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总被客户投诉?你是不是总跟同事格格不入?你是不是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你是不是很努力却依然得不到老板赏识?你不是能力有欠缺你只是不懂心理学。陈南编著的《不懂心理学还敢拼职场(给自己加分让别点赞)》一书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到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等周围最常见的人相处,懂得如何洞察他们的内心,并自信自如地与之交往。
不懂心理学,还敢拼职场?
你能在职场获得什么位置首先取决于你想得到什么位置。
你能否得到想要的位置首先取决于你为人处世的方法。
不是厚黑学,不是潜规则,不是攻心术,这是职场心理学。
陈南编著的《不懂心理学还敢拼职场(给自己加分让别点赞)》一书中,从台前到幕后,从职场动机到心理掌控,七十条心理定律,上百个真实案例,给自己加分,让别人点赞,拼职场的决胜法则都在这里。
内部动机——自我价值的最终体现
为了工作,我们每天早出晚归,穿梭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人群之间,而当我们每月看到并不能令自己满意的工资单时,很多人必然会在心里默默问自己:这样不辞劳苦的工作,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其实,工作价值作为一种抽象的定义,它本身的意义往往涵盖在工作的全部过程之中,而我们本身对它的看法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人自发地对所从事的活动的认知就是内部动机。有一个寓言故事或许能更形象地阐述何为内部动机。
有一颗桃树,每年能够结100个果子,但有90个都被人摘走了,自己只剩下10个。桃树很气愤,觉得这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孕育”出的果实,凭什么多数让别人拿走。于是第二年,桃树放弃了成长,只结了50个果子,让别人拿走了40个。桃树心想,结100个果子和结50个果子到最后都剩下10个,还是少出点力为好,结果它又放弃了成长。后来这棵桃树结的果子越来越少,最后一个果子也长不出来了,枯死在院子里。
这棵桃树对果子数量和自身成长的态度正是一种内部动机的表现。桃树只看到了果子数量,忽略了自身成长的过程,假设它没有放弃成长,或许来年能够长出1000个果子。果子的数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一棵小桃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任何阻碍自身变粗变强的因素都不值得一提。可见,内部动机可以为一个人所从事某项工作的成与败、好与坏奠定基调。
现实中,很多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信心十足,有的甚至树立了夸张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目标。但是,如果工作一开始就遭到否定,比如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把一个简单的工作做砸了、遭到领导的严厉批评、所发的薪水和自己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等等,然后我们就会灰心丧气、激情全失,俨然变成了那棵放弃成长的桃树,最后不再努力,不愿意用自己现有的能力去匹配所得的“果子”。等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回首这时的自己,发现当年的雄心壮志早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是负面的内部动机在那个时候阻碍了我们的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职场中,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负面的内部动机,主要是因为忽略了工作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我们经常贪图一时的工作绩效,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再加上耐挫性的欠缺,便造成了工作和成长的停滞不前。关于这一点,曾经有一位年长的心理学家无意间做了一个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退休之后在家里过上了平静舒适的生活,但是在他住的附近有一所小学校,每到中午上学前,就会有几个学生在他的窗前边嬉戏打闹,使得心理学家不能好好午休。忍了几天之后,心理学家终于忍受不住,但是他没有出去向几个孩子大发脾气,而是想通过一个心理实验,看看能不能让他们自动离开。
心理学家打开门,掏出钱包给了每个孩子10美元,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喜欢你们在我的窗前玩儿,听到你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希望你们明天还能来。”几个学生拿着钱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二天几个学生又来了,这一次心理学家每人给了五美元。等到第三天的时候,心理学家将钱数减少到了2美元。这一次,学生们看到拿到的钱越来越少,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消失了,有的孩子很不开心地自言自语道:“只有2美元,真没意思!”心理学家对孩子们说:“我退休了,收入有限,请你们多多谅解。”孩子们听完以后,垂头丧气地离开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到心理学家的窗前玩儿过。
故事中,几个小孩子之所以最后会离开,是因为后两次的玩耍已经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在玩,而是出于一种被动的,为了能得到心理学家的钱而玩。其实对于人的心理动机来讲,不仅仅有内部动机,还有外部动机。其中内部动机是一种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动机,它跟随我们的意识驱动而行动。而外部动机则是凌驾于我们主观意愿之上的动机,我们一旦被它左右,便会成为关在笼子里的鸟,最终失去人身自由。
在工作中,老板给我们的一些物质奖励、职位奖励,正如心理学家给孩子们的钱,它操控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内部动机,令我们迷失,使我们不能判断工作究竟是为了这些有限的物质结果还是为了自身一种工作能力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能够合理正确认识到工作的价值所在,驱除外部因素和片面价值观的干扰。
实际上,如何把握自身的内部动机,不让它受主观因素和外部动机的影响,方法并不难,那就是将工作的价值还原成工作本身。即我们工作的目的可以是为了薪酬、为了晋升,但那不是全部,驱使我们在事业上付出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把握,把眼光放长远,真正的成功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从工作中提炼出的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P2-5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性的盲区能够毁掉一段关系,也能成就一段关系。”在职场当中,人性的盲区可能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缺陷,也可能是我们没有看清别人的真实面目而对他人产生的认知误区。中国兵圣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也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职场当中,我们想要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就需要掌握一些职场行为背后的心理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中的诱惑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多,这里的人时而亲切时而冷漠,看似简单却又常常难以捉摸,例如:在职场里,无论是与客户相处、同事相处还是上下级相处,都存在着很多的猜忌,也就是不安全感,如猜忌客户会对自己歧视而忘了自己切实能提供的优质服务;猜忌同事之间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而在同事关系里变得小心翼翼;猜忌上级会不会因为某件事情而对自己的工作不认可,或担忧合作事项的不同理念会导致更大的隔阂,于是变得缩手缩脚。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性格多变,而是职场心理在起作用。
职场不同于生活,职场中的人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或别人的想法和心情,还要考虑在大环境下的各种人际效应,导致人们很多时候都处于情、理、利“三难”的境地,才使得大家出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行为。而通过心理学来了解别人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在此,我们运用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许多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运用的“职场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他们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比如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方面。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有所感悟。从而让你明白他们在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为什么都会处理得那么完美,为什么都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终,使你在职场伦理、沟通诀窍、肢体语言、情绪管控、工作效率、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从而对整个行业的动态比较了解,这样你就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会产生新的见解。这时如果你向领导阐述你独到的观点,会帮助你在领导面前快速树立形象,在众多新人中脱颖而出。当然,如果你敏锐地发现了有些制度不合理以及工
作流程漏洞的时候,还应当以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尤其要注意场合,才能令领导感到你的言行举止很到位,也很合理。最后使你处于职场的不败之地。
总之,《不懂心理学,还敢拼职场》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到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等周围最常见的人相处,懂得如何洞察他们的内心,并自信自如地与之交往。
永远把别人对你的批评记在心里,别人的表扬,就把它忘了。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微软前全球副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有意义。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我们采取批评的方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相反,只会引起嫉恨。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
人能改变心理,从而改变一生。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威廉·詹姆斯