汀,蔡启瑞先生也同到厦门,不久他去了美国,我们中断了彼此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一直担任着南鼓浪屿女中和男中合并而成的厦门二中的校长。“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还下放到永定。这时蔡启瑞先生已回国多时,我们的交往又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中我常把受到的冲击向他倾诉,他的开导也相当到位,意思是要相信正道沧桑的必然规律。所以,在相互鼓励下,终于等来了“四人帮”的垮台。 改革开放后,我已从市教育局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看到国门打开后与外界的频繁交流,急需熟练的英语人才,因而萌生了创办外语学校的念头。我的想法得到蔡启瑞先生的热情支持,他既题词,又办讲座,鼓励大家努力办好外语学校这样的新生事物。现在厦门外国语学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且跻身厦门名校之列,她的成长同样浸透着蔡启瑞先生的一份殷切心意。 蔡先生年逾九旬还在为他的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不间断地打拼着,如为了厦门市和厦大物理学院的发展,他竭尽所能引进萨本栋校长的长子、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萨支唐先生。他告诉我,萨院士是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专家,对晶体管、集成电路及其可靠性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萨教授在伊利诺大学从教26年,培养了40名博士;1988年起转赴佛罗里达大学执教,其弟子不乏来自海峡彼岸;萨教授也多次访问大陆,做过数十场系列讲座,指导过若干名研究生。在蔡先生的不懈争取下,2000年厦门大学89周年校庆时,萨院士正式受聘为该校物理与机电学院客座教授。我们祝愿蔡启瑞先生真诚努力结出丰盛的果实。 作者简介: 陈碧玉,女,离休干部,原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厦门外国语学校名誉校长,厦门十大杰出时代女性。蔡启瑞先生的学生及好友。 P2-4 序言 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搬至闽西山城长汀办学。在这段艰苦岁月中,厦大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仍有虎虎生气,学术气氛浓厚,名师汇聚,校舍整齐,设备良好,被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出色的高等学府”。萨校长十分注重基础课程教学,并亲授“初等微积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则由谢玉铭、傅鹰等知名教授担纲,这样强大的基础课讲授阵容,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也依然罕见。 20世纪30年代末,我姑父傅鹰教授、姑妈张锦教授接受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的邀请,从重庆辗转到福建长汀厦门大学任教。我从抗战开始就跟随姑父母一起生活,因此也在长汀厦门大学校园里度过了难忘的四年时光,先就读于长汀中学,后于1943年考入厦大化学系。 蔡启瑞先生193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旋即留校任教,在我们到达后不久晋升为讲师,他曾担任过傅鹰教授的助手。年轻的蔡老师是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学术水平高且勤奋自信,深得傅先生赏识。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傅先生和蔡老师就共同开展我国液相色谱研究,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J.P.Manin和R.L.M.Syngel941年所开展的色谱研究工作还要早,相关结果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他们当年的色谱研究如不受抗战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限制,我坚信他们在色谱研究领域中一定能取得辉煌成就。1944年初,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到长汀厦门大学交流访问,初出茅庐的蔡老师在大会上应对自如,和嘉宾侃侃而谈,让我辈青年学子深受鼓舞。这也恰恰说明了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即使在饱受战火之苦的艰难时期和地处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的闽西山城长汀也未能阻挡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后来,蔡先生和我都先后赴美国留学,再次聚首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了。蔡先生回国后的第一次北上学术活动就造访了我所工作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并结识了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的张大煜所长。此后,他们的合作和友情与日俱增,并因此促进了大连化物所和厦门大学两大催化团队超过半个世纪的亲密交往和广泛合作。1982年,他们还和我国催化界的其他元老共同撰写了《我国催化研究五十年》。 蔡启瑞老师是我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科学家之一。蔡老师归国后就回到母校厦门大学继续执教直至辞世。他于1958年组建了我国高校系统第一个催化教学和研究机构。此后,更是捷报频传,他的研究团队承担了以乙炔为基础的有机合成发展战略中的第29号国家重点研究任务。他主持教育部委办的催化讨论班,总结提出了络合催化理论及其四种效应。“文化大革命”中,响应国家需求,成立了由唐敖庆、卢嘉锡、蔡启瑞三位大师领衔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团队,蔡启瑞老师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厦门模型。改革开放后,他联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彭少逸先生等共同承担了“碳一化学催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其中合成气制乙醇催化机理研究被《国际应用催化》期刊评为中国碳一化学五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20世纪90年代,他结合我国化石能源储量存在“多煤少油缺气”的特点,向国家建议实施“煤油气并举,燃化塑结合”优化利用化石能源资源的战略,旨在充分发挥煤炭储量丰富的优势,减少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蔡启瑞老师还联合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中各专业共同组建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蔡启瑞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催化泰斗、南强旗帜。 蔡先生一生执着追求事业,淡泊名利,为我辈学习之楷模;他几次病情危殆,仍坚持以复兴华夏科技为己任的初心不改。他在面对个人利益时选择了谦让,曾多次主动向组织提出降职、退休、降薪等请求。 在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蔡启瑞老师辞世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花大力气精心编写《一代鸿儒——记化学家蔡启瑞》一书。这既是深切缅怀化学大师蔡启瑞先生一生“科研兴国、执教强民”的崇高理想,更是把蔡先生“探赜索隐,立志创新”“流水行云,松劲柏青”的严谨学风和高尚品格传递给晚生后辈,以此激励他们以蔡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和崇高风范为典范,在求学和工作中奋勇前行。 张存浩 2017年7月 后记 从1929年进入厦门大学预科算起,扣除9年攻读学位和因为朝鲜战争而滞留美国,蔡启瑞教授在南强学府学习和工作达75年;同时因为他在物理化学,特别是催化科学领域的奋力开拓和颇多建树,以及他在为人做事诸多方面对于止于至善、诚毅自强,和探赜索隐、立志创新的身体力行,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蔡启瑞先生生平的精彩片段记录下来,以激励后人。这是编撰此书的初衷。 本书参考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蔡启瑞”篇(科学出版社,2011年)和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于2010年启动、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蔡启瑞传》,却又不同于它们更侧重于学术业务的特点,而把笔触较多地聚焦于蔡启瑞先生的思想品德及处世为人上。为此,蔡启瑞教授的领导、同行、同事和学生从蔡先生多彩的学术活动、教书育人的辛勤耕耘中获取灵感,提炼出感人的篇章。蔡先生的亲属也从近距离感悟娓娓道来。我们把这些珍贵史料分别载入“鸿儒足迹”“百年师表”“亲情萦怀”“期颐之庆”“深切送别”和“附录”章节,希望能够对蔡启瑞教授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起到很好的诠释。 我们衷心感谢张存浩院士为本书作序和题写书名。张教授20世纪40年代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就读,是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并曾经在国家诸多重要科学技术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张教授在学习和工作期间,与蔡启瑞先生多有交集。他称蔡启瑞教授是一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老师。张院士欣然为本书作序和题写书名,认真程度与其做学问没有两样,他对蔡先生的真情洋溢其间。 这次征稿得到的响应之热烈、范围之广泛、精雕细刻之较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位作者,包括八九旬的老先生,不仅亲自撰写,还反复增删润色,力求再现与蔡启瑞先生相处相知的峥嵘岁月和一幕幕经久不忘的情景,甚至提请编者精心剪裁,务必保留历史的风貌,务必让这位亲切的厦大学人长留人们心问。编委会衷心感谢诸位的不吝赐稿和指教,您的稿件和建议为本书增色,您描绘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地述说了一代鸿儒蔡启瑞先生“探赜索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的精彩人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厦门大学出版社及责任编辑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了长时间、认真和专业的指导与帮助,对此谨致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的学识、境界和文字功力,书中的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热忱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