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城陪审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玉华主编的《京城陪审故事》中提到:刚当陪审员的时候还是颇有新鲜感的,通过这个视角作者可以观察法官、检察官、律师,甚至是侦查人员们的工作。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个案件都比天大。近距离的接触让作者对守护社会正义的基层法官心存敬意。

基层法官对正义的坚守、耐心、敬业是朴素、真实和感人的。这些案件的审理、判决和宣判使作者对正义有了更新的认识:正义是多元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法官判案时基于公正出发才是最重要的。

内容推荐

李玉华主编的《京城陪审故事》以北京市人民法院陪审员群体的工作生活为素材,集中反映了诸多活跃在审判一线的陪审员们在多年陪审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每一位陪审员辛勤工作的背后,都饱含着他们对于这份职业的尊重与热爱,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总结和完善陪审员制度中的问题和经验,通过他们的努力,不断反映和推动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进程中的点滴进步。

目录

胡同里走出的人民陪审员

 十年官司用一个“情”字解决

 农民工拿到了工资

 一起刑事自诉案件的化解

 情法相融,调解成功

 调解比判决效果好

 相邻冰封二十年,法院调解化积怨

 驳回起诉,挽回婚姻

 流浪猫引发的纠纷

 楼上装修漏水起纠纷

难以修复破损的心

 迂回曲折的诉讼过程

 强烈的视觉冲击

 案情被人为搞复杂了

 法院不能包办一切

陪审让我看到别样风景

 倾听内心的呼唤

 进入陪审角色

 七年陪审带来的思考

陪审——发挥专业知识的舞台

 法庭上我把被告问得哑口无言

 棘手的案件通过听证会解决

 有一些犯罪源于无知

难以释怀的少年法庭

 法庭上父子涕泪纵横

 花季少女有一颗扭曲的心

 我是个不应该出生的人

 爸爸妈妈我向哪边走

法庭每天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

 一场荒唐的黄昏恋

 一张银行卡引发的官司

 一张借条引发的纷争

 南先生的七年告状路

 老任夫妇把规划委告上法庭

 为了拆迁房甥舅对簿公堂

陪审——阅读社会的舞台

 热爱让我真正走进陪审

 陪审提升了建言献策的能力

 陪审是独特的警示基地

 陪审是沟通锻炼的平台

人民陪审员是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桥梁

 快乐陪审——一个执著的自荐者

 陪审员的意见得到法官的认可

 开庭时一岁女孩坐在法台上

 打工妹的辛酸泪——忏悔重婚

我喜欢调解成功的感觉

 这都是鞋惹的祸

 房屋析产差点引起血案

 醉翁之意不在酒

 海归博士要离婚

 帮助法院调查取证

 我被当事人骂了

我是人民陪审员汪鹤兰

 在房管所工作了年

 一起交通肇事赔偿令人记忆犹新

 相邻关系纠纷案最费力

 老母告女案成了拉锯战

 陪审后的深思

 规范陪审,自觉自律

我的陪审小故事

 实习时的法官师傅

 当事人的故事

 陪审员的业余生活

我成了法官的判案帮手

 第一次上庭我成了“陪衬”

 做医学与法学的桥梁

 我否定了一起医疗事故鉴定

 庭下治病救人,庭上说理服人

 血清与血浆之争

 我要求对被告做精神鉴定

 坚持实事求是驳回原告诉讼

我更喜欢独立地思考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不赔一分钱要假释

 网吧纵火致数十人死伤要减刑

 出卖国家机密的女间谍要减刑

 交通肇事积极抢救赔偿从轻处罚

难忘的一次陪审经历

陪审路上尽担当

 两起民事案件平稳着陆

 架好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桥梁

 送上家门的调解

 倾力帮助年轻法官,当好铺路石

聊聊陪审那些事儿

 一桩行政诉讼案的启示

 他该不该负刑事责任

 别以为只出庭陪审就完事儿了

良知本在心 春暖花自开

感同身受群众疾苦 甘于奉献正义之光

 胸怀天平之秤,巧解多年怨恨

 全力倾心为民,解除群众忧困

 用法理明事理,以情理释心结

法律——心中的天秤

 敬畏法律,尽职履责

 八旬老人状告五子女

 人保局对美容院的处罚应该撤销

 以己之长协助法官确认证据

 告状的大姐气顺了

九万亿的天价专利案让我记忆犹新

陪审工作的酸甜苦辣

 第一次走进法庭

 勘验证据对审判很重要

 女儿状告亲生父母

 撰写陪审意见书

 尿不湿与庭审

陪审圆了我“包公梦”

 陪审服务合同纠纷案初战告捷

 用专业知识解决疑难案件

 第一次面对胡搅蛮缠的当事人

 打官司成了他的摇钱树

 生活阅历让陪审员明察秋毫

 以人为本,殚精竭虑

 陪审文化深入人心

十年陪审之路

 换个角度学法律

 从适应“角色”到渐入佳境

 法庭调解让父子握手言和

 人民陪审员了解案情小技巧

 不被当事人带到“沟儿”里

 一起伤害案的和解

 哥哥将妹妹告上法庭

 同一屋檐下的夫妻官司

我把小静的故事讲给你听

 花季少女坠爱河,开始幸福生活

 噩梦来临,幸福灰飞烟灭

 理性克制,诉诸法律

陪审的感悟与坚持

 被告席上的年轻人让我心里沉甸甸

 老夫妇状告公证处

唱响陪审之歌

 从“陪”到“审”

 合议庭采纳了我的意见

 一对要离婚的夫妻和好了

 我在单位举行了一场“听证会”

陪审违规生二胎被辞退案

做一个“走心”的人民陪审员

 被法官和书记员们感动

 融入合议庭,不做旁观者

 做“走心”的陪审员

 为责任和义务努力付出

试读章节

胡同里走出的人民陪审员

刘和霞

我叫刘和霞,1954年出生,今年61周岁。我是个孤儿,从小吃孤儿补助长大,是党把我抚养成人,我从小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里,熟悉百姓间的家长里短,碰上邻里间的矛盾和纠纷,总想帮他们解开“疙瘩”。这使我在甲区街道司法所担任调解员的工作如鱼得水。老百姓都说我是从“胡同里走出来的人民调解员”。

2009年8月,当我看到报纸上刊登甲区法院招聘人民陪审员消息后,便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法院。担心受限于大学专科以上的招聘要求,我还特意带上了自己所获得的多个荣誉证书。负责人民陪审员办公室工作的张法官和左老师当即表示:“甲区法院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他们对我这个人民调解员伸出了橄榄枝。当年9月,法院提请甲区人大常委会任命,我顺利当选。

回忆起当初被任命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特别的激动。初次当陪审员的经历,我特傻!什么都不懂,开庭的2个多小时里,自己一句话都没有说。这和我的性格判若两人。我想,我在调解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已经10年了,自己认为: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是我的强项,不能只参审不说话,就当摆设呀。第一次开庭后,回到家我反省自己,还是法律知识有欠缺,在人民陪审工作中仅有坚定的决心和充沛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实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此后,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很快便得到了法官们的认可。担任人民陪审员之后,我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等称号。

十年官司用一个“情”字解决

2009年,我在法院调解了这样一个纠纷,朱先生的姐姐去世后,留下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还有一套三居室住房。这套住房引发了纠纷,朱先生和母亲把姐夫和外甥告上了法庭,官司一打就是几年,最后姐夫和外甥胜诉了。可这个家并没有因为有了法院的判决而停止战争;朱先生和母亲仍然居住在三居室里生活,姐夫拿着三居室住宅的电卡不给买电。为此,这一家人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三居室也被隔成两半。姐夫在晾台上打成门进出,这样的情景让执行法官都挠了头,所以,案件执行起来是一拖再拖……

有一天,朱先生又来到法院的人民调解室法律咨询,我马上跟他说:“我看您家的事还是调解解决吧。”朱先生带着疑惑的口气说:“能行吗?我家的官司可打了十年了。”我说:“只要亲情还在,问题应该能够解决。”谈话中,朱先生对我说:“原来我姐姐是北京知青,我姐夫是山西人,随着我姐姐返城,姐夫也来到了北京。当时我家住房特别困难,一家人居住在一间小房里,后来父亲单位给我家解决了两套住房,也就是这套三居室和一套一居室。当时,我和我姐签订了家庭协议,姐姐负责老母亲的生老病死和赡养居住三居室,我住一居室。没想到,居住还没有两年呢,我姐姐就撒手人寰了。房子归我姐夫了,我母亲也由我来赡养了,我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辞去了工作,并多次与姐夫协商把房子换过来,他就是不同意。现在,我姐夫又有新女友了,我能不生气吗?如果我实在要不回房子,干脆就把房子烧了,与他同归于尽”。我理解朱先生的心情,同时还要寻求解决的办法。

我用手机拨通了朱先生姐夫的电话,给他做起了思想工作。我说:“不管怎么样,您虽然得到了房子,但是,要饮水思源,您想想,您爱人如果在世,能不管自己的母亲吗?我看事情总要解决,你们这么继续争下去也不是个好办法。”朱先生姐夫说:“官司我赢了,强制执行的状子我又递到法院了。”我说:“您的官司赢了,这不叫赢,家里的事情妥善解决(P1-2)

序言

用最朴实的话讲述京城陪审故事(代序言)

2008年经单位推荐,我担任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陪审员。作为一个法律人,我终于圆了法官梦。

一、通过陪审看法官

刚当陪审员的时候还是颇有新鲜感的,通过这个视角我可以观察法官、检察官、律师,甚至是侦查人员们的工作。虽然自己已经是法学教授,但是,初次陪审的时候还是充满感慨的:那是一起普通的伤害案件,法官很负责任,开庭之前给我介绍了案件的大概情况以及主要的问题。在法庭上法官驾轻就熟,书记员记得井井有条。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儿,一个教授未必能干得了。每个人各有专长,基层法官每天做这些重复工作,时间长了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枯燥、麻木。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个案件都比天大。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守护社会正义的基层法官心存敬意。通过与法官近距离的工作接触我感觉到“吃了原告吃被告”在西城法官身上是绝对无法成立的。作为京城的老城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案件量是非常大的,法官人均办案每年一二百件。法官除了开庭还要写判决,还要写调研文章,还要政治学习,还要业务学习,还要居家过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了原告吃被告”还真没那个时间;再者说,还有一堆制度管着呢:各路监督、信访、院长接待曰、各种评比考核……基层法官的心愿就是赶紧结案,别留后遗症。

基层法官对正义的坚守、耐心、敬业是朴素、真实和感人的。记得在参与审理一起卖淫嫖娼案件时,检察官根据《刑法》第358条的规定要求判处被告人十年有期徒刑。被告人是一个40来岁的外地女子,以前做小姐,跟着别人干,后来觉得赚钱少就自己干。但是,刚在一个小区租了房子没干几天就被群众举报了,警察来了抓个正着。经过认定,正好三人次。被告没有请律师。如果判十年,法官和两个陪审员都觉得有点儿重,比在医院盗窃救命钱的小偷判的还重。合议后,法官没有马上决定量刑,而是建议大家回去再查找一下有关的法律规定,能不能判得再轻一点。后来,经过再次合议,判了七年,宣判时被告还觉得重,她不知道为了轻判合议庭付出了多少努力。这起案件的审理、判决和宣判使我对正义有了更新的认识:正义是多元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法官判案时基于公正出发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起非法经营案,外地来京的张强夫妇租了一个小卖部,连房子带小卖部的经营手续、卖烟的手续都一起从房东手里租下来,除了卖日常杂物也卖烟,连续几年一直这样。张强夫妇上有七十多岁的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日子倒也平静。后来,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张强的店里卖假烟,按照销售假冒商品罪,数量还不够;检察院按照非法经营罪起诉,理由是,烟的许可证是房东的名字,不是实际经营者的名字。罪名成立就意味着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合议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陪审员主张判无罪,理由是夫妇二人一直经营多年都没人管这事儿,每年还年检,从来没有被行政处罚过,现在一上来就要判刑追究刑事责任,太重了;而且,对于这个平凡的家庭来说判刑弊大于利,上面的老人需要供养,下面的小孩需要照顾,如果进监狱呆五年,这个家庭将会面临艰难;建议用其他替代的措施,比如行政罚款、停业整顿等。法官说从个人感情上来讲,他也愿意判无罪,但是,此类案件法院有过先例,而且北京其他法院也有过先例,估计不好说。后来,法官又分别打过两次电话征求我们两位陪审员的意见,我俩不约而同地坚持无罪。再后来案件上了审判委员会,也如我所料的那样,判有罪,但是,法院发了司法建议书,要求烟草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政检查监督。从立法者来讲,立法的初衷是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千变万化,具体适用法律时,不一定是最公平的,法律不是万能的。

二、通过陪审看人间百态

基层法院每天审理的案件就是社会的缩影。这既是基层法院的繁琐之处,又是其魅力所在。社会出现什么新鲜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很快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基层法院:恶意透支信用卡后玩儿消失、贪污受贿后在法庭装疯卖傻、癌症晚期死亡后告医院、为一把破椅子告状好几年、上访的要从立交桥往下跳……

美丽的后海是北京的著名景点,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晚上灯火阑珊更加迷人。但是,每天也上演着违法与犯罪。后海的酒吧比较多,有的犯罪分子便与某些酒吧经营者串通一气:起一个女孩名字与男人网上聊天,约到后海附近见面;再由女孩子负责与约好的男子见面,见面后边走边聊提出到酒吧坐坐,女孩子会点红酒、水果、零食等,等到结账花费动辄上万。有的男子认栽,掏钱走人;有的男子报警,警方曾经作为治安案件处理过。但有一段时间发现作案人数多、诈骗钱数多、分工明确,严重危害了社会,统一按诈骗罪论处。有一段时间法院开庭审了一批这样的案子。这也创下了我最长的一次参审时长记录:从早晨上班开始一直到下午六点半才结束。十几个被告,站满了法庭,司法警察轮班,走马灯似的从法庭进进出出。法庭上的被告,看上去可怜兮兮;但没想到网上与男人聊得火热的“小芳”就是站在法庭的被告小伙子王刚。

有一年的年末,我陪审了一起离婚案。离婚的是一对80后,二人在北京认识并结婚,后丈夫去英国留学,妻子辞去工作陪读。妻子整日在餐馆刷盘子洗碗供丈夫读书;丈夫整日沉迷于游戏,荒废学业。夫妻二人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回国后二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闹到了离婚的地步。二人没有孩子,离婚应该比较简单,但是,婚离得也颇费周折。二人出国前在郊区花几十万买了一套房,等从国外回来房价已经涨到了几百万。这对80后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了。女方认为应该将房产评估以后一分为二。男方的母亲则拿着欠条在另一法院先告了儿子欠钱,说儿子买房、出国均跟母亲借钱。法院判母亲胜诉。这就意味着即使房子平分,扣除债务,女方实际拿不到什么钱。而离婚案划分财产是要以男方母亲胜诉的判决为前提的,故女方的律师请求法院撤销男方母亲胜诉的判决。结婚时谁都没想着离婚;居家过日子谁也不会整天想着怎么留证据、分财产,可高房价使得房子在离婚诉讼中成了争议的焦点。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应有尽有。在每天上演的奢华背后有白手起家、勤劳致富,也有违法与犯罪。楚婷婷是一家公司的出纳,拥有两处房产,奔驰、宝马各一辆,投资股票债券,衣着光鲜、名品在身。每当婷婷隔三差五买高档化妆品或衣服回家,在某单位当司机的丈夫就问怎么又买东西?婷婷总是说单位又发钱了。直到婷婷被侦查机关抓获归案,丈夫才知道这些年买车买房买名品的钱都是婷婷利用当出纳的机会从公司拿的。美女爱财也要取之有道,否则,一味爱慕虚荣就可能从天堂到地狱。

三、因感动而讲述

四十左右,正是人生最繁忙的时候:教学、科研、硕士生、博士生,教学管理,上有老、下有小,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只能把陪审当副业,不想也不能投入太多。但是,每次去法院陪审案件都能发现新变化,都有新感动,我欲罢不能。我被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滚滚洪流冲击着无法停下来。作为亲历者,感受着中国陪审制度变化的点点滴滴,自己如果无动于衷,对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得为陪审做点儿什/z,。我先后申报完成了中国法学会的项目“陪审制度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为研究对象”和教育部的项目“中国特色陪审制度的新发展”。前者为实证研究,主要是对西城法院的人民陪审工作进行的观察与思考,出版了《人民陪审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为研究对象》。后者为综合性研究,放眼全国对其他地区(北京、苏州、武侯、河南、陕西)的陪审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深入分析了陪审制度精英化与大众化、事实审与法律审、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化、陪审类型化的情况等,出版了《中国特色陪审制度的新发展》。

陪审在发展,感动在继续。陪审员中有胡同里热心调解的大妈、有放弃金融企业高薪返聘的银发老人、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骨干、有刚刚工作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积极参审的爱国将门之后、有认真履职的人大代表、有敢于直言不要报酬的政协委员……每个陪审员都是有故事的,陪审的每一个案件也是有故事的。将京城陪审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就是陪审制度发展的片段,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我们的故事,京城陪审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所有人,感谢为本书出谋划策的所有朋友,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关注中国陪审发展的所有人!

李玉华

2016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陪审在发展,感动在继续。陪审员中有胡同里热心调解的大妈、有放弃金融企业高薪返聘的银发老人、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骨干、有刚刚工作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积极参审的爱国将门之后、有认真履职的人大代表、有敢于直言不要报酬的政协委员……每个陪审员都是有故事的,陪审的每一个案件也是有故事的。将京城陪审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就是陪审制度发展的片段,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李玉华

陪审员与法官有不同意见,能上审委会,恐怕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陪审员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与信任。每当有陪审员提起这事,我总是激动不已,我为我们的陪审员感到骄傲,也为我们的陪审队伍感到自豪。

——左衍云

我深深地懂得:小草长在高山上,不是草高,是山高。我要感恩社会、感谢法院这个平台,感谢接受我调解的人们,是他们的宽容、理解、豁达和包容,才能让我调解成功。我真心地感谢他们,我愿意永远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奉献我的绵薄之力,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陪审员。

——刘和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