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崇斌著的《大儒张载》带读者便进入了遥远的大宋王朝,去和一群大诗人、大文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脉动。
在这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与张载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舜民、程颐、程颢、邵雍等一批大诗人、大文人、大思想家的风采;可以看到与张载同时代的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王安石、包拯、吕大防、范纯祐、赵瞻、狄青等政治家、将军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关学与洛学、濂学、新学等学派的思想交锋;可以领略到“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可以看到北宋与西夏之间的烽火战争的狼烟;还可以欣赏到对《周易》《道德经》《孟子》《大学》《中庸》《正蒙》等国学经典极富于通俗的解读和诠释,可以感受到书中浓郁的学术气息。
杜崇斌著的《大儒张载》这部书以关学学派创始人,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张载先生的生平、著述和思想为写作核心,以正史为依据,以坊间野史和民间传说为补充,以历史小说为写作体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一代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
忽然,他又想起了昨夜那个奇怪的梦,梦中天上的文曲星驾着祥云冉冉降下,送给他一支金笔,微笑着说,将这支笔送给你的儿子吧,让他为这个世界立心,为老百姓立命。一眨眼的工夫,文曲星就不见了。忽然他又看到了孔圣人,孔圣人峨冠博带,笑容可掬,徐徐从云端落下,将几本书送给了他,说送给你的儿子看吧,他会成为我最得意的门生的。一转眼,孔圣人也不见了,他就醒了。
正当他思来想去地回味着昨夜那个怪梦的时候,忽然门帘一挑,婢女阿云进来了,禀报道:“老爷,大喜啊,夫人生了,是个男孩!”
“噢,夫人生了,男孩!真是太好了,我们张家有后了!”张迪兴奋地说。
“夫人让您给孩子取个名字呢。”阿云说。
“取个什么名字呢?”张迪说。
“孩子白白胖胖,圆圆的脸,眉清目秀的,真是可爱,我看一定能成为一个读书人。”阿云接着说。
“古书上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看就叫张载吧,我希望他真的能成为一个人才,一个君子,呵呵。”
“张载,载儿,这个名字好啊,我这就去告诉夫人去。”阿云说着就跑出去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转眼小张载满周岁了。这是一个炎阳高照的夏日上午,张府的亲戚、朋友、张迪的同僚们都提着贺礼,纷纷前来祝贺,因为今天是张府公子张载的生日。张府里张灯结彩,鞭炮鼓乐齐鸣,高朋满座,喜气洋洋。
就在生日宴即将开始的时候,只见张迪的夫人陆氏一身盛装,在丫鬟仆人的簇拥下,抱着小少爷张载从内室姗姗走出,大家都围上去,这个说小公子眉清目秀的,真是可爱哦;那个说小少爷大脑袋、天庭饱满,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女眷还忍不住上去亲一下小少爷的脸蛋儿,心肝儿宝贝的叫个不停。
按照传统习俗,小孩子满周岁要举行试啐(也叫抓周)仪式,于是仆人们就在炕前陈设大案,在大案四周摆着印章、诗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等,将小少爷张载放在大案的中间,大家围在案的旁边微笑着,看着小少爷会先拿哪一样东西。只见张载向四周看了一会儿,就爬过去首先拿起了一支笔,接着又去抓一本书,大家一看,原来这本书是《中庸》。哈哈哈!大家都笑了,纷纷说,小少爷又是抓笔,又是抓书,看来将来一定是个读书人,做锦绣文章,三元及第,前途无量啊!
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中,在仆从丫鬟与小少爷的嬉笑逗乐中,张载已经三岁了。他像个小天使一样,每天在花园、书房、堂屋和厢房之间跑来跑去的,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不但天真活泼,还很机灵顽皮。
一个春天的上午,阿云牵着他的手从外面回来,他手里拿着一把野花,还牵着一根风筝的长线,他一看到门前的小狗虎子向他摇着尾巴,就挣脱了阿云的手,扔了野花和风筝,上去抱虎子,一会儿工夫,就把虎子打得怪叫着跑了,他反倒咯咯咯地笑起来。
家人张安过来了,亲切地用手抚着他的头——那个天庭饱满的大脑袋,又是怜爱又是嗔怒地笑着说:“少爷,你真是个淘气的小家伙啊!”
“阿云姐姐,那是什么鸟啊?”玩累了,张载安静下来了,他坐在花园的石椅上,指着柳树上的黄鹂鸟说。
“是黄鹂啊,少爷,还记得我教你念的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阿云说。
还没等阿云说完,张载张口就接上去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少爷,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
“我要当大将,当大将军,杀敌报国!”
“人小志气大。我们少爷真有出息!”阿云说。
张载有一个姐姐,叫张薇,比他大三岁。那二年花园里紫薇花刚刚开放的时候,她降生了,于是父亲就给她取名“薇儿”。母亲也喜欢这个名字,她爱紫薇树,紫薇树姿态优美,摇曳多姿,开花时花期也特别长,北方人都叫它百日红,而且花香也蒲香淡雅。
张薇是一个聪颖而活泼的女孩子,她的丫鬟名叫彩儿。她每次喊她的丫鬟都会叫“菜儿”、“菜儿”,因为她总发不出“彩儿”的音,这总是令彩儿哭笑不得。
彩儿和阿云经常带着她们姐弟俩在一块儿玩。
“载儿,过来,姐姐教你识字。”薇儿坐在花园的秋千架旁边,手里拿着一本书说。
“姐姐,那是一本什么书啊?有趣吗?”张载跑过去坐在秋千上,晃来晃去的。
“让你识字呢,怎么又去荡秋千了?”薇儿有点不高兴了,说,“你再不过来,我就告诉娘去!”
“娘正在绣花呢,她不会理你的。呵呵。”张载坐在秋千上,荡啊荡啊的,就是不下来。
薇儿一看,真的生气了,就跑过去,一把拉住了正在荡来荡去的秋千的绳子,硬是将张载拉下来了。
彩儿和阿云赶紧上前,将她们姐弟分开来,免得他们在一起又要吵架惹事。
P2-4
以信仰的高度了,为往圣立传
李国平
星光闪烁。终南山下微寒的冬夜,清新、宁谧而富于天籁的诗意。书房内,欣然打开西安作家杜崇斌先生邮寄来的《大儒张载》书稿,我便进入了遥远的大宋王朝,去和一群大诗人、大文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脉动。
《大儒张载》这部书是以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张载先生(1020~1077)的生平、著述和思想为写作核心,以正史为依据,以坊间野史和民间传说为补充,以历史小说为写作体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一代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又不乏光辉灿烂的一生。
阅读《大儒张载》这本书稿,首先感到的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一种诗化的文字,清丽、优美、洗练、传神,寥寥几笔,就有画面感,随着作者的娓娓讲述,读者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语言文字的魅力,反映出作者文学修养的不凡功力。可以说,杜先生用唯美的语言,用一颗富于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诗心,在诗情画意地书写着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着一位北宋大哲学家的人生历程。
其次是作者虔诚与可敬的写作态度。在这个精神荒漠化的时代,文坛上泛滥着虚无和颓废,泛滥着娱乐和情色,泛滥着戏说和调侃,泛滥着……但是,阅读《大儒张载》这部小说,却看不到这些。这部小说营造的是清新的空气,弘扬的是民族的正气,追求的是神圣的信仰,书中没有任何调侃和戏说,没有任何情色文字,没有任何媚俗之语。可以说,这是一部纯正、美丽而严肃的文学作品。作者坚持用生命写作的态度,以对文学、对人生、对信仰的敬畏和虔诚,为大儒张载立传,为往圣继绝学。
这部小说写作历时三年,作者呕心沥血,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收集史料,他多次去眉县、宜川等地实地调研,在各大图书馆进行史料研究。他曾说,为了写这部小说,他先后到陕西眉县张载故里调研采访了十多次,张载祠、张载墓、张载纪念馆、横渠书院都去过了,还采访过当地的学者、张载的后裔等等。在实地调研和认真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他苦心孤诣,仔细揣摩和研究这个北宋的大思想家、哲学家,设身处地地想象、还原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还有他的生活,他的心境,他的追求,他的心路历程等等。在无限地靠近他、贴近他,使他的形象在小说中逐渐活起来,生动起来,立体起来。因此,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透过清新唯美的语言和生动传神的描写,看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浮沉,看充满情味和情趣的故事,感受和领略一代大儒的思想和精神。再次是小说塑造了生活化、平民化的张载形象,也填补了国内对大思想家张载进行宏大文学书写的空白。
北宋大思想家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十一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大儒张载》这部小说中,杜先生除了对大儒张载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和人格精神进行重点书写外,还对张载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也有精彩的书写。这部历史小说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外表虽然“德盛貌严”,但内心细腻博大,为人儒雅,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极富于悲天悯人情怀的大儒张载的形象。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对大思想家张载艰难的成长经历、读书、尚武、做官、讲学以及其人生信仰、追求和家庭生活进行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张载先生如何从一个平民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人生历程。
近一千年来,对张载哲学和思想研究的理论著作很多,但关于张载的文学书写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目前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些单篇在几百字或者千字左右的小故事、民间传说,而且都是民间人士编印的小册子。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大思想家张载进行宏大的文学书写尚属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大憾事!但这一无奈的现实即将被改变!因为,国内第一部关于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长篇小说《大儒张载》即将问世。因此,可以说,这部小说填补了国内对张载先生进行宏大文学书写的空白。
最后,这部书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且书中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息。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期间有多少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就像夏夜天空的星斗,熠熠生辉。
在这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与张载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舜民、程颐、程颢、邵雍等一批大诗人、大文人、大思想家的风采;可以看到与张载同时代的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王安石、包拯、吕大防、范纯祐、赵瞻、狄青等政治家、将军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关学与洛学、濂学、新学等学派的思想交锋;可以领略到“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可以看到北宋与西夏之间的烽火战争的狼烟;还可以欣赏到对《周易》《道德经》《孟子》《大学》《中庸》《正蒙》等国学经典极富于通俗的解读和诠释,可以感受到书中浓郁的学术气息。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关中书院》摄制组采访了本书作者,对他潜心研究关学思想,为往圣立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示了赞赏。我真为杜先生感到高兴!
穿越宋朝 寻访张载——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创作后记
杜崇斌
这是一个黄叶飘零的初冬的午后,窗外高大的雪松在萧瑟的西风中傲然挺立着,依然不改其苍翠的本色。室内已经供上暖气了。
叮叮铮铮的古筝曲如山泉般在室内流淌,翻看了一会儿书,在古筝音符营造的幽深意境中沉思与徜徉,忽然有了一点写作的心境。于是,在这澄明的山泉叮咚声中,回望几年来的创作之路,感慨良多。
一、喜悦
从2012年白雪飘飘的时候开始写第一个字,到2015年满眼红叶的时候写完最后一个字,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将这部20多万字的书稿完成了!
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是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很高兴,轻狂的、兴奋的怎么也睡不着,真的想高歌一曲,又想打电话告诉朋友们,一看都很晚了,不好意思打搅别人,于是,就编发了一条短信告诉了许多朋友。
北宋大思想家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宗师,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十一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近一千年来,对张载哲学和思想研究的理论著作很多,但关于张载的文学书写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目前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些单篇在几百字或者千字左右的小故事或民间传说,而且都是民间人士编印的小册子。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大思想家张载进行宏大的文学书写尚属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大憾事!
但这一无奈的现实即将被我所改变!
因为,国内第一部关于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长篇小说《大儒张载》即将问世。它的作者就是我。
难道我不应该高兴吗!
二、困难
刚开始接过这个题材的时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兴趣很浓,创作的热情也很高涨。当写到2万字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题材的困难很大。
为什么呢?
一部2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我占有的素材有哪些呢?几乎什么都没有!除了反复阅读几乎能背诵的几百字的《宋史·张载传》和千字左右的《横渠先生行状》外,几乎什么都没有!
凭这些,就能写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写这部书,定位是历史小说,不是光码字的事儿,重要的是要读许多书,查阅许多资料,还要实地调查、采访,掌握一定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还要用一定的章法、结构和诗意的文字将这段时期的历史故事演绎出来。
因为小说,不同于历史;文学,不同于故事。
虽然我是学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而且我的古典文学功底还算可以,但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周易》《道德经》等等这些“四书五经”我还得重新学习与研究;宋代历史、宋代文学我还得重新研究;张载的著作《横渠易说》《正蒙》《经学理窟》等也得研究透彻;还有宋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更替、变法改革,宋朝与西夏和辽国的关系与战争,都得研究和熟悉;还有宋朝的服饰、茶文化、酒文化、习俗等等都得熟悉;还有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还有宋朝的地方官吏制度的知识,也得知道。还有,儒家、释家、道家、法家等等学派的知识也得研究与熟悉。还有……
学习和研究这些是为了娴熟的驾驭这部书,是为了穿越宋朝,还原宋朝,还原一个真实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大儒张载。
因此可以说,这部书写完,我就成了饱学之士了。
不仅仅是在书斋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实地考察、采访,取得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写这部小说,我到眉县调研采访了四次,张载祠、张载墓、张载纪念馆、横渠书院都去过了,还采访过当地的学者、他的后人等等,但毕竟张载是一千年前的人,所以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那是一千年的岁月形成的墙,使我无法看清他的容颜。
虽然如此,但我在用心揣摩这个哲学家,设身处地地想象,还原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还有他的生活,他的心境,他的追求,他的心路历程,在无限地靠近他、贴近他,使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鲜活起来,生动起来,立体起来。
……
其次要感谢的人还有张锦涛先生、任年顺先生、王天周先生、何文利先生、任齐斌先生、李平先生、朱效辉先生、冯玲女士、姚保卫女士、杜媛媛同学等,他们都是热爱文学的人,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阅读我的手稿,给我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让我很感动。特别要感谢的是张锦涛先生,他是县电视台的资深节目主持人,他曾邀请我去他们的“老张说事”节目做客,在节目中鼓励我写出精品力作,为繁荣周至县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要感谢的人还有张世敏先生和杨真吾先生。张世敏先生是张载纪念馆馆长,也是张载先生的28代孙,在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他的帮助不少,他帮我考证了一些张载生平的疑点,如果在创作中遇到我拿不准的情况,我就会给他打电话进行请教与咨询,虽然他当时身体不好,有一段时间曾经住院治病,但总是会耐心地给我解释,还经常鼓励我,这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杨真吾先生是一位有成就的年轻画家,在广东中山市发展,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时候都想放弃这个题材,他经常在QQ上给我说一些鼓励的话语,特别是说一些忠告,他说不要急,慢慢来,一定要写出精品,因为这是你人生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你写了十年了,应该写出一个像样的东西了。当他得知我于那天晚上完成了整部作品后,连夜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以示祝贺。当我接过他从广东快递过来的书法作品时,感觉沉甸甸的,心情很激动也很感激。打开一看,是一幅行草书法。上书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心笔互融与载同游。仔细看小字,却是:祝贺杜崇斌兄长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问世。
我知道心笔互融,就是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文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以我目前的水平,距离这一境界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从内心深处感激他的真诚鼓励和支持!
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儿,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儿。要实地调查研究,要细致人微地采访,要查阅史料读书学习,还要酝酿情感和诗意,还有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你如果足够投入,那么就会触动情感,跟着小说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忧伤或快乐。你如果敷衍了事,读者一定不会喜欢。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你没有情感投入。其次才是小说技法,而情感的运用和投人其实远远比技法更重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先生道出了儒者和学子对这个社会永恒的道义与担当。一千年后,这一名言仍然金声玉振,具有很强的人生指导意义。20多万字的书稿,总算完成了!这大概也算为往圣继绝学吧。
就在这本书快要付梓出版的时候,欣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的两次重要会议上谈到了大儒张载的“四为”思想;6月2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向全国宣传推广大儒张载的“四为”、“六有”、“十戒”等家规家训,弘扬立心立命,惟德惟规,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大儒精神!看来,张载的思想越来越被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这真是古为今用,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