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熊雄在黄埔/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辛增明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熊雄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成就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工作最辉煌的时期,形成于熊雄主持军校政治部工作期间。这本辛增明著的这本《熊雄在黄埔》,就是紧扣这一重大命题,展开全面论述。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品,而是熊雄事业顶峰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真实、客观的全方位写照。

内容推荐

熊雄(1892-1927)原名祖福,号中和,字罴上、披素。江西宜丰人。江西宜丰芳溪人镇下屋村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后留法勤工俭学,加入少共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和苏联留学,回国后在黄埔军校任教,是周恩来之后实际负责军校政治部的负责人。1927年被捕后牺牲。1984年8月,聂荣臻元帅亲自写下“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生平。辛增明著的这本《熊雄在黄埔》依时序详细叙述熊雄在黄埔军校任教的经历,记录了革命烈士熊雄在黄埔军校的事迹,反映了他的革命精神,肯定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该书的出版,对黄埔军校历史、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目录

奉命归国

军校——“合作”的产物

参加二次东征

参与军校招生

职掌军校政治部

创新军校政治教育

创办《黄埔日刊》

麾下的政治教官队伍

理论家“熊婆婆”

学员:将星闪耀

中共党团最高负责人

“两会”冲突及同学会的成立

每临大事有静气

北伐出师前夕

政治升温期

支援北伐大前方

援助省港大罢工

在阴霾四布的时候

军校“清党”

狱中斗争

红色基因代代传

附一 新发现的熊雄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附二 熊雄任职期内制定的几个制度和条例

附三 熊雄在黄埔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奉命归国

1925年8月初,在苏联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的熊雄一行20余人,奉命离开莫斯科,踏上归国旅途,回祖国参加国民革命。

熊雄这次留学欧洲,转辗法国、德国、苏联等地,阔别故同近6年。

熊雄原名熊祖福,小名中和,谱名中世,字罴士、披素,号介孙、壮飞、铁血书生。1892年3月11日生于江西省宜丰县(时称新昌县)芳溪镇下屋村。父景星先生,清末举人,生有四女七子,熊雄在男子中排行第四。

芳溪在清代以前称芳塘,地处宜丰、万载、铜鼓三县通衢,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历来就是富庶之邦。芳塘熊氏是当地聚族而居的望族,家道小康。熊雄的父亲景星先生为了培养儿孙,专门建有一幢家庭书院,取名“培兰书屋”,延请塾师武师,教子孙们读书习武。1907年,15岁的熊雄与大哥一道考取了瑞州府中学堂,这在当地被传为“一门双星”的佳话。1910年中学毕业后,熊雄又考取了南京优级师范学堂,但他有感于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毅然走出富裕家庭,弃学从军,于1911年初在省城南昌考取了江西新军的学生军,开始了个人闯荡的军旅生涯。

熊雄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在国内参加过辛亥南昌光复、癸丑湖口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初,熊雄从东京回国后,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围战争,先后在李烈钧的滇军和程潜的湘军中工作,担任护国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熊雄触动很大,开始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其时,护国湘军总司令程潜辞职出走广东,总司令一职由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接任。熊雄毅然辞去谭延闿要求他继续留任的聘请,放弃了优裕的军官生活,于12月间取道香港,乘外轮去了法国,过起了勤工俭学的艰苦生活。

1922年3月下旬,熊雄从法国巴黎转学来到德国柏林就读。在德国,他加入了共产党,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当时整个旅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72人,其中旅法58人,旅德8人,旅比6人,熊雄即为旅德党员之一。

在熊雄旅法、旅德学习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四运动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一大批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3月,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列宁,利用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组建成立了共产国际,专门支持、发动、帮助和组织各国的革命政党活动。1920年3月,俄共中央又正式成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又称西伯利亚局),负责领导远东各国的革命,远东局下设海参崴分局东方民族处,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就归属远东局指导。1920年下半年,在共产围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指导下,上海、北京、湖南、广州等地陆续出现了共产党的组织,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共产党正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20世纪20年代,国内大小军阀林立,各据一方,并没有出现孙中山所期望的“五族共和、全国统一”的局面。由于国民党手中没有自己的武装,孙中山日夜梦想的“北伐”,只能是利用军阀甲来打军阀乙,到头来军阀割据依旧,革命胜利遥遥无期。在屡遭挫折之后,孙中山感觉到必须借助共产党的力量来改造国民党,同时也深感自己手中必须掌握一支武装力量。

早在1918年,孙中山就曾致电列宁和他所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的胜利表示钦佩,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1年他再次向苏联表示要学习苏联的心愿,希望获得私人接触和通信联系。因此,共产国际便派马林为代表来到中国,并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太雷陪同,于1921年12月到达桂林,与孙中山举行秘密会谈。P1-4

序言

熊雄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革命家,是继周恩来同志之后,我党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人物和著名的军队政治教育家,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英名和业绩,是与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工作紧紧连在一起的。

熊雄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参加过辛亥革命、癸丑讨袁、护国护法运动,然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抛弃了优裕的上校军官生涯,赴法勤工俭学,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回国后,他受党中央安排,来到黄埔军校,从事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军校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出了“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等一系列著名理论观点;他所教导培养的学生,日后成了国共两党阵营中的精英,有不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熊雄是黄埔军校历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中,主持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为推动首次国共合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当年在黄埔军校发挥了重大作用,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时指示:“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

熊雄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成就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工作最辉煌的时期,形成于熊雄主持军校政治部工作期间。这本《熊雄在黄埔》,就是紧扣这一重大命题,展开全面论述。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品,而是熊雄事业顶峰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真实、客观的全方位写照。读完《熊雄在黄埔》,我觉得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本书注重把熊雄的工作、事业放置于大的历史环境下来写。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对当时的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背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对当时国共合作为什么会破裂、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办军校等问题,会感到疑惑不解。本书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花了比较多的笔墨,读完本书,你就会觉得花这些笔墨是必要的,否则就很难理解熊雄在黄埔军校中的一些言论和行动。例如“三二○”事件后,蒋介石排挤打击共产党人,而熊雄反倒一再地要求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学生保持镇静,这是为什么?蒋介石挑起“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后,军校的学生还拥护他当北伐军的总司令,这又是为什么?本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论述,都结合了当时的历史环境,读后能使读者解疑释惑。

二是,本书注重从熊雄的政治思想、理论修养层面来剖析人物。熊雄除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还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灵活的对敌斗争策略,而这些,正是他在黄埔军校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钱”。我们读熊雄的文章,不光赞叹他的文笔好,更主要的是赞赏他的理论水平高,有观点、有见识,有些理论观点还是超前的,即使现代人看来也不过时。本书就注意从熊雄的文章、演讲中,分析人物的思想,归纳他的理论观点,并且与他的行为做法联系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富内涵,这样写也使得读者对人物的一些作为不会感到唐突。例如熊雄对纪律“相对服从与绝对服从”的论述,他自己的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三是,本书注重让史实说话,有述有议,述有史实,议有依据。作者特别注意发掘新的史料,用新的史料丰富本书的内容。作者曾经自费到广州查找、收集熊雄和黄埔军校的资料,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发现的珍贵史料,例如蒋介石写给熊雄的手迹、熊雄生前最后发表的一篇文章等等。这些史料,对研究熊雄的生平思想、活动经历和黄埔军校的历史,都极有价值。本书运用、分析这些史料,阐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弥补了过去史学界研究的不足,看过本书的读者,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但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史料拼凑。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有许多独特的精辟见解。例如对熊雄在黄埔军校写的唯一一首诗的评论、对熊雄在黄埔军校的地位作用的评论、对“中山舰事件”对军校政治工作的影响等等,作者都能根据所掌握的史料,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对于史学界一些有争议的史料,作者也采取了“存疑”的办法处理。另外,本书虽然头绪繁多,但章法不乱,叙事严谨而不至于冗长、议论不多但能切中肯綮,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熊雄是从我们江西红土地上走出去的早期革命家,这是江西人民的骄傲;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写,是一个创新课题,也是十分必要和很有眼光的。

今年2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说: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习总书记的指示就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而光荣的任务。本书的出版,是作者为“传承红色基因”做出的努力和奉献。我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愿这样的党史研究工作百花齐放、千帆竞发。

是为序。

王晓春

2016年2月10日

(作者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省党史学会会长,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后记

熊雄是继周恩来之后,我党在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他在黄埔军校的时间虽然不到两年,但这段时间却是他生命和事业的顶峰,他的英雄业绩和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然而在以往有关熊雄的传记中,熊雄在黄埔的这段经历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绝大多数传记都是按时间顺序,“大事记”似的叙述熊雄的一生,对熊雄的思想、理论、影响的研究、评论没有深入下去。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曾在宜丰县党史办工作过,那时就有过要专门写一本熊雄在黄埔军校的书的想法,并在平日里有意收集和积累了一些素材,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未果。这几年退休了,时间也充裕了,数十年前的那个想法又浮上心头。于是,在去年12月,我自费跑到广州,收集和查找熊雄的历史资料,到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广东省黄埔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得到这些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查阅了《黄埔军校史料汇编》(2l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1936年版,共10册)以及许多历史文献,拍摄了许多旧址照片。有些资料是十分珍贵的,例如蒋介石北伐之前亲笔写给熊雄并嘱之公布的“几句临别的话”,就与之前在史学界流传已久、以讹传讹的所谓蒋介石的“临别赠言”大不相同,这次我把蒋介石的手迹公布出来,足以纠正以前的谬误。再比如新发现的熊雄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对研究熊雄的思想、研究黄埔军校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书中对这篇文章也花了较多的笔墨予以分析和评论。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在1927年4月军校“清党”之后,当年有关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一些资料遭到大肆损毁,连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的名录也被有意删除。至今在中国大陆,也只能看到部分残缺严重的《黄埔日刊》,熊雄在《黄埔日刊》上到底发表过多少文章,对学生作过多少次讲演,至今也无法弄清楚,更别说完整地反映熊雄的工作、生活了。因此,要将熊雄在黄埔的经历全面、完整地写出来,困难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为了完成我多年的夙愿,我还是咬牙坚持写了下去。我知道这个本子对反映熊雄在黄埔经历、业绩,是很不完整、很不全面的,但也只能靠以后找到了新的史料再行补充了。加上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的谬误肯定不少,希望业界同仁、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有关人士和单位编写的关于熊雄的研究文章和书籍,得到了宜春市史志办和宜丰县史志办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吴卫华、熊淼如、蔡望乔、彭小平等老同志的帮助,他们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特别是中共汀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晓春同志,他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辛增明 谨识

2016年3月2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