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卿本戏痴(小王桂卿)/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勇勤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勇勤编著的这本《卿本戏痴(小王桂卿)》着力对著名京剧武生小王桂卿的从艺之路、人生经历做一番叙述,同时也记载了传主和同时代名家的交往逸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卿本戏痴”讲述小王桂卿的生平事迹、曲苑人生;第二部分“梨园琐记”回忆了周信芳、盖叫天、赵如泉、李少春等人的逸闻趣事,这在梨园名家凋零之后显得尤为珍贵,具有史料之价值。

内容推荐

小王桂卿,驰名南北的一代京剧武生。《卿本戏痴(小王桂卿)》作者金勇勤以多次访谈获得的丰富资料为基础,对小王桂卿艰辛的从艺之路和辉煌而不乏曲折的人生经历做了精彩的诠释。收入本书的“梨园琐记”则将小王桂卿记忆中的郑法祥、周信芳、盖叫天、赵如泉、林树森、李少春等诸多名家的逸闻趣事辑录,不仅趣味横生,而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而,这既是一本小王桂卿的传记,又是一幅呈现梨园名家斑斓往事和近80年来京剧艺术变迁的多彩画卷。

目录

总序

卿本戏痴

 引言

 祖父弃农从艺

 父亲王桂卿是京剧武生名家

 外祖父张双凤身怀绝技

 遭罪受苦的童年

 随父赴京又返申

 小王桂卿艺名的来历

 大京班门口“小王桂卿”挂牌

 小王桂卿影响了一代童伶

 首创空前绝后的四鞭同耍

 猴戏盛演不衰

 周信芳的谆谆教诲

 《四平山》成为代表作始末

 《雅观楼》又一出代表作

 陪周信芳演《丁郎寻父》

 受教于郑法祥

 周信芳亲授《打严嵩》

 周信芳再授《追韩信》

 持续十年的四把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拳打落牙齿

 应命赴《杜鹃山》剧组

 “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好的麒派演员”

 音配像工程中挑重担

 不绝薪火传后人

梨园琐记

 引言

 巧遇李少春

 初识厉慧良

 沈韵秋的老搭档及亲属

 威望甚高的李吉瑞

 由梆子改唱皮黄的李桂春

 为抗美援朝义演的张桂轩

 一身演两个剧场的郭春华

 大刀火爆走红运的盖玉廷

 《狸猫换太子》首创者常春恒

 被赵丹尊称为艺术家的张德禄

 艺术、武术、为人俱好的毛燕秋

 轰动上海滩的王虎辰

 大七岁红和刘荣萱

 声隆誉盛的赵松樵

 标新立异的张翼鹏

 南派京剧多面手孙柏龄

 演《金钱豹》的刘汉臣

 白派创始人白玉昆

 京剧界“八骏马”之一刘奎官

 红武生王英武

 王氏三兄弟

 刘四立、刘五立和刘六立

 三位武生

 上海滩京剧四大金刚

 博学多才的赵如泉

 南派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

 一手托两家

 南派孙大圣、江南活武松

 锲而不舍、自强精进

 周信芳辅佐高氏父子

 麒派三只鼎与麒门弟子

 麒派弟子中之福将高百岁

 麒派弟子中的佼佼者陈鹤峰

 红生大王林树森

 盖玉庭艺名的由来

 两个盖春来

 四位盖天红

 两位假盖叫天

 盖叫天引出江南四张

 盖叫天的兄弟们

 上海外地籍京剧武生

 高盛麟与小王桂卿借锤之缘

 清末状元张謇办科班

 南派武生出手之由来

 江南早期科班

 上海出人出戏

 上海京剧舞台早年的《西游记》

 话说南北《甘露寺》

 关羽戏与饰演者

试读章节

2 父亲王桂卿是京剧武生名家

王桂卿是王瑞云的独生子,自小由王瑞云传艺,丹桂第一台便是他的练功场所。

当时和他一起练功学习的同龄小伙伴,有这么两位:一是小杨月楼,先演老生,后改花旦,曾改名杨慧侬,江南四大名旦之一,但上海观众还是习惯叫他小杨月楼,他也以此名终生。另一位是八岁红,也就是天津的刘汉臣。此姓名前冠以地名,是为了区别另一位同名同姓的上海老生演员。

每天开场前的一遍功,是王桂卿最怵的,因由王瑞云监视督促着没完没了地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最怕最怕的要算《铁笼山》的“起霸”,内有一项艺技叫“踹丫儿”,即踹脚:左脚立定,右脚提起,斜着身子朝左方向踹而斜躺时,身子直平,眼望脚尖,右手还捋胡子。

单腿独立,是京剧最最基本之功,要练成像钉子一样纹丝不动。这个“踹丫儿”,一次又一次重复,至百次,到千次,单调、枯燥、乏味且艰难。后来就不数次了,只看表计时,5分、10分、15分钟……这一项功练罢,大汗淋漓,挥洒如雨。

小王桂卿祖父说:“收功了。”小王桂卿父亲已筋疲力尽,“哦,总算练完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长年练功、学戏、看戏,但就是不准王桂卿登台演出。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种有效的授戏方法,不鸣则已,一鸣须惊人嘛!为了一炮打响,不能不这样甘于寂寞,默默地、不厌其烦地、锲而不舍地持久学和练。

王瑞云虽然允子承继父业,但深谙坐科习艺之苦,便不顾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挚友董德春想带走王桂卿去深造之恳求,执意亲手培养,婉言谢绝道:“等我给他练得好一些再交给你带走吧!”

孰料,此托词出唇不久,王瑞云不知何故暴病去世,犹如晴天霹雳,将王家孤儿寡母打懵了。就在王家生计难以为继的困顿时刻,仿佛救星董德春再一次出现在寡母孤儿面前了。安葬了王瑞云,对挚友表达了情深意切的哀悼后,董德春又掏出些钱来,留给寡母作安家度日之资并剖腹掏心道:“我几次来上海,当时说是路过来看看你们,其实,我是为你们儿子而来的。我敢说,孩子到我那儿,准能成角儿。可是,我的老哥总是说,‘让孩子多练练学学后再交给你’。实际上,这是不信任我。老嫂子,让孩子跟我走吧,留在你身边可就耽误了哇!”

于是,董德春就将孤儿从寡母身边带走了。从此,这个被带走的孤儿,被取名叫小桂卿。成了董德春正式徒弟的小桂卿,被送进了师父自己兴办的一个科班。此科班的学生,均被重新起名,名字中间都有一个相同的桂字,此即这个科班显眼的标记。

董德春为何许人?一个民间杂耍艺人。

他有一项绝技:一根牢固结实的白带子,垂挂其身作种种惊险的技巧,最后是用嘴咬住白带子,再上来一个人,配合好作种种险技,以招徕一批批观众。为此,他也颇可怜,三十开外,满口牙齿就松动,一个又一个地掉落而尽。

如何再献此绝技谋生度日呢?他想到了一条退路,那就是办科班,带徒弟来养家糊口。董德春最早带徒弟的形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带一个小组,有近20人,包括管服装的在内。首批学生之中,有个叫小桂芬者,文武兼备,前能唱《文昭关》,后可演《艳阳楼》,演一处,红一地。他一红起来,师父董德春的大名也随之四扬,影响辐射,声誉日隆。于是,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儿子送来做董德春的徒弟。科班人员渐渐扩充,先后计有三批。这三批“桂”字排行的学生中,不少人出了科便享誉菊坛。如第一批中的小桂芬、小桂春,第二批中的小桂卿即王桂卿、小桂福、小桂林,第三批中的小桂源,即南派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长子张翼鹏。

王桂卿被董德春带走后,随科班活动于张家口一带,被重点培养。他以一出《小放牛》唱红,当时对小桂卿所演的这出剧目评价甚好:唱得好,满弓满调;身段好,干净漂亮,追村姑下场时,落地如燕般轻巧的“旋子”,多达40个,起飞时又高又好……霎时,全场震惊。那时,无谢幕仪式,但观众不舍得离场,惊喜赞叹,纷纷议论。

王桂卿在家时就学了不少戏,如:《击鼓骂曹》、《战樊城》、《文昭关》等。那会儿,时兴汪(桂芬)派,王瑞云即令王桂卿学此派。至于长靠短打的武戏,王桂卿都学,特别是《八大锤》、《艳阳楼》、《铁笼山》这几出戏,更是实学。入科班后,由师父再加工。

王桂卿入科后,正赶上教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老师南返,董德春便将他请来,教王桂卿及其师兄小桂春《游龙戏凤》一剧。另外,还教这个男旦学生《贵妃醉酒》。但是,他们对此授剧老师之姓名却不详,因那时老师的姓名学生是不许询问的,碰面就叫师父,即使戏中只教一个字,也就是老师了,这就叫“一字便为师”。王桂卿与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是隔山同贯,也即隔山同学。

王桂卿和师兄弟们,因年小嗓子好,武功又好,再则南方无科班,童伶很受欢迎,观众爱看小孩演的戏却看不到,所以“桂”字科班被到处邀演到处红。约请者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但就未到上海去演。此科班,因前有小桂芬,后有小桂卿,因唱红而闻名遐迩,班主董德春自然也红了起来,就连京剧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也将自己的长子送到董德春面前来请代为培养。

儿时的小王桂卿,听到有人说“王桂卿是盖叫天的徒弟”时就会纠正道:“你说得不对,盖老连自己的儿子都送出去了,怎么能教我父亲呢?”但通过这种说法,小小年纪的小王桂卿,知道了自己父亲在上海当时的知名度已很大了。  因王桂卿文武兼备,实力了得,潜能甚大,很快就成了科班的台柱子。他非但学戏很多,而且还学会了拉京胡,并能上台救急顶缺。一次,因琴师演出时腹泻,急需找人接替手中不能停顿下来的伴奏,王桂卿便毅然应遣上场救急,不负众望地使演出顺利进行下去。此救场如救火之举,令周围的人颇为惊羡叹服。

在科班,大师兄帮带小师弟,不失为传承艺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漫长的京剧发展史上,就连名角儿辈出、影响深广的富连成科班,也不乏其例。如名丑艾世菊,入科后就得其师兄叶盛章不少真传实授而技艺大进,奠定了日后大显身手于京剧舞台的良好基础。

在这种配合师授的必要辅助中,王桂卿也甚为得力。上面提到的盖叫天之子张翼鹏,自12岁入科起,就由王桂卿给说戏授艺,得益匪浅。另外还有个专攻老生的小桂松,原名叫潘鼎新,乃前辈京剧名伶潘月樵之子,后落户重庆,坐科期间也由王桂卿帮带而大大获益。

P17-19

序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球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彼此发明,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夹谷会盟中,孔夫子面对“优倡侏儒为戏而前”的表演场面,在非常严肃而力图放松的外交场合下,做出了特别粗暴野蛮的极端化处理。这也成为历代梨园界对于孔子不够恭敬的源头。此后历代史书方志,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优伶们的言行事迹。

魏晋以降,文史两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体而两适。文者重藻饰心曲,史家倡材料事实,各臻其至,泾渭分明。隋唐而后,碑铭行传,五花八门,高手操觚,佳作如云。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情深委婉,柳宗元为慧能所作的碑文机趣横生。

北宋乐史作《太平寰宇记》,分地区而织入姓氏人物,因人物又详及诗词、官职,“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从唐代的梨园开始,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干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在蓬勃兴旺地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类、戏剧天地内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国际社会审美天地中的东方奇观。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了分类列传四十五卷,这种分类传的体例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伶官传》。  一向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尽管欧阳修的本意是说祸患之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对表演艺术家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与东土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对于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评价完全不一样。对于以三大悲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作为代表的古希腊戏剧家,对于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的西方戏剧界的灿烂星座,西方人给予了无限崇敬和由衷热爱。

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不由地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西洋剧院其“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人类的艺术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以东西方对于戏剧艺术家的认同度与景仰度,相差之大犹若天壤之别呢?决泱中华,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振臂一呼,为戏剧艺术家们说几句公道话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终有识者论。

我国历史上,首度给予戏曲艺术家们全方位高度评价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濩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有记载说,钟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写过《寄情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7氐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冯驩烧券》等7种杂剧,但不知为何皆已散佚。

真正使得钟嗣成开宗立派、名传青史的著作,还是其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

《录鬼簿》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之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记录了400余种剧目。

我很欣赏钟嗣成的“不死之鬼”说。在他看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干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不死之鬼,是为不朽之神或日永恒之圣。在钟氏的神圣谱系中,那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剧作家,那些高才博识、俱有可录的梨园才人,都值得传其本末,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吊以乐章,使之名传青史,彪炳千秋,泽及后世。

因此,写作《录鬼簿》更为重要而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对于后学的直接指导和充分激励。“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日《录鬼簿》。”惟其如此,则杂剧戏文创作之道,才可能被一代代年轻的才人们所自觉自愿地衣钵相传,推陈出新,生生不已,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需要有人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因为其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的《录鬼簿》之横空出世,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

有明一代,在贾仲明所增补的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又附有约成书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间的《录鬼簿续编》一卷。该书直接受到《录鬼簿》的影响,以相同的体例记述了元、明之间一些戏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迹,接续前贤,踵事增华,令人欣慰。

自兹之后,从总体上对于当代戏曲作家进行专门记载和研究的著作,从明清两代至中华民国,皆未得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安葵的《当代戏曲作家论》和谢柏梁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等相应的专著,都属于《录鬼簿》的悠远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师范和发展。

与《录鬼簿》蔚为双璧的元代重要戏曲典籍,是生于元延祜年间、卒于明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楼集》。前书论作家,后者集演员,正好勾勒出元代戏曲艺术家中两个最为重要部类的旖旎景观和绰约风采。

《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该书记述了从元大都到山东,从湖广武昌到金陵、维扬以及江浙其他地方的歌妓、艺人共110余人的简约事迹。这些女演员们各自身怀绝技,有的在杂剧、院本、诸宫调方面负有盛名,有的在嘌唱、乐器和舞蹈等项目上造诣颇深。有的演员如珠帘秀的弟子赛帘秀在双目失明之后,依然能在舞台上正常表演,“出门入户,步线行针,不差毫发”;脚步地位,规范犹在,这是多么高深的艺术造诣!

也正是因为她们的色艺双绝,声名鹊起,所以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诸多应酬往还。书中除了记载与她们有过合作关系的20多位男伶之外,还记录了她们与诸多戏曲散曲作家等文人士子的交情。甚至有50多位达官贵人、名公士大夫,都与这些女演员们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广泛交往。一部《青楼集》,作为第一部比较简练而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史传,对研究元代演剧、表演艺术、演员行迹与时代风尚等多方面的话题,都具备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明清以来,与关于戏曲剧作家的记录相对寂寥的研究局面不一样,类似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之类关于演员与表演艺术的文献相对较多。表演艺术家们的优美声容及其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他们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充盈的记载。

清代,戏曲艺术进入另一个鼎盛时期,演员记录极为丰富。《清代梨园燕都史料》中所收录的《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几十种书,都对演员予以了主体性的关注。如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自序中论及其作传缘起云:

唐有雅乐部。宋时院本始标花旦之名,南北部恒参用之。每部多不过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嗣自川派擅场,蹈蹯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舞衣歌扇,风调又非卅年前矣。……录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记》。梨园月旦,花国董狐,盖其慎哉。余别有《杨柳春词》一册,备载芳名,以志网罗,无俾遗珠之叹。凡不登斯录者。毋怼予为寡情也。这段序言,既有史识在,又有人情浓,令人为之莞尔首肯。

民国以来,由于出版业的发达与报刊传媒业的勃兴,又使得关于演员的记载、评选和评论蔚为大观。民国27年(1938)由徐慕云编著的《中国戏剧史》(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卷一专列《古今优伶戏曲史》,以编年体形式,研究家的眼光,纵述自先秦以来直到民国戏曲演员的大的历史线索与知名演员,颇具史家眼光。

近些年来,北京学者孙崇涛、徐宏图等人合著的《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学者谭帆的《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先后问世,这都是关于中国历代演员事迹的研究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剧艺术家的位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席位中,戏剧家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与此同时,关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各种传记资料愈来愈繁盛起来。最富盛名的自传性著作,是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关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也激励过业内外的诸多读者。

20世纪末叶到21世纪初叶以来,戏曲艺术家的传记纷纷面世。诸如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多家单位,都出版过不少戏曲家传记。

有鉴于目前出版的一些戏曲家传记,还存在着收录偏少、体例不全的遗憾,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新人物的涌现,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对系统、完整些的戏曲人物传记资料。这既是对于钟嗣成、夏庭芝等人开拓的曲家与伶人传记之风的现代传承,也是在国学与民族艺术学越来越受到全民重视的前提之下,从戏曲艺术家传记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呼应。

在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在中国商品出口多、文化输出少的不对称情形下,在国际社会与世界戏剧界关于中国民族戏剧的热切关注下,一部系统的中国戏曲家传记丛书呼之欲出。

作为中国戏曲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理所当然地应该担当起编纂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的重任。而且今天的戏曲艺术家丛书,既包括了演员与编剧在内,也同样不会遗漏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和舞美设计家等不同专业的代表人物。

中国戏曲学院的表、导、音、舞、美等不同系科,都对本专业的佼佼者了如指掌。在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结合的编纂模式下,在文献资料收集、当事人采访调查、专辑文本写作修改等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学院都有着较为雄厚的人才基础。有道是铁打的校园水流的学生,也只有中国戏曲学院才能一直具备较为丰富而新鲜的专业化人力资源。

在北京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慧眼关照下,在中国戏曲学院领导与师生的有效指导与大力参与下,在社会各界贤达众人相帮、共襄盛举的积极姿态下,中国戏曲艺术家丛书终于正式立项,并将从2010年开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首批25种人物传记。

本辑丛书首批推出的25种传记,都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的可观序列。

昆曲,既是京剧之前最具备代表意义的“前国剧”,又是戏曲剧本文学性较强、表演艺术趋于典范精美的大剧种,还是2001年起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较大国际影响的古典剧种。

从1917年开始,吴梅先生在北大开辟了戏曲教学的先例。在他的指导、启发和参与下,由上海的实业家穆藕初赞助,昆剧传习所在苏州正式开班,培养了承前启后的“传”字辈演员。设非如此,兰苑遗音,古典仙音,险些儿做广陵散,斯人去矣,芳踪难寻。至于北昆的韩世昌、白云生等人,也都是正式拜过吴梅先生的嫡传徒弟。这些人,这些事,不可不写,不可不传。

京剧,至今被公认为中国戏曲最具备代表性的剧种,海内外的不少人索性将其称之为“国剧”,也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京剧表演艺术家,流派纷呈,各称其盛,具备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在世界各国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这些角儿,这些流派,不可不述,不可不歌。

因此,昆曲类传记中,首先推出的是近代戏曲学术大师吴梅、昆剧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和素负盛名的昆剧“传”字辈老艺人;京剧类传记中,梅、尚、程、荀等四大名旦的传记当然也名列前茅。王卫民、唐葆祥和李伶伶等戏曲传记方家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在此要致以衷心感谢。

细心的读者很快将会发现,在本套丛书中,既有众所公认的戏曲界名家大师,也有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年方盛年的代表人物。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日传,树碑立传,盖棺才能论定,中年才俊尚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缘何仓促为之写传?

此问有理,但又不全正确。须知任何一时代较有影响的人物,首先是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热爱。举例说来,于魁智、李胜素和张火丁等人都还处在发展前进的艺术路上,可是他们也确实拥有大量的观众群。那些忠实的粉丝们,迫切需要知道他们心中偶像的更多情形。那么,为同时代的人们的戏曲界偶像树碑立传,实属必要。再比方今天我们的诸多梅兰芳传记,实际上更多的是具备历史文献的意义,因为现存的大部分观众再也无缘得睹梅大师演出的现场风采了。

更有甚者,我们与《中国京剧》的朋友们总是在计划某月某日去采访某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可是每当我们如期去实地采访时,常常会发现老人家年事已高,对于昔日的风采与精彩的艺术,已经很难清楚地加以表述了。英雄暮年,情何以堪?

至于有时候看到讣告上的名家,原本已经列入我们要拜访的日程表上,但是拜访者尚未成行,受访者却已经远行,远行到另外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世界中去也!天壤永隔,沟通万难,那就更属于永远的遗感了。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两次写传法或日多次写传法。此次先写名家的壮年时期,未来再补足传主的晚年事迹,这样的传记,也许更加齐备可靠一些。若必要年老而可写,若必等盖棺而论定,却使后人对前辈艺术家知之甚少,叙之渺渺,称之信史,恐也非理想之传记。

我们打算用三年时间,首先推出京昆艺术家当中的重要评传。三年之后,评传工程将向着越剧、黄梅戏和豫剧、粤剧等地方戏的各大剧种之领军人物转移,持续推进。积之以时日,继之以心力,伴随着梨园界各方贤达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中国戏曲艺术家的系列评传就一定能够在太平盛世当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同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

评传的生命力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演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戏。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怎样使得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读后余香满口,味道袭人,实属不易。《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还是一位凡人,或者说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贤士高官和其他或正或邪的人物形象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评传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附录包括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每位传主的评传大约15万字,俱以单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本套丛书所收人物的时间跨度,大抵在20世纪初叶到21世纪初叶。百年之间,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区区~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不能避免。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多侧面历史的诸多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由于诸多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的参与,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有所长进;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实际工作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甚至常常山重水复,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干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锦绣文章,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空,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