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著的这本《耶鲁美国小历史》是一部关于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历史。美国的发展故事跨越五个多世纪,蔚为壮观。它描述了一个国家在这片人群高度多样化的大陆上开枝散叶的过程,并解释了这些人是如何在一面象征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
| 书名 | 耶鲁美国小历史(精)/耶鲁小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美)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著的这本《耶鲁美国小历史》是一部关于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历史。美国的发展故事跨越五个多世纪,蔚为壮观。它描述了一个国家在这片人群高度多样化的大陆上开枝散叶的过程,并解释了这些人是如何在一面象征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 内容推荐 继E.H.贡布里希从1935年德文版翻译而来的《世界小历史》一书于2005年出版以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小历史”(Little History),涵盖这本美国史在内的众多宏大主题。 你也许会好奇,生活在如此多样性的土地之上并拥有巨大种族差异的人们,是如何会聚到“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之下,创建一个伟大国家的呢?每个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会为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在书中给出的答案而着迷。《耶鲁美国小历史》生动地讲述了当今美国从蛮荒大陆演变为超级大国的500年历史:从东西半球的第一次激烈碰撞,到原住民与殖民者间的依赖式发展;从企图消除区域分界的剑拔弩张,到各种文化包容且独立的平衡共存;从苦难带来的生存禁锢,到启蒙引发的思想觉醒。美国看似爆发式的成长正是形成于这样一种自由、多样的大环境之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发展轨迹又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周期循环:融合与排斥前后相伴,繁荣与衰退因果相连。 创造历史的不是一个国家或个人,创造美国的,也不都是伟人,因为生活在这片大陆每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以朴素生命书写着美国宏大历史的一部分。也因此,在书中,你将遇见一些人,他们中有些是熟面孔,比如战场上镇定自若的华盛顿将军,为废奴事业不惜葬送掉政治前途的林肯总统,还有那个坐在小椅子上大喊着要多吃一碗麦片粥的幼年卡内基。当然书中更多的是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或雄心勃勃,渴望着出人头地,或亲切良善,勇敢发声只为争取应得的权利,从他们各自精彩的故事里,你能清晰窥见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翻动书页,开启一段独特的美国冒险之旅吧! 目录 地图索引 序言 第一章 鸟儿的方向 第二章 时空中的大陆 第三章 众生于一 第四章 黄金时代,以及黄金的时代 第五章 世界分崩离析之时 第六章 救赎何在 第七章 圣徒与陌生人 第八章 勃兴之地 第九章 平等与不平等 第十章 启蒙与觉醒 第十一章 祸福相依 第十二章 不只是争吵 第十三章 平等与独立 第十四章 更完善的联邦 第十五章 华盛顿的担忧 第十六章 自由帝国 第十七章 人民之子 第十八章 棉花王国 第十九章 星火燎原 第二十章 边疆 第二十一章 越界 第二十二章 后果 第二十三章 如何重建? 第二十四章 划时代的大事件 第二十五章 衣领的颜色 第二十六章 双城记 第二十七章 新西部 第二十八章 运气还是勇气? 第二十九章 进步主义 第三十章 碰撞 第三十一章 大众 第三十二章 新政 第三十三章 全球战争 第三十四章 超级大国 第三十五章 世界末日 第三十六章 是你,是我,或者是他 第三十七章 雪崩 第三十八章 保守主义转向 第三十九章 千丝万缕 第四十章 继往开来 致谢 试读章节 船长身材高大、脸膛红润。他站在甲板上,望向天空,灰蓝色的眼睛如同天空的投影。一大群鸟正从他头顶飞过。这些鸟并非水手们日常见惯、跟随他们飞遍天涯海角的海鸥,也不是那些在风暴来临时把船舵当成避难所的小海燕,这是一群在陆地栖居的鸟。它们来自北方—船长思忖着—因此也许是迁徙中的候鸟,为了躲避寒冬而离开远方某片陆地。这些鸟是他渴望已久的信号,因为它们的目的地无疑也是陆地,和他一样。 其他水手也望着天空,偶尔偷偷瞟向船长。他们对这位自称“世界洋海军上将”的船长并不完全信任。虽然船队和船员们都来自西班牙,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上将却来自意大利的港口热那亚。1492年夏末秋初,由“尼雅”号(Ni?a)、“平塔”号(Pinta)和“圣玛丽亚”号(Santa Maria)组成的船队启程向西穿越大西洋已有五个星期了。船员中没有人曾远离陆地这么长时间,他们也不曾看见任何神秘的国度和如山的财宝—那是这个外邦人向他们许诺过的东西。也许是时候了,与其让这位上将领着他们继续驶向死亡,不如行动起来,把他扔到船舷外面去。 哥伦布也同样不安,虽然他努力不让自己表现出来。他下令舰队调整航向—既然鸟群向西南飞行,他也打算这么做。 对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我们还是用英国人的译法,称他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吧—来说,这段航程已经太过漫长。他是一名织匠的儿子,却放弃继承父亲的产业,选择了航海生涯。长久以来,热那亚就是一个繁荣的海港,热那亚的众多海船穿梭在欧洲人了如指掌的广大地中海上,从东岸运来丝绸、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这些货物经过绵延数千英里的“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亚洲国度来到地中海东岸。哥伦布如饥似渴地阅读过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的作品,此人在两个世纪前曾沿着丝绸之路旅行,一直走到了“契丹”—现在我们称之为“中国”。在那里,他见到了这片土地的君王忽必烈大汗。在书中,马可·波罗描述了各种数不尽的奇迹和财富。 哥伦布曾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葡萄牙人在那里找到了黄金、象牙,还有可供买卖的奴隶。他也曾在大西洋中一路航向北方,几乎进入北冰洋。在到访爱尔兰时,他看到一条简陋的小船从西方的海面漂入港湾,船里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相貌奇特”。有人猜测,尸体看起来如此奇怪,是因为他们是从“契丹”一路漂流到此的。真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不过无论如何,最能满足哥伦布想象的,还是各种和大西洋航行有关的说法。 当时的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是球形的。数个世纪以来,有关遥远西方岛屿及岛上未知人类的故事出现在各种古籍之中。有些作者猜测,在那个方向上也许还有一片广袤的大陆,而另一些则认为对岸就是亚洲,中间只有一片大西洋,但因太过宽广,不可能航行穿越。哥伦布则相信世界比大多数地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小。他认为,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到亚洲是完全可行的。 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提出请求,希望他赞助一次远航。葡萄牙西临大西洋,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对葡萄牙的船长们来说是家常便饭。1488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就曾绕过非洲的南部尖端,进入了印度洋,他的航线成为欧洲人借以获得印度和“契丹”珍宝的水路通道之一。然而哥伦布关于西方航线的想法显然没有引起若奥二世的兴趣,“一个口若悬河、自视甚高的家伙……满脑子都是幻梦和空想……”国王抱怨说。若奥二世可能是对的,哥伦布不仅头脑固执、有些虚荣,还过于自信。事实上,世界比他认为的更大。从葡萄牙出发向西到中国,大约需要航行12000英里,而不是哥伦布猜测的2500英里。 然而,如果足够顽固的话,执迷不悟的人也并非不能成就大事。接下来,哥伦布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统治的西班牙。两位统治者一开始并未把哥伦布当回事儿—他们正忙于同来自非洲的阿拉伯统治者们作战。这些阿拉伯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控制着西班牙的大片土地。直到最后一支阿拉伯军队被赶出西班牙,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才同意资助哥伦布的航行。 P2-5 序言 历史的创造 历史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一谈到历史,大多数人会想到:某人通过某些行为让事件的轨迹发生改变,而这些行为长存于人类记忆之中。这是用生命创造历史的办法。 我创造历史的方式与此不同—我通过写作来创造它。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的工作是从过去中发掘细节,并赋予它们意义。 用生命来创造历史似乎更为重要而刺激,也更危险。在那些用生命创造了历史的不凡身影中,许多人得到颂扬,也有人遭到唾骂,却从不会有人被遗忘。与此相反,写作历史的人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留意。他们栖居在一个图书馆的世界里,那里满是老旧的书册、褪色的照片和页角折起的卷宗。写作历史和在历史中生活,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然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联,比初看上去要密切得多。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两名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男性的不同生活。一位是迈克尔·金(Michael King),他1929年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正值大萧条最为严重的时期。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管他叫小迈克。至于大迈克,当然就是牧师先生自己了。小迈克是个重感情的男孩。他的祖母死于心脏病后,他伤心欲绝,竟然从家中二楼的窗户跳了出去,所幸受伤不重。然而迈克尔的成长过程中也并不缺少快乐。在大学时代,他热衷于参加派对,爱穿鲜艳的运动衣和双色皮鞋。我们似乎可以猜到,历史不是他的最爱。 尽管迈克尔穿梭于派对之间,他在生活中还有另外一面—他喜欢阅读关于过去的书籍。图书馆中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思考,那是亨利·戴维·梭罗写于1849年的《公民不服从论》。在书中,梭罗探讨了美国公民是否有可能正当地违反国家法律的问题。迈克尔·金刚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以一种极为个人的方式将他引进了历史之门:大迈克决定以他的一位偶像—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来为自己和儿子重新命名。于是,小迈克尔·金就变成了小马丁·路德·金,并在后来成为民权运动最负盛名的领袖,创造了历史。可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巴伦蒂内·温塔兰(Valentine Untalan)在菲律宾长大,距离金半个世界之遥。他在“二战”中加入了军队,为保卫自己的国家不受日本人的侵略,与美国军队并肩而战。温塔兰在巴丹半岛被俘,与数万名菲律宾同胞和美国人一起被驱赶到一大片空地上。日本看守向战俘们宣布:他们要随军前往马尼拉,然后将被临时安置在旅馆里。 此刻巴尔·温塔兰最不可能想到的事就是自己是否在创造历史。他只想活下去,而且知道自己必须逃走。上万名被俘士兵死于苦难的行军途中,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巴丹死亡行军”。温塔兰在尝试了四次之后,终于成功逃出日本人的掌控,回到自己的村庄,重新投入战斗。战争结束后,他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也成了家。我知道他的故事,是因为多年之后,他的一个女儿成了我的新娘。 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如雷贯耳,知道巴伦蒂内·温塔兰的人却没有几个,然而无论就大的方面还是各种细节而言,他们都是用生命创造历史的人。年轻时,他们未曾设想过阅读历史会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改变就这么发生了。它发生在日军看守宣布向马尼拉行军时—巴尔·温塔兰曾回忆道:“我读过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其中全是种种可怕的惨景和暴行,于是我对自己说:‘等待我们的不会是什么旅馆!’”它也发生在马丁·路德·金思索如何终结种族隔离时—读到梭罗宁可选择坐牢也不愿“支持一场将把奴隶制传播到墨西哥的战争”,金受到深深的震撼。 是否可以说,巴伦蒂内·温塔兰因为阅读历史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呢?那似乎太天真了。要做到这一点,过人的心智、决心和超拔的坚韧缺一不可。是否可以说,马丁·路德·金因为阅读历史,在为无数美国人带来更多自由的同时,却将自己葬送在刺客的枪口下呢?这个结论同样过于武断。金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甘冒死亡的风险,绝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读了一本书。 然而这两个人都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创造了历史。想一想吧,历史正在以无数种方式塑造我们的生活。我们借以自指的身份其实不外乎一部关于自身的历史,这部历史由我们做过的事、到过的地方和读过的书构成。我们用鲜活的个人记忆,加上从父母和其他亲人那里听到的故事,亲手构建并创造自己的历史。我们通过参加运动队创造历史,我们通过登录网页创造历史,此外,我们在阅读关于民族生活的历史书籍时,同样也在创造历史。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历史。美国的发展故事跨越五个多世纪,蔚为壮观。它描述了一个国家在这片人群高度多样化的大陆上开枝散叶的过程,并解释了这些人是如何在一面象征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是美国国徽上的拉丁文格言,宣布美国独立的建国者们坚信,所有美利坚合众国公民,或者说全体人类,都“生而平等”,并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表面上看,“自由、平等和团结”这样的理想不异于空中楼阁,远远脱离了现实—当一个国家数以十万计的居民是作为奴隶被绑架而来的,它何以声称自由?当占据美国人口一半的女性尚未取得和男性相同的权利时,建国者们何以标榜平等?而一个由如此多样的族群组成的国家,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团结?他们中一些人很虔敬,选择在简朴的礼拜堂中礼拜;另一些则会选择巍峨的天主教堂;还有一些与宗教了无瓜葛。一些人刚刚来到这片大陆,希望通过种植烟草或棉花致富;另一些则在白热的熔炉旁挥汗如雨,制造用来修建高楼和铁路的钢铁。一些人煽动民乱,宁可把茶叶倒进港口,也不愿缴纳未经他们同意就征收的税款;农场工人们建立工会,为自己争取更合理的工资和更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发明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发明灯泡,改进机油壶,造出能在银幕上投射出活动影像的机器;思想家们则琢磨各种奇思妙想,比如如何把一份报纸卖给上百万人,或是如何让一座巨大的城市变得更适于人们生活。 这么多人彼此相异,以至于我们会问:这些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吗?也许你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人都是你的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无法确定,某一天你是否会用上这些故事中的某一个。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用生命创造历史,但是别忘了:关于历史,你读得越多,写得越多,记住得越多,你就越可能以一种能让自己的事迹流传下去的方式生活在历史中。 书评(媒体评论) 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起点,戴维森在书中徐徐展开一幅美国历史画卷,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历史是由一段段个体记忆拼接而成的。 ——《出版者周刊》 戴维森从人们熟知的美国历史中取材,并添加进小说式阅读元素。从第一页起,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话题的热情,他让我们理解了“创造历史”与“书写历史”的巨大差异。 ——《科克斯评论》 从奠基时代到当今世界,本书以极吸引人的、可读性极强的方式为你讲述整个美国历史。打赌你很少能通过这样一种亲近的视角走近这个国家。学生们会疯狂迷上它的。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蕴含着大思想的小历史,细细地品其滋味,如诗般高声吟诵,亦或是轻声哼唱,如同一首赞歌。 ——约瑟夫·J.埃利斯 《奠基者》作者 一部兼具文学优雅性与叙述创新性的小历史,不论语言还是内容,都能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读者的视线。这份创造力在当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克里斯汀·赫尔曼 《南十字星与美国信徒》作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