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领域叫作“青年心理学”。如果我们把人的成长阶段分为幼儿期、少儿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的话,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就是成年期之前的青年人心理。笔者曾经担任过“青年心理学”这门课的讲师。当时,我曾经让学生写下自己对“青年”这一词所涵盖的年龄范围的判断,并加以统计。现在,虽然我不记得当时的统计结果,但是印象中(说起来,当时搞这个调查就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印象与推测),学生们所定义的“青年”的年龄范围,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学领域里,对“青年”一词年龄范围的定义,虽然因学者而异,但基本都在22岁到26岁之间。而在学生心目中,“青年”的年龄上限则是30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是35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心理学注重通过“客观”指标对成年之前的时期进行定义,因此得出的年龄范围偏低,而学生则是从“主观”角度出发进行定义的,所以“青年期”涵盖的年龄范围被人为地拉长了。这个结果直接映射出了一个关于青年期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我们的身体达到了成年的标准,但心理上往往还是会觉得自己仍然处于青年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也反映了我们虽然成人了,但仍希望自己处于青年期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青年期”一词是一个很难明确下定义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定义会随着我们思考方式的改变而变化。这一现象,从本质来讲,源于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大人”一词的模糊认识。当今社会,我们在生理层面上、社会学层面上、心理学层面上对“大人”一词的定义都存在偏差,因此,如果姑且抛开生理层面的定义不讲,只是为“大人”一词的本质下一个定义的话,想必也是相当困难的吧。
虽然无法明确定义,但是姑且作为人生的一个时期而被我们加以关注的青年期,在近代社会以前,其实原本没有那么重要。更确切地说,那个时代,还没有产生青年期这一特定的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近代社会以前,儿童与大人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儿童到达了规定年龄,通过参加“成人仪式”这一特殊仪式而“长大成人”。那时候,是不存在“青年期”这儿童与大入之间的过渡期的。
当人类开始认真思考“进步”这一概念时,“青年期”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才逐渐凸显出来。当我们把社会作为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进行思考时,由于社会方方面面已然发展健全,因此就不再存在“进步”的空间。这样,如何“融人”这个健全的社会,就变得重要起来,而如何进行社会“变革”等问题,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去思考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在成长为“大人”并“融人”这个社会之前,只要作为小孩子安安心心地生活就好了,不可能出现反抗和苦恼等问题。 然而,人类如果十分重视“进步”的话,社会也应该随之而“进步”,这个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对即将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的成年人预备队,也就是青年人,产生“进步”的期待。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对尚未成人、尚不能“独当一面”的青年人产生一种轻视。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的影响下,青年人就被推向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也就是说,青年人同时具备了超越成年人的可能性,和还未长大成人的卑微性,而这两点正反映了青年期的特征。
“青春”的概念
如同刚才我们提到的,随着人类步人近代社会,“青春期”这一概念突然间被大书特书起来。
在以这一时期为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中,“青春期”这一词语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增高。我们在学生时代满怀心中共鸣所阅读的赫尔曼。黑塞的(青春彷徨》”一书的书名中所提及的“青春”二字,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青春的理解与认识。在书中,青年在歌“春”的同时也产生了彷徨。这样的过程,既充满了苦恼,又伴随着甜蜜的伤感。可是无论怎样,书中描述的也是“春天”,一个嫩芽萌发、鲜花绽放、到处充满着生命力的季节。可以看出,在作者心中,这样的春天正适合被用来书写青年的故事。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人会觉得我说的话已经过时了。他们也许会觉得,“青春”一词已经消亡了,说这些话还有什么意思呢?的确,现在的青年人和过去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是“人”这个物种,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中却也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地方。既有发生变化的地方,也有从未改变的地方。随着我们注目的地方不同,我们眼中所映射出来的“人”的形象也不尽相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我们稍后再谈,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一般意义上的“青春形象”一词的含义。
在思考青春的问题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一书。也许有人会质疑,你怎么会引用这么老的作品啊。但是我觉得,所谓名著,不正是那些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永恒经典吗?因此在这里,我故意举出这样的经典著作来做参考。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