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最罕见最美丽的光
“极光,极光!外面有极光!”
中山站,夜晚,我和徐姐正在房间里埋头工作,突然听到楼道里有人大声喊,大家都从自己房间里冲出来,挤到生活栋的楼梯口,抬头仰望漆黑的夜空。
慢慢地,远处中山站气象山的上空,飘忽出一条绿色的缎带,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在我们住的生活栋屋顶正上空,也飘起了一条淡绿色、淡紫色、粉红色交织的缎带,长长的,软软的,轻轻盈盈,横跨整个天空。在几颗明亮的星星周围,缎带还旋转了几下,发出五色光芒。
“哇!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大家都为目睹如此奇景惊艳不已。
美好的瞬间,总是想将其变成永叵。
于是,我手忙脚乱地调试着相机,等到终于能拍出来时,美丽的极光早已转瞬即逝了。我站在寒冷的夜幕中又等了好久,天空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缎带”,只有几颗星星孤独地闪着寒光。
这次拍摄极光的失败,令我对自己蹩脚的拍摄技术懊恼了好久,直到“雪龙”号撤离中山站的时候,我都—直没有看见过极光。
就在我为自己南极之行再无缘拍摄美丽的极光而深感遗憾时,上苍却非常仁慈,在“雪龙”号撤离中山站回国途中,我不仅目睹了绚丽的极光,而且有幸拍下了她们美丽的倩影。
那天晚上风很大,天也特别黑,“雪龙”号在一望无际的浮冰区中艰难航行。我和徐姐依旧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埋头工作,“雪龙”号气象中心的向勇匆匆跑过来敲门,大声喊道:“张记者,外面有极光!快去拍!”
我兴奋地拿起相机跑出房问,冲上了“雪龙”号的驾驶台顶,那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平时,担心这里雷达有辐射,大家都不敢上去,此时都不管那么多了。
那晚,我看到的极光几乎全部以绿色为主,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给我们拍摄照片留了足够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三脚架,船又在破冰中颠簸航行,拍出来的照片模糊得惨不忍睹。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谢天谢地,船居然停了下来,后来听说是停船做大洋考察采样。
乘此机会,我赶紧向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周旭研究员借了一个三脚架,拍出来的照片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来被大家一致公认是拍摄南极极光的上乘佳作。
因为一般常见的极光照片,大都是夜空中拍摄一片单纯的极光,或以考察站、南极大陆为背景拍摄的极光。而我此次拍摄的极光,是在大海上一望无际的浮冰区上空。“雪龙”号上黄色的探照灯光影射在白色的浮冰上,一片金黄;浮冰尽头,漆黑的夜空仿佛一块黑色的大幕,淡绿色的极光在这块大幕上飘忽不定、摇曳生姿,她们美丽的身影又倒映在海面明镜般的新冰上,天地之美,融成—片,仿佛正在上演—首华美的夜空交响曲。
此组照片,是我的得意之作。
此般美景,更令我永世难忘!
只是那天晚上,外面的温度达零下12度,加上海风不停地吹,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彻骨寒冷。我在外面拍摄了近一个小时,直至双手冻得麻木,失去知觉。回到驾驶室里好一阵子才缓过来,然后是揪心一般的痛,以致泪水忍不住地掉下来。
美丽的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结果。
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的带电粒子流,从外层空间疾驰而来,猛烈冲击着地球南北极高空的稀薄大气层,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可见光,这就是极光。 极光的名字来自于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 Australis)。极光之所以珍贵罕见,是因为人们通常只能在地理纬度60度以上、地磁纬度67度以上的110千米的高空,才能有幸见她—展芳容。
极光为什么只能在地球南北极地区才能看见呢?
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地球磁场的磁南极、磁北极分别在南北极地区。当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入,所以极光只集中出现在南北极地区。
极光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珍贵罕见,更在于它瞬息万变的姿态、绚丽夺目的色彩、时隐时现的神秘。
科学家们把极光按照形状特点分成五类:一是底部整齐、微微弯曲呈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曲褶、宛如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帷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呈射线状的极光芒。我在南极第一次见到的极光应该是极光带,第二次应该是极光幔。
极光的颜色之所以缤纷多彩,则是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中,含有氧、氮、氢、氖、氦、氙和氩等气体分子,当带电粒子与不同的气体分子冲撞时,就发出各种颜色的光。一般来说,氧原子通常发出黄绿色和红色的光,氮分子发出粉红色的光,氮离子发出的是蓝紫色的光。
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极光还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极光实质上是地球周围一种巨大的放电现象,研究极光的时空出现率,就能了解到形成极光的太阳粒子起源,这些粒子在太阳上形成,经过行星星际空间、磁电层、电离层,最后消失。通过这些带电粒子跋涉的漫长征程,还能了解到它们一路上受到电的、磁的、物理的、化学的、静力学的、动力学的各种各样作用力的情况。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极光可以作为日地关系的指示器,太阳和地磁活动的一种“电视图像”,能让人类探究太阳和磁层的奥秘。
极光还是一种宇宙现象,因为在其他磁性星体上也能见到极光。所以,考察队员们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研究极光,具有十分普遍的科学意义。
在南极漫长而寂寞的极夜中,绚丽的极光是大自然馈赠给考察队队员们最好的礼物!P26-29
有的人为了饭碗而工作,有的人为了兴趣而工作,张建松属于后者。她对新闻事业的投入、对南北极科考的执著,抛家别女、数次闯荡,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南北极秀美的风光令人神往,但要到达南北极、记录南北极却非易事。风浪颠簸、风雪漫漫,还要天天采发稿件,这对一位女记者而言颇为不易,而她却乐此不疲、以苦为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建松兴趣的背后应当是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升华。这在当今传媒界,同样已属不易。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新华社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慎海雄
张建松用记者的职业视角和女性的细腻,真实地记录了南北极'白勺考察过程和重要事件。在北极考察征程中,考察队员经历过冰雪、寒冷、北极熊、海冰裂缝、冰原融池、弥漫大雾、大风气旋、飘洒飞雪、远离祖国、远离亲人、任务繁重、工作没有白天黑夜、生活缺少新鲜菜果补给等种种考验,张建松和男性队员一样,接受了挑战,通过了考验。她发出的报道文章,大都带有极地科普的味道,对关心极地事业的公众来说,启发意义重大。
——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
在我的印象中,张建松美丽、聪慧、正直、能干、敬业。她热爱记者工作,并以此自豪。这本书不仅贯注了她对地球南北两极的独到思考,字里行间还透露出她匠心独运的文思,展示了她对极地美仑美奂的尽情摹写,以及对大自然赋予南北两极之鬼斧神工奇景的深深赞叹,还有她对于这个世界的挚爱。让人随着她的笔触一起领略“雪龙”号一路向南、一路向北所经历的种种惊、险、奇、绝,动人心魄,引人入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知名经济学者、作家,姜卫红
凭海临风、极目远眺,浩瀚而涌动的靛蓝色海水,好像大自然布设的“结界”,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隔成截然不同、生命迥异的两种世界。
漂泊在茫茫大海,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正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海,乘坐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在新不列颠海沟海域进行首航报道。
时间,距离2012年首次出版《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过去了四年,距离我,2007年首次出海去南极,已经过去了九年。
从没有想到,自从那年出海去了南极,我的人生从此与大海结缘。
九年来,我出海采访的时间加起来已经700多天。乘坐过过“雪龙”号、中国海监50号、中国海监137号、中国渔政206号、中国海警2506号、东方红2号,向阳红28号、“张謇”号,还登上过美国的,决心”号、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兰金”号。
在这个地球上,我采访的足迹曾经到过南大洋、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除了大西洋,其他的大洋我都去过了。
2012年,因为见证拍摄了中日关于钓鱼岛斗争的一段关键历史,我的记者证和拍摄的钓鱼岛照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14年,我当选为全国的年度海洋人物,成为我国新闻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记者。
这些年,频繁的出海生活虽然很艰苦、很孤寂,但也常常让我换个角度看地球,使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换个角度看地球,地球上71%的面积都是海洋,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的大大小小的岛上,都是“岛民”。
走向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正如人类走向海洋、探索海洋的道路永无止境一样,记者的报道也永无止境。虽然,在如今信息爆炸、资讯过剩的年代,做一名职业记者,很难,也很累;做一名海洋记者,更难,也更累。
但正因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职业生涯更短。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和诱惑,总要有一些理想要坚持,总要有。一些信念不能放弃,总要有-一些事情不能随波逐流。
2016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第19个年头。所幸的是,岁月的流逝,并没有磨灭我对新闻的理想,这是我内心最为看重的一种品质。
在我追求梦想、拥抱海洋的人生路上,衷心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朱志凌先生多年来的关注和支持。从《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初版到再版,我几乎都是在他的不断催稿中才完成了任务。每一次催稿,我都深深体会到一位优秀出版人的敬业精神,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我喜欢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我相信,也只有全心全意做一件事『青的时候,这件事才能做得完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所完成的这本书,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肯定有许多想写而没有写下来的,只好留待日后完善。敬请读者谅解!
张建松
2016年8月18日写于“张謇”号
从小,视野所及的天际线尽头,只有层峦叠嶂的大别山。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
大别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抚育了我的成长;大别山又像一道森严屏障,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阻隔。山外是怎样的一番世界?连绵起伏的大山像一个个扯不直的问号,让我充满好奇,追索答案。这,也是我努力学习的不倦动力。 如今,感谢“新华社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甚至有机会到地球的南北两极去看一看。
记得十多年前,我刚进新华社上海分社,第一次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神秘、孤独、绝美、纯洁的南极引起了我心中的无限好奇。从此,去看一看那里的世界,成为我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为了圆这个梦,我在新华社做了整整十年的准备。
终于,当自身和外界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时,2007年11月,我作为新华社压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
这次考察历时156天,我们乘坐“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 45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历程,是我十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一段时光。
去过南极之后,如果还有机会去北极,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放弃。我也是这样。
2010年7月,我跟随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报道。这次考察历时82天,我们乘坐“雪龙”号在茫茫大海航行近13 000海里,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从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到门捷列夫海脊、弗莱彻深海平原,最后抵达北极点附近海域。“雪龙”号最北抵达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中国北极考察史和航海史上的多项新纪录。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还有幸和部分考察队员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北极之行值得骄傲的还有,由于这次考察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经过新华社上海分社慎海雄社长的周密策划,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全体考察队员的大力支持下,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那一刻,我组织了“问候祖国祝福世博”活动,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力遥送一份来自北极的祝福,并将世博会会旗成功地插上了北极点。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世博会旗帜第一次插在了地球的最北端。为了留下永远的纪念,新华社上海分社还专门制作了“世博北极点纪念章”,为世博文化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光彩。 去南极之前,我在新华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许多网友纷纷留言为我祝福,但也有少数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去南极?
“如果很多人都怀有你这样的热情,南极就惨了!地球几乎没有处女地给你们玩了,多为地球想想吧!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难道你不看吗?!”一位匿名网友在留言中这样质疑。
为什么要去南极?这个质疑曾令我深思许久,也令我内疚许久。
因为我是报道极地的媒体工作者,公众至今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到南极去,说明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
按照人们单纯、善良的理解,如果人类的脚步永远不去涉足南极这块净土,就是对南极环境最大的保护。
但事实是,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人类对南极的涉足从未停止过。南极洲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公认主权的大陆,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国际社会关于南极的纷争就从来没有停l匕过。
从1772年英国探险家库克率领两艘独桅船到南极寻找“未知大陆”的环球航行,到1819年俄罗斯军官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率领南极探险队奔赴南极;从1895年开始的南极探险英雄时代,到1911年阿蒙森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南极点、斯科特捐躯南极冰原,一批又一批探险家前赴后继地涉足南极。如今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南极早已经不再是几个探险家小心翼翼触摸的神秘之地。
进入2l世纪以来,各世界强国在紧密围绕对海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的权益和资源激烈争夺的同时,也把目光聚集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使之逐渐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各国权益纷争的重要舞台。极地,正在从科学考察时代转向了一个以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利益为主的权益纷争时代。
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一方面固然是人类追求科学精神的实践,另一方面这也是各国对南极洲未来进行的一场角逐。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82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站47个,夏季站35个,可容纳2 500人左右开展科学考察活动,600—700人在南极越冬。
在南极设立考察站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一共有14个考察站;其次是智利,共有9个考察站;俄罗斯建有8个考察站,位居第三。
南极考察强国是英国和美国,他们在南极设立的考察站数量虽然不算最多(英国有5个考察站,美国有3个考察站),但这些考察站都占据了最佳地理位置,美国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位于南极点,位置极佳。还有罗斯海附近的美国麦克默多站,规模庞大,堪称一座“南极科学城”。 我国的极地考察始于1984.年。虽然在国际南极科学考察大舞台上姗姗来迟,但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四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跻身极地科学考察大国的行列,但显然还不是科学考察强国。
在地球最南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科学考察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高峰,还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高峰!
在地球最北端,北冰洋公海及其洋底属于全人类,我国在那里同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利益!
作为北半球国家,北极是中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在北极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近年来,我国的暖冬、冻雨、洪水、干旱、沙尘暴和泥石流等灾害频仍,这些灾害与北极的关系至今仍很不清楚。对此,急需加强北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这对于指导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北极海冰陕速融化,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海冰决速融化可能是诱发北极海洋和大气系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导火索,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北极海冰一旦融化,极有可能促进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难以估量的巨变。
海冰融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北极航道的开通。从16世纪起,欧洲国家就一直梦想能打通经北冰洋到达神秘而富庶的东方的便捷通道,但由于北冰洋上重重冰山和厚厚海冰的阻挡,使北极航道探险虽然兴盛一时,但终因不具备商业航运价值而沉寂下来。
时至今日,随着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北冰洋“黄金水道”有望开通。北极航道一旦贯通,将直接改变原有的世界海洋航运格局,不仅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其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等战略作用亦不可低估。
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纷纷调整和强化北极战略,提高其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中的强度和等级,同时竞相在北极地区频繁举行战略性动作。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一旦北极航道开通,将大大拉近我国与欧洲、北美市场的距离,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始于1999年,至2010年只进行了4次,我们对于北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分别航行到北纬75度、80度和85度。由于海冰融化,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我们乘坐“雪龙”号一路长驱北上,最北抵达北纬88度。
根据以往的研究,北冰洋三分之二以上的海面全年覆盖着厚1.5米到4米的巨大冰块,越是中央地区,冰层越是厚实坚固。然而,“雪龙”号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航经水域测得海冰的最大厚度只有3.1米。
我们乘坐直升机前往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一路所见的北极点附近海冰,也完全不是一望无际的千里冰原,海冰全都“未融先开”,巨大的冰间水道长达数千米,蓝色的冰上融池密布,令人深感意外,触目惊心。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消息,2009-2010年度“融化季”结束时,北极海冰面积萎缩至476万平方千米,创下在历史上排名第三的最小冰面纪录。估计到2030年,北极到夏末就不会有冰了,完全成为一个蓝色海洋。
的确,我们在第4次北极考察中,一路所见的夏季北冰洋都是蓝白相间,甚至蓝色多于白色。即使在北极点周围,也不完全是白色的世界。
事实正在告诉我们,战略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也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地球最北端,正在.哨然发生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
为了迎接这些历史性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利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
本书集纳了我在南北极的见闻,也集纳了一名新华社记者多年来对南北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我眼中的极地之美,希望能带给你赏心悦目与无尽遐思。更希望引起你关注的是:地球南北两极对于中国和世界是何等之重要!
张建松编著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南极北极科考之旅)》是一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根据其所行所遇整理出来的珍贵文字。对于南极和北极,向来都是远离普通人的视野和体验的,本书通过对南北极景色细致的描绘,对奔赴南北极一路的所遇所感,将一个真实的南极和北极生动呈现:冰清玉洁的南极冰山、奇异瑰丽的冰海交界、变化无常的恶劣天气、可爱坚韧的极地动物;登临南极大冰盖、到达北极点、品尝蜘蛛蟹、遭遇冰海雾航,南北极所有美好的存在、独一无二的景致、蓬勃坚韧的生命、没有国界的氛围……
通过采访上百位极地研究专家及专业考察人员,以一个职业记者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南北极的资源、旅游、各国考察站建设、海冰融化以及保护南极等问题,使读者真实地感受来自地球两端的外在与内在,近距离享受地球天堂的至纯至美。
张建松编著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南极北极科考之旅)》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南极之行与北极之旅。极光、大冰盖、北极“脏”冰、荷叶冰、企鹅、贼鸥、海豹、北极熊,南北极所有美好的存在、独一无二的景致、蓬勃坚韧的生命、没有国界的氛围一一呈现。书中还用相当的篇幅对南北极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采访十余位极地研究专家及专业考察人员,以一个职业记者的视角和深度剖析了南北极的资源、旅游、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保护南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