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远的李保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富敏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徐富敏著的这本《永远的李保国》这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是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界的重要收获。

内容推荐

徐富敏著的这本《永远的李保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作品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李保国短暂却精彩、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作品以情为魂,以李保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着重表现了李保国对太行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间大爱,以及为扶贫攻坚、为科技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

目录

序 来自平凡的震撼

引子

第一章 绿染前南峪

第二章 富岗来了“科技财神”

第三章 “绿岭”核桃之父

第四章 葫芦峪的富裕梦

第五章 情铸树莓谷

第六章 大山的呼唤

跋 仰望英雄

试读章节

意气风发的李保国,带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走进邢台西部太行深山区——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所在地的前南峪,是在1981年的春天。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李保国由于品学兼优留校任教,称呼是教师,其实还只是个辅导员,刚满23岁。

展开在他眼前的,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农村村庄、树木、土地、河流和山岭。已经来到的春天的天空,发着蔚蓝色。太阳在他的头顶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路左,赤裸的耕地在广阔的山野上,发着褐黄色,一块接连着一块,一直伸延到远远的山脚下。路右侧,是一条曲曲弯弯、从西北方流过来的浆水河。河冰正在融解,漂浮在水流上面的冰凌,在阳光下,闪动着银白的光亮。

拖拉机沿着河崖边的公路开着。从路旁田埂边的白杨树的尖顶上,传来喜鹊的喳喳叫声,清亮悦耳地在山野的静寂空气里震荡着。李保国精神焕发地坐在车上,兴奋而又愉快地感受着这一切。他解开领钩和胸前的纽扣,贪婪地呼吸着那山村泥土特有的气味!

当时,年轻的李保国是随河北农业大学林学、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教授带领的首批课题攻关组,来这里考察研究太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以解决太行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从此,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太行山。  、

那时,正是前南峪处于最严重的时刻。前南峪地处太行山腹地,土地稀少而贫瘠,七亩山六分田,10条大沟,72条支沟,32座秃山头,是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村。

更可怕的是,恓恓惶惶的前南峪,在1963年8月,一场罕见的大暴雨,下了三天三夜。大雨的第四天,从四面八方山上汇集而至的山水,在村西的浆水川里形成一条波涛滚滚的洪流。有无数被冲下的大小山石在水中翻滚着、抗争着,组成了一河令人胆战心寒的漩涡。滚滚山洪犹如万匹脱缰的野马,裹沙挟石,穿沟掠涧,伴着轰轰隆隆疹人的呼啸无羁无绊地狂奔着,激起一个个雪白的浪花,夹杂着房屋撕心裂肺的倒塌声,牛羊惊恐的哀号声,倒房户女人孩子的哭叫声,一阵阵雷鸣般的响声,笼罩了这个三百余户人家的山村……

一场特大山洪过后,前南峪1300口人仅有的赖以活命的640亩河滩地已是乱石一片,就连1958年大跃进以来,前南峪人用腰带勒紧装满野菜、橡子面和柿盖的肚子,战天斗地修筑的一道道防沙墙、蓄水坝和挂在山上的几条梯田也全部荡然无存。面对洪魔浩劫后残垣断壁狼藉一片的家园和沟壑纵横乱石遍野的农田,前南峪人欲哭无泪。从1963年起,前南峪投入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宏伟的改造山川规划。在治理荒滩最艰苦的前十年,全村人不分男女,一律顶着星星上山,又顶着星星下山。他们绝早四点上工,往返四里多地到邻村土垴上拉土担土,晚上还挑灯夜战,硬是靠苦拼苦战,在荒石滩上垫起了四百多亩水浇地,使全村耕地增加到七百多亩。为了绿化荒山,前南峪人每年从大年初二开始,群众就把锅灶架到山坡工地上,啃干粮,喝凉水,一天两头见星星,两顿饭吃在工地上;严冬里,寒风刺骨,人们的手上冻出了道道血口子,他们贴上胶布继续干;三伏天,骄阳似火,大伙儿头顶烈日挥钎抡锤一身汗;妇女们扛石头,脑后磨得不长头发;许多人累倒在山坡上,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向荒山宣战,一战就是18年。

正是在这样的关口,李保围来到前南峪。

展现在李保同面前的前南峪,是一幅多么严重的贫困景象啊!横贯全境的十条大沟,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凉。虽然前南峪人在党支部书记郭成志的带领下,已经治理了一半。但治理好的这一半栽上的树木都没长大,正需要科技投入。还有一半大山,崖壁升耸,峡壑险邃,赤露着雄浑的躯体,寸草不生,就连野生的稀稀拉拉地长着的柏树,也因缺少水土滋养低矮瘦小。前南峪村,虽经人们多年造地、植树、兴修水利,基础条件已有所改善,但仍食不果腹,有时一年缺俩仨月的口粮。全村40岁以上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汉就有100多条。

李保国走进村里,看到人们住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石板垒起来的。在一面山墙上,残缺不全的“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依稀可辨。在这块剥落的墙皮上,叠映着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性文字。

再往前走,仿佛又进入了遥远的中世纪。上了年纪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槛上,空洞的目光眺望着远方,饱经风霜的面庞上写满了凄凉。村头,一只光秃的磨盘懒懒地斜躺着,好似炫耀着自己的古老。有几只皮包骨的瘦猪哼哼唧唧,却贼得像狗一样在坡里奔跑觅食。孩子们你推我搡,跟在李保国的后面。一个刚有桌面高的小女孩,一马当先走在伙伴的最前面,她蓬乱、干燥的头发上由一根红布紧紧地扎着,衣服有好几处露着肉。她背后还驮着一个睡熟的孩子,干裂的小嘴含着自己的手指头。村支书郭成志穿着已发了黄的白小褂,站在村头等候着。他迎上去,伸出木锉般的手,与李保国那宽厚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走,咱们到村里看看。”李保国对支书说。P8-10

序言

来自平凡的震撼

随着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于作家出版社的出版,一个温暖中国的名字,一个必将影响国人思想和信仰的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重新回到了我们中间。人们欣喜地看到,这部作品不仅召唤了广大读者的亲切记忆,而且激起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这表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永远的李保国》堪称近年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力作。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敬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其创作旨归就是要歌颂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让英雄史诗永远激励后人,以期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永远的李保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李保国在太行山上工作、战斗、生活了35年,但正是在这不长的岁月中,他奏出了太行人的最强音。1981年,当意气风发的李保国,带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走进太行深山区前南峪,亲眼目睹了那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老革命根据地:黑洞洞的土坯房,拉满蛛网的房梁,打满了锔子的水瓮,一领破席的土炕,鱼鳞状的被子,苦涩的糊糊……他惊呆了!太行山啊,太行山,你就是那个当年被称之为“后方大粮仓”的老革命根据地吗?人们都记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你不仅以博大坦荡的胸怀哺乳了太行儿女,而且还养育了上百万人民子弟兵。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那些打着太行山区印记的布鞋、小米、衣服、担架……源源不竭地送到了前线。现在,你成了一个胸前挂满勋章的乞丐。“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此时李保国含泪发出的呼声,至今还在人们耳边轰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农业的短板问题。所以,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怎么才能强起来,农村怎么才能美起来,农民怎么才能富起来?此刻,李保国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为山区人民,为可爱的祖国和中华民族脱贫造富的伟大情怀。古有愚公移山,千百年来,这一太行寓言故事,永久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生命不息,挖山不止,蕴含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体现了人们走向广阔天地的宏大理想。毛泽东的《愚公移山》,赋予了寓言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愚公移山被演绎成一种民族精神,焕发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山西的大寨、河南的红旗渠,则闪烁出了时代光芒。今天,他暗暗立志,挺起坚强的脊梁,要用自己所学的全部科学知识,重整山河。从此,35年来,李保国教授像一粒种子,无怨无悔地在太行山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在邢台太行山区进行了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是他把学生和科研团队带到了前南峪,创造了几十项山区开发治理技术;35年来,是他用坚守和付出,缔造了一个全国推广的“太行山道路”。是他把学生和科研团队带到了富岗,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20年来,是他用坚守和心血,打造了富岗苹果的99世博会银奖、奥运会专供果品、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邢台金名片,一个苹果卖到100元的天价。是他把学生和科技团队带到绿岭园区,历经5年数千次研究,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17年来,是他用坚守和生命,填补了国内优质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开创了核桃栽培产业的新纪元。35年来,一个为太行人,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伟大的英雄;一个为中国梦,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伟大的战士!他先后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多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为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创造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数十个全国名牌以及著名企业,把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他完成了一个专家、教授真正意义上的“植根”“深扎”以及“学以致用”的伟大创举,他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太行山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兴农”的神话和传奇,而且在无人喝彩和价值观念逆转的孤独中,落寞向晚,执火前行,成就为这个时代悲剧色彩颇浓的悲情英雄。然而,李保国在太行山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可如果有谁告诉你,17年来他们付出非凡的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由一个被医学专家判定为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只能卧床静养的“患者”主持的,你难道敢相信吗?见过李保国的病历的,都知道他已患重度糖尿病18年,除了定期服药外,每天早晚注射两针胰岛素维持;他又患甲亢1o年,心律经常在每分钟98次以上;他同时患有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心脏三大动脉70%的部位、90%的程度狭窄,下支架已失去最佳时机,医生动员他做心脏搭桥手术,他总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还在拖延着。

……

作者徐富敏在太行山上采访时,亲眼目睹了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对李保国的深厚感情。人们从来没有流过这样多的眼泪,从来没有这样悲痛过啊!峰峦起伏的太行山的名字,是和李保国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太行农民的心是和李保国的心紧紧系接在一起的。广大农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没人敢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他们心目中的“科技财神”,会突然离去。他们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因此,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反复核对这是不是真的……作者徐富敏一次次地仰望英雄!他在苦苦追索,为什么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农民教授,却能使河北各界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自发地为李保国举行追悼活动,为什么整个太行山都像是充满泪水的海?这也使他想起在当今社会有一些知识分子在做学术墙头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到处做嘉宾、到处走穴、到处卖力为商家代言,知识不是为老百姓造福而是为自己捞金,这样被铜臭腐蚀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在人们心中占有一丁点位置的;更使他想起诗人臧克家的有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是,他含着泪水,开始了艰难的采访。在抗大总校所在地红色前南峪,他登上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满山盛开苹果花的岗底村,他踏上了红遍全国的富岗苹果基地;在绿波滚浪的绿岭山岗,他走进了花果飘香的绿岭薄皮核桃生产基地……深入走进李保国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疆宇,徐富敏领略了什么叫崇高与伟大。

崇高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内在需求。崇高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铺陈。越是在平凡生活中发掘的崇高,越是在简单形式中蕴含的崇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越能满足人们的圣洁之思。作者徐富敏勇敢而真诚地以先进模范人物为题材,坚持主旋律写作,在平凡中发现和赞颂崇高之情,努力提高作品的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使李保国这位共产党人的楷模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地从太行山中走来,与万千读者倾情以握,娓娓而谈,亲切见面,使读者得到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并深深感受到文学的诗意表达,可以说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2017年3月17日午夜于北京

(此文作者邢军纪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后记

还是在我童年的时候,我就默默喜欢上了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欧阳海,等等。那时候,我住在太行山麓的贫困农村,家境十分贫寒,父母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在生产队的土坷垃窝里劳作,即便这样连且十子也填不饱,能让我背着书包上学读书,已经算是上天的恩赐了,哪里还敢奢望向爸爸妈妈要课外读物?当我看到有的小朋友手里有小人书读,可就把我羡慕极了。心想,我要有一本小人书那该多好哇,哪怕是别人看剩的。偶尔借到一本,我可高兴死了,也顾不上吃饭睡觉,白天没空儿,通夜通夜也要看它好多遍,直到把那本小人书看得滚瓜烂熟了,还是爱不释手,心里总是异想天开,要是饿我三顿两顿,能用攒下的几块红薯换上一本旧小人书该有多好哇!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让学生们捐了十几本小人书,意在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这下,我可高兴透了。一下课,我就争着排队去借书,狼多肉少,排在后边的孩子眼看着别人借到书自己借不到,就往别人前头加,这在我当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偏遇一个学生要往我前头加,书只剩下一本,有他没我,一下子我就火了,说好好排队,你怎么往我头里加,欺人太甚,可他愣是不听,硬要挤,一怒之下,我狠狠一拳打在他鼻子上,顿时满脸飞血。这下可惨了,顶厉害的老教师罚我站在教室门口,我羞得无地自容,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射向我,不知底细的人,还认为我犯下了“滔天大罪”……后来,时间一长,我终于借到了一本《英雄董存瑞的故事》,我生命不顾地把小人书读了个烂熟。那时我已是少年先锋队队长了,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我想,什么时候也能像董存瑞叔叔那样,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我也勇敢地手举炸药包,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炸碎敌人的碉堡……是的,那是多么光荣,多么神圣的壮举呀!要知道,那时的英雄在我心中是多么伟大,须仰视才见,就像在夏日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仰望星空,入迷地听着老奶奶甜蜜地给我讲着蓝天上的星星一样。只可惜,我没有生活在英雄的时代,不然,我也一定会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去为祖国而英勇献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上高小时又陆续渎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书籍,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的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所感动,所震撼。当时我想,文学是激励和鼓舞人民前进的旗帜和灯塔,文学家不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甚至天真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一部激励和鼓舞人民前进的书……

于是我迷恋上了写作,参加工作后,在深人太行山采访中.我一次次被老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怕闲难的抗大精神,为彻底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英勇事迹而感动。同时,也为以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为代表的广大科技T作者,35年扎根太行,创造出28项山区开发治理技术,用坚守和生命,缔造了一个全国推广的“太行山道路”,爱国忘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经过30多年的倾心创作,我终于写出了反映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山上》。书中突出刻㈣了全同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前南峪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虽然也写了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人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但毕竟内容太少了。因此,在创作《太行山卜》之余,我就萌发了写完《太行山上》后,马上开始采写李保同同志的事迹。

说来也巧,《太行山上》刚刚创作完,李保国同志去世的噩耗就传来了。我亲眼目睹了在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太行山区,特别在邢台市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和南和县——李保国生前工作时间最长、建立扶贫产业示范点最多、投入感情最多的地方,引发了强烈的地震。啊,悲伤的四月,流泪的四月,痛心的四月!在太行的每一个山村,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田野里,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顿时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谁不失声痛哭?春风在吹,心潮在涌,人们从来没有流过这样多的眼泪,从来没有这样悲痛过啊!峰峦起伏的太行山的名字,是和李保国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太行农民的心是和李保国的心紧紧系接在一起的。广大农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没人敢相信,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他们心目中的“科技财神”,会突然离去。他们只相信,即使把他交给火,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因此,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反复核对这是不是真的……

我又一次仰望英雄!我在苦苦追索,为什么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农民教授,却能使河北各界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自发地为他举行追悼活动,为什么整个太行山都像是充满泪水的海?

……

他讲到这里,又向股东们看了看,见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着他讲话,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表情。他挥了一下手,情绪激昂地说:“现在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我,这难关一定能攻破!”那段时间里,李保国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了不加香精核桃乳配方T艺的研发和攻关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经过8个月的集中研发与多方攻关实验,终于研发出中国唯一一款不加核桃香精的纯天然核桃饮品——绿岭原香核桃乳……李保国在绿岭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可如果有谁告诉你,17年来他们付出非凡的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由一个被医学专家判定为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只能卧床静养的“患者”主持的,你难道敢相信吗?见过李保国的病历的,都知道他已患重度糖尿病18年,除了定期服药外,每天早晚扎两针胰岛素维持;他又患甲亢10年,心律经常在每分钟98次以上;他同时患有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心脏三大动脉70%的部位、90%的程度狭窄,下支架已失去最佳时机,医生动员他做心脏搭桥手术,他总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还在拖延着。在中国,千百年的农业国,亿万人口什么最重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的农业,特别是山区农业又处于相当原始的落后状态,饥饿的土地太需要科学,太需要像李保国这样的“农民教授”。

我们敬爱的李保国教授,就是这样35年来,无论在前南峪、富岗、绿岭,还是在葫芦峪、树莓谷和太行山区的千村万户,都是忠实地、坚定不移地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风尘仆仆,不畏艰险,不知疲倦;就是这样对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又一次仰望我心中最伟大的英雄!

采访结束后,我开始整理笔记,并完全沉浸在艰辛的创作之中,我是用心来写,在稿纸面前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久远的跋涉。我常常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心都在报告文学中。我忘记了人间的寒暑,以报告文学中的季节为自己的季节。窗外正是三伏盛夏,书中却是数九严冬,我不寒而栗。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的欢乐而欢乐,为他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历经10个月,书稿终于完成了。我又反复进行了订正,生怕有一丝一毫没有写好我心中最圣洁、最伟大的英雄!

谨将此书奉献给李保国教授,向他深深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谨将此书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党,奉献给全国各族人民。

2017年3月20日于河北邢台

书评(媒体评论)

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华章,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宏阔颂歌。作品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李保国短暂却精彩、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作品以情为魂,以李保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着重表现了李保国对太行人民无比深沉的人问大爱,以及为扶贫攻坚、为科技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人性的大美和人格的高尚。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具有丰富人性内涵和人格魅力的李保国。……正是通过无数看似貌不经心的真实而朴素的人生细节的不断积累,李保国融入中国北方大地的丰富的人性魅力,渗透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虽然这些细节没有通常的悬念迭起,但却是充满一般报告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不动声色又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和心理情节。《永远的李保国》是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界的重要收获。其成功首先在于作者对作品主题的准确定位和深入的开掘,对作品现实感应点的把握。该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作者在作口邮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追求艺术的崇高。作品以严谨的内在逻辑和独特的表现风格将生活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是追求崇高境界的最好体现……使李保国这位共产党人的楷模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地从太行山中走来,与万千读者倾情以握,娓娓而谈,亲切见面使读者得到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并深深感受到文学的诗意表达。——著名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邢军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