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精)/黄宇和院士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宇和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精)》作者黄宇和长期从事近代史研究,视野开阔,立论有据。作者把他几十年来的档案钻研结合实地调查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作者以“本侦探”的名义现身说法,把他曾用档案钻研结合实地调查与历史想象的治史方法所解决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些悬案,不拘大小,抽丝剥茧,娓娓道来,金针度人,尤显珍贵。

内容推荐

国际知名孙中山研究权威学者黄宇和院士,把几十年来结合档案钻研、实地调查、博览群书与历史想象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重新检视几十年来以四管齐下治史方法所解决的悬案,不拘大小,逐一娓娓道来。

《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精)》作者黄宇和院士以文明交战的思路,探索中西史学界对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种种争议,在反驳众多对华夏文明不实指控的同时,亦对华夏文明进行自省。在分享治史经验之余,作者将历来破解中国近代史上形形色色不实传闻的过程一一剖析,把自己多年来不懈努力,以实证调究和搜集到的史料,作进一步的消化诠释。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言:当不成侦探者不配治史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论

第三章 林则徐乃制毒巨枭?

第四章 鸦片有益论

第五章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秘密武器

第六章 巴麦尊子爵姓巴麦尊,名字的英文字母缩写是H.J.T.

第七章 论三元里抗英乃民间“仇外狂”

第八章 论三元里抗英乃官府“仇外狂”

第九章 伪造圣旨龙颜大悦论

第十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文专著为何欠奉

第十一章 1856年10月8日英国人指责广州人侮辱其国旗

第十二章 中国船受英国国旗保护之谜

第十三章 检视1857年1月15日的香港毒面包案

第十四章 生牛排和生洋葱妙用无穷

第十五章 捏造“六不”总督顺口溜的始作俑者

第十六章 捏造“六不”总督顺口溜的幕后主谋

第十七章 中外合谋诬蔑皇上的钦差大臣

第十八章 通番卖国的边防大员

第十九章 还叶名琛个清白

第二十章 叶名琛等被俘时之表现

第二十一章 论华夏精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结

第二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命运悬于一线——茶叶

第二十三章 《资政新篇》与《实业计划》

第二十四章 孙中山乃中原贵胄的后裔,原籍陈留

第二十五章 孙中山是客家人?

第二十六章 “皇帝田”预言孙中山“成龙”

第二十七章 一开问泥砖屋激励孙中山“成龙”(一)

第二十八章 一开间泥砖屋激励孙中山“成龙”(二)

第二十九章 穷苦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章 鸦片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一章 西学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三十二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一):夏威夷国王借《圣经》驱散巫术与迷信

第三十三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二):十足英国气的学校

第三十四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三):孙中山是寄宿生?

第三十五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四):拔萃书室

第三十六章 《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五):在传道所寄食寄宿

第三十七章 孙中山在何时何地和哪种情况下领洗进入基督教?

第三十八章 孙中山的中国墨水有多少?

第三十九章 污水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章 内忧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一章 外患激励孙中山“成龙”

第四十二章 谁是“成龙”的料子?——厘清“四大寇”之谜团

第四十三章 为何中国人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行医?

第四十四章 谁创立兴中会?

第四十五章 为何托词澳门少年中国党?

第四十六章 乙未香港会党魅力无穷

第四十七章 重阳拜堂?大吉利是!

第四十八章 别搞错新郎哥!

第四十九章 尹文楷是何方神圣?

第五十章 乙未广州起义的神经中枢在何方?

第五十一章 为何孙中山被驱逐出教会?

第五十二章 乙未广州起义中“决死队三千人”的谜团

第五十三章 侦破乙未广州起义密谋为何泄露

第五十四章 孙中山“红杏出墙”

第五十五章 孙中山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六章 孙中山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从未吃过香江皇家饭!

第五十八章 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跑回香港大骂杨衢云?

第五十九章 乙未广州起义谁出卖革命

第六十章 论“孙大炮”最“大炮”的“大炮”

第六十一章 拆穿一副极为畅销的“西洋镜”

第六十二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孙中山在何处举行首次记者会?

第六十三章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英以色列“信仰”之谜

第六十四章 孙中山是名夜夜弦歌的花花公子?

第六十五章 武昌起义爆发,为何孙中山不马上回国主持大局?

第六十六章 为何孙中山能当选临时大总统?

第六十七章 为何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第六十八章 为何孙中山起兵反袁?

第六十九章 枪毙孙文!

第七十章 孙中山被英国的“炮舰”镇住了

第七十一章 孙中山如何、为何被“册封”为国父?

第七十二章 论中国的孙中山史学不值西方学者一顾

试读章节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论

2004年2月,80多岁的澳大利亚英裔资深学者哈利·盖尔伯(Har—ry G.Gelber)讲座教授,出版了他的名著《鸦片、士兵与传教士:1840-1842英国与中国的战争及其后遗症》。兹归纳他的研究心得如下:“从英国的政治角度看,1840一1842年那场与中国的战争,并非一场鸦片战争。”言下之意正是: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他继续写道:

它只是区区一些地方性的小摩擦。英国坚决反抗那腐朽透顶,却高高在上而又狂妄无知的中国,坚决维护英王的尊严,坚决保护英国男女的性命安全,坚决追偿被中国政府抢夺了的财物。没有任何一个伦敦人,也没有任何一个带兵攻打中国的军官,会认为该场战争与鸦片有任何关系。若中国人有本事控制鸦片走私,就让他们大显身手吧,英军绝对不会代劳。那场战争,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却后患无穷,到了数十年后,传教士目睹中国的苦难,悲天悯人,竟错误地怪罪英国把鸦片强加给中国,由此改变了英美舆论。

因此,盖尔伯讲座教授责无旁贷地以纠正此等所谓错误的舆论为己任。本侦探读后极为诧异,因为它大别于鄙人所读过的所有中外有关专著。大别的地方在于:过去哪怕有盎格鲁·撒克逊的文明精英千方百计地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而辩护,但辩护的方式都是防守型的;盖尔伯教授辩护的方式却是攻击型的。这种巨大变化,促使本侦探立志查明盖尔伯教授的立论方式,办法是逐句鉴定其微言大义。

其劈头第一句,手法就很高明。的确,当时大英帝国的领地遍布全球,在中国开辟的战场,只能称之为局部性战争,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事实。当读者接受这个明显的事实以后,盖尔伯教授之把局部性战争等同于这场战争并非鸦片战争的说法,也会先人为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他第二句话的前一段说:“英国坚决反抗那腐朽透顶,却高高在上而又狂妄无知的中国。”此言不但外国读者熟悉,中国读者也对当时清朝的腐朽及天朝上国的狂妄感到痛心疾首。英国反对这些现象,是合理的。接下来第二句话的中间一段,谓英国“坚决维护英王的尊严,坚决保护英国男女的性命安全”,也合情合理,哪一个政府不坚决维护自己国家元首的尊严,不坚决保护本国公民的性命安全?如此,待盖尔伯教授估计到已经取得读者信任以后,就在第二句话的后一段画龙点睛:“坚决追偿被中国政府抢夺了的财物。”表面上这句话也合情合理,哪国政府不竭力保护本国公民的财物?读者同样会由衷地支持。但问题在于,盖尔伯教授并没有告诉他的读者,这些财物具体是什么?

容本侦探指出,这些财物非比寻常,正是违禁的毒品鸦片烟!中国政府并非抢夺别国公民的一般财物,而是没收英国公民明知故犯所走私的鸦片。但是当今的普通外国读者不一定知道当时中国政府所没收的是违禁品,很容易误会是中国贪污腐败的官员蛮横无理地抢夺英国公民的一般财物。盖尔伯教授用字遣词的手法极其高明,他所用的英文字seize,既可理解为抢夺,也可理解为充公。一般不明历史细节的外国读者,会理解为抢夺,因为盖尔伯教授整句话是以“英国坚决反抗那腐朽透顶,却高高在上而又狂妄无知的中国”作为开端的。

他第三句话的前半段说“没有任何一个伦敦人[会认为该场战争与鸦片有任何关系]”。盖尔伯教授有所不知:在鸦片战争时期当然有不少伦敦人认为该场战争与鸦片有密切关系,但是现代人已经被诸如盖尔伯教授的高论蒙蔽住了,极少人知道当时英国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对鸦片贸易及鸦片战争的群体。详见下文。

盖尔伯教授第三句话的后半段说:“也没有任何一个带兵攻打中国的军官,会认为该场战争与鸦片有任何关系”,则官兵的天职是奉命打仗,绝对不容花半秒钟问“为什么?”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难怪深得读者信任。

至于他第四句话:“若中国人有本事控制鸦片走私,就让他们大显身手吧,英军绝对不会代劳。”当然,英军不是中国政府所雇佣的警察,自然不会为中国政府缉私。因此,这句话同样言之成理。关键是:盖尔伯既不是伦敦高层,也不是贩夫走卒,他是地位崇高的历史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天职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

他最后一句话的前半段说:“那场战争,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他在故技重演,说出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在让读者不断微微颔首之际,就说出误导性很强的最后一段话:“却后患无穷,到了数十年后,传教士目睹中国的苦难,悲天悯人,竞错误地怪罪英国把鸦片强加给中国,由此改变了英美舆论。”我的天!不待数十年后,也不光是传教士,其实在鸦片战争期间甚至之前,已经有英国贵族、传媒、大批正当商人、不少家庭主妇挺身而出,反对英国把鸦片强加给中国了。P8-10

序言

2014年6月24日,出版界的88岁老前辈、香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萧滋先生热情向本侦探建议,把几十年来博览群书、档案钻研结合实地调查与历史想象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

兹承雅命,方式是以“本侦探”的名义现身说法,把本侦探曾运用这种四管齐下的治史方法所解决了的一些悬案,不拘大小,娓娓道来。因此本书各章节,有崭新的探案,诸如“林则徐是制毒巨枭”。有把过去本侦探已经破解了的悬案,作进一步追查。例如污蔑“叶名琛为‘六不’总督”的顺口溜,究竟元凶是谁?以及由于进一步发掘新史料而更上一层楼并予以破解了的悬案,包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英以色列‘信仰’”。

案情繁简决定了各章长短,而各章的上文下理(context),则见本侦探其他著作,尤其是《三十岁前的孙中山》《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以及行将出版的《文明交战》(暂定名)。盖本书的部分章节是取材自该三本拙著当中、短小精悍而独立性极强的片段。因此,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各章的题目分别属于两大领域:其一是有关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探案;其二是对孙中山生平具关键性事件的侦察。两次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具体事例,孙中山则是反抗帝国主义侵华的典型民族英雄。

把帝国主义压迫、民族主义反抗这两大领域再放到宏观的角度检视,则两次鸦片战争这形于外的事物,是本侦探对敛于内的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个案研究;孙中山这形于外的人物,则是本侦探对涵于内的民族主义所进行的个案侦察。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恰似一块铜板的两面,而这块铜板就是近代史——不单是中国近代史,而且在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史。本侦探追踪近代史的发展,不能偏重帝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因为如此就犹如偏听一面之词。治史必须在档案钻研、实地调查与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兼视兼听来神游冥想,借此广开言路。

至于本侦探为何选择两次鸦片战争和孙中山两大领域作为个案来探索,则完全是由于机缘巧合。事缘1968年本侦探从香港大学毕业后,马上前往牛津大学当研究生时,长期由英国驻中国大使馆保存的叶名琛档案,刚刚移交给英国国家档案馆并终于开放了,本侦探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再结合英国各机关部门及各地方的英语档案,正好兼顾了中英双方的态度、处境与追求,避免了偏听。于是本侦探决定首先以叶名琛作为个案,切入帝国主义的研究。

研究愈来愈深入之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适逢1979年广州市中山大学历史系代主任胡守为先生盛情邀请本侦探当访问学人;更由于该校的陈锡祺先生,屡屡不耻下问有关孙中山的史事和史料,故突然想到孙中山乃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暨民生主义——通称“三民主义”——是其毕生学习、思考与实践的结晶,于是本侦探决定以孙中山作为个案,借此研究民族主义。

终于,在2015年6月26日比原定计划提前四天完成了本书初稿共60章。但马上碰到两只凶猛的拦路虎。其一是“炒冷饭”之嫌。其二是哪怕当时还只有60章的初稿也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试想:把“独立性极强的片段”结集在一起,“队伍不整,放枪时参差不齐”,真是贻笑大方!说是一本论文集也够不上。准此,唯一能同时打垮两只猛虎的武器是,为全书谱写出一首主旋律。而这首主旋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既能凝聚共识——把60种不同声音编织成一首既多姿多彩而又和谐悦耳的交响乐,更借此全面克服“炒冷饭”之嫌。

怎么啦?摆明白是把曾经出版过的片段再拿出来献丑,还说不是“炒冷饭”?此点正是中西治史方法的巨大分别之一。在西方,若某甲发掘出大量史料,并解读及运用此大批史料来建构出一套理论,大家热烈鼓掌。某乙运用某甲所发掘出的大量史料,加上自己所发现的新史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同一种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大家同样热烈鼓掌。同样的,若某甲再接再厉而发掘更多新的史料,加上经过星移物换而在思考问题时更为深思熟虑,又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同一种历史现象,终于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推翻自己过去的结论,大家更是热烈鼓掌,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积极表现。把这种治史方法升华到思想的境界,则思想家称之为“水平思维”(1ateral thinking)。即不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方向,而是从不同的方向甚至反方向解读史料和思考问题。

中国史学界长期深受清朝乾嘉时代纯粹考据的治学风气所影响,结果多是致力于史料的考据。乾嘉考据诚然是一种追求朴实无华的考据学风,故又称为朴学。但缺点则在于其不注重史料的运用,遑论解读史料并借此以建构出一套符合经世致用的理论。其实,在乾嘉考据学风出现之前,明末遗民鉴于明朝的覆亡,痛定思痛之余,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哲学、军事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专制政体和宋明理学进行有力的批判。可惜清朝政权稳固以后,即大兴文字狱——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把华夏的文化精英吓得噤若寒蝉。谁敢建构理论并抒发己见,等待诛几族好了!

……

本书香港版定稿前的2015年12月,承刚到本校历史系当博士研究生的衣慎思同学帮忙,找出一些错字;部分初排稿亦承其帮忙校正,特致谢意。

哪怕在本书的香港中华书局版已经开始印刷的2016年2月5日,本侦探仍远飞英国,探讨本书几个未完的议题。其一是本书曾提到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外交部拒绝支持孙中山的新生政权,反而表态支持袁世凯。历史学家对此事的解释是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能稳定全局,英国人可以安心地继续在神州大地发财。但窃以为袁世凯之强大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外交部的决定,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若有的话,这个理论基础是什么?从本侦探研究及撰写拙稿《文明交战》当中、题为“微观探索帝国主义性质”的一卷(即英文原著《鸩梦》)可见,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精英,深谋远虑,做事沉实,不会轻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的,否则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性的“日不落”大帝国。故窃以为在支持袁世凯而不支持孙中山这个问题上,英国当局会尽力找寻华夏文明深层次的矛盾。这个深层次的矛盾是什么?在英国同门师弟师妹协助下,不枉此行,终于增写了题为“一举成名天下知——孙中山在何处举行首次记者会?”和“孙中山如何、为何被‘册封’为国父?”的两章。

又哪怕本书的香港中华书局版已经在2016年2月18日正式出版了,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三人编辑团队仍然辛勤地编辑,并在纸稿上标出错字,写下他们的修改建议。双方议定,2016年3月7日开始,周惊涛编辑到本侦探下榻的中山大学紫荆园,与本侦探并肩作战。结果在7日星期一(09:00一12:00.14:00一16:00,17:30一18:30)共6个小时;3月8日星期二(09:00一12:30,14:00一15:30)共5个小时;3月9日星期三(08:30一13:00)共4个半小时——总共15个半小时,把该团队在纸稿上标出的错字全部在本侦探的电子档上改正。由于是并肩作战,一人操作,另一人复核,故效率极高,也减少在操作期间出现新的错误。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下午和晚上,本侦探独力把香港中华书局在发印后蓝纸上的正误,在本侦探的电子档上改正。准此,改正错字的工程全部竣工。由此可知编辑工作是非常费时而又艰巨的,不同的人会找出不同的错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找出不同的错字。谨对曾经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众编辑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谢意。 2016年3月15日星期二,本侦探为本书做最后定稿,承紫荆园技术员王添荣先生帮忙刻录光盘交广东人民出版社,特致谢忱,并恭候读者赐正。

黄宇和谨识

2016年3月15日

二十三稿(定稿)于广州市中山大学紫荆园旅寓书房

后记

本侦探之撰写本书,当初固然是由于萧滋先生的建议。可是,在写不了几章即发生了2013年12月13日黑色星期五的突发事件,害得本侦探的大脑千疮百孔、几乎丧命之后,医生已经严命本侦探全休。

但是本侦探就是抗命,每天待精神稍微好转,即频频从病榻中爬起来,继续撰写本书,2015年一整年就如此这般地度过了。何苦?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写了本书第一、二、三章后,已经发觉当今外国不少文化精英高喊“中国该打!”,于是决定尽快拆穿其赖以高喊“中国该打!”的种种谎言,诸如“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林则徐是制毒巨枭”“鸦片有益”等弥天大谎。在介绍与拆穿谎言的过程中,也盼望借此唤醒国人,快快反省!

黄宇和谨识

2016年3月19日于广州市中山大学紫荆园旅寓书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