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泥手赠来(精)/副刊文丛
分类
作者 黄德海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用使人醉心的方式度过一生

除非一个人有冯·诺依曼那样的冷硬心肠,为原子弹的内爆完成了关键计算,同时敢于说,“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否则,他就不该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扮演任何角色。但原子弹对科学家的吸引毕竟是致命的,那是炼金对炼金术士的诱惑,很多人要到事后才感受到那尾随而至的、无力承受的道德责任。盟方原子弹项目的主要科学负责人奥本海默,就被这个巨大的怪物折磨得形销骨立。原子弹试爆成功,他脑海中浮现出《薄伽梵歌》的经文:“现在我就是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参与计划的一个年轻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投放之后,难过到在树丛中呕吐。不过,例外仍然存在。一个性情柔顺的女性,就事先做出了决定,她斩钉截铁地表示:“我绝不和一个炸弹发生任何关系。”

说这句话的,是丽丝·迈特纳,汝茨·丽温·赛姆的《丽丝·迈特纳:物理学中的一生》提到了她上面的事。1878年,丽丝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关于童年,她一直记得自己“父母的非凡善良”,以及兄弟姐妹成长于其间的“特别鼓舞人的精神氛围”。虽然从小就对数学和物理学有明显的爱好,但19世纪末的奥地利,仍把女性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丽丝的早期求学经历,十四岁就终止了。20世纪伊始,奥地利终于打开了那扇对女性关闭的大门,迈特纳也于1901年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她即将选择的物理学,不是什么显赫的学问,这门学科在当时更多是一种爱好,还算不上事业。极少数的“学生之所以学了物理,是因为他们想象不出更使人醉心的方式来度过他们的一生”。大概是天生的直觉起了作用,“1902年,丽丝·迈特纳知道了,她就是这种大学生中的一员”。

这种缘于性情的选择并没有为她带来即时的荣耀,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陈旧的社会并没有与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保持同步。迈特纳虽然在德国找到了工作,但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父母的补助。这种无法自立的生活较为显著地影响了她的精神状态。1910年,父亲去世,迈特纳负疚地写道:“我做的每一件事只对我、对我的野心和我在科学工作中的乐趣有好处。我似乎选择了一条道路,它和我最深信仰过的原则背道而驰,那原则就是每人都应该为别人而存在。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无缘无故地牺牲自己,而是说,我们的生活应该以某种方式和别人联系,应该是别人需要的。然而我却像鸟儿一样自由,因为我对任何人都是无用的。这也许就是一切孤独中最坏的一种孤独。”

不过,大部分时间,迈特纳忙得顾不上这些消极想法。她已经在1907年与化学家奥托·哈恩合作,进行放射性方面的研究,并且深深地投入其中。一战期间,哈恩仍在战区,迈特纳已经退役,就独自继续他们共同的研究,哈恩只在偶尔休假时过问一下。1918年,迈特纳研究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将之命名为镤。当时,一种新元素的发现有可能带来一个诺贝尔奖,但因为这是他们合作的成果,哈恩的职位又稍高于她,因此,论文署名时,迈特纳慷慨地把哈恩的名字放在了前面。

一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迈特纳的学术和生活,都是极为舒适的。她成了教授,开始独立研究她最感兴趣的核物理。1934年,费米用中子照射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种元素,有了很多有趣而重大的发现。这些发现引起了迈特纳的关注,并意识到,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杰出化学家的协助,她便劝说哈恩重新开始他们的合作。这次成功的合作在1938年出现了转折,因为纳粹对犹太人日益彰著的恶意,迈特纳被迫于7月份匆忙离开德国。在瑞典,马恩·席格班研究所许诺给她一个职位。这一年,迈特纳60岁。

P77-80

后记

写这个后记,主要是为了解释一下书名。书名所从出的诗,是我在一本书信集里看到的,言明出自应修人:“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争向襟发抽花朵,泥手赠来别有情。”待找来应修人的《游郧陕问生兰处村童争以兰赠我归后有作》,不免吃了一惊——引文跟原作差别太大了,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是自铸新词:“笑问幽兰何处生,幽兰生处路难行。采来几朵赠君尽,为报爱兰一片心。”当然也没有信中发挥的那番意思——

圣贤之学即是人生的兰花,生在崎岖险难之处。我可比是那妇女,你在路上遇见我,我抽兰花赠你,告诉你兰花生处路难行,而你若是学问的绅士,则也许会对“泥手赠来”的泥手嫌恶,或者是用手帕垫了手来接,因为你习惯于盛在盘里,供在堂上的蜡花纸花。此诗开头“笑问”,即非常好,你志于圣贤之学,能好像是笑问兰花何处生么?如此才是《论语》里“志于学”的志。学问的因缘,师友遭际,便可比路上邂逅适愿,对你说兰花生处路难行,把襟发上戴的刚才采得的花,泥手抽来赠你。

我当然不是要谈什么圣贤之学,只是觉得自己随读随写的野人献曝似的小文章,有点泥手赠来的拙直,就采来用为书名了。

写这后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感谢。感谢当初发表这些文章的报刊(最多的是《文汇报》的《笔会》)和公众号,感谢李辉先生将我的小书收入自己主编的丛书,感谢张文江老师同意把分享会的内容收进这本书里,感谢周毅女士赐序,感谢给我教益和帮助的师友亲朋,感谢这无量时间里有限的写作时光。

现在,我最想说的是下面的话:“那个人在过去的某一天其实已经逝去,但他刚刚又再次诞生于我们的谈论之中,我祈求他所有的辛劳和美德都能够保存下来。”

黄德海

2017年5月4日

目录

与时消息

第—辑 受益录

 “让前人来校正我们”

 一句话的底本

 但从人世识真空

 《读书纪闻》抄

 与自己保持文明的距离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我从傅雷先生受益的点滴

 若将飞而未翔

第二辑 成长观

 “我从来没有觉得你有才能”

 咔嗒

 四首诗,一个成长故事

 普鲁斯特的书房

 用使人醉心的方式度过一生

 追随内心的眼睛

 “我希望生活刚刚开始”——关于《约翰·列侬书信集》

第三辑 变形记

 《布洛克的小说学堂》讲些什么

 伊卡洛斯的翅膀

 “塔布”变形记

 一种特别的心性

 那些抵牾自有用处——韩东《欢乐而隐秘》

 梁鸿,对准真问题

第四辑 功过格

 解“老阴”——赵月斌《沉疴》

 灵魂自言自语的样子

 小说家的功过格

 人如何说出自己的隐秘心事——双雪涛《跷跷板》

 明日即长路,惜取此时心——周嘉宁《大湖》

 婉转的光阴

第五辑 月旦抄

 动漫作为日常教养

 站在姜文这边

 耐心的法律练习——关于《十二公民》

 灵晕是如何消失的——关于《一句顶一万句》的改编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

 《烈日灼心》的叙事冗余

 他们将以认真的样子,变乱世界——与《捉妖记》有关

附录

 从陈渠珍、沈从文到黄永玉:凤凰的武功与文脉——《沿着无愁河到凤凰》分享会

后记

序言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便于日后人们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内容推荐

《泥手赠来(精)》作者黄德海具有强大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善于从理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概括问题。一方面,他诉诸感性地阅读作品、研究作家,领会作品和作家的艺术旨趣;另一方面,他以丰赡的学识积累、开阔的知识视野为基础,从自己的艺术感受出发,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美学意蕴进行鉴赏和评价,在鉴赏和评价的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纵观古今中西,点面结合、深浅结合,视角独特新颖。

编辑推荐

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际,副刊便也随之出现。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笔耕不辍,以各自独特的眼光和才华,创建和编辑了不同的精品栏目。《副刊文丛(全15册)》包括:《家园与乡愁》《抓在手里的阳光》《碰上的缘分》《好在共一城风雨》《我画文人肖像》《踏歌行——歌曲里的情感旅行》《茶事一年间》《棒槌响起——中国拍卖全记录》《副刊面面观》《多味斋》《心香一瓣(上、中、下》《文艺地图之一城风月向来人》《闲话纽约客》。

《副刊文丛》是以出版物的形式,厚积薄发,提炼百年副刊菁华,使其留存历史,留存文化。

《泥手赠来(精)》收录的是作家黄德海先生近几年发表在报刊和微信公众号上的评论性文章,包括书评、影评和人物评论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