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言 没有长不大的孩子,只有不成熟的父母。 我们传统的家庭观,以严父慈母的结构为理想。遵崇儒家观念,致力于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以光耀门楣。传统中,父母永远是对的,如果父母错了,也要逆来顺受。传统家庭观,没有考虑孩子人格与思想的独立。 曾经我很执着,认为只要尽力,没有教育不成材的。而现在,经过十八年的沉浮,我却坚决相信,父母其实是跟孩子一起长大。 当父母的,有所谓深厚的社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于是往往自视权威,指点江山、颐指气使。所有的起点,都源于自己重活一遍的需要。想过吗?我们生养的这个孩子,他聪明、善良,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只是他自己。 只有把陈旧的识见清空,才能和他们一起成长。假以时日,他长成健全的成人,我们才可能是成熟的父母。 高中三年,女儿脱胎换骨。眼界和心识迅速打开,面对问题日渐沉着。我们开放式的探讨,可以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甚至还没成为问题时,答案已经了然于胸。我们在生活的琐碎里,共同梳理清晰的脉络,两个思想的碰撞和叠加,效果显著,不单是一加一的关系。 这时回首当年,她年少,我年轻。我终日乾乾,以肤浅的理想把世俗的教条奉为圭臬,一心扑在她身上,她成了我这条流水线上一个初试产品。这个产品不堪忍受,暴躁地对抗、顽愚地自保,在我看来却是油盐不进了。 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归,我们以家来命名。那时的家,承载了太多家以外的含义,是她的枷锁,也是我的羁绊。当我把目光挪开,试着探究家外的世界,并进行一些阅读时,她才开始轻装上阵,对我减少了防备。当我用新的见识与她交流,语言和面目不再令人生厌,并慢慢赢得她的尊重,她喜欢上我这个新的老家长了。 她既不早慧,也不迟钝。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和她一样。 而她日渐成熟的性情,她更准确的表达,更诚恳坦率的态度,一直在影响着我。她活泛又简单的想法,往往为我拨开迷雾,让我不至于过早僵化与腐朽。 简言之,当她快速成长,我才深受恩惠,迅速成熟起来。 我是这样感激,陪读的岁月。 2015年6月余昧于黄山 后记 我是一个谨小慎微的母亲。 不可否认,我是带着疑问进入陪读大军的。陪读的是非曲直无法辨识,于是惶恐、迷惘,害怕中了社会风气的流毒。我最初拿起笔,就是为了倾诉,倾诉迷茫与困惑。 陪读的第一年,在抗拒、怀疑、忍让和揣摩中度过。寓居的两个人,在异常简洁的、不便利的生活中,彼此重新审视,寻找最合适的距离,最终我们消除了疑虑。通过交流和分享,我们选择了友爱与信任,枯燥的生活才逐渐鲜活、充实,以至丰饶。 通过陪读,我们进入彼此关照的黄金期。我也更加清楚,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很庆幸选择了陪读,可以在异地与孩子重新认识,平等相处。更庆幸,在陪读中选择了文字,它是我的陪读生活,更是陪读生活的见证。 更欣慰的是,通过三年的切身感受,终于看清了陪读的真实面目。 陪读,这个老调重弹的话题,并不是一无是处。假如它有干般忧患万般不妥,一定是人的因素,症结在于彼此的相处。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见识、胆略和思维能力,心理也趋于稳定和成熟,如果家长不再粗暴与强势,而孩子又愿意放下戒备,沟通是很容易达成的。再假如,双方能目标一致地结伴成长,我们便能看到其中巨大的进步空间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保持一份天真和烂漫,有向往优秀的热情和勇气,注重内涵和精神层面。具体到高考,需要良好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是他们终生受用的宝贵能力,正好借助高考的过程来夯实。所以关于陪读,我想再说几句。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播下学习的种子,培养下一代阅读、思考和探究的习惯,远比对付高考来得重要。有了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来浇灌和洗涤心灵,保持思想清明、思维活跃,形成积极乐观、从容笃定的良好品格。天长日久,他们自然更有教养,更加谦逊,更有担当,有勇气做一个厚道且坚持原则的人。如果把学习的目的只限定在考高分、好就业和拿高薪,那么它是功利的,学习和进步都不能长久持续。功利心还使人很难形成大胸襟和大格局,不利于个人、家庭和所在群体的修养和内涵的提升。 毕竟,除了少数贫困家庭,我们已经生活无虞了。重视下一代精神层面的建设,正是时候。 而多年来饱受争议的高考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我们与其人云亦云地去指摘高考的弊端,不如多多体会它的好处。我们要承认,应对这场考试是十八岁少年应该有的能力,更是十八岁年龄能够承受的挑战。试想漫漫人生,有多少知识需要他们去学习?多少挑战青面獠牙地等着他们?除了有其他明确志向的孩子,高考制度让大多数孩子投身到这场征战,使多少漫不经心的孩子变得执着和投入,在恰当的年纪做一番恰当的挖掘和磨炼?当他们拥有了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不屈不挠的韧性,才有更大的胜算化解后期高考录取的弊端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才能够从容面对风起云涌的人生。不仅如此,还能够更加自信地坚持梦想,拥有追求卓越的热情和勇气。 往大了说,只有善于学习的民族才可能进步无止境,只有不屈不挠的民族才可能成为强族,有梦想的民族才可能具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对孩子而言,高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祖国而言,高考从制度方面保障了人才的源源不断。 我陪读的这所县城中学,与这座县城一样历史悠久、自然朴素。老师踏实敬业,孩子内心笃实。女儿一直在突破自己,而我利用陪读坚持阅读和写作,亦在突破自己。 徽州这个地方,众所周知,文化显明而厚重。而这座县城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民风淳朴,人文厚积。由于文字表达的局限,本书只涉及了读书、生活及有关浅近的思索,没有深入到区域性的文化层面,不能不引为憾事。 比如我每天穿行的河西、古关一带,有栉比的砚雕馆,这里砚雕艺术精湛。文中提到的西干山,清初四画僧之一的弘仁就长眠于此。黄宾虹、陶行知纪念馆,我时常与它们擦肩而过。近在咫尺的渔梁坝,居住着我的老师止庵,当代传统文入画的承继者、新安画坛当下的标杆。与他隔河相望的紫阳山,是宋代大儒朱熹之父读书的地方,而紫阳书院则是为纪念朱熹来徽州讲学所建。这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历史上诸多文坛名宿、艺术大家在这里留下身影与佳话 然而我只能,将亦步亦趋的陪读感受呈献给大家。 2015年6月余昧于黄山 精彩书摘 陪读是怎样炼成的 我因为天生愚钝,关于陪读,在女儿初中毕业前还完全没有想过,认为读书是孩子的事,父母只需提供条件,不让过多的欲望压迫她,使她能心无旁骛。实在不必前呼后拥去贴身服务。虽然他们永远是咱的孩子,但已人高马大。 天真的想法在择校时土崩瓦解。老牌名校条件有限,女儿不愿意去,还说住宿环境不佳。言下之意,配不上她的千金之躯。工薪家庭供出个富二代,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我义无反顾、一掷千金,租房子搞走读。 女儿自理能力强,表示不用我陪读。她在学校吃饭,回出租房睡觉,简单又高效。然而家人不同意,有经验的家长也不赞成,说什么生活需要照顾,安全需要保障 高中陪读,是近年风行并愈演愈烈的新风尚。有人说陪读是计划生育的衍生品。孩子都是王子公主,离开父母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情何以堪?对此我深深地怀疑。父母都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沉浮,有着太多的个人主义和世故圆滑,养成了太多顽劣的恶习。当初人家来到世上,是多么纯洁的一张白纸呀。我们搞了十多年的熏陶污染,直弄得孩子云山雾罩,心灵晦涩。如今人家好不容易能独自行走了,家长却哭着喊着撵上去,美其名曰照顾和守护,实际上是拿自己的陋习,去施行密不透风的穷追猛打和狂轰滥炸。 若父母都人格完美、勤勉上进,培养出来的孩子还需要陪读吗? 需要陪读!陪读前辈如是说。 为了高考,孩子在冲锋陷阵,父母不能隔岸观火啊,得和他们一起奋斗。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更能取胜。所以,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未来,书应该陪着读。 还有,高中三年是父母最后的盛宴。三年以后,天天在一起的时间可就少了。所以,为了不孤独和不后悔,也应该陪读,并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看来,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任由她跌跌撞撞,就是铁石心肠、玩忽职守。将高考的重任交由她一人,也极其自私。孩子孤军奋战的背影,是慈爱的父母不忍目睹的。总之,不论出于道义责任,还是亲情,不陪读是行不通的。再说咱又不是深山老农和贫病残障人士,身为父母怎能贪图安逸而置孩子于水火呢?老牛尚有舐犊之情,何况咱是高级文明的情感动物! 如是种种,终于将我绑架进陪读行列。当我颠三倒四、含混不清地把陪读理由说给女儿听时,我看到她一脸的迷茫。 仿佛,我的迷惑再次传染了她。 陪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自己粗枝大叶和才疏学浅,从女儿呱呱坠地那天起,我就诚隍诚恐,患得患失,生怕荒废她上好的天资,影响她茁壮成长。重任难当,一直企望任期能早早结束。 如今我融入陪读大军,任期延长了,还多少有些不可抗拒的意味。我不禁更加忐忑,毕竟孩子的见识已不同往日,对大人的毛病和疏漏往往一目了然。为此,我近来没少受到她婉转的批评,信心日下。与其在她面前捉襟见肘,我不如急流勇退,让距离产生美。 然而,现实却让我贴身跟进。说实话,我是很怀疑的。 在我看来,高中寄宿制是不错的选择。一来父母可以不必陪护,有利于促进孩子自理;二来孩子早日过上集体生活,等于修了一门人际关系学。再者,我可以卸下重负,赶在不算太老的年纪为自己活一把。最不愿意承认的隐忧,是茁壮的她正奋力汲取养分,如果能一直保持清醒还好,假如学得晕头转向,把我的缺陷和恶习也照单全收,那可真是跟坏学坏了。 我必须保持警觉。 P2-4 目录 PART 01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陪读是怎样炼成的 陪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碎片似的“业余”生活 岁月无声 全世界都在陪读 不能像她们那样 拖沓地活着 逝者如斯 茶意人生 早餐 美丽与遗憾 孩子大人 彼岸 十字街头 最初的网络 名校 夜宵 生活的面目 又是一年高考季 江家小院 搬家 菁菁校园 生日快乐 堪与古人游 读书那些事 这一株金钩梨 骨折 同学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运动会 流量生活 水杉之冬 签名 小心脚下 妈妈的厨艺 陪伴 来一场中年阅读 停电 芙蓉 陪伴的方式 温馨提示 圣诞快乐 接力赛 面条 成绩,不可承受之轻 明天是什么日子 离开 变态狂 撞衫 雾霾 周期 我不睡 说好的雪呢 侧影 干脆面 五分钟 家长来兮 开学 童子功 吃什么 焦虑 白雾 说说信仰 问政笋 我的湖山 课题 清寂之美 传统 斩尾龙回家 性状 路该怎么走 篆刻 麻饼 晨曲 客人 天性 写在世界读书日 那时年轻 小鸟的歌唱 唠叨 搬来搬去 没大没小 石头馃 折纸 过客 残疾 车祸与人祸 再坚持一下 从广场舞想到的 我会调整回来 好消息 班服 人各有别 橙色五月 废墟 都是好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妈,我走了 PART 02 后高考时代 一个人的深夜 高考,也就这样 该做什么 君子入庖厨 放榜时分 志愿(一) 志愿(二) 迟到的明信片 一世长安 归来 千里大西北 镜子 伙伴 写在最后 内容简介 余昧著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位母亲的高考陪读笔记)》是一部带有哲学意味和散文味道的家教读物。 文字温暖纯净,描写细腻娴静,叙述优雅有味,字字真情流露,句句情趣盎然。让你时而低头沉吟,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泪流满面! 一部真正充满人情味和人文色彩的陪读作品。 抛开以考试为中心的功利性,以孩子的心灵成长为出发点,记录孩子从入学到高考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长镜头! 让数百万孩子和家长终身受益。 让孩子在高考的道路上不浮躁,不焦虑,稳扎稳打,稳操胜券,同时收获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生活的能力;让家长在陪读的道路上不困惑,不迷惘,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精彩书评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一样需要学习,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现代社会是一个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和进步的社会,父母只有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才能教养出好孩子,同时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与进步。 著名教育家 孙云晓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 尹建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著名作家 龙应台 编辑推荐 孩子在高中三年能获得怎样的成绩和身心成长,不仅要看孩子自身做了怎样的付出和努力,更要看父母给予了怎样的陪伴和指导。 余昧著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位母亲的高考陪读笔记)》,作者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中三年,在她的陪伴下,女儿不仅综合成绩一路飙升,最后金榜题名,而且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身心逐渐成熟起来。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位母亲的高考陪读笔记)》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让孩子们在高考的道路上不浮躁,不焦虑,稳扎稳打,稳操胜券,同时收获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位母亲的高考陪读笔记)》更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的书,让父母们在陪读的道路上不困惑,不迷惘,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共同成长、进步。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和后高考时代。主要内容包括: 陪读是怎样炼成的 ; 陪读, 想说爱你不容易 ; 碎片似的“业余”生活 ; 岁月无声 ; 全世界都在陪读 ; 不能像她们那样 ; 拖沓地活着 ; 逝者如斯 ; 茶意人生 ; 早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