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茶厂志,主要记述了福州茉莉花茶厂自创办至今百年的历史沿革、厂址变迁、技术改进、质量提升等生产情况,突显一个老牌企业厚重的企业文化和突出的行业贡献。福建省福州茶厂筹建于1949年,1950年初正式投产。这家企业年代久远,其前身是由多家私营茶行传承来的。在渊源近百年的历史里,福州茶厂继百年传统于当代,是中华花茶文化先驱。杨江帆、叶乃兴主编的这本《难忘茉莉(百年茶厂的匠心之路)》既是对中国这第一家茉莉花茶厂——福州茶厂承传百年发展历史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福州茉莉花茶芳馥千年文化记忆的叙说,更是对一代代矢志于福州茉莉花茶技艺传承创新、产业发展振兴的茶人与茶企的致敬。
杨江帆、叶乃兴主编的这本《难忘茉莉(百年茶厂的匠心之路)》打开了历史的尘封,叙说了福州茶厂创业、承业、守业、兴业的百年发展历史,重温了一代代茶人不忘初心,坚守工匠精神,始终保持一腔挚情坚韧的热血,倾心传承古老中国原本就有的那份倔强与不屈。
但是,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1916年,一向身体康健的何天国突然染上重病,不久就溘然长逝。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刚刚稍有起色的何家迅速进入因病致贫、因贫致困的境遇。13岁的何培訚不得不辍学到花炮店当学徒。儿时对茶叶经营的耳濡目染,让他很快就表现出生意上的过人之处和少年老成。18岁以后,他先后跟随当时知名茶商黄联钊、刘友敬学作茶叶经纪人。在做茶叶经纪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极有心计,他善于对茶的购销情况不断地分析统计,了解市场的行情和偏好,同时,善于掌握买卖双方的心理与规律,推销对方满意的产品。几年后,他就成为了全福州市最有名气的茶叶经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转。
对于何家来说,这已经足够光耀门楣了,但何培訚并不满足于充当茶叶经纪人。在做茶叶经纪的过程中,何培阎敏感发现,福州茉莉花茶供不应求,特别是对香气足、高品质茶叶的需求不断攀升。史料统计,1900年福州产茉莉花茶1500吨,此后呈上升趋势,1928年增至6400吨。1914年以前,福州茉莉花茶年出口量平均在250吨,仅1910年,经英国商人裕昌洋行运销俄、英的就有54吨。1927年,福州茉莉花茶出口量达到420吨,1928年达到570吨。
购销两旺的市场前景,让何培阎决定自行从事茶叶生产。1925年,才22岁的何培阁就开始在做经纪人的同时兼营自己的小本生意——茶叶生产。起先,何家的茶叶还只是小批量生产,搭附在其他茶栈销售。不久,何培訚自己设工厂生产花茶。他给何家的茶叶作坊取名号“何同泰”。因为花茶的主要市场在北方,精明的何培阎便直接将自己工厂的茶叶运往天津,托人代售。
这个白手起家的生意人虽然早已懂得商场各种八面玲珑的潜规则,但他从一开始就相当自觉地遵循着一条规矩——质量为本,并将此做为家训。日后在和自己的孩子聊起“何同泰”时,何培阉还经常说起:“我们家没有什么势力,就得靠茶香质量在商场上立足。”
因为“何同泰”茶叶花香质量高出同类厂家,何培阁的生意渠道很快被打开。何同泰制茶厂刚成立时,花茶年产量不过二三十担,到第二、三年,何同泰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两三百担。
能从上百家小作坊中胜出,继而跻身一线,于对茶叶质量要求几近严苛的“何同泰”而言,确实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小在生意场上历练的何培阁胆大心细,善于总结,容易接受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从开始做茶叶生意时,他就明白提高茶叶香气质量的重要性。这种想法让何培阉成了精制花茶的专家。在“何同泰”,花茶窨制工艺的关键技术只有何培訚一人掌握,何将此视为最重要的商业机密。
当时,福州茶叶制造商的花茶原料多数都是从黄山屯溪进货,但许多人都认为屯溪的“三角片”是低档货,只能做低档花茶,但是何培阎却认为“三角片”虽然是下脚料。它是好茶叶踩碎的,与其他的低档茶片不同,它吸香能力强,可以制造高档茶叶。1930年,何培訚大胆把一批“三角片”窨以重花,运往天津,结果整个北方茶叶市场为之轰动,每担售价高达140元,创下当时售价的历史纪录。从此,“何同泰”每年都兼窨一定数量的三角片运往天津销售,由于产品质量优、香味浓,“何同泰”花茶“三角片”在北方市场的信誉逐渐建立。
在“何同泰”,最重要的一条规矩是,产品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从来不以“何同泰”的招牌和商标投入市场,如此一来,“何同泰”的花茶很容易就与市场普通花茶区别开来。为了保证质量和信誉,何培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做到小样与批量产品的质量一样,这样用小样成交,甚至以小样定货或预售。有时原料数量不够时,“何同泰”宁可以高质量茶叶来代替低质量的,而绝不以次充好。
何培訚其实是个相当细心的商人,他对质量的苛求甚至细致到包装。与市面上普通包装纸不同,“何同泰”茶厂的茶叶出厂均采用干燥的茶箱、防潮的锡纸箔及高质量的麻包,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霉变及香味的损失。
P5-6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内销量最大的茶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成为内销量占第一的重要茶类。它起源于宋朝,有千年的历史。
福建省福州市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也是世界名茶,是获得国家(三个)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2014年4月,福州茉莉花茶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州茉莉花茶标志性企业——福建省福州茶厂筹建于1949年,1950年初正式投产。老企业年代久远,其前身是由多家私营茶行传承来的。在渊源近百年历史里,福州茶厂继百年传统于当代,是中华花茶文化之先驱。在福州市领导重视下,福州茶厂成为长期担负着民族产品的老企业,是一直延续至今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
福州茶厂是获得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证书和传承创新优秀企业称号,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使用“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单位”的企业。
20世纪50年代中期,福州茶厂主持起草了花茶制作技术工艺和质量标准,并连续承担全国内、外销及省级花茶级型标准样的制定和换样工作,起着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福州茶厂技术力量雄厚,制坯、窨花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同时,其首创的花茶窨制新工艺和窨花联合机,经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福州茶厂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花茶加工企业,年产量达6000多吨,几乎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上缴利润和出口创汇的大户,成为福州市支柱的龙头企业,为国家做了重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遇到了逆市,作为国企的福州茶厂,在窘境中坚守阵地,负重前行,坚持花茶窨制工艺改革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为维持生存而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州茶厂精于品质,名于品牌,厚积薄发,拓展境界,奋力创新,实现精品荟萃,屡获殊荣。2010年10月,产品耀登上海世博会、北京国际茶展,荣获企业精英奖和产品金奖。这让传统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托起企业复兴之梦,再创未来,为福州茉莉花茶增光添彩。
在茉莉飘香的榕城九月,《难忘茉莉——百年茶厂的匠心之路》一书也即将付梓了。组编此书,既是对中国第一家茉莉花茶厂——福州茶厂承传百年发展历史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福州茉莉花茶芳馥千年文化记忆的叙说,更是对一代代矢志于福州茉莉花茶技艺传承创新、产业发展振兴的茶人与茶企的致敬!
茶源中华、茉莉西来。一本福州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史。福州茉莉花茶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有着共生共荣的不解情缘。素有“海滨邹鲁、煎茶地胜”美誉的福州,是我国茶叶的传统产区之一,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传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让福州成了茉莉花主要的栽培区和种植区域。勤劳聪慧的福州生民创造发展出了繁复绵密、精妙绝伦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术,成就了“中国春天的味道”。百年来的战火硝烟、时局动荡和今日的改革发展,让福州城市发展和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几度起伏,而又生生不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一本福州茶厂百年史,更是一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史。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也不管市场风向如何转换,一代代的福州茶厂人,从何同泰创始人何培阖到当代的掌门人陈新光以及传承人林乃荣、陈成忠等始终坚守品质第一的理念,坚守着千余年来福州茉莉花茶最纯正的制作工艺、最严苛的制作标准。他们用执着演绎着工匠精神,使得福州茉莉花茶在茶类繁多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皎如日星般闪耀。
闽水泱泱、闽山苍苍。身为闽江哺育成长的茶人、茶经济和文化研究者,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福州茉莉花茶科技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始终将推动福州茉莉花茶技艺传承和文脉延续,向世人展示福州茉莉花茶的芳华,以再现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世界的传奇,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笔耕不辍、鼓呼呐喊。
21世纪以来,经福建农林大学杨江帆、叶乃兴等教授领衔的专家学者和福州茶人的积极呼吁和努力,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茉莉花茶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措施,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11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2012世界茉莉花茶文化鼓岭会议”等一系列茶业界盛会也先后在福州召开,向世人展示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隽永魅力。由此,福州市获得了“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先后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殊荣。
正是怀着这样一份责任和担当,杨江帆、叶乃兴等教授先后组编出版了第一本福建茉莉花茶专著《福建茉莉花茶》,第一本介绍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著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茉莉韵》,发表了数十篇关于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经济的研究论文,有力地传播了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在茶叶研究界、茶产业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不久前,福州茶厂陈新光厂长将刘成乐、胡苑、陈由权等同志多年整理的厂史《漫话第一家茉莉花茶厂》书稿交给我们,希望我们帮助予以梳理、提炼、组编成书。我们既为福州茶厂一代代茶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倾心传承技艺、发扬渊源文脉的精神所感染,欣然接受并立即组建团队开展编写工作。
本书由杨江帆、叶乃兴担任主编,曾章团、李诠林、吴芹瑶、林曦、危赛明、陈荣生担任副主编。全书共分九章。其中,引言由杨江帆撰写,第一章由杨江帆、林曦撰写,第二章由陈由权、于学领撰写,第三章由刘成乐、陈祖武、陈潜撰写,第四章由陈志勇撰写,第五章由林曦、吴芹瑶撰写,第六章由危赛明、陈萍、吴芹瑶撰写,第七章由刘成乐、曾章团撰写,第八章由苏金福撰写,第九章由刘成乐、李彝修、李诠林撰写。杨江帆、吴芹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吴瑞建、苏峰、郑乃辉进行了审稿,福建创意农业研究会综合部及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部分研究生,参与了全书材料收集、编写和文字录入等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庄任等国内茉莉花研究知名专家的著作,采用了福州茶厂刘成乐等老同志倾心撰写的《漫话第一家茉莉花茶厂》等稿件。书中照片大多数由福州市农业局、福州茶厂等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