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从货币史的研究视角,运用史话体叙述、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我国自殷商中期至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上下3000多年间的货币发展演变历史。王永生著的这本《金银币史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是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叙述的。
| 书名 | 金银币史话/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中国史话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王永生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从货币史的研究视角,运用史话体叙述、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我国自殷商中期至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上下3000多年间的货币发展演变历史。王永生著的这本《金银币史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是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叙述的。 内容推荐 《金银币史话》是货币史专家王永生副研究员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四部系列著作之一,上自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下至清末宣统年间的“大清银币”,梳理了2000多年间中国金银币的发展演变历史。全书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主要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叙述,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1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又使这部中国“金银币史”极具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目录 序一【范一飞】 序二【李学勤】 一 先秦 1.作为货币使用的金银 2.楚国的金币 二 秦汉 1.秦以黄金为上币 2.西汉大量使用黄金 3.王莽时期的金银 4.东汉以后黄金减少的原因分析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1.金银称量单位的变化 2.金银的形制 3.佛事活动大量用金 4.境外金银币的流入 四 唐五代十国 1.柜坊、金银铺的出现 2.金银货币属性的增强 3.金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 五 两宋 1.白银货币职能增强的原因 2.金银的来源及使用 3.金银的单位及形制 4.发达的银钱兑换业 六 辽西夏金元 1.金代的白银 2.元代白银货币属性的进一步增强 七 明代 1.明初的白银 2.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3.白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 4.银钱兑换业的发展 5.明末出现的银荒及其深远影响 八 清代 1.清代的银锭 2.外国银元的流入 3.自铸银元 4.清末有关币制改革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贵金属白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宋时期的钱荒现象,实际上就反映了货币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宋代白银货币职能增强的原因,概括地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内及海外贸易繁盛,原适合小商品交换的铜钱已不能满足流通的需求,遂使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白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银是为弥补铜钱不便大额交易及长距离运输的缺陷而出现的,在宋人留下的文献中常与绢帛一起被称为“轻赍”,这正体现了白银便于运输的优势。太平兴国五年(980)转运使张谔就曾建议暂时准许以银绢代替铜钱纳税,赋予白银法偿的资格。据统计,运送铜钱的脚价费用约占17.7%,谷帛则占到了50%。因此,交通不便的广南、福建等地,为便于运输,降低成本,自景佑(1034~1038)以后直到南宋,地方政府缴纳赋税时,都是将铜钱以及谷帛等实物折成白银后上缴。 第二点是因铜钱大量外流,出现严重的钱荒现象,遂增加了白银的使用。因现钱不足,百官俸禄六分折银发放。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三月“诸司百官,以十分为率,六分折银,四分会子;军五分折银,三分见缗,二分会子”。官员俸禄的发放,北宋时文官部分支银,需本人愿意并限于广西一路。南宋时已对全体官员强制支银,甚至乐人的俸给也全部用银支付,救恤费亦用金银。将校、兵士的俸给,北宋初年的定制,数额是以钱为标准且以钱支给。惟自熙宁(1068~1077)以后,折收银的制度逐渐推广。南渡后对于禁军官兵的俸给已实行银钱混用,无论中央与地方,官兵俸给,皆有用银之趋势。 第三点是自五代以来各地货币的不统一,至宋代变得更为严重,形成铜钱、铁钱以及各种名号不同的纸币,都各自分区流通,只有白银不受区域限制,能够通行全国。如在四川,铁钱不能通行于四川以外地区,铜钱也禁止入川。所以四川商人从内地返回四川只能携带银两。《宋会要·食货》记载:“自来准望客人将川中匹帛往内地州军破卖,收买到银送纳”;“客人在内地兴贩铤银入川”。南宋时四川输送临安的财赋,多是银帛等物,就是因为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金银坑冶》所载“吴蜀钱币,不能相通,舍银帛无以致远”。 第四点是每年需向辽、西夏、金等国输出巨额的岁币银。宋对辽的岁币始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数额为银10万两、绢25万匹。至仁宗庆历二年(1042),银绢各增10万,此数额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为止。对西夏的岁币始于庆历四年(1044),数额为银绢茶彩各25万(两、匹、斤)。后因战和关系不定,岁币的输出亦常有中断;南渡后,对金的岁币在绍兴十一年(1141)议和后为银绢各25万(两、匹)。孝宗隆兴二年(1164)银绢各减5万。宁宗时,因韩佗胄北伐失败,嘉定元年(1208)议和,银绢各增10万,为30万(两、匹),另给金犒军银300万两,直至金宣宗时和平破裂为止。每年巨额岁币银的输出,势必要增加税赋中银的征收。 P52-55 序言 货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及商品交换兴起而产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依据货币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世界货币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记载,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是“最早使用金币和银币的国家”。后来,希腊继承了吕底亚的货币并有所发展,罗马则在希腊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并影响了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国以及阿拉伯世界,最终形成西方货币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植根于地中海周边发达的商业经济,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展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精湛的造型艺术;多为打压制成,圆形无孔,铭文多记载地名、王名、年代及宗教颂词等,打印有徽记及神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方货币文化以古代中国为渊薮,影响覆盖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与西方交相辉映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它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货币形态是由农具演变而来;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由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圆形方孔;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只有文字,且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钱文有篆、楷、隶、草、行等不同书体,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水平及其独特魅力。 具体到我国古代货币文化而言,其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是东方货币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希罗多德所记载的吕底亚金银币大约铸造于公元前640年,时间相当于我国春秋中期,而早在4个世纪之前的公元前11世纪左右(商代中晚期),我国即已开始铸造铜贝,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第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纸币萌芽于唐末号称“飞钱”,产生于北宋名曰“交子”,盛行于金元称作“交钞”。纸币制度历经南宋和金的发展,到元代日趋完备,开始实行纯纸币制度,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都曾仿照元朝使用纸币。可以说,元代的纸币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欧洲人一度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中国人用棉纸制成通用货币进行商业贸易”、“用最便宜的材料能交换最贵重的东西”视为天方夜谭,直至17世纪末欧洲才开始使用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钱币学研究工作在国际钱币学界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即便在国内学界也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钱币学界还习惯于以往仅对钱币本身进行描述的旧思路,没有更多地将货币放在历史发展的框架和脉络中开展货币史研究;二是闭门研究较多,忽视了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货币理论和知识。 近年来,在中国钱币学会和有关学界专家的努力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上述状况已有所改观。其中,由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同志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纸币史话》《货币文化交流史话》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部著作。首先,它从货币史的研究视角,运用史话体叙述、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我国自殷商中期至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上下3000多年间的货币发展演变历史。其次,注意钱币学与货币史的有机结合。既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考证,更注重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结合财税、赋役、薪酬等制度的变革,考察、分析货币演变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注意与西方货币进行对比分析。再次,从中外关系史尤其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影响。最后,这四部著作以“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的形式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国家级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出版有利于对货币知识的宣传普及。 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包孕过去、启迪未来。货币史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建设也十分重要。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十分注重经济史、货币史的研究,从货币史中汲取知识养分,激发思想火花,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同时也是知名的货币史专家,著有《美国货币史》。因此,我们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同志,也应该学一些货币史知识,以史为鉴,鉴古明今。特以此序,将《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纸币史话》《货币文化交流史话》推荐给大家,希望它能对我国钱币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学习研究有所裨益。 2015年11月19日 后记 对钱币(货币)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即所谓的“钱币学”,这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迟在南北朝的萧梁时期就已产生,称“古钱学”;另一个则是从历史的角度,主要是借助文献资料来研究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即所谓的“货币史”,这是近代以来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钱币学与货币史因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具有互补性。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钱币(货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老一代的货币史学家,如彭信威先生等,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很多钱币工作者仍然是仅偏重一面,而没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文博系统的钱币工作者以及社会上的钱币收藏家,普遍注重辨别钱币实物的真伪,区分版别的变化以及相互间的承继关系。但是,他们多数缺少货币理论知识,虽然关注具体的钱币实物,却是孤立的,不能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演变的规律及其影响,多是就钱论钱,而不了解钱币背后的历史。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大多比较关注历史文献,而忽视钱币实物。他们虽然有系统的货币理论知识,熟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善于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货币的演变。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少接触钱币实物,且多不辨真伪,忽视钱币版别的区分及其演变,研究论述中只有抽象的货币,而无具体的钱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于2011年底在论文集《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继《新疆历史货币》也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将研究的重点由边疆地区的货币转向了中国古代货币,开始酝酿构思撰写一部以钱币学为基础,能够反映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情况的货币史。我首先从“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人手,不但通读了全部原文,还将其中与货币有关的部分都录入了电脑。这项基础工作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对于我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脉络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出差在外时,带上电脑就可以随时利用早晚的时间,通读、查阅有关史料,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更是事半功倍,提高了效率。 …… 因秘书处事务性工作繁杂,撰写工作只能利用节假日等空暇来完成。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和儿子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的鼓励。部分章节分别征求了许树信、戴建兵、高聪明、王纪洁、杨君、崔淳等专家的意见,周祥先生通读了除“人民币国际化”之外的全部稿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副主编涂永红教授,宋科博士审阅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部分的书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崔淳、宋捷、崔劲波先生提供了主要的拓片,彩图主要由“泉志货币基础数据库”提供,另有一部分图片选自《华夏古钱图录》《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中国历代金银币通览》,全部插图由同事孙雅崾、赵志鹏扫描制成。王雪阳、李立、王科宇、秦慧颖、黄维等同事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李明先生及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副馆长姚朔民先生在书稿撰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著名钱币学家杜维善,新加坡的黄汉森、林文虎、刘嘉斌、邬显康,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彼利耶夫,日本的菅谷信夫妇、吉田昭二,法国的蒂埃利,中国香港的马德和、冯乃川、周迈可、王吉,中国澳门的李洪、陈耀光,中国台北市集币协会的简任贤、王皇文,“中华集币协会”的陈文涛、张明泉、黄亨俊,以及石肖岩、林梅村、张铁山、刘森、王雪农、李铁生、李志东、董青、王俪阎、陈林林、陆昕、潘建军、刘春声、贾晖、刘飞燕、曹光胜、佟昱、王樾、李晓萍、贺传芬、戴仕平、张卫星、邵广华、于廷明、李文娟、李凤翔、黄志刚、何启龙、梁洁、伍汉林、陈旭、师小群、赵晓明、戎畋松、袁林、张振龙、林文君、吴树实、巴家云、储建国、于颖辉、赵梓凯、唐武云、范泽宇、艾亮、顾明、孟翔、姜力华、张培林、金万寿、江凡、吴涛、石刚、何俊峰、阿里木、王卫东诸先生,正是他们多年来无私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中国史话》丛书编委会副秘书长袁清湘、谢安,本书策划编辑王建军、责任编辑连凌云,在审稿、编辑以及出版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多辛劳,对提高书稿质量大有裨益,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惠赐了序言,为拙作增色不少,深表感谢! 中国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多门学科。作者自知学识浅陋,书中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永生 2016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