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上的五星期》收入儒勒·凡尔纳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和代表作《大木筏》。其中,《气球上的五星期》讲述英国旅行家和仆人、挚友乘坐自行设计的氢气球,历时五星期的空中游历和冒险,实现对非洲大陆的开拓性考察。故事对非洲大陆的风土人情描摹异彩纷呈,探险过程中几位旅行家体现出的互助和牺牲精神更是感人至深。《大木筏》讲述了加拉尔一家对抗邪恶的故事,在一桩冤屈的钻石抢劫案中逃脱的死刑犯加拉尔多年后遭到别有居心的奸人举报,而能证明他清白无罪的证据却是一份像“天书”一样的密码文件。作家详细巧妙地为读者呈现了破译密码的过程,读来扣人心弦,随着大木筏沿亚马逊河的顺流而下,故事也为我们呈现了旖旎多姿的热带风光。
儒勒·凡尔纳著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介绍:神奇的海底世界、惊险的地心游历、诡异的神秘岛……
多大的世界,就有多少奇妙奠测的自然万象。
然而,世界上堪称奇迹的却远不止这些,勇敢、探索、执著、忠诚、正义、博爱……
所有这些人类精神力量的碰撞,创造出的正是比这些自然万象更为奇迹的奇迹。
二表面上同意
费尔基逊博士有一个朋友——狄克·康乃第,他们是在印度认识的,那时两人在同一个团队共事。
狄克·康乃第是个地道的苏格兰人,为人坦率、果断、固执。康乃第爱钓鱼,但他的主要嗜好是打猎,是人所公认的优秀射手。他能一枪打中刀口,使子弹劈成相等的两半,如果称一称的话,重量一点不差。
康乃第身高6英尺,风度翩翩,很有一股臂力,被日光晒得黝黑的面孔、灵活的黑眼睛、果断的动作和善良诚恳的外表,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苏格兰人。
狄克·康乃第和萨弥尔·费尔基逊的秉性、嗜好和脾气虽然不同,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相反,他们惺惺相惜。
命运有时使他们分离,但感情却常常使他们重逢。从离开印度回国后,由于博士常常外出探险旅行,他们分离过好几次,不过,博士每次回来,总要在他的朋友家住几个星期。这期间,狄克谈往事,萨弥尔想未来,一个后顾,一个前瞻。由此可以看出,费尔基逊好动,康乃第好静。
博士从西藏旅行回来,大约有两年的时间都没提到新的探险计划,狄克猜想,他爱好探险的瘾头总算消减下去了。作为知交,狄克打心里感到高兴,因为他觉得做这种事早晚得送掉性命——无论一个人多么有经验,时常在野人和猛兽中间来往,难保一辈子不出岔子。因此,狄克拼命劝萨弥尔不要再去探险,说他对科学界的贡献已经够多了,人们给他的荣誉他已受之无愧。费尔基逊听了这番忠告,一个字也不回答,他有他自己的打算。博士通宵达旦地算数字,做实验,他那些稀奇古怪的仪器究竟是什么仪器,谁也不知道。很明显,他脑海里正酝酿着一个计划。
一天早晨,康乃第从《每日电讯》上得知了费尔基逊的探险计划。
“我的天!”康乃第不可思议地说,“简直是疯子!精神病!乘气球横越非洲!又来这一套啦!原来这两年他是在琢磨这件事呀!”
如果把康乃第每一句话后面的惊叹号,都看成是狠狠打在脑袋上的拳头,那么你就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了。
“在空中旅行!”康乃第喊道,“你们见过这种事吗?他这回想跟老鹰比赛了!不行!我要阻止他!他这个人,由着他的性子,总有一天要到月亮上去!”
康乃第又激动又愤慨,当晚就坐上火车,第二天就到了伦敦。费尔基逊住在希腊街索霍广场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康乃第跑上台阶,着实照大门敲了5下。费尔基逊知道是康乃第来了,亲自给他开门。
“报上登的是真的吗?”康乃第把一张《每日电讯》递过去,开门见山地问。
“啊,是这么回事!这些报纸太不谨慎。亲爱的狄克,请坐。”
“我不要坐!告诉我,你当真要做这次旅行?”
“当真,一切正在准备,我……”
“准备的东西在哪儿?我把它们摔个稀烂!”和蔼的苏格兰人这回是真的生气了。
“亲爱的狄克,冷静点吧。”博士说,“我知道你生我的气,因为我直到今天还没有把计划告诉你。你瞧,我实在太忙,有很多事要做,可是你放心,我不会不给你写信就动身的……”
“我用不着……”康乃第打断了他的话。
“因为我打算请你一起去。”费尔基逊把话说完。
苏格兰人用几乎可以和羚羊媲美的轻巧劲儿往后一跳,说:“萨弥尔,你要人家把咱俩关进伦敦疯人院?!”
“亲爱的狄克,我指望咱俩一起去,我拒绝了好多人,选中了你。”
康乃第一下愣住了。
“假使我拒绝和你一起去呢?”
“你不会拒绝的。”
“假使我非拒绝不可呢?”
“那我就一个人去。”
康乃第无可奈何地说:“好吧,咱们坐下,平心静气地谈谈,既然你不是开玩笑。”
两位朋友面对面在一张小桌前坐下,一边吃早饭,一边商量。
“亲爱的萨弥尔,”康乃第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计划是狂妄的,行不通的,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实现。”
“嗯,这要试了以后才能知道。”博士回应。
“不用试也知道,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难在等着你!”
“这世界上的困难就是为了让人去克服的。”费尔基逊严肃地回应,“至于危险,谁能保证不遇到危险呢?人生在世,步步都可能遭遇危险。也许,头上戴一顶帽子或是坐在桌前,都是危险的……该倒霉,就逃不过去;从现在应该看见未来,因为未来是遥远的现在。我们不必去猜想是谁在主宰命运,让我们回想一下英国的一句俗语:‘命中注定该吊死,一定不会去投河。’”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