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新派中坚丁守中
丁守中,男,1954年9月1日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原籍廿三里街道大岭村,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佛莱契尔外交法律研究院(哈佛大学合作管理)外交法律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学成返台,历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教授。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当选七届“立法委员”,成为改革派法政学者,并赢得“国会”清流美誉。
1985年丁守中留学美国返台后,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曾担任过《中央日报》主笔、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董氏基金会公益顾问、海峡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董事长、亚洲与世界社副主任、波士顿通讯社总编辑、青年发展基金会董事、台湾国际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青年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召集人、台湾捐血协会理事、台北市佛教青年会理事等职。1988年当选国民党十三大代表。1989年12月在未获国民党提名情况下,当选增额“立法委员”,并先后出任“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同年11月任关中主持的民主基金会执行长,7年任期结束后辞职。后连续当选第二、三、四届区域“立法委员”。1999年任国民党“立法院中央政策会”副执行长。2004年4月与党内陈学圣、朱立伦、朱凤芝、许舒博、卢秀燕等青壮派“立法委员”共组次级团体“改革会”。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后,强烈支持国民党改造,在国民党首次开放选举中央常务委员。与国民党主席连战是师生关系,曾任连战竞选总部副总干事、发言人。2001年12月6日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自称为“革新派学者”,坚持体制内改革,标榜“不参与派系,不与金权挂钩”。丁守中还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广播公司”海外评论主笔。2004年12月当选为第六届区域“立法委员”。2006年5月,在台北市长竞选国民党初选中,虽然丁守中赢得党内投票,但郝龙斌三项民意调查均大幅领先,最后确定郝龙斌出线,丁守中落败。在2008年初的单一选区两票制的“立委”选举中,丁守中代表国民党参加台北市第一选区的竞选,2008年1月当选为第七届区域“立委”。
丁守中坚持反对“台独”、“公投制宪”,反对军购。认为台湾不应加入TMD,认为两岸加强协商,建立互信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家安全”;希望两岸从“不确定”的关系发展到“双赢”局面。
在台湾“三合一”选举时,民进党与陈水扁大败。没有想到,在噤声蹑足一阵之后,陈水扁再度出招,以“废统”议题,掀起政坛风云,不仅挑起中美关系当中的敏感神经,整个“废统”过程更以自我为中心,充满霸王硬上弓的蛮横姿态,危及安全,不顾岛内外舆论反应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对陈水扁的一意孤行,丁守中已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因此率先发动联署“罢免阿扁”并联署了56位“立委”,提出了罢免陈水扁提案。
“扁政府的政策,现在就是以持续冲撞统独议题,来转移岛内对他施政上的各种缺失!”说话速度有如连珠炮一般的丁守中说,“陈水扁很明显就是要引起大陆方面强烈反弹,好方便他凝聚支持台湾主体意识的力量,甚至利用大陆强烈反弹,让他赢得胜选或是停止大选。”
丁守中成功地让自己在陈水扁主导的“废统”波澜中,成为泛蓝阵营吹响反制陈水扁号角的号手。丁守中这一招着实让他抢到众人目光,因为若反制陈水扁力量随着罢免风潮而扩大,开始以野火燎原之势延烧社会而不可抑制,则丁守中是阵前第一人。相反,如果罢免不成功,社会也会记得,当在野党软小疲弱、无力监督执政党与陈水扁之际,至少还有一个丁守中,站在浪头上,高喊:“罢免他!”
值得一提的是,竞选台北市长,是丁守中埋藏在心里至少十多年的梦想。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丁守中曾经积极地投身国民党候选人的党内初选,与黄大洲展开多场党内辩论。但是由于李登辉支持黄大洲,因此即使民意调查支持度高过黄大洲,仅次于当时代表新党的赵少康,丁守中仍然无法出线代表国民党角逐台北市长。丁守中不讳言道:“自从那时起,我在‘立法院’的问政,几乎都与台北结合,像交通、环保、都市计划、都市更新、智能型交通系统、推动航空旅游等。另外,每次暑假时,我也会特别挑选两个城市,考察它们的情况。”因此,谈起自己与其他目前已经浮出台面、有意参选台北市长的对手,丁守中自信地认为,自己最了解台北市问题,也是最能提供台北市民具体远景的人。他更具体地描述自己在这场竞选中的特色。“我是最年轻的,我最没有包袱,也没有变来变去的问题,是最能够经得起严苛检验的候选人。”丁守中如是说。
由于丁守中坚持政治改革,标举清廉有守有为的鲜明旗帜,服务选民不遗余力,在2012年初的“立委”选举中,丁守中继续代表国民党参加台北市第一选区的“立委”竞选,于2012年1月14日以高票当选第八届“立法委员”。
丁守中在过去许多年间,从考察世界重要城市的过程中,获得改善台北市的想法。其中“智能型交通系统”的建立,就是他不只一次提到的重点建设方向。他指出,自己如早当选市长的话,一定要让台北市“老的变新,新的更美”,将内湖垃圾山开挖,成立“内湖生态环保博物馆”与“基隆河亲水花圃生态公园区”,以及国际级的观光休闲沙龙。
丁守中认为,为了提升台北市的竞争力,不仅仅要力促松山机场成为两岸包括直航的航空站,更要与台湾七个县市合作,以台北为中心,建立北台湾大都会区,使资源得以整合,让大台北都会区在东亚地区,创造出强大的竞争力。
丁守中热心公益,曾任台湾篮球协会主任委员,积极推动篮球运动,并曾当选台北市义乌同乡会第十三、十四届理事长,每年捐赠浙江同乡会及义乌同乡会子弟奖学金台币10万元,嘉惠提携后进学子,全体同乡感念在心。他也有多方面广泛的业余爱好,如跆拳道、羽毛球、游泳、爬山、听古典音乐、看电影、禅坐等,最近还购置一块地,辟为农场,假日下田做农夫。
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法号果山。妻子温子苓现为台北东吴大学音乐系的讲师,育有二子,父亲是退役陆军上将。
P3-5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人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鸟市委书记 李一飞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秋平
王牧之编著的《义乌寓台人物小传》收录了105位在台义乌籍人物的生平小传,通过篇幅不大的人物传记,描写了在台湾发展的三代义乌人的生平事迹,他们事业有成、心系祖国,不仅对当代台湾的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其中充分体现了义乌人的特质,是当代台湾杰出的义乌人代表。本书从各个人物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多方位展现了寓台义乌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生动有趣,更进一步凸显了两岸剪不断的血缘亲情和文化传承,是一部充分体现义乌地方传统特色和两岸一家亲思想的作品。
《义乌寓台人物小传》系台湾作家王牧之之作,收录了100多位在台义乌籍人物的生平小传,用简明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台湾发展的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义乌人的生平事迹,通过朴实到位的叙述,展现了义乌人特有的勤劳肯干、敢为人先、耿直刚正的性格特征。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不论自立创业,还是继承父兄志业,开拓新天地,都牢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了刚正勇为、勤耕苦读、敢为人先、奋发向上的义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