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骁锋的书册,是如此容易能够倾听到他体内激越却又节制着的轰响血液。对于沧桑累累的历史,他总是独出己见,新鲜锐利。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
郑骁锋编写的《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摘取春秋直至东汉末年,具有节点性质的人物或者事件:哲人、英雄、霸主;守成、改革、颠覆;分裂、统一、再分裂……
| 书名 | 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郑骁锋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郑骁锋的书册,是如此容易能够倾听到他体内激越却又节制着的轰响血液。对于沧桑累累的历史,他总是独出己见,新鲜锐利。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 郑骁锋编写的《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摘取春秋直至东汉末年,具有节点性质的人物或者事件:哲人、英雄、霸主;守成、改革、颠覆;分裂、统一、再分裂……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全书由八十篇系列主题散文组成,裁为四卷。 郑骁锋编写的《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摘取春秋直至东汉末年,具有节点性质的人物或者事件:哲人、英雄、霸主;守成、改革、颠覆;分裂、统一、再分裂……散则独立成章,合则以群像勾勒出三国之前的中国历史框架;并以东西两个方向的角度,深入解读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与文化意义。 当史书与地图重叠,原本只是自然属性的方向,便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堪以丈量中国文化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直至探寻一个伟大民族原初的根系。 目录 前言 序:行路难 绝笔 战国 稷下之殇 始皇帝 楚歌 平天下 天人之策 出塞 良二千石 改制 中兴 开玉门 白马西来 我所思兮 残阳帝国 有儒如林 苍天已死 千里草,何青青 覆巢 大江东去 结语:左东右西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时间到了。” 孔丘回过身来,静静地看着子贡,眸子清澈如水。 在此之前,整个清晨,孔丘都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由子贡陪着在家门外散步。但不知怎的,子贡总感觉今天有点不同,可具体区别在哪里却又说不出。 听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子贡不知何意,忙趋身近前,垂手肃立,等着先生解释。 但许久许久,孔丘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地望着东方。太阳已经慢慢升起,天际开始泛出橘红,晨风掀舞着两人的襟袖,还带着相当的寒意。 “昨天晚上,我梦到被人祭奠了。”终于,孔丘又开口了,语气平淡,像是在自言自语。 孔丘的声音很轻,然而落在子贡耳里却像炸了一个雷。他猛然注意到,今天先生始终背着手,把那枝枣木手杖拖在身后,而不像平日那样扶着走路。 一千多年后,孔丘的三十二代孙、经学家孔颖达认为,这是先祖的一个暗示:手杖通常在身前使用;夫子负手曳杖,是表示从此再也不需要任何手杖了。 按照鲁国的算法,那一年——公元前479年——应该是哀公十六年;不过孔丘本人或许更愿意称为周敬王四十一年。 当时看起来,这年的中国并没有发生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尤其是与西方世界波斯与希腊的海陆决战相比,最大的动静也只是卫国父子争位、楚国君臣内讧,尴尬而纠结,不过是乱世中一个萎靡不振的寻常年份。 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这却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年份。如果以上下五千年来总结中华文明,那么,那一年可以说是正中的分界线;或者说,那一年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又开创了一个时代。 “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史家钱穆如此评价。 就在这一年,这个担负起五千年的伟大脊梁,精力耗竭,即将倒下。 子贡蓦地感觉天色阴沉下来,整个人似乎瞬间被冰水淹没了。他想说些什么,但喉头发堵,总是发不出声音,眼圈渐渐开始发红。 孔丘微微一笑,慢慢踱到了对面的小土坡。 鲁地平坦,坡虽不高,却能俯瞰大半个都城。已快到早饭时分,很多屋宇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孔丘出神地凝望着,嘴角依然挂着一丝笑意。 他一直很喜欢看炊烟,某种意义上说,炊烟就是太平的象征。 但这世间真的太平了吗?虽然自从晋楚弭兵会盟后这几十年间各国的争战是少了些,可谁都明白,这不是他们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下一轮角逐就是自顾不暇啊—不是就在前年吗,羽翼丰满的陈恒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弑了君主,轻轻松松掌握了齐国的基业,这分明是一个践踏周室王权、打破几百年分封格局的危险信号。还有,近些年来吴国的气焰是越来越嚣张了,似乎忘了勾践那双恶狼般的眸子始终盯着自己的后背,十几年来没有一刻游离,这两个南方的剽悍部族之间注定还有一场惨不忍睹的恶战。 孔丘不禁皱起眉头,他好像听到了各国紧闭的城门后传来越来越刺耳的金属锻击声。 他最近常想起老子。还是做着管仓库的委吏时吧,他千里迢迢去洛阳谒见了这位睿智的周室书籍管理员。 他永远忘不了老子对自己说的话。当时那位瘪嘴的干枯老人,正披散着头发,箕踞坐在满地凌乱的竹简间。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这人间是强求不来的,你只有随着大流浮沉俯仰。”他咳嗽着,“什么礼仪道德,统统是徒能蛊惑人心的东西。你什么都不要去做,做了愈加搅乱天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万事不可为啊。让你我,让世间众生,都在这混混沌沌的大道中了此一生吧。” 说完老子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再不说话。 可年轻的孔丘就是不甘心,他总觉得自己的肩膀应该为这个苦难的人间分担点什么。在这生灵涂炭的血腥时代,面对呻吟于水深火热中的芸芸众生,难道就只有如此闭上眼睛视而不见,堵住耳朵听而不闻,欺骗自己活在一个恍恍惚惚的所谓大道中吗? 他苦苦思索着。P5-7 序言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关于本书,略叙几点说明如下: 一、全书由八十篇系列主题散文组成,裁为四卷,分别为: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 二、钱穆云:“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据此,本书以文化演进为纲,不细究一朝一姓的更替,而重于表彰逆境中坚守信仰、勇于担当的大丈夫精神。 三、虽史事叙述不可避免,然本书不侧重于权谋争斗,转而用力于挖掘扭曲人性的社会背景;以相斫角度所写史书,坊间本已汗牛充栋。 四、本书写作,避免传统史论的繁琐枯燥,而尽量发挥散文的文学优势,以大写意的笔法表达历史的沉重与苍凉,尤其是人类每步前行的艰难与伟大(这也是本书取名《人间道》的原因)。 五、本书写作,间或采取情境化手法,然其所涉及人物事件,严格遵循史料,非敢杜撰臆造。 六、本书写作,自始至终心存敬畏,非敢调侃轻薄。笔者才疏学浅,鄙陋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2011年7月7日于浙江永康 农历六月初七,是日小暑 后记 我把这个系列的写作视为一次长征。 一次对于时间的长征。 如果能够实现计划,每一年半写完一卷,那么也就是说,我将用属于自己的六年,走完属于中国的三千年。平均每天行进1.37年。 这样的换算令我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感受到来自时间的巨大压力,也提醒自己这必将是一次艰苦而孤独的漫长征程。 但我并不后悔。 因为我想对自己有个交代。 2011年,我三十六周岁。 在我的家乡有种说法,三十六岁是真正成人的年龄,意指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到此终于定型,一切从此尘埃落定。也就是说,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已经大致固定,有必要总结一下了。 从2007年的《逆旅千秋》开始,到2011年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四本散文集。然而,当我回头重新翻看这几本书时,却察觉到了一种遗憾。初看起来,这四本书的类型完全不同:除去在台湾出版的繁体版选集《落日苍茫》,《逆旅千秋》是传统的文史散文,《本草春秋》是“中国历史的中药叙述”,《眼底沧桑》则是文化游记。不过我自己知道,它们本质上没什么大的区别,表达的都是我对历史的理解。《本草春秋》里的中药也好,《眼底沧桑》里的古迹也好,不过是我叙述历史时不同的介入方式。 多种介入方式固然有趣,但令我不安的在于,无论《本草春秋》还是《眼底沧桑》,我都没有做到将中药或者古迹真正与历史部分结合得水乳交融,甚至有时候反而因此将一篇文章粘连得生硬而做作。 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个心愿:写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 其实在出版《逆旅千秋》时,我便将这个心愿暗暗写入了宣传语:“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条从远古逶迤而来的长河,那么本书的二十五篇文章便是从不同风景处舀取的二十五朵浪花;二十五朵浪花,还原了这条滚滚长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自然,由于学识笔力所限,《逆旅千秋》只能是一部肤浅鄙陋的试验品,五年来想必已经贻笑于众多方家。 于是,在三十六岁生日这天,我为自己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写作计划:就是这部八十篇的《人间道》—— 脚踏实地,正面着力,不再寻求其他新颖却失于牵强的介入方式。 当然,我还要继续我的行走,《眼底沧桑》系列仍将进行;不过它将尽量避开重大事件的叙述,加强挖掘地域特色,以遗迹和细节入手,从侧面探索历史。 一纵一横。我希望通过《人间道》与《眼底沧桑》两个系列的写作,能够对自己生存的这个时空多少有所领悟。 但怎样才是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 曾经流行过两旬诗:“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我以为,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历史也很贴切。 既然已经成为历史,也就意味着那段时间已被凝固、封存。进入史书的每一个人物,都已经被限定了生命轨迹(尽管很多时候因资料所限,经常会出现空白、模糊甚至矛盾之处);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已经不悲不喜。 然而我们还有悲有喜。 我以为,真正血肉丰满的历史写作,除了梳理过往、汲取教训之外,还须传达作者本身的生命体验。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我的理解,就是历史本身不可更改,但后人的叙述方式却鲜活而多变: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立场、心态完全一致的叙述者。“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史书上的同一段文字,每个人读来感触都不会相同。在此意义上,任何一部独立的史著,其实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 王阳明曾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若以此角度来看,研习历史,不正是让自己的心与沉寂于虚空中的古人碰撞,从而个性鲜明地“一时明白起来”吗?所以我想,只要能够真正地表达出对于历史的悲喜,那么,我也就能写出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当然,我很清楚自己的学力,其实不足以胜任这个有些过于庞大的计划,但只要真诚,无论是大狗叫,还是小狗叫,毕竟都可以为这个世界提供几声发自肺腑的喜怒哀乐。 因此,我选择了散文,这种与作者本人距离最近的文学体裁,来写作这个系列。 至于效果如何,还请读者诸君评判了。 另外,关于写作,尤其是历史写作,我还想提一点个人的感悟。我以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必须给笔下的文字以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不油滑,不轻浮,不猥琐,不恶毒,更重要的是不媚俗,不依傍,不谄谀,不躲避,等等。总之,对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的要求。假如这个系列完成时总共是八十万字的篇幅,那么这八十万个汉字,就是我在这场时间的战役中指挥的八十万将士,都是陪伴我攻城掠地的生死兄弟,我必须用最大的感激和诚意对待他们,即使命中注定要随我一起全体阵亡,也必须让每个字发出自己的那声喊。其实,任何写作都应该做到这样,只是历史写作尤其需要一种判断的独立性。某种意义上,我不惮于被视作另类,谢绝参加所有文学或者历史类的组织,以纯粹个体的身份写作,也是因此。 当然,我孤军作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将主要目光投向过往的写作者,尝试着在当下,所谓的文学式微时代,进行一场文字价值的试验。单枪匹马而能安身立命,我想,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对文字最大的尊重。 本书写作,有五六篇文章采用了《逆旅千秋》与《眼底沧桑》中的部分文字,但删添了很多内容,主题框架也已经不同,也算是我对那几篇文章的一次修订。 《逆旅千秋》不再重版。 郑骁锋于浙江永康 2013.3.12 书评(媒体评论) 读他的书册,是如此容易能够倾听到他体内激越却又节制着的轰响血液。对于沧桑累累的历史,他总是独出己见,新鲜锐利。 ——黑陶(散文家诗人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我以为郑骁锋的历史散文写作,是沿袭了中国强大的历史散文书写传统的——他的书写,是史笔,也是散文。他的笔触,指向大地伦理,指向广阔的历史、广阔的世道人心。 ——江子(作家评论家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正如他的名字,骁勇,锋利,他的文章带着一股英气,带着王者的孤傲,带着刀客的决绝,带着游侠的豪迈,他的文字一路响着金铁低鸣,带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撞击声。 ——鲁晓敏(作家学者《中国国家地理》特邀撰稿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