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意识
论断一词,蕴含着我们将人、事、物作出高低优劣之分的意思。我们都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不论是什么,只要是更好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和欢迎,只要是“较差的”,我们就应该避免或摒弃。举例来说,种族歧视并不是由各个种族之间的本质差异所引起的,而是由一些人的分离意识所导致的,他们对肤色不同的人类同胞有着非理性的、难以遏制的愤怒。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人也妄下论断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重蹈覆辙,延续着我们自己都嗤之以鼻的“论断”模式。就拿上述例子来说,仅凭法律的强制力,是难以禁绝发生在工作环境或公共场所的种族歧视的。受压制的愤怒,通常来自人们早先在“分离体验”中所经历的创痛,它不会自行消失,甚至会在将来引发更暴戾、更不可控的反应。
稍后我们将会探讨,怎样用更轻松和谐的方式来解决人生中的冲突。但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意识,看看自己下论断的时候究竟受何困扰。如果合一意识才是我们的真实本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因为分离意识而痛苦呢?为什么我们没有与其他人同为一体的感觉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要从分离意识回到合一意识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年幼的孩子都没有分离意识。他们表现得像自己拥有整个世界一样。幼儿很少在乎和担心自己没人要或没人爱。他们觉得父母、家人甚至陌生人喜爱自己都是理所当然的。孩童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与坦然,甚至能融化铁石般的心肠。那么,我们长大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们与社会接触了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就都失去了快乐的天性,不再对世界敞开心扉了呢?我们是注定要变得善于批判,还是能够重获儿时全然信任的力量?学会接受不完美
与“我们天生有罪”的观念相反,论断并不是我们的天性。我们是为了驾驭人生的潮起潮落、探索真实的自我,才慢慢学会了论断。几乎人人都习得了这种具有批判性的人格特质,一来可以体验世间的对立性,二来可以觉察内在的合一性。“我们都带着伟大的目的活在这世上”,这个观念与存在主义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无法认同这一点,那么历经人生的苦难就会显得毫无意义,而且很残忍,它意味着我们生而为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是,这与我们的根本天性与信念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们脑海中尚存一些未解决的疑惑,例如,一个婴儿般天真无邪的人,最后怎么会就变成了仇视人类的杀人犯呢?以美国校园枪击案为例,心理学家也许会说,这些孩子一定是遭受了身心的虐待,所以他们才会变得如此暴力,或者是因为他们看了太多的暴力节目,或者是因为枪支太容易得手,所以他们才能够信手射杀同学和老师。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缺乏更高的视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充分,任何带有冲突的境况都是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发痛苦的)论断的根源,我们必须首先深入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P15-17)
这是一本涵盖了所有人生智慧的好书,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写下了他自己实证体悟道德感人故事,值得一读。
——心灵作家张德芬
你之所以打开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你很想了解这本书,你也许还带有一丝好奇: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你的内心深处可能有一种渴望:“人生不该就这样度过………‘假如……就好了”。或许,你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样一种东西;或许,你刚刚开始寻找。正巧,你遇见了这本书。
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呢?也许是本书的内页封面吸引了你,也许是书名或目录吸引了你,也许是你渴望获得生命深意的想法让你驻足。可能这些因素都有,也可能全都不是。
不管怎样,我只能说:人生无巧合。此时此刻,你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一定是有原因的:你想要学习、想要成长、想要活出自己。如果你拿起了这本书,那说明你已经作好了准备。
你知道吗?在你的内心深处,在你所有的念头、感觉和情绪背后,隐藏着一个“空间”。那里的你,对万物没有善与恶、是与非、光明与阴暗的区分;那里的你,视所有的对立面如完美的一体;那里的你,深知对立面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以及人类的发展,是同等重要与宝贵的。极富洞察力的诗人鲁米(Rumi)坚信人人都可以回到那个“空间”。他曾说:“超越对错成见,外面还有一片天地,我在那里等你。”
事实上,你从未离开过那个“空间”;只是因为你身处社会,你所遇到的种种境遇、限制和环境,让你无法完全进入自己的那个“空间”。
本书的内容涉及众多领域,你的诸多信念很可能会因此受到考验,甚至被连根拔起。本书将向你解释,为何我们所相信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某种形式的论断(即成见)。为何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遭受认同危机的挑战,甚至正在被彻底击碎。为何当今世界秩序的瓦解,迫使人们去应对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为何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我们不应继续推卸责任,而是担负起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力量。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讲“论断”,但从未对提及的任何内容进行论断,也就是说,本书不认为任何人、事、物是没有价值的、无用的或有害的。接下来你所读到的很多内容,或许会与你当下所持的信念相互冲突。这也不足为奇。我并不想改变你的信念,但求你在遇到无法认同或接受不了的内容时,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继续读下去。真正开放的心灵,不该被任何信念体系(或成见)所束缚。唯有敞开心扉,敢于冒险,勇于接纳和审视“自我”和“人生”的新观念和新方式,我们才能提升、拓展并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你阅读本书时,请先试着不要去论断书中的内容,也不要对本书进行理性的解读,而是用心去领会和感受书中文字对你的影响。也许你会与书中的大部分内容立刻产生共鸣,也许你需要将一些内容“搁置”在脑海中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理解其意义。但仍有一部分内容,可能对你来说永远都不会有意义,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一旦时机到了,我们总能精确地理解该理解的内容。在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解和领会的程度不同。不论何时,我们总是刚好明白当下应该明白的东西。
你最真实的本质,是无法用头脑中任何形象或概念来形容或概述的。现在让我们敬仰、尊重和接纳人生所有的对立面,欣然接受一切,向那个没有论断的“空间”迈进第一步,那里开启了你的自由,即你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重归自我的自由。你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是独特的。你难道没有这样想过吗(在某时、某地或很久以前)?你可曾记得,自己小时候有过这种想法、这种感觉、这种领悟,你相信自己会有一个伟大的人生,相信自己拥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你就是这么想的。然而当你慢慢长大后,你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无视和埋没了那些关于自己的“神奇”念头,尽管它们一直在你的脑海里回响,时不时地对你说“假如……”。如今,是时候重新唤起这种觉知,召回属于你的真正传承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往下阅读……
祝你拥有一次奇妙之旅!
安德烈·莫瑞兹著的《生命中的所有都是为你而来》讲述的是我们习惯于用“二元意识”去看待世界,然而,这种意识其实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平衡。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反相成的,你怎样看待自己,就向外投射什么,进而会创造怎样的现实。现在,请放下各种偏见,不再用脑作评判,而是用心去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归真实的自我,获得最终的自由。
伴随着这种意识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我们的生活观念、健康观念、财富观念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终将学会自己应该学习的功课。
世界是一面镜子,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为你而来,让你认清自己。
安德烈·莫瑞兹著的《生命中的所有都是为你而来》帮你疗愈心灵伤痕,改变你的现实世界,习得幸福的能力。
心灵作家张德芬倾情推荐:这是一本涵盖了所有人生智慧的好书,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写下了他自己实证体悟道德感人故事,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