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谊编著的《陪孩子度过小学六年》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和所处的年级对小学六年中孩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大量的事例进行全面分析,对父母进行具体的指导,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另外,本书还从如何让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与品德以及生活习惯等角度出发,教父母学会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关键的小学六年。
| 书名 | 陪孩子度过小学六年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柏燕谊编著的《陪孩子度过小学六年》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和所处的年级对小学六年中孩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大量的事例进行全面分析,对父母进行具体的指导,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另外,本书还从如何让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与品德以及生活习惯等角度出发,教父母学会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关键的小学六年。 内容推荐 柏燕谊编著的《陪孩子度过小学六年》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所学的文化知识特点、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以丰富的案例讲述生动的故事,总结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具体的家教建议,贴近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是家长陪孩子度过小学六年的家教宝典。 目录 第一章 家长的成长之路 孩子步入小学,家长要怎样调整和改变自己 为孩子创造乐观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恰当地应用“处罚”的技巧 话要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做吸引老师的家长 认清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父母 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第二章 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喜欢老师、爱上学校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小妙招 好方法让孩子不再磨蹭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要学会对症下药 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为什么孩子不爱写作业 帮助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培养兴趣——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抓住孩子学习策略的关键期,让孩子轻松学习 孩子养成好习惯要从哪些方面开始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轻松几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孩子偏科要不要补课 孩子的意志力如何养成 如何挑选兴趣班,它能给孩子什么收获 减少电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第三章 学点心理学,培养心理健康的小学生 带你另眼看待孩子的“自私” 学会感恩他人 逆反的孩子怎么管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小学生也会有考前焦虑综合征 孩子不想上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小猫不爱娇气包 家里的霸王,外面的小绵羊 人气明星 妈妈的“小年糕” 找呀找,找朋友 有了一个“女/男朋友” 补课了、补课了 试读章节 让孩子喜欢老师、爱上学校 导读:让孩子喜欢老师、喜欢上学,这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激发孩子学习。不能靠外在奖励 经常接到很多家长朋友的来电,咨询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为什么一点学习动力都没有,家长监督孩子的学习就像老牛推车一样费劲。 通过了解,发现这样的孩子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里给他们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在家里,一个孩子四个甚至六个大人的情况下,孩子是被严密“照顾”的。孩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有人为他接手,而家长们一致的愿望就是“别的不用管,搞好学习就行了”,孩子的价值感被集中在这一点上,结果孩子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和无价值感。 当孩子学习出现停滞时,家长不明其理,马上拿出物质奖励方案。比如,这次考到前三名,就答应买之前没买的某个玩具,如果考得好得到这次奖励,孩子还能兴奋一阵,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孩子就会感觉很失败,一再这样下去,孩子便会放弃这种奖励方式,变得被动、消极,以及感到严重的挫败感。 由此可以看出,外在刺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一个小学生努力学习,但这种努力只是假象。如果家长满足于这种外部动力带来的结果,就会错过培养孩子内在动力的时机。等孩子开始读初中或高中,有了自主意识和一定思维能力的时候,如果他觉得好好学习的奖励不够大,或者不好好学习的惩罚不可怕,是家长在骗自己,那么,他就不会再受外部奖励或惩罚的驱动,就会突然表现出无心学习的样子。 不过,就激发孩子学习内在动力的方法来说,如果家长只是督促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或遥远的目标,我觉得效果有限,更别说要用它们激励孩子刻苦学习十几年了。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具体,他们理解不了太抽象、脱离现实的东西,所以,一般来说,说理想或者使命对小学生没有用。就算孩子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身为小学生的他们也还不具备坚韧的意志力和预见性,很难把遥远的目标跟眼前的学习联系起来。即使家长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帮孩子把二者联系起来,如果孩子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要孩子为了这么伟大遥远的目标放弃眼前有趣的东西而刻苦学习十几年,难度仍然很大。 所以,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让孩子喜欢上老师是使孩子爱学习的捷径 假如孩子现在不喜欢学习,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先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就读的学校。 自从上了小学,小龙就没让妈妈省心过,调皮捣蛋不说,学习成绩也不好。老师不喜欢小龙,小龙也不喜欢老师和学校。平时,小龙总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后来还发展到了逃学。 小龙表现越不好,就越没有老师愿意管小龙,就这样成了恶性循环,小龙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差。 不过,在换了班主任后,小龙妈妈惊喜地发现小龙爱上学了。在妈妈的询问下,小龙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班主任)对我可好了,我喜欢她。我喜欢她给我们上课。” 一方面,如果是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孩子听课就非常认真,即便走神,也会很快集中精力继续听课。这样,上课效率高了,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孩子也能轻松跟上学习的进度。 另一方面,孩子喜欢老师,老师也会注意到孩子的情感表达,进而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大家都知道,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后,孩子会把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孩子的情感非常单纯,只要喜欢某个老师,哪怕这个老师身上有一些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也会忽略它们。相反,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麻烦就大了。他会打心里排斥这个老师的课。有的孩子直接一些,在上这个老师的课时东张西望,用外在的行动表明“我不爱听课”;有的孩子表面上看听课很认真,实际上,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 孩子不认真听课,家长和老师就找孩子谈话,劝孩子认真听讲,好好学习。我跟这些家长和老师说,你们都白劝了。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不懂把人和事分开。喜欢一个人,他就会连带着喜欢这个人做的事,讨厌一个人,也会连带着讨厌这个人所做的一切。 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让孩子喜欢上某个人,那么要让孩子认同这个人做的事,在我看来是很有难度的。 P36-39 序言 小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孩子们面对的是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行为规范、评分标准、竞争机制、教学内容与环境。刚进入学校时,孩子们很新鲜、很兴奋,慢慢地孩子会发现小学与幼儿园在这些方面的不同。孩子们不再像在幼儿园一样可以随意地走动,在遇到同伴之间委屈的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受到像幼儿园老师那么温柔的对待,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学校的行为规范还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学习任务上也比幼儿园阶段重了很多,所以孩子在最初的新鲜阶段之后,慢慢会出现以下“适应不良”的现象。 在我们的心理工作中,曾遇到很多有关小学生的“烦恼”,起因都在于进入小学的初期阶段,孩子没能适应好学校的生活。因此,我们这本书里面所要强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处理好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怎样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小学生需要制订学习计划吗?如何制订呢?”“孩子为什么不爱听讲?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孩子交不到朋友怎么办?”“孩子被人欺负了怎么办?”……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便解决了孩子入校适应的问题。 同入园适应一样,孩子上小学同样也需要家长去适应。孩子上小学了,孩子本身已经变得和之前不一样,我们已经不能用以前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小学生的脑容量已经几乎和成年人差不多,他们能记住很多东西,甚至比成年人的记忆效率还要高;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控制力也更强,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技能训练。 同时,小学生仍然是孩子,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弱,还局限在某件具体事物上面。例如,一个能说会道的九岁小姑娘和我聊天,当我说到“那样你多没面子呀”时,小姑娘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有面子呀。面不就是脸吗?我有脸呀。”看,这个孩子对具体概念、词义非常理解,但是对抽象事物(面子)就不能理解。 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就觉得孩子的智力足以理解“大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时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但其实孩子根本不理解大人说的是什么,顶多可以记住,等长大以后回想起来觉得有道理,但对于孩子当时所犯的错误完全没有警示和预防的作用。能把事实与道理联系到一起,孩子的这种能力从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发展,到高中时期才初步成熟。所以,只有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才能更有效。这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处理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他们适应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家长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如何获得权威、如何让孩子独立自主、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怎样去帮助和指导呢?”“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孩子交友需要限制吗?”“性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开始呢?”……只要理解孩子,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最后,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处理好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社会赋予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因为孩子从6岁开始一直到大学或者更高的阶段,20%~5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担负着塑造孩子的灵魂、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任。然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这块土壤,因为联系孩子情感纽带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父母、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情绪变化带来的改变。试想如果孩子在学校感觉还不错,但是家长却对学校的管理或者某位老师有个人的偏见,势必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分裂的状态,他是要牺牲自己的感受迎合家长,还是站在学校的角度对抗家长呢?或者是认同家长的意见而对老师产生偏见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如此鲜明的自我分辨能力,只会让孩子的内心冲突隐匿起来并且持续地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所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这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小状况,如何平稳度过,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自身也在成长。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与孩子都能一起愉快地成长! 柏燕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