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贝蒂·弗里丹(个人即政治)(精)/美国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苏珊·奥利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一名学者、新闻工作者和激进主义分子,贝蒂·弗里丹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一直在为平等而进行斗争。受其个人经历影响,弗里丹一直在史密斯大学组织集会反对反犹太主义,作为记者代表公会揭露工资歧视,在《女性的奥秘》中描述国内的不满情绪,并且成立妇女国家组织。《贝蒂·弗里丹(个人即政治)》这本“朗曼美国人物传记图书馆”系列的最新作品循着弗里丹50年的奋斗之路,为我们分析了她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由苏珊·奥利弗著。

内容推荐

她是有着三个孩子的幸福母亲,她会投入地设计和装饰自己的家庭,享受着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极大快乐,她也有着一颗少女心,“想恋爱,想被人爱,想被人需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典型不过的传统女性,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起并推动了影响世界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贝蒂·弗里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天才,她在生命中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这是痛苦的、艰难的,但最终是令人振奋的。作为学者、记者和活动家,她追求平等的公共活动从1950年代的郊区延伸至20世纪末。由个人经历驱使,弗里丹在史密斯学院聚集力量反对反犹主义;作为劳工联盟的记者,揭露了工资歧视;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精确地解释了家庭内的不满,并建立了美国全国妇女组织。

苏珊·奥利弗著的《贝蒂·弗里丹(个人即政治)(精)》感情细腻,追随弗里丹为了平等的近50年奋斗,不仅展现了弗里丹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她的政治生涯,也展现了她的政治生涯如何改变了美国。

目录

编者前言

作者前言

鸣谢

第一章 犹在镜中

第二章 探索精神生活

第三章 为革命工作

第四章 家庭的束缚

第五章 揭开奥秘

第六章 不情愿的女英雄

第七章 未完成的革命

第八章 超越两性对立

第九章 女权主义的新领域

附录1 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宗旨宣言(1966年)

附录2 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妇女权利法案(1968年)

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犹在镜中

犹在镜中我想恋爱,想被人爱,想被人需要。我想有自己的孩子……然而我知道,我不想只是找个男人嫁了,然后为他操持家务,成为他孩子的母亲,而自己什么也不是。我想为自己的人生做点儿什么——有自己的嗜好,获得成功和名望。

——贝蒂·戈尔茨坦《犹在镜中》(1938年)

(Betty Goldstein, “Through a Glass Darkly”,1938)

贝蒂·弗里丹还在高中时就决定了要如何度过她的人生。她想要结婚、生孩子,这都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符。然而,她还想要更多,她想投身那些能够让她获得成就感的活动和职业,最好再能为她带来一定的社会认可。在此后的六十五年里,贝蒂·弗里丹从未动摇过当时的决定,她无法犹豫——她的价值观和抱负早在生命的头十七年里就已经树立了。

1921年2月4日,贝蒂·弗里丹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市的普罗克特医院(Proctor Hospital),取名伊丽莎白(贝蒂)·娜奥米·戈尔茨坦(Elizabeth (Bettye) Naomi Goldstein),是戈尔茨坦夫妇的第一个孩子。18个月后,她的妹妹埃米(Amye)出生,1926年,家中又迎来了弟弟小哈里(Harry Jr.)。贝蒂在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市度过了她生命的头十七年半,这段生活以及犹太移民女儿的身份都是塑造她孩童时期的认知、学生时代的个性以及成年后在政治上的激进态度的关键因素。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皮奥里亚都被认为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阵地,这些传统价值观是从早期的欧洲移民那里一脉相承下来的思想传统——信奉基督教新教,遵循开国者关于自由与平等的政治主张。贝蒂生活在皮奥里亚时,犹太裔及非洲裔居民各占10万城市总人口的3%。作为少数族裔,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犹太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克制甚至抛弃自己的文化、宗教传统而去追求经济上的成功并获得社会认可。贝蒂的父亲哈里·戈尔茨坦(Harry Goldstein)先生显然深知这一点。

哈里·戈尔茨坦(1881~1943)是一个成功的移民。他出生在基辅市附近的小村庄,家里有13个孩子,他是老大。哈里的父母担心发生反犹太人的极端行动(即针对犹太人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决定离开俄罗斯,哈里也随之来到美国。和许多东欧犹太人一样,戈尔茨坦一家相信美国远离极端的反犹太主义,是安全的天堂,并且他们还能维护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家人倾尽所有,搬到了密苏里州的圣路易丝市,心里充满了希望。哈里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决定自食其力并搬到了皮奥里亚。为了挣钱,他推着手推车在市区购物中心的街角叫卖领扣。

戈尔茨坦移居皮奥里亚市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是伊利诺伊州的第二大城市,人口逐年增长,经济基础多元而稳固。二十五六岁时,哈里已经攒够了钱,在他曾经叫卖领扣的地方开了家珠宝店。他成了家,但妻子几年后就过世了(尚未有关于戈尔茨坦第一任妻子的信息)。因为客源稳定,哈里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在生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告称戈尔茨坦的商店是“中西部最好的珠宝店”。在贝蒂的记忆里,这家店就是皮奥里亚市的“蒂芙尼”。

贝蒂的母亲米丽娅姆·莉娅·霍维茨·戈尔茨坦(Miriam Leah Horwitz Goldstein)(1898~1988)是桑德尔(Sandor)和伯莎·霍维茨(Bertha Horwitz)的独生女。这夫妻俩也是犹太人,为了躲避贫困和压迫才离开故土匈牙利的。19世纪80年代,年轻的桑德尔来到圣路易丝市,进入了医学院。90年代,他又来到皮奥里亚市自己开业,娶了米丽娅姆的母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维茨医生成了军医队的一名中尉。战后,他又加入了美国退伍军人协会(American Legion)皮奥里亚分会,成为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为了表达他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霍维茨总在独立日和退伍军人节自豪地戴上军帽。

米丽娅姆·霍维茨在皮奥里亚市出生并接受教育,她已经成年的孩子以及那些熟识她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待人苛刻的人,也承认她小巧的身材、棕色的眼睛、深色的头发都很引人注意。米丽娅姆在20世纪50年代前一直住在皮奥里亚。高中时,她表示想要就读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但她父母认为在皮奥里亚市的布拉德利学院(Bradley College)念两年就够了。尽管很失望,但米丽娅姆没得可选,只好去了布拉德利。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报社担任女性版面的作家和编辑,她很爱这份工作。

米丽娅姆是怎样认识哈里·戈尔茨坦的,我们无从得知,但他们决定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结为夫妻。米丽娅姆的父母反对这桩婚事: 首先,戈尔茨坦是一个鳏夫,比他们的女儿大20岁;其次,米丽娅姆在美国出生,又取得了大学学位,而戈尔茨坦生于俄罗斯,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就连说话都带着浓重的乡音。决心已定的米丽娅姆不顾父母的反对,于1920年2月3日同戈尔茨坦结婚,此时距她22岁生日只差几天。

尽管是第一代移民,哈里·戈尔茨坦却和他的妻子及亲戚一样,很期望被皮奥里亚土生土长、经济富有的上层中产阶级所接受。他加入了改革派犹太教,并且像皮奥里亚的成功商人一样参与社会和经济事务。戈尔茨坦也意识到,想要被上层中产阶级接受就意味着他新婚的妻子必须放弃报社的工作。他告诉米丽娅姆,“皮奥里亚最好的珠宝店”的老板得有一个不必工作的太太。

多年以后,米丽娅姆表达了对被迫停止工作的不满。但身为一个新婚妻子,她和她的丈夫一样,也想被当地的主流社交圈接受。何况,她很喜欢自己的新身份——22岁的米丽娅姆已经成了皮奥里亚市一位事业有成、富有、令人尊敬的商人的太太,这使她很有可能成为当地报纸社会版上的人物,而不是报纸记者。这样的机会对于米丽娅姆这样自知富有魅力和美貌并已习惯受到关注的年轻女士来说极具诱惑。

P1-6

序言

有些人的人生偏偏非常不幸地因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而蒙上阴影。杰出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即为一例,她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改变了人们对奴隶制的看法。据说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会见她时曾说:“你就是那个写出引发这场大战的书的小女子。”而斯托从未摆脱她最负盛名的作品所留下的强大影响力。

贝蒂·弗里丹也有着相似的命运。她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年)对20世纪中期的家庭生活进行了尖刻控诉,甫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尽管此书没有引发一场战争,但的的确确引发了现代的女权运动。就社会影响力而言,这本书堪称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非小说类作品。

尽管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弗里丹的书,但她的生活却鲜为人知。比如,当读者在《牛津美国历史大辞典》(Oxford Companion to United States History)的索引中检索“弗里丹”,仅能查到《女性的奥秘》一书。弗里丹的书远比她的人生更具影响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她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只在家庭生活中寻求满足感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这么做的目的是推销自己的作品。

事实远非如此。弗里丹在小时候就很渴望被关注。在史密斯学院,她非常热衷激进运动;此后,她成了一名劳工记者,勤勉工作,投身左倾事业。出版了《女性的奥秘》后,她积极投身政治活动以保障女性在美国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弗里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天才,她在生命中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这是痛苦的、艰难的,但最终是令人振奋的。苏姗·奥利弗(Susan Oliver)的这部传记感情细腻,不仅展现了弗里丹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她的政治生涯,也展现了她的政治生涯如何改变了美国。

关于这一点,奥利弗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例。她23岁时第一次读了《女性的奥秘》,当时她已大学毕业,结婚4年并养育了3个小孩,她回忆道:“我感到被困住了。”但当她读了弗里丹的经典作品后,意识到其他女性亦同样感到“被困住”,和弗里丹一样,她们也在寻找一条出路。在此后的8年间,奥利弗在有时一学期仅修一门课的情况下完成了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学士学位课程。她坚称自己的成就“是因贝蒂·弗里丹而成为可能”。奥利弗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洛杉矶地区喜瑞都学院(Cerritos College)的历史学教授。

马克·C.卡恩斯(Mark C.Carnes)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